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所有的悲劇,都是從嫁錯人開始,才女謝道韞更是悲劇中的悲劇

2021-01-07 騰訊網

雖然我國的封建史是由男權社會主導的,但這並未妨礙奇女子被載入史冊。

四大美人,閉月羞花沉魚落雁,僅靠一副好皮囊,就能在青史上留下姓名;孟母、鍾無豔、長孫氏,以忠孝賢德聞名於天下,更是成為後世的道德楷模。

不過,在兩千年的封建史上,世人終究對女子有著偏見。千古留名的奇女子中,反倒是女子佔了少數。將歷朝歷代的才女歸攏到一起,也不過百人之數。

畢竟,在腐儒的眼中,做學問是男人的事,女人就該活在「婦道」的囚籠之中,不應該拋頭露面。正是這種偏見,讓大多數才女的人生都成了悲劇。這其中,最典型的莫過於蔡文姬、李清照、謝道韞三個女人了。

三歲識音律,七歲可辯琴的蔡文姬,靠《胡笳十八拍》名動千古;婉約派的翹楚李清照,以無數名句萬世垂名。可她們一個顛沛一生被迫三嫁,如亂世之浮萍;一個遇人不淑真心所託非人,晚景悽慘。

謝道韞原本可以安寧的過完一生,她的家世背景遠比蔡文姬、李清照顯赫。按理說,出身高門大戶的謝道韞,完全不必為生計發愁,嫁入豪門的她理應光輝燦爛地度過餘生。誰能想到,贏在起跑線上的謝道韞亦逃離不了千古女才人的厄運。

而她的人生悲劇,更是從兒時的一句清談開始的。

西晉司馬氏政權是依靠士族官僚的支持取得的,西晉王朝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由世家大族完全控制的大一統王朝,可以說,士族是西晉王朝維持統治的階級基礎。

八王之亂就是發生於中國西晉時期的一場皇族為爭奪中央政權而引發的內亂,因皇后賈南風乾政弄權所引發。這次動亂共歷時十六年,分為前後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元康元年(291年)三月到六月,持續三個月;

第二階段,從元康九年(299年)到光熙元年(306年),歷時七年。

核心人物有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八王。西晉皇族中參與這場動亂的王不止八個,但八王為主要參與者,故史稱這次動亂為「八王之亂」。

可以說,「八王之亂」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嚴重的皇族內亂之一,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導致了西晉亡國以及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原北方進入十六國也就是五胡亂華時期。也是因為西晉末年的亂世,最終導致司馬氏南遷。

最終,司馬家族在江南士族的幫助下建立了東晉王朝。

雖說亂世初定,但這一時期的司馬皇族,已基本失去了威望。當時的世道上,流傳著「王與謝共天下」這句話。

所謂的「王與謝」,說的就是兩大江南世家,琳琅王氏與陳郡謝氏。

謝道韞,生於謝家,她的父親是安西將軍謝奕。雖然當時的謝家已屬豪門,但此時還沒到鼎盛期。很多歷史學家認為,謝道韞出生時謝家就已可與王氏相提並論,實則不然。謝家發跡於淝水之戰以後,雖謝道韞的叔父曾擔任宰相,但此時的謝家尚處發展階段。

那麼,後來的謝家有多顯赫呢?

雖然,這個家族沒有發生過石崇鬥富一類的炫耀事件,但謝家的地位卻凌駕於皇室之上。古往今來,能與東晉王謝兩家相提並論的,或有三國時期的曹家、曹魏時代的司馬家。這兩大家族的地位,連皇室都為之忌憚。

謝家的發跡,要得益於參加了淝水之戰的謝玄(謝道韞的弟弟)和謝石。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淝水之戰在戰爭史上的地位相當重要,這場戰爭的結果直接決定了歷史。若淝水之戰中謝氏落敗,那麼,中原大地將被北方蠻族侵略,也就不存在後期的「南北朝並立」了。靠著打贏了淝水之戰的功勞,謝氏成為與琅琊王氏同等的豪族。

可以說,魏晉南北朝的任何宗室,其名望都無法與謝、王兩家相比。南梁侯景之亂時期,侯景曾向當朝皇帝請婚,希望與王謝兩家結秦晉之好。不過,梁武帝蕭衍卻並未應允,只是說:「王謝門高非偶,可於朱張以下訪之。」為了安撫侯景,蕭衍便將自己的女兒嫁給他。

與王謝聯姻不成,只能退而求其次地與蕭氏皇族聯姻,這足以說明當時的皇族門第遠不及王謝兩家。

史料中並未明確記載謝道韞的生卒年,不過,根據其丈夫的生卒年和她與謝玄的姐弟關係來推敲,謝道韞應趕上了謝家的崛起。不過,即便謝道韞出生時謝家還不算最顯赫的高門大戶,起碼也是宰相之後。出生在這種家庭中的謝道韞,自然接受了家人安排的「精英式教育」,成長為標準的大家閨繡。

曹雪芹《紅樓夢》第五回有「金陵十二釵正冊判詞」云:

可嘆停機德,堪憐詠絮才。

玉帶林中掛,金簪雪裡埋。

其中「詠絮才」用的就是東晉才女謝道韞的故事。

話說,謝道韞在年幼之時,便已展現出超凡的才情。

東晉時期的文人喜歡清談,所謂清談,說白了就是文人雅士湊在一塊說些令俗人摸不著頭腦的禪語,發表於現實無甚作用的高談論闊。後世文人所說的「清談誤國」之風,大抵於此時有了苗頭。時人學問高低,看的不是做出多少實績,而是在清談上有多少建樹。

某日,前宰相謝安召集了家中的年輕後生,大夥聚在院子裡賞雪。在這個大雪紛飛的日子裡,喜歡清談的謝安饒有興致地詢問子侄:「大雪紛紛何所擬?」在現代人看來孩子都有童真,所以,謝家的丫頭小子們說出什麼異想天開的答案來都不足為奇。

謝郎,也就是謝道韞的兄長脫口而出:

「撒鹽空中差可擬。」

大雪紛飛,就像有人在天空中灑了一把鹽一樣,這比喻不可謂不貼切。然而,在謝安看來,謝郎的回答差點兒意思,這答案太過尋常沒有詩意。

謝道韞脫口而出道:

「未若柳絮因風起。」

這個清新脫俗的答案讓謝安不由得動容。

「大雪紛紛何所擬?未若柳絮因風起。」

謝安十分高興,當即說侄女有「詠絮之才」。

還有一次,叔父謝安問她:「《毛詩》中何句最佳?」

謝道韞答道:「詩經三百篇,莫若《大雅·嵩高篇》雲,吉甫作頌,穆如清風。仲山甫永懷,以慰其心。」

謝安大讚其雅人深致。

但此時的謝道韞,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套與眾不同的思維,正是一切悲劇的源頭。

彈指間,謝道韞已到了婚配的年齡。正值二八芳齡的謝道韞,是謝家的驕傲,每天登門遊說的媒婆踏破了門檻。可謝道韞是個眼界極高的女子,她想像叔父謝安一樣,成為在仕途中頗有建樹的宰相之才。遺憾的是,她終究只是女兒身,逃不過女大當嫁的命運。

古人的婚姻觀相當狹隘,男女之間首先要符合門當戶對這一條件。司馬氏人丁不興,謝家瞧不上,放眼整個江南,能配得上謝家才女的唯有王氏公子了。經過幾輪篩選,最後謝安選中了王羲之的後人,王凝之與王徽之。

這哥倆生得是一表人才,是王家青年一代的佼佼者。

不過,謝道韞對他們並不感冒。

王凝之,只是個膽小怕事的鼠輩,他行事作風頗為扭捏,根本沒遺傳老爹王羲之的細胞。

相比之下,王徽之倒是坦蕩直率,可他卻年少氣盛,總會做些令人難以理解的舉動,一如雪夜訪戴逵。

思來想去,謝道韞選擇了保守一些的王凝之。

再嫁入王家那天,婚禮十分風光,京城士子為之側目,大家無不對王凝之羨慕嫉妒恨。新婚之夜,謝道韞看到王凝之清秀帥氣的臉龐時,也得到了一絲心理安慰。可僅在婚後不久,這絲心理安慰便蕩然無存了。

在愛情這方面,最重要的是志趣相投,三觀相合。若兩人的價值觀不同,連共同語言都沒有,何談幸福?相比之下,李清照比謝道韞幸運得多,至少她的丈夫趙明誠的才學和眼界足以與她匹配。

謝道韞與王凝之接觸的時間越長,越覺得丈夫的眼界見識一般,兩人雖表面上情投,但卻很難達到意合這一境界。

在古代,人們的婚姻觀念相當保守。王凝之雖然唯唯諾諾,但好在老實巴交。女人出嫁從夫,既然生米煮成了熟飯,那便只有湊合著過了。

謝道韞打心眼裡看不起自己的枕邊人,可是,她還能做些什麼?

可以說,自謝道韞產生了「遷就」這一想法時,他們婚姻間的悲劇就已悄然鋪陳了。

婚姻生活不美滿,謝道韞便只能通過其他渠道品味生活之樂趣。謝道韞生平喜好做學問,於是,便以「王夫人」的身份出席了詩會、談會,在聚會上與成名已久的文人談古論今。王凝之是大家之後,自然免不了出席這些場合。每當有才子提出問題刁難王凝之時,謝道韞總會在旁邊旁徵博引幫丈夫解圍。

一來二去,大家都知道王凝之是個書法有成卻不通學問的庸人,他的夫人謝道韞卻是當世罕見的才女。

當時的文人濟尼曾評價謝道韞:「王夫人神清散朗,故有林下風氣。」這句話說的是謝道韞的氣度已超出閨房秀儀,在禮教廢弛的東晉時期這絕不是貶義,而是對謝道韞氣度的由衷讚嘆。可以說,對於一個女人來說,獲得這樣的讚譽是相當難得的。

謝道韞的才學,絕對擔得起濟尼的評價。

沒過多久,王夫人便在圈子裡打響了招牌,但凡有文人士子舉辦聚會必將請帖送到府上。可惜的是,謝道韞生前曾作不少絕句,但流傳下來的卻只是鳳毛麟角。

夫人聲名鵲起,可王凝之卻仍停留在原地。王凝之自幼受父親薰陶,耳濡目染,所以他的字在當時亦屬上流。然而,人們只道王凝之是王羲之之後,對他有太多的期盼。王凝之的才學,與他的書法並不匹配。

或許是因為他的文學天賦太過平庸,亦或是人們對他的要求太過,所以在圈子裡混了許多年,王凝之仍聲名不顯。王凝之目睹了夫人與自己在名氣上的巨大落差,急於證明自己。可每次參加聚會時,他仍不得不躲在夫人身後,看謝道韞擋在身前幫自己解圍。

失去存在感的人,總想通過某些方式證明自己的價值。王凝之無法在學問上有所建樹,所以他便醉心於鑽研「五鬥米教」。受方士文化、道家思想的影響,時人對方術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曾看過一篇文章分析,東漢末年乃至魏晉南北朝江南地區流行傷寒症,所以方士們以五石為材料,煉製「五石散」。這種重金屬超標的藥物,讓服用的人身體發熱,甚至,產生幻覺,魏晉人士大多狂放的原因大抵在此。

王凝之受人蠱惑,也加入到了煉丹、煉藥的行列裡。

在古代,鑽研方術絕對是件費錢費力的事。王凝之將大筆錢用於購買丹砂,從此躲在房間裡研究方術,不再出門。原本他的學問便不濟,因煉丹荒廢學業後愈發魯鈍。學會煉藥的王凝之將公務甩手於人,所以他的事業停步於會稽縣令無法寸進。更悲劇的是曾讓他引以為豪的隸書,如今寫起來亦有退步。

看到丈夫執迷於此,謝道韞三番兩次地好言相勸,希望他不要將精力浪費在此道上。殊不知,王凝之之所以將精力訴諸於方術,就是因為謝道韞的名氣所帶來的巨大落差。王夫人的勸告,只會起到相反的作用。他嘴上說著改過自新,可每天做夢時仍在念那些謝道韞聽不懂的神仙咒語。

謝道韞徹底對這段感情心灰意冷,倒不是因為她生性涼薄,而是王凝之已無可救藥。與其嘗試修復,倒不如不管不問,至少兩人還有一雙兒女,婚姻不會輕易破裂。

就這樣,王凝之與夫人打了十多年冷戰,直到災難杳然而至。

孫恩、盧循發動兵變,災禍蔓延到全國各地。沒過多久,叛軍便打到了會稽縣。王凝之是一方縣令,自不可拋棄百姓逃命。謝道韞找上丈夫,希望他能組織城內守軍做出抵抗,莫要坐以待斃。

王凝之說自有打算,他吃下一大把丹藥,然後拿著幾柱香,在屋子裡畫了幾張鬼畫符,念念有詞地說了些什麼。王凝之信誓旦旦地對謝道韞表示,自己已溝通了道祖,敵軍攻來時自有天兵庇護。

謝道韞對王凝之徹底絕望,她仿佛已不認識眼前的愚人。

《擬嵇中散詠松詩》是謝道韞模仿嵇康的《遊仙詩》而作的。她傾慕嵇康,讚揚他無所畏懼的高尚人格。同時,通過王子喬乘鶴升天的仙話傳說,也寫出了自己對於人生苦短、命運難測的傷感:

遙望山上松,隆冬不能凋。

願想遊下憩,瞻彼萬仞條。

騰躍未能升,頓足俟王喬。

時哉不我與,大運所飄揺。

可以說,謝道韞的人生悲劇,皆是因嫁給此人而起。她錯生在了謝家,在享盡了人間榮華的同時,卻又不得不承受不由自主的婚姻。

嫁給這樣的庸人,無疑是人生最大的悲劇!

謝道韞這才意識到,她本就是這世間的柳絮,她的一切遭遇都是因風而起,自己根本無權決定命運,只能受人擺布!

天兵有沒有來,謝道韞不知道。敵兵攻城,謝道韞不願坐以待斃,於是,便親自提著刀,帶領不願歸降的城中守軍殊死抵抗,期間還親手殺了幾名叛軍。然而,還是因寡不敵眾,謝道韞終獨木難撐,被孫恩的手下逮捕。

當謝道韞被帶到孫恩面前時,已對現實心灰意冷的謝道韞凜然不懼,說道:「事在王門,何關他族!必其如此,寧先見殺!」言下之意,就是孫恩謀反是因為王氏家族,所以與其他無辜百姓沒有瓜葛。如果真的要大開殺戒,那麼,便從我的屍體上踏過去吧!

孫恩感慨謝道韞的高潔情操,並沒有為難她。

滿城的王氏子弟皆遭屠戮,孫恩果真如謝道韞所說,沒有殃及池魚。謝道韞和王凝之有四子:王蘊之、王平之、王亨之、王恩之,一女成人後嫁給了庾氏。但據《晉書·列女傳》記載,謝道韞的子女在孫恩之亂中全部遇難了。

一場變故下來,偌大的王家竟只剩下了陋室空堂。晚年的謝道韞,在會稽城孀居。不甘寂寞的她,在城中開辦講堂,以此賺些銀錢度日。謝道韞與王凝之之間是否仍有感情,我們不得而知。總之,這個女人在中年時並未改嫁,她已對婚姻失去了嚮往。

在作《泰山吟》時,謝道韞的心境已古井無波。她這一生經歷了榮耀與落魄,所以對物是人非已有自己的見解:

峨峨東嶽高,秀極衝青天。

巖中間虛宇,寂寞幽以玄。

非工復非匠,雲構發自然。

器象爾何物?遂令我屢遷。

逝將宅斯宇,可以盡天年。

我國古代才女詩作,多以陰柔見長,以宛轉細膩見勝,而謝道韞的這首《泰山吟》,卻充滿了陽剛之氣。女才子大筆揮灑,氣度非凡,不讓鬚眉。《晉書》本傳更是記她「風韻高邁」、「神情散朗,有林下風氣。」這首詩可見一斑。

謝道韞的學堂更是門庭若市,時常有年輕人前來聽這位女先生講學。謝道韞坐在青紗帳中,穩坐如鐘,將自己對人生的感悟教給這些年輕人。在學堂放假時,她亦會領著外孫漫步在會稽的湖光山色中。

這年,紹興迎來了十年不遇的大雪,在鵝毛大雪中,謝道韞恍然間看到那個當初在庭院裡念著「未若柳絮因風起」的小姑娘,柳絮因風而起隨風而逝的是她半甲子的人生。在柳絮落下之前,謝道韞經歷了大喜大悲、大起大落。如今的她,就像是積雪一樣,任由寒風凜冽,已無法在她的心中掀起任何波瀾了。

孫恩之亂平定不久,新任會稽郡守的劉柳前來拜訪過謝道韞。謝道韞究竟跟他說了些什麼,不得而知。事後,劉柳逢人就誇獎謝道韞說:「內史夫人風致高遠,詞理無滯,誠摯感人,一席談論,受惠無窮。」謝道韞的後半生寫了不少詩文,彙編成集,流傳後世。後人再提起謝道韞,便有這麼一首詩:

當時詠雪句,誰能出其右。

雅人有深致,錦心而繡口。

此事難效顰,畫虎恐類狗。

——宋·蒲壽宬《詠史八首·謝道韞》

相關焦點

  • 女人的悲劇
    生活本身要比戲劇精彩,俗話說三個女人一臺戲。如果我們把視角只轉向女性,生活中的女性所呈現的精彩不亞於任何一場悲喜劇。
  • 《清平樂》中公主的悲劇原因是什麼?
    最近熱播的清平樂,該劇由王凱,江疏影領銜主演,改劇由小說孤城閉改編,然而不同於小說中男女主為主線。電視劇中開始以宋仁宗,曹皇后為主角,增加了很多前朝的戲份,增加了這部劇的厚重感,而不是古裝言情劇。劇中的服化精美,布景美輪美奐,儘可能還原北宋年代的人情面貌。這幾集正式進入到小說悲劇開始,任敏飾演的徽柔已經嫁入李家,然而這正是徽柔悲劇的開始。
  • 一代才女持劍砍殺叛軍:謝道韞所託非人的一生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這首詩中提到的王謝,就是東晉時代兩個豪門大族王家和謝家。作為顯赫一時的江左高門,王家和謝家在世人的眼中一直以名門望族的形象示人。然而,在繁華背後這些名門後代又有怎樣的經歷呢?今天我們要說的,就是一位才女在繁華之後的故事。
  • 《無聲告白》:由悲劇開始,再由悲劇終結,莉迪婭的悲劇源於何時
    莉迪亞像所有子女一樣,深愛著父母,同時渴望被愛。可是父母的愛是那樣沉重,莉迪亞的身上肩負著三個人的人生。她痛苦卻不敢反抗,她害怕失去父母,努力壓抑自己扮演一個他們期待中好女兒的角色。今天我們將回顧莉迪亞的一生,探討莉迪亞的悲劇,究竟是誰促成了她的死亡?
  • 悲劇人偶:悲劇的不是人偶,是人心
    不久,悲鳴響起,一個身穿白色睡裙的女人從我面前跑過,衝向陽臺。我身後的房間裡衝出來兩個人大聲呼喊,但女人徑直翻過護欄,縱身跳下。人們稱我為悲劇人偶,說我會給每個擁有我的人帶去不幸。這是我在這裡看到的事。這是東野圭吾《悲劇人偶》中人偶以一個看客的身份講述。東野圭吾說:「《悲劇人偶》讓我明白了自己的定位,從各種意義上說,這部作品可能都是一個轉折點。」
  • 一代名媛才女陸小曼,離婚墮胎吸鴉片,究竟是誰造就了她悲劇的人生
    提到民國才女大家首先想到的大概就是林徽因了吧,但是有個人不得不提,就是陸小曼,不僅擅長繪畫,精通英文和法文,才貌雙全,她的一生也是外界爭相議論的話題,一代名媛才女,從離婚墮胎到吸鴉片的灰暗人生,最終為他為他洗盡鉛華改頭換面。
  • 駱駝祥子:虎妞悲劇的一生,從她選擇了一個錯誤的男人開始
    這樣的描述,讓我迅速腦補了一個醜陋潑辣的惡魔形象,我想大多數看過駱駝祥子的人,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吧。這樣的女人,實在讓人喜歡不起來,很多人更是把祥子的悲劇也加在了她的身上。但是,當我現在再重溫這本書,卻讓我看到了不一樣的虎妞,不是她讓祥子成了一個悲劇,而是祥子讓她成了一個悲劇,這一切都要從她選擇了一個錯誤的男人開始的。
  • 遼天祚帝文妃蕭瑟瑟之死,一場悲劇的開始
    打開《遼史·后妃傳》,百分之九十的后妃都出自蕭氏。天祚帝有個寵妃被封文妃,叫蕭瑟瑟,此女美麗端莊,與蕭觀音一樣也是個才女,詩詞俱佳且頗有見識。在遼國,皇后基本都出自蕭氏一族,蕭瑟瑟姐妹三人,雖沒有做皇后的福氣,但所嫁之人也都不錯。
  • 嫁人不淑的才女謝道韞
    謝道韞,是中國歷史上鼎鼎大名的才女。人們懷念她,不僅是追慕她的才華,還可由她遙想當年王謝家族的人物風採。魏晉時期,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論調還沒有盛行,無論男女,只要人物聰俊,談吐清雅,都會被時人稱道,視作芝蘭玉樹,是家族的驕傲。
  • 悲劇並不是「悲劇」:藝術明珠古希臘悲劇到底想表達什麼?
    他極其喜愛擅長使用三聯劇創作,他的著名悲劇代表作《普羅米修斯》、《俄狄浦斯》都是三聯劇創作,現存的古希臘唯一三聯劇就是他的《俄瑞斯忒亞》。此外,埃斯庫羅斯的另一創新在於他運用音樂來刻畫人物心理,即通過音樂來加強戲劇性,豐富了詩歌與音樂的節奏。比如傳統史詩的格律多是六音步,而《俄瑞斯忒斯》則以五音步為主,用以表現俄瑞斯忒斯弒母后的惴惴不安的心情,更是擅長運用合唱來營造悲劇性氛圍。
  • 《角鬥士》:永遠的馬克西莫斯,悲劇之路上成就的悲劇英雄
    20世紀末,在史詩巨片開始落寞的時代,導演雷德利 ·斯科特反其道而行斥巨資打造恢了場景恢弘的《角鬥士》。他將古典英雄主義和戲劇表演形式相結合,呈現出一部氣勢磅礴的悲劇英雄的佳作。他不願意背負愷撒實現羅馬共和的願望,這份榮耀和責任對一個女人的丈夫,一個孩子的父親來說實在太過沉重。
  • 悲劇背後的美與價值——莎士比亞四大悲劇
    一、人性的多面性莎士比亞手下的人物具有多面性,四大悲劇中的主人公亦是如此,從某個方面來說,他們的悲劇也與他們的某個性格缺陷息息相關。 哈姆雷特的性格懦弱、猶豫不決、思想大於行動,麥克白被野心侵蝕了良知、貪婪殘暴,李爾王的剛愎自用,奧賽羅的輕信多疑都是造成他們悲劇命運的原因。劇作開篇,女巫三姐妹齊呼:「美即是醜,醜即是美」。
  • 太強勢的女人,註定一生都是悲劇!
    就在談婚論嫁時,我父親再次病危,不僅如此,貌似老實厚道的B竟然改變了主意,不做上門女婿,反而要我嫁他。高傲自負,自私自利的我,全然不顧地墮掉了當時已經懷上的14周的孩子,毅然地結束了這段感情。自此,我的嗔恨心升起,恨他心機深,且久久不能釋懷。
  • 古希臘悲劇中的太陽神阿波羅
    正義的勉勵,更大大地削弱了悲劇的力量。我國儒家傳統思想形成的等級與正統觀念,被提倡的正統的倫理道德觀念,往往要絕對地戰勝與此相左的其他觀念。我國戲劇家所持的命運概念,實際上只是詩的正義,而不是西方劇作家如莎士比亞悲劇中所變現的悲劇的正義,我國缺乏真正的、作為戲劇最高形式的悲劇。——錢鍾書兩千五百多年前,古希臘的公民便有一種觀念:人是自由的,並非奴隸。
  • 悲劇——身而為人
    「悲劇這種戲劇形式和術語都起源於希臘,這種文學體裁幾乎世界其他各大民族都沒有,無論中國人、印度人,或者希伯來人,都沒有產生過一部嚴格意義的悲劇。」中國所謂的傳統悲劇和悲劇的標準也有區別。王國維先生在《宋元戲曲史》裡大力發掘了中國的傳統悲劇,認為像《竇娥冤》一類的戲劇可以屹立在世界悲劇之林而毫不卻步。
  • 三國美人① 滿足男人對女人所有想像的第一美女,卻在三重悲劇中悽涼謝幕
    實際上,歷史記載中的她,只是一個「甄氏」。跟大多數中國古代女人一樣,她只有姓,沒有名。為了敘述方便,我們這裡還是尊重大家的習慣,稱她為甄宓吧。甄宓是河北無極人,出身於官宦之家。她的父親當過上蔡令,是一位縣處級幹部。長大後,甄宓嫁入東漢豪門——四世三公的袁家,成為袁紹之子袁熙的妻子。袁家敗亡,她巧遇曹丕,隨即嫁入曹家。多年以後,她的兒子曹睿繼承曹丕的帝位,是為魏明帝。
  • 《悲劇人偶》:娃娃是無辜的,執念在人性中是悲劇的根源
    起初,永島一直暗戀著賴子,但他沒想到的是,他想帶走一點自己的東西就是賴子,他完全是明白,這個堅強的女人從來沒有被他吸引過,哪怕是一點點同情,他心中最後柔軟的部分也消失了,生活對他來說是悽涼的,執念想要從他心中復仇的火焰再次點燃。③ 各方的利益仍然參差不齊當然,這裡面也夾雜著利益的成分,舊仇再加上新的仇恨,這個男人開始了復仇之路。
  • 希臘悲劇
    ——湯姆·斯託帕德第一個已知的對悲劇進行批評分析並給悲劇下定義的人來自古希臘,這個人不是一個創作作品的劇作家,而是一名對悲劇在觀眾身上之效果進行觀察的哲學家觀眾。亞里斯多德環顧著上演戲劇的圓形劇場,他想知道是什麼讓人感動?人們為什麼會感動?所有悲劇必須具備的基本元素是什麼?
  • 人 物 澗秋:詠絮才情林下風 晉代才女謝道韞的一生
    《中國美術報》第42期 美術副刊《紅樓夢》裡,有句形容林黛玉的詩:「堪憐詠絮才」,這裡所說的詠絮才,指的就是晉代的才女謝道韞。在很多方面,謝道韞是一個幸運的女人:她出身高貴,家世奢華。她父親謝奕,是一時名士,死後被封為安西將軍;她伯父謝安,在東晉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上都稱得上著名的賢相;她的哥哥謝玄,更是在關乎王朝命運的淝水之戰中大勝敵軍,名垂青史。而她的婆家也是當時極顯赫的大家族,書聖王羲之就是她的公公。一個女人,生於世家,嫁入名門,無論如何,也算是少有的幸運者了。但具體到謝道韞個人來說,幸運不假,幸福卻遠遠談不上。謝道韞的不幸,應當從她的婚姻開始。
  • 「喜劇女王」宋丹丹背後的愛情悲劇竟嫁了個人渣
    她不僅成為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國家一級話劇演員,還在影視典禮中拿獎無數。她用自己的作品將歡聲笑語帶進了千家萬戶,因而被譽為&39;喜劇女王&39;。可反觀她背後的感情和家庭,卻頗具悲劇意味。宋丹丹1961年出生,生長在一個家境優渥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