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如來佛」,想必大家都不陌生,我們在一些經典的佛教類型影視劇中都能找到它的蹤影。在我們的印象當中,如來佛似乎是佛教中神通威力最大的佛,許多人就理所當然地將其與佛教的創始人如來佛祖等同。「如來佛」和「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尊佛嗎?本篇文章,小編就來和大家普及一下這個佛教常識。
首先,小編先要澄清的是,佛教裡是並沒有「如來佛」這一尊佛的,一些影視劇為了達到更好的戲劇效果,不可避免地與事實有衝突,我們不可完全完全信之。「如來」和「佛」都是佛教裡對佛的一種尊稱,都屬於佛的名號。佛有十大稱號: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十種稱號都是用來稱呼佛,因此說,佛教裡也根本沒有「如來佛」這一尊佛。釋迦牟尼佛,我們都知道,他是佛教的創始人,被弟子尊稱為「世尊」、「佛陀」。「釋迦」是他所屬部落的名字,也有「能」和「勇」之意;「牟尼」是當時對修行有成就的人的尊稱,有「寂靜」之意。「釋迦牟尼」合起來的意思即是「能仁寂靜」。「佛」就是「覺者」,即覺悟的人,佛陀通過多年苦修,了通三世因果,證得無上正等正覺,福慧兩足尊。
佛陀出生於印度王宮,本名喬達摩·悉達多,他在很小的時候便表現出天賦異稟的才能,剛出生便下地走路,步步生蓮。他成長的道路是很順的,後來也和正常人家一樣結婚娶妻生子,但是後來的一些經歷改變了他的人生。他生活在王宮裡,過的是錦衣玉食的貴族生活,但是後來他在外邊看到了百姓太多的疾苦,就開始思考如何去幫助眾生究竟解脫苦惱,出離生死。為了徹底弄明白這個問題,他毅然決然選擇了出家修行,於29歲出家,離開王宮,開始了清苦的漂泊生活。經過多年苦修,骨瘦如柴,後經牧羊女供養糜乳,而恢復了氣力,也悟透了許多。終於在35歲時在一菩提樹下參禪入定,明心見性、悟道成佛。成道後,願意跟隨佛陀出家修行的佛弟子也越來越多,佛陀組建佛教,開始了一生最偉大的事業——弘法利生。
佛陀弘法45年,於八十歲時宣布進入涅槃。佛陀再偉大,也要同眾生一樣經歷生老病死這樣常住壞空的客觀規律。佛陀涅槃後,後世弟子將佛陀所說諸法所為修行的行為依止,以法為依、以戒為師,如同佛陀在世一樣,令正法久住、利樂有情。佛陀自出生、成道、涅槃,所有功德不可思議,令諸天讚嘆,並隨有天女散花。後世弟子將釋迦牟尼佛奉為佛祖,他是我們所生活的這個娑婆世界的教主,為這個世界的一切眾生說法。釋迦牟尼佛說法的時代要經歷正法時期、像法時期和末法時期。末法時期過完,就是釋迦牟尼佛說法時代的結束。而後由當下下生彌勒尊佛來此娑婆世界講法,渡化眾生。彌勒菩薩現如今在兜率天宮為眾生說法。
釋迦牟尼佛在佛教造像上手勢常呈「說法印」、「禪定印」、「無畏印」等等。他的老師是過去佛——燃燈古佛,他曾為釋迦牟尼佛授記。釋迦牟尼佛和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合稱「華嚴三聖」,是華藏世界的三位聖者。釋迦牟尼佛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東方「藥師琉璃佛」,合稱「三寶佛」(橫三世佛)。我們一般到寺院大雄寶殿內,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釋迦牟尼佛,他的左右兩邊分別是他的兩位著名弟子:以「多聞第一」著稱的阿難尊者和「神通第一」的大迦葉尊者。佛教裡尤為重視有關佛陀的紀念日,比如佛陀誕辰紀念日,每年的農曆四月初八,佛教裡都會舉行盛大的浴佛節法會。農曆臘月初八,是佛陀成道紀念日,亦稱「法寶節」,寺院裡會施粥於眾生,以感念佛陀恩情,紀念佛陀成道,等等。通過以上的簡要介紹,大家是否對釋迦牟尼佛有了更深的了解,千萬別再和「如來佛」混淆了。願大家謹遵佛陀教誨,精進修行,早成無上菩提。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
註:本文部分文字與圖片資源來自於網絡,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立即後臺留言通知我們,情況屬實,我們會第一時間予以刪除,並同時向您表示歉意
更多精彩推薦:
佛教:信佛後,身上出現這3大「徵兆」,恭喜你,走對路了!
佛教:如果你信佛,請不要傷害這4種人,因果不饒人!
佛教:一個家庭,出現這4大「徵兆」,說明福氣降至,恭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