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後臺也收到好多媽媽的留言,說:「不都說春天是孩子長個的黃金期嗎?怎麼我家孩子就是不長個呢?是不是缺鈣啊?哪種補鈣的比較好呢?「
關於長個兒這件事,我們上次已經在《4歲身高不足一米要打生長素?這些才是科學讓孩子長高的方法》這一篇裡聊過了,今天我們就再來聊聊關於鈣的那些事吧。
鈣大概是所有營養元素中最委屈的一個了,好像孩子的生長發育不好都是它的錯。
孩子頭髮少?枕禿?缺鈣吧?
孩子長牙晚?缺鈣吧!
孩子睡不好,吃飯不香?缺鈣了!
孩子長得慢?缺鈣呀!
孩子不愛動?缺鈣!
孩子太愛動?肯定缺鈣啊!
甚至孩子愛出汗、愛哭,都是缺鈣的錯。
鈣是一種生命元素,確實在孩子的生長發育和新陳代謝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人體中99%的鈣沉積在骨骼和牙齒中,支撐著我們的成長,維持著我們的形態;而另外的1%存在於血液和軟組織細胞中,調節我們的新陳代謝和各種生理機能。
如果我們缺鈣,首當其衝受到影響的是骨骼和牙齒,同時還會導致神經系統、血液循環系統、運動系統、泌尿系統、免疫系統甚至我們的五官等各個方面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現在很多媽媽都非常注意給孩子補充微量元素,特別是補鈣,這種意識很好。
但孩子真的缺鈣嗎?到底要不要給孩子補鈣呢?面對市面上紛繁複雜的補鈣產品,我們該如何選擇呢?
其實我在以前的文中我也寫了不少有關補鈣的話題,不過這次我又特地諮詢了我的好朋友北京某三甲醫院的內分泌專家Dr.L,再來一次專業的解答。
Dr.L告訴我說,上面所說到的現象,部分在孩子缺鈣時可能會發生,但並不能反過來,孩子出現這些現象就說孩子缺鈣。
面對全民補鈣的這個現象,Dr.L還是表示擔心,相比起不補鈣,過猶不及,過量補鈣是更危險的!
並不是所有孩子都需要補鈣
Dr.L告訴我說,在現在的生活水平之下,要孩子缺鈣,其實是很難的一件事。
對於0—6個月的孩子,無論是母乳餵養還是用配方奶餵養,只要孩子消化吸收正常,都不需要額外補鈣,我國衛生部印發的《母嬰健康素養--基本知識與技能(試行)》中專門指出,正常足月新生兒出生後6個月內一般不用補充鈣劑。
6個月後,寶寶開始添加輔食,鈣的來源更多了,只要均衡飲食,完全沒有問題。
所以,並不是所有的孩子都需要補鈣,只有早產兒、肥胖或是奶量不足的嬰兒、生長發育較快的嬰幼兒或是青少年,才應該在醫生的指導下決定是否需要補鈣。
在不缺鈣的情況下,過量補鈣可能會出現腹脹、便秘等腸道問題,容易形成結石的人可能會出現膽結石或泌尿系統的結石。
長期攝入大劑量的鈣,還會導致高鈣尿症、高鈣血症。而我們血液中的鈣含量一旦升高,這些多出來的「鈣」就需要找到停留的地方,停在眼睛角膜周邊就會影響視力,停在心臟瓣膜上就會影響心臟功能,停在血管裡會導致血管硬化,停在大腦上會影響大腦發育、限制孩子生長發育。
而且,我們需要的微量元素並不僅僅是鈣一種,攝入過多的鈣還會影響鐵、鋅、磷等其他微量元素的吸收和代謝。
所以,鈣並不是越多越好。
中國營養學會建議兒童每天的鈣攝入量如下:
0—6個月,每天300毫克;
7個月—2歲,每天600毫克;
3—9歲,每天800毫克;
10—12歲,每天1000毫克;
13—15歲,每天1200毫克;
16歲—成年,每天800毫克。
500克鮮牛奶的含鈣量就有600毫克左右,除此之外,肉類、雞蛋、海產品、豆製品、綠葉蔬菜等食物中都含有豐富的鈣質,我們只要合理膳食,完全可以從食物中獲取我們每天所需的鈣,並不需要額外補充。
如何判斷孩子是否缺鈣
那麼,孩子什麼情況下需要補鈣呢?
首先,要判斷孩子是否缺鈣。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通過觀察孩子的症狀來推斷。
當孩子不容易入睡,睡著後愛啼哭、易驚醒、愛出汗;或是10個月以後才出牙、牙齒稀疏不整齊;頭髮稀疏、總愛感冒;總是覺得肚子疼、腿疼,甚至開始出現雞胸、O形腿、X形腿時,我們應該儘快到醫院進行專業診斷。
醫生可以通過檢查孩子骨骼發育情況、檢測骨密度、化驗血鈣或發鈣含量綜合判斷孩子是否缺鈣。
這裡想提醒大家的是,不是單一檢測骨密度,或驗血就能判斷孩子是否缺鈣,醫生一定會根據孩子的症狀和多項檢查,還有孩子的出生史、餵養史、症狀、體徵等來綜合判定,所以家長千萬不要拿著單一的報告,或者發現孩子有部分缺鈣的症狀,就自行給孩子下定論,盲目補鈣。
相比自行給孩子補鈣,按時帶孩子體檢更重要,以便及時發現孩子生長發育中的異常情況,預防或避免疾病的發生。
0—3歲兒童的體檢時間如下:出生時、出生後28天、出生後42天、4個月、6個月、9個月、12個月、18個月、2歲、3歲。
3歲以後,我們每年體檢一次就可以了。
如何正確補鈣
在聊補鈣之前,可以先了解一下人為什麼會缺鈣。
攝入不足:如果是小嬰兒缺鈣,那麼很可能是媽媽在懷孕或母乳餵養時明顯缺鈣;大一點的孩子缺鈣則主要是因為飲食搭配不合理或是不好好吃飯導致的攝入不足。
吸收不好:我們前面提到了佝僂病,我們常常以為它是由於缺鈣引起的,其實這是一個誤區。佝僂病是由於人體內維生素D不足,引起鈣磷代謝障礙,進而影響人體骨骼發育。如果我們缺少維生素D會影響我們對鈣的吸收,引起缺鈣。
需求增加:3歲以前的嬰幼兒期以及青春期,孩子生長發育迅速,特別是身高增長迅速,需要消耗大量的鈣質來支持骨骼生長,這兩個時期,孩子會因為消耗增加而缺鈣。
所以,補鈣可以從攝入、吸收這兩個方面入手。
最好的補鈣方法是食補。
我們在前面已經介紹過不同年齡人群每日鈣的攝入量了,只要合理膳食,我們完全可以從食物中獲取足夠的鈣質。含鈣量豐富的食物有奶類、肉類、雞蛋、海產品、豆製品、綠葉蔬菜等等。
在搭配膳食的時候也要注意比例和結構,肉蛋奶等蛋白質、脂肪豐富的食物雖然含鈣量多,但攝入過多也會影響鈣的吸收,要讓孩子養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習慣。
同時在烹飪的過程中也要注意鹽的使用,攝入過量的鹽除了容易引起各種疾病外,還會加速鈣的流失,所以孩子1歲以內不要吃鹽,1歲以後也要注意少鹽。
此外,我們在使用補鈣產品的時候,要注意用藥安全。市場上含鈣保健品種類繁多,價格很貴又達不到補鈣效果,不同人群在使用鈣劑的時候還會產生不同的不良反應,所以,我們在選擇和使用鈣製劑的時候一定要遵循醫囑。
醫生一般會囑咐我們孩子出生15天之後要開始補充維生素D,直到孩子滿2歲。
維D進入身體後會代謝轉變為有活性的維D,它們會促使鈣和磷進入血液,進而轉運到骨骼以及身體的各個地方,促進孩子生長。
我們獲取維D的方式主要有兩種。
⊕ 首先是口服。
醫生會推薦家長給2歲以內的孩子口服維生素AD,而有很多家長還分不清魚油和魚肝油。
魚油是從魚的脂肪中提取而來的,主要成分是多元不飽和脂肪酸,比如我們常說的DHA等,主要適用於三高人群預防心腦血管疾病;而魚肝油是從魚肝臟中提取出來的,主要成分才是維生素A和D。
在使用AD滴劑時,我們注意用法和用量,每種滴劑的AD含量不同,我們要嚴格按照醫囑和用藥說明使用。
一般情況下,AD滴劑已經可以滿足孩子身體所需了,最好不要在與其他含維生素AD的補鈣產品同時使用,因為混用容易引起攝入過量,長此以往會引起慢性中毒反應,如關節疼痛、皮膚瘙癢、發熱、嘔吐等等。
在給孩子服用膠囊滴劑的時候,可以用乾淨的剪刀剪開尖端或是用熱水浸泡尖端30秒,千萬不要用嘴直接咬開,這樣很容易傳染疾病。
⊕ 除了口服,曬太陽是更加安全和便捷的方式。
通過陽光中的紫外線照射,皮膚中的7-脫氫膽固醇會轉化成維生素D3,經過肝腎代謝就變成活性維生素D,正常情況下,我們每天到戶外曬曬太陽就能夠獲得足夠的維生素D了。
當然,Dr.L提醒大家說,曬太陽的時間需要根據當地的情況而定,比如冬天的北京,陽光好的時候帶孩子曬個一小時,都是可以的,但是如果夏天在三亞,需要因情況而定。只要不曬傷、不中暑,孩子稍微黑一點,都是可以接受的。
溫暖的春來來了,又到了孩子「瘋長」的黃金期,讓我們都帶著孩子去親近一下大自然吧,曬曬太陽,補補維D,再長高一點
後臺有好多媽媽在問我,她們的孩子是否有必要系統的學習下圍棋,正好我的身邊也有一些媽媽在給孩子報圍棋的班,我也很想找個機會給大家講一講學習圍棋的方法和好處,大家都知道,開發孩子的智力,提高孩子注意力、耐心、創造力,有不少方法,圍棋是漢民族傳統文化中的瑰寶,也是國粹,琴棋書畫之一,是非常不錯的孩子啟蒙途徑之一,培養孩子們對圍棋的興趣,還能幫助孩子們養成認真思考的好習慣,增強孩子們的專注力等等。
這次非常有幸的邀請到圍棋大師聶衛平的弟子王煜輝老師,來跟大家一起聊一聊孩子學期圍棋的那些事,王煜輝老師的直播微課會在5月1日晚8:30-9:30(周三)上線,免費噢,感興趣的媽媽掃描下方二維碼可以加我好友,我會邀請大家入群收看直播。
———— / END / ————
(點擊圖片查看全文)
點擊「閱讀原文」,關注我的微博,圍觀我們一家的生活日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