釋迦牟尼佛 菩提樹下獲得無上正覺悟

2020-12-25 科技背後

釋迦牟尼是

佛教的創立者。他原名悉達多,意為「成就一切者」或「財吉」,他的姓叫「喬答摩」,或稱「瞿曇」。釋迦牟尼這個名字,是他成佛後別人對他的尊稱,意為「釋迦族的聖人」。釋迦牟尼究竟生在什麼時候?這個問題至今沒有搞清。我國佛教傳統認為他生於公元前565年,圓寂於公元前486年,共活了80歲。與我國的孔子大體同時。

據中國佛經記載,在古印度靠近雪山南麓森林繁茂的地方,有一個很富裕的國家,這就是有名的迦毗羅衛國(今尼潤爾南部提羅拉科特附近)。國王淨飯大王少年得志,在家中是一族的首長,在政治上是一國的領袖,因此,各國的公主、名門的千金都希望能媒給送位年輕威武的國王。終於,拘利族的天臂城主善覺大王有一長女底耶,長得端莊秀麗,儀態大方,加上她那溫和賢淑的德行,更是遠近聞名。年輕的國王,美貌的公主,就這樣締結了美滿的姻緣。

然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向陶醉於歡樂之中的國王夫婦,在他們的生活圈子裡,終於投進了一絲暗淡而煩悶的陰影。摩耶夫人身為國母,卻不能為迦毗羅衛國生下王子、為淨飯大王生下這個家未來的主人,她心中常常感到不安。

那是在摩耶夫人40歲的時候,在一個萬籟俱寂的夜晚,夫人舒適平和地躺在床上。在朦朧的睡夢之中,她忽然見到有一位長得儀表堂堂的人物,乘坐一頭白色的大象,從虛空中慢慢走來。當走近夫人的時候,就從她的右脅而進入了腹中。夫人一驚,從夢中醒來,方知剛才是做了一夢。沒過多久,夫人便把懷孕的喜訊告訴了國王,淨飯大王聽後,心花怒放。

日子在歡樂中過去,夫人雖已十月懷胎,但她還是照舊喜歡到寂靜的郊野去散步。那青蔥的草木,潺潺的流泉,真使人心曠神怡。一天,時值春末夏初,風和日暖,夫人向淨飯大王說明要到藍毗尼(今尼泊爾境內)花園去郊遊,並打算遊園後依著風俗去母家分娩。

大王聽後,考慮到夫人懷孕已經足月,決定親自陪同夫人前往。當他們走到藍毗尼花園後不久,夫人忽然陣陣腹痛,於是便攀住一根娑羅樹的枝條,生下了這位未來的佛陀。後來,藍毗尼就成了佛教徒世代朝拜的「聖地」。釋迦牟尼出生後7天,母親便亡世了,由其姨母摩訶波鬧波提夫人撫養成人。少年時他受婆羅門教育,兼習武藝,長於辭令,能讀善寫,多才多藝,15歲被立為太子,17歲時娶耶輸陀羅為妻,生一子為羅估蘿,從此在王宮中過著稱心如意的舒暢生活。

但是在29歲的時候,他卻離妻別子,出家求道,去過遊方苦修者的生活。對此,佛教中曾有許多有趣的傳說。據說,釋迦牟尼剛一誕生,就有一個修道人預言:這個孩子日後如果出家,就會成佛,否則,就會成為統治天下的轉輪聖王。修道人還說:只要他看不見老、病、死等現象,看不見修行的沙門,他就不會出家。

釋迦牟尼的父親希望他能繼承王位,便想盡一切辦法防止他出家。據傳,佛陀後來有4次離開王宮外出遊玩,分別在東門遇見了一位老人,在南門遇見了一位病人,在西門遇見了一位死人,在北門遇見了一位修行人。釋迦牟尼深深感受到生、老、病、死的痛苦和可怕,下決心向修行人學習,出家修行,跳出生死輪迴。這就是有名的「四門出遊」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勐煥大金塔丨傳說中,釋迦牟尼在這棵聖菩提樹下覺悟成佛
    拾級而上,兩旁各有一條金龍沿著山坡向下騰飛,山門上雕刻著孔雀、佛陀、法器等,金黃的顏色在陽光中,十分耀眼。傳說釋迦牟尼生前轉世為金雞阿鸞時,就生活於這裡,佛涅槃數百年後,佛教弟子召罕大為傳播佛祖教義,在此山修煉。
  • 「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嗎?別再無知了!
    「如來」和「佛」都是佛教裡對佛的一種尊稱,都屬於佛的名號。佛有十大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種稱號都是用來稱呼佛,因此說,佛教裡也根本沒有「如來佛」這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我們都知道,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被弟子尊稱為「世尊」、「佛陀」。「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也有「能」和「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修行有成就的人的尊稱,有「寂靜」之意。
  • 佛教:「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嗎?別再無知了!
    「如來」和「佛」都是佛教裡對佛的一種尊稱,都屬於佛的名號。佛有十大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種稱號都是用來稱呼佛,因此說,佛教裡也根本沒有「如來佛」這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我們都知道,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被弟子尊稱為「世尊」、「佛陀」。「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也有「能」和「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修行有成就的人的尊稱,有「寂靜」之意。
  • 《西遊記》中「如來佛」到底是釋迦牟尼嗎?佛教冷知識
    《詩經·周頌·敬之》:「佛時仔肩,示我顯德行。」佛教是在漢朝開始傳入中國,據說東漢明帝一天晚上做了一個奇怪的夢,夢見有個金人,在宮殿裡飛繞,第二天朝堂上,他把這個夢講給大臣們聽,大臣們議論紛紛,不知吉兇,這時,傅毅站出來對明帝說:「皇上夢見的金人可能是天竺來的佛,佛是西方的神」,漢明帝聽後,覺得有道理,就派大臣蔡愔、秦景等十八人,出使天竺,拜求佛法。
  • 這個世界上的第一碗「臘八粥」,是釋迦牟尼喝的,廚師是個牧羊女
    臘八節喝臘八粥的習俗來源於佛教,農曆臘月初八這天是釋迦牟尼成道日,印度古人為了紀念佛祖在臘月初八悟道成佛,便在這天以吃雜拌粥作為紀念。自從佛教傳入中國,各寺院都用香谷和果實做成粥來贈送給門徒和善男信女們。到了宋代,民間逐漸形成在「臘八」當天熬粥和喝粥的習俗,並延續至今。
  • 佛、如來、釋迦牟尼佛,指的是同一個人嗎?
    這部電視劇給大家留下很多美好的回憶,其中有一個就是如來佛,孫悟空雖然很厲害,但還是逃不過如來佛的手掌心。那麼問題來了,這裡的如來、佛,和我們常說的釋迦牟尼佛有什麼關係呢?他們是一回事嗎?很多人可能還是含混不清,今天我們就簡單了解一下。
  • 釋迦牟尼佛是如來佛,但如來佛卻並不只是釋迦牟尼,千萬別混淆
    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種諸善根咱們繼續來介紹佛教的人物,這次出場的是終極「BOSS」——佛。大家都知道釋迦牟尼佛,這也是我們所有學佛之人的唯一本師,也是我們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甚至在小乘佛法中都不承認有其餘佛的存在,「佛」就是釋迦牟尼的專用稱號。
  • 印度朝聖之旅,感受佛教文化,菩提樹下靜靜心
    印象最深的是釋迦牟尼佛祖成佛的地方--菩提樹下。菩提樹下虔誠禮佛當年喬達摩.悉達多來到菩提樹下,用草鋪了個座位,面朝東方盤腿而坐,發誓:不成正覺,誓不起此座。獨自修行備受尊崇的大菩提樹位於摩訶菩提寺中。
  • 【我在聞法】信釋迦牟尼佛確得無上正遍覺,最高無上
    在此殊勝日,與大家分享太虛大師的「信釋迦牟尼佛確得無上正遍覺,最高無上。」。現在此世界有實德表現可當佛之尊稱者,是釋迦牟尼。以有釋迦佛,吾人才知道有十方三世一切諸佛,所以依釋迦世尊建立佛之根本觀念。大佛殿中央供奉的就是釋迦牟尼佛。釋迦是姓,意譯曰能或能仁,以其祖先能仁民愛物而得姓──其祖先初為太子,以能行仁道得民愛戴另建一國,其父知之曰「我子能仁」,故即以為族姓。
  • 佛教知識| 釋迦牟尼佛 「八相成道」 圖
    澡浴已,於菩提樹下敷草為座,誓言:「不成正覺,終不起座。」六,悉達多太子於菩提樹下將成道時,魔王波旬獻供三女,欲壞太子淨行,太子以神力,變魔女成老母;魔王大怒,遍敕億萬魔軍,上震天雷,雨熱鐵丸,挽弓放箭,刀輪器杖,交橫空中,然所有惡器,一近太子,盡化為蓮花,不能加害;群魔憂戚,悉皆迸散
  • 唐卡說說:釋迦牟尼成道像
    『佛陀以全跏趺坐於菩提樹下成佛時,以右手觸地降伏魔王的手印被稱為「觸地印」或「降魔印」。這個成道時的形象,或稱佛陀菩提伽耶成道像,是佛教圖像學最為重要的造像之一。佛陀此像既是信徒證悟佛教義理的形象瞬間,又是眾生頂禮佛陀八相成道傳記的濃縮版。』
  • 壇經諦義: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
    身是菩提樹。神秀這句話講的是坐禪。把自己的身體比喻為一棵菩提樹,這是指靜坐時身體的端坐之姿。據傳說,釋迦牟尼當年是在菩提樹下靜坐了七七四十九天,於是覺悟成佛的。因此後世學佛的人,也莫不端坐靜心,俗謂「打坐」,也稱「坐禪」或「禪定」。神秀坐禪的修法本是五祖弘忍所傳,屬東山法門的正傳。在慧能之前,禪宗所傳的修法都是以打坐的方式,靜坐觀心。
  • 如何理解「佛」這個詞的定義
    經過了六年的苦修,一朝頓悟,三十五歲的時候在尼連禪河旁的菩提樹下證得無上正覺,正確而透徹的覺悟了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所以人們才稱他為釋迦牟尼佛陀,或者是簡稱為佛。所以,佛並不是高高在上的,而是普通人通過修行,感悟人生,獲得一定的成就,都可以稱為是佛。我在這裡介紹佛陀的簡介並不是說來宣揚佛教有多好,成佛的好處有多少,只是希望世俗的人能夠正確的理解佛教的教義。理解什麼是佛。
  • 佛只出生在人間,天上沒有佛
    我三人都沒從這裡找到開悟的契機,也不喜扯神秘的,只能實話實說:因為茉莉花茶氣味香,價格便宜,算得上物美價廉,我三人也只能配得上喝它罷了。三人又從佛教典故,故事聊起,聊著聊著,聊到了梵天請佛說法的傳說。據說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覺悟成佛,看看眾生根性,多在貪嗔痴中打轉,這出世的無上妙法沒法演說,於是就想著入涅槃。
  • 宣化上人:釋迦牟尼佛成道前如何了降服魔女誘惑?
    鳳凰佛教《般若講堂》欄目今日刊登法師開示如下佛陀成道前降服諸魔圖因為恐怕世人誤會,說是成佛一定要受苦,才能成佛;於是就不在雪山打坐了,走到菩提樹下。坐到菩提樹下,他就發願;發什麼願呢?他說:「我坐這個地方,如果不成佛,我始終不起於座,我始終就在這兒坐著。」
  • 佛經故事:佛證道後,大象、獼猴、鳥爭奪菩提樹的所有權……
    據說,佛覺悟後第二年,他離開了菩提樹,往鹿野苑廣轉法輪,普度眾生去了。有道是「一人得道,雞犬升天」,佛沒有所謂「雞犬」,更放棄了世俗種種,了無牽掛。唯獨留下那顆畢缽羅樹,也就是菩提樹,它成了聖跡。無論人畜天鬼,一切有情悉皆來此參拜供養。
  • 什麼是橫三世佛,什麼是豎三世佛,不明白就會鬧笑話
    首先,「佛」是什麼?佛的含義是「擁有智慧,覺悟的人」。這個覺有三層含義,包括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作為佛家修行的最高果位。狹義的佛僅指釋迦牟尼一人。而廣義上,所有覺悟之人,都是佛,包括如來佛,彌勒佛等等。
  • 佛教:「如來佛」就是「釋迦牟尼佛」嗎?看完恍然大悟!
    提到「如來佛」,應該大多數人都不會陌生,我們常常會在一些佛教題材的影視劇中,看到或聽到。因為「如來佛」這個詞出現的頻率比較高,所以很多人可能會潛意識地認為「如來佛」就是佛教裡邊地位最高的佛,甚至常常將其與佛陀釋迦牟尼佛混淆,這就大錯特錯了。
  • 當年在菩提樹下,佛陀在成道日,究竟證悟了什麼?
    當年在菩提樹下打坐,發誓要找到他所尋求的東西,在第49天早上明心而悟道。成佛後的釋迦牟尼已被尊稱為佛陀,意思是大徹大悟的人。但你知道嗎,佛陀當時究竟,悟到了什麼,今天小編,就來和大家分享一下。二,佛陀體悟到了,佛性真如從溪澗的涓流理臺正驗了無我的真諦,感受到了生命的永恆,世界的遠近對佛陀好像已經沒有了障礙,佛陀所覺悟的已經超越了空間的有限性,並與儀器之處。三,生死的超越佛陀覺悟。世間上的煩惱不如意生生死死只是假名而已,生死無非假象。
  • 《釋迦牟尼49禪節錄》(節錄3-7日)藍凌雨惜
    《釋迦牟尼禪修錄》(節錄10日)是宋世鵬在《佛密諸事》一書中記錄釋組菩提樹下49日開悟得道的過程,系首次面世。這部分容應是他對佛學的一大貢獻。本章節讀者可在禪坐中細細聆聽,入境觀想,實有微妙之感,不妨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