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安瀾70年:家鄉記 雙城記 小浪底記

2021-01-18 人民政協網

黃河從山西省永和縣和陝西省延川縣的晉陝峽谷中流過(2016年11月8日攝)。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曾長期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黃河寧,天下平」的古謠道盡了黃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係。 194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翻開了人民治黃事業的新篇章。70年來,不羈的黃河實現了伏秋大汛歲歲安瀾,為復興路上的中華民族奉獻了一份珍貴禮物。新華社記者 詹彥 攝

遊客在小浪底出水口前感受「浪底雲煙」的魅力(2006年6月18日攝)。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曾長期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黃河寧,天下平」的古謠道盡了黃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係。 194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翻開了人民治黃事業的新篇章。70年來,不羈的黃河實現了伏秋大汛歲歲安瀾,為復興路上的中華民族奉獻了一份珍貴禮物。新華社記者 王頌 攝

人民大會堂國家接待廳的主牆面上,懸掛著一幅象徵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巨幅國畫《大河上下·浩浩長春》。「黃河怒浪連天來,大響谹谹如殷雷。」崇山峻岭間,黃河在迂迴曲折中沸騰咆哮,濁浪排空的氣勢從畫面中噴薄而出。

參與創作的女畫家成方,曾兩次完完整整地從黃河源頭走到入海口;又用7年時間,創作了40米長卷《黃河全圖》。她說,親眼看過黃河的驚濤駭浪,體會背後的家國命運和愛恨情仇,落筆才能捕捉到黃河韻、民族魂。

我從小在黃河邊長大,我們村緊靠有四百多年歷史的黃河太行堤。即便如此,黃河在我的印象裡也是遙遠而淡漠的。因為習慣了它天長日久的安全存在,習慣了它作為慷慨饋贈者的角色,就漸漸忽略了黃河的另一面。

歷史上,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曾長期是中華民族的心腹之患,「黃河寧,天下平」的古謠道盡了黃河與國家民族命運的關係。

194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翻開了人民治黃事業的新篇章。70年來,不羈的黃河實現了伏秋大汛歲歲安瀾,為復興路上的中華民族奉獻了一份珍貴禮物。

站在黃河安瀾70年的節點上,回望那段波瀾壯闊的歲月,無數的歷史瞬間與現實鏡頭在眼前交錯,對這條始終伴隨國家沉浮的大河,我不禁生出無限的敬畏。而在與黃河的互動中,中華民族所錘鍊出的獨特精神氣質,更令我感動、共鳴。

(一)家鄉記

總有一種力量讓我們一往無前。——題記

農田,水!村莊,水!縣城,還是水!從空中俯瞰,整個縣域一片汪洋,除了城牆圈起的小小內城尚存,目之所及全是白花花的水光……

這個觸目驚心的畫面是1933年黃河決口後的長垣。不久前,我在黃河博物館看到這張航拍老照片,感到一陣恐懼,同時混合著僥倖和感激的複雜情緒。我的爺爺奶奶出生於上世紀二十年代,如果他們中的任何一個沒能在那場洪水中倖存,就沒有我的存在。

長垣是我的家鄉,它從秦朝起就叫這個名字。由於地處黃河「豆腐腰」,為了阻擋洪水衝擊縣城,祖先用樸素的智慧在周邊修築起高大的防垣,所以得名「長垣」。

「那次來的水是黑色的泥糊塗(註:方言,指糊狀物),鋪天蓋地很嚇人。」長垣縣蘆崗鄉馮樓村80歲的老人馮冠德說。他的家與黃河直線距離不足一裡地,小時候多次聽長輩講起1933年大洪水,至今記得他們後怕的表情。

那場洪水由於攜帶大量泥沙和煤渣,民間稱為「黑炭水」,期間長垣決溢12處,縣域90%被淹。縣誌中描述,「廬舍倒塌,牲畜漂沒,人民多半淹斃」。包括我家鄉在內,洪水共造成冀魯豫蘇四省67個縣300多萬人受災。

黃河「鬥水七沙」,下遊高懸於華北平原,決口改道問題歷來是主政者的心腹大患。1952年,毛澤東第一次出京巡視黃河,就在黃河的最後一道彎——河南蘭考問時任黃委會主任王化云:「黃河漲上天怎麼辦?」

為了保衛家園,沿岸人民表現出異常堅韌的品質。1950年,國家百廢待興,治黃經費是緊衣縮食拿出的8500萬公斤小米。當年共組織15萬受災農民修堤,每工得小米3.25公斤,這是治黃史上第一次真正依靠和發動群眾的力量。

那場修堤戰役中,全河平均工效是日推土3立方米。與我家鄉毗鄰的菏澤市一位農民吳崇華,每天竟推土20立方米,焦作市武陟縣的婦女王秀榮,一天擔土5.5立方米。

在《我的治河實踐》一書中,王化雲用飽含讚揚的筆調記錄下這些普通人。查閱史料時,一個個鮮活的形象仿佛就在我眼前,泥巴沾滿褲腿,渾身充滿幹勁兒。生活在黃河沿岸的人們,決口改道帶來的沉痛記憶太鮮明了,幾斤餬口的小米就足以使人付出全部熱忱。

「春天喝不上糊塗(註:方言,指糊狀食品),冬天穿不上棉褲,十裡八鄉見不著瓦屋,小夥子娶不上媳婦。」聽我奶奶講,過去這是我家鄉廣為流傳的歌謠。頻繁的黃河水患令這片北方沃土災難深重,許多人被迫背井離鄉。

相關焦點

  • 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70年,新華社刊文反思三門峽水庫建設
    194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黃河水利委員會成立,70年來,黃河治河工程與生態建設取得怎樣的成績?新華社11月27日刊發文章,題為《黃河安瀾70年》。楔子人民大會堂國家接待廳的主牆面上,懸掛著一幅象徵中華五千年文明的巨幅國畫《大河上下·浩浩長春》。
  • 澎湃新聞:黃河小浪底水庫3年排沙超13億噸,出庫泥沙可繞赤道22圈
    本站訊 洪水風險依然是黃河流域的最大威脅。澎湃新聞從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9月7日召開的媒體座談會上獲悉,為確保黃河防洪安全,今年汛期黃河防總結合攔洪削峰、水庫排沙、河道衝淤等綜合需要,按照「一高一低」水庫調度思路,截至9月8日,黃河小浪底水庫排沙量超過3.3億噸,為下遊防汛安全和減少灘區漫灘爭取了主動。
  • 「中國夢·黃河情」撫摸大河的脈搏——小浪底之歌
    這首歌名字叫做《小浪底之歌》,生動地描繪了小浪底與黃河之間的關係,也展現了小浪底人堅持不懈、服務奉獻的品格。9月15日,「中國夢·黃河情——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網絡主題活動走進位於洛陽市和濟源市交界處的小浪底水利樞紐,了解這一世界水利工程史上最具有挑戰性的工程之一。
  • 小浪底管理中心文化小浪底建設規劃綱要正式印發
    本站訊 近日,小浪底管理中心正式印發實施《文化小浪底建設規劃綱要》(簡稱《綱要》),這是小浪底管理中心積極貫徹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規劃國家戰略和水利部黨組部署要求的又一重大舉措,《綱要》的印發是文化小浪底建設落地落實的重要標誌,進一步完善了智慧綠色美麗文化小浪底建設發展戰略。
  • 黃河防洪實戰演練,為何把最大下洩流量定在5000立方米/秒流量級?
    小浪底水庫下洩流量達5500立方米/秒為檢驗防汛準備情況和實戰能力,進一步提高防洪調度和應急處置水平,黃河水利委員會結合汛前水庫騰庫迎汛,於6月24日正式啟動2020年防禦大洪水實戰演練,小浪底水庫大流量洩放,河南省防指黃河防辦啟動防洪運行機制,河南省沿黃地區紛紛吹響實戰演練「衝鋒號」。
  • 黃河流域吳忠砌護段砌護工程:守護黃河安瀾
    黃河激流,一路奔來;陣陣浪濤,拍擊堤岸。10月19日,在吳忠濱河大道古城灣砌護段,流淌的黃河水似乎在訴說一段歷史,守護著黃河安瀾。強國明 攝一些市民沿堤岸漫步,水池旁的垂釣者悠然自得。經過治理,黃河兩岸成了一道怡人景觀。」當地居民馬向民說,現在外地人到吳忠,專程要到古城灣觀黃河、看風景。
  • 「太極快閃」輝映黃河風光 行雲流水共舞盛世安瀾
    起始於2000年前後,僅有20年歷史。當「快閃」與中國傳統武術「太極拳」在黃河岸邊相遇, 又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黃河孕育中華文明,太極傳承文化根脈。由陳式太極拳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陳正雷領銜的太極拳團隊和來自全國各地的楊氏、和氏、武氏、吳氏、李氏及王其和太極拳傳承人齊聚黃河岸邊,在鄭州黃河風景名勝區的炎黃二帝廣場、黃河石以及黃河灘地公園南裹頭觀景點,三個場景同步上演了一場「太極快閃秀」,為廣大遊客帶來了一場精彩的太極盛宴。冬日的黃河岸邊略顯蕭索,但擋不住遊客探尋黃河文化的腳步。
  • 小浪底 「觀鳥季」 邀你共賞
    ,用高倍望遠鏡「追逐」著棲息的鳥群,攝影愛好者舉起手中的「長槍短炮」將鏡頭對準那些可人的鳥兒,這標誌著第十屆小浪底「觀鳥節(季)」拉開帷幕。小浪底景區屬國家級黃河溼地保護區,是鳥類良好的棲息地,常年在區內居住的留鳥有蒼鷺、斑嘴鴨等6種;有夏候鳥白鷺、灰頭麥雞等20餘種;有冬候鳥白天鵝、黑鸛等30種入冬以來,棲息在保護區內的珍禽逾3萬隻,其中國家一類保護珍禽逾10種.有罕見的丹頂鶴、白鶴、大鴇、白鸛等冬季的小浪底景區已成為鳥類的天堂,每年冬季棲息在濟源小浪底的珍禽達5萬隻。
  • 黃河文化 中醫診所搬遷記
    讓我們掬一捧泰山東海的日出霞煜,散為齊魯長空的星光熠彩,閃耀於茫茫蒼穹,暉映這靚麗的時代----【文學天地】      中 醫 診 所 搬 遷 記                     王水玲      省裡的重點公路要通過黃家村,黃金堂的中醫診所需要搬遷了。
  • 黃河入海流 唱響新時代黃河大合唱——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
    黃河入海流——為新時代的中國朗讀黃河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流不息的黃河水哺育著炎黃子孫孕育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文明黃河你是中華文明發源地覽百川之洪壯兮,莫尚美於黃河。浩浩蕩蕩的黃河啊,流經巴顏喀拉山,北抵陰山,南至秦嶺,東注渤海,地勢高差懸殊,成磅礴盛景。從古到今,有多少詩人、作家、畫家向著滔滔黃河傾訴赤子心聲,書寫世代流傳吟唱的不朽佳作!
  • 洛陽孟津縣代表王一博的家鄉出鏡天天向上
    王一博簡介 王一博早年以男子演唱組合UNIQ成員的身份正式出道,後成為綜藝節目《天天向上》主持團「天天兄弟」成員,並憑藉2019年古裝仙俠劇天天兄弟錢楓、大張偉和王一博,分別帶著家鄉上海、北京、洛陽周邊的3條短途旅行好線路,接受4位老朋友的下單!
  • 楊洪基等中國八大美聲歌唱家唱響《黃河頌》
    2020年央視春晚鄭州分會場的舞臺上,著名男中音歌唱家楊洪基、霍勇領銜,攜手著名男高音歌唱家丁毅,與馬佳、蔡程昱、仝卓、高天鶴、鞠紅川等年輕一代美聲歌唱家,「面向」雄奇壯麗的黃河瀑布,用澎湃的激情,共同演唱了《黃河頌》,熱情謳歌黃河的宏偉氣勢、源遠流長。
  • 紀念抗美援朝70周年丨歲月無聲 英雄無悔——記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
    孫景坤(2013年6月15日攝)歲月無聲 英雄無悔——記96歲的志願軍老戰士孫景坤70年前,青春年少的他剛參加完解放戰爭,又踏上保家衛國、出國作戰的徵程,用錚錚鐵骨,和將士們一道築起血肉長城;解甲歸田後,丹心系鄉梓。戰場歸來,他收起軍功章,拿起鋤頭,帶領鄉親們改變家鄉面貌,一幹近30年。他躬下身軀,把自己延展成一條路、一座橋,全然奉獻給群眾……遠去了金戈鐵馬,淡漠了碧血狂沙。
  • 《濟寧路總管府記碑》:州城在哪,皇帝說了不算,黃河說了算!
    【元濟寧路碑銘雜錄之五《濟寧路總管府記碑》】古代,沒有哪個帝王能對抗過黃河!河水泛濫會瞬間使一個繁華城市變得衰落,當然也會帶給其他城市機遇。《濟寧路總管府記碑》,元至元二十四年立,記敘了濟州由州升府再升路的過程,並且說明了一個事實:受黃河決口、改道的影響,濟州(濟寧府、路)治所在200多年裡一直在巨野與任城(現濟寧任城區)之間轉移。此碑文載道光《巨野縣誌》,題目後有「在北門外真武廟後漫地中」的附註。
  • 銘記和奮進|2020河南公安十大新聞事件之三:黃河行動 護衛母親河安瀾
    回望2020年,有太多的故事值得銘記。每個人都是歷史親歷者、都是歷史見證者,讓我們懷著激動的心情,共同掃描一起走過的不尋常的歲月。最振奮的是,我們有了自己的旗幟。這是中國人民警察史上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日子,也是人民警察隊伍必將永遠銘記的歷史性時刻——2020年8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向中國人民警察隊伍授旗並致訓詞。全省民警無不振奮。最考驗的是,疫情不退我們不退!
  • 70年70記⑦ 一首《康定情歌》的傳唱 見證一座城市的變遷
    70年70記⑦ 一首《康定情歌》的傳唱 見證一座城市的變遷一曲《康定情歌》蜚聲海內外,講述了一座城的故事;一曲《康定情歌》傳唱一代又一代,見證了一座城市的變遷。1952年,一群康藏青年在維也納世界青年聯歡節上演唱《康定情歌》並榮獲銀質獎章。隨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世界推薦第一首中國民歌——《康定情歌》,短時間內,《康定情歌》以其優美的旋律節奏和豐沛的情感蘊含聞名世界。
  • 【運河教育】Wonderful English,Colourful Future——記黃河路...
    為了激發全校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營造濃厚的英語學習氛圍,豐富校園文化,黃河路小學於10月12日至12月30日舉辦了以Wonderful English,Colourful Future為主題的英語節活動!
  • 沿著黃河看小康⑨:醉美大河田園
    「我們村原來叫石龍泉村,從山上流下的龍泉水清澈甘甜,長年不斷。」52歲的村黨支部書記毛獻新指著石壁回憶說,十幾年前,泉水流量很大,離老遠都能聽到「咚咚咚」的流水聲,全村1000多口人吃水全靠它。「寒泉出石隙,流向北山阿。」溝溝壑壑裡的細流匯成畛河,向北流入滾滾黃河主幹流。
  • 李亞調研黃河生態廊道建設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認真學習貫徹黨的...
    建設黃河生態廊道,是我市貫徹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任務。2日,市委書記李亞調研黃河生態廊道建設並主持召開座談會,強調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紮實推進沿黃生態廊道建設,把沿黃廊道建成生態廊道、致富廊道、幸福廊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