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同學最近問我一個問題:
老師,老師,「北京」的英文名稱到底是 Beijing 還是 Peking?我在英語新聞裡看到的是 Beijing,但是北京大學的英文確實是 Peking Univeristy,到時是哪個...
我覺得這個問題還是很有代表性的,我立刻聯想到了還有很多其他類似的情況,比如「清華大學」的英文名並不是 Qinghua University,而是 Tsinghua University;南京大學叫 Nanking University,而並非 Nanjing University;另外,「太極」在英文中的說法叫 Taichi,而並非 Taiji;「功夫」的英文是 Kung Fu,而並非 Gong Fu;「中華牌香菸」的「中華」叫 Chunghwa,而不是 Zhong Hua;還有著名的「茅臺酒」,其商標不是 Mao Tai,而是 Moutai。那麼,這些「似拼音而非拼音」的東西是什麼鬼?
中華:Chunghwa
茅臺:Moutai
首先,我們得講到一個年份:1958年。這一年,中國大陸正式公布「漢語拼音方案」,並向全社會推廣。自那時起,我們便有了「拼音」這樣的說法。
「漢語拼音」(Chinese Phonetic Alphabets),其正式說法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漢字注音拉丁化方案」,這個方案主要運用於漢語普通話讀音的標註,可以理解成為漢字的「音標」。漢語拼音在1982年成為國際標準,有ISO認證,編號為7098,國際上正式的叫法為:中文羅馬字母拼寫法。
小學裡都學過吧
現在跟著侃哥時空穿越一下,回到1958年前。那個時候的中國用什麼漢字注音方式呢?
其實早在明朝萬曆年間,義大利的傳教士--利瑪竇(Matteo Ricci),在中國推廣他的「拉丁字母漢語拼音方案」,被稱為《西字奇蹟》(Wonder of Western Writin)
利瑪竇和明朝官員
《西字奇蹟》部分內容
再後來,19世紀中期,英國人 T.F. 威妥瑪(Thomas Francis Wade)所創製的「威瑪拼音」或者叫「威氏拼音」(也叫「韋氏拼音」)對後世影響最大。上文中提到的,Peking(北京),Naking(南京),Chunghwa(中華),還有 Canton(廣州),Tienchin(天津)都屬於威瑪拼音。因為這樣的拼音符合英國人、美國人的發音習慣,標註方式對他們十分友好,所以「威瑪拼音」在國外比較流行,比如「粵菜」在英文中翻譯為:Cantonese food
當然,除了地名,還有很多咱們熟悉的近代歷史人物,在英文中的名稱,也大都用威瑪拼音。比如:蔣介石,其威瑪拼音為:Chiang Kai-shek,蔣介石當時在世界上有一定的影響力,國外有很多書老外都非常熟悉這樣的讀音,所以一些不熟悉中國歷史的翻譯人士,把 Chiang Kai-shek 翻譯為--「常凱申」,其實就是「蔣介石」啦。
登上TIME雜誌封面的「常凱申」
香港、澳門都曾經是西方國家的殖民地,所以還保留著威瑪拼音的習慣,比如「香港」--Hong Kong,「澳門」--Macao。關於臺灣,1949年國民黨兵敗臺灣,所以一直保留威瑪拼音,指導2009年臺灣全面改用漢語拼音,但是現在還有相當大比例的臺灣人使用威瑪拼音。比如「蔡英文」的拼音在很多臺灣媒體上還是:Tsai Ing-wen。新加坡的漢字雖然已經採用中國大陸的簡體字,但注音系統還是威瑪拼音,比如已故領導人「李光耀」的注音為:Lee Kuan Yew。
香港街頭隨處可見的威瑪拼音
根據侃哥觀察,基本上海外媒體(比如CNN、BBC),凡是報導中涉及港澳臺、新加坡等海外華人名字,一律都採用威瑪拼音,報導中國大陸的人名、地名,均採用中國大陸的漢字拼音系統。比如,「習近平」的英文就是 Xi Jin Ping,而不是 Hsi Chin-P』ing,這種做法確實比較客觀。
當然,話要說回來,中國大陸目前確實還存在著一些威瑪拼音的情況。這是因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一段不可磨去的歷史,很多使用威瑪拼音的地名已經約定俗成、深入人心。為了保持傳統文化,一些地名仍然沿用舊稱,比如前文中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等。但「北京」,作為強盛中國的首都,保留民國時期的叫法--Peking 顯然不合適了,以後請大家統一稱為 Beijing 吧。
好玩的英語學習,盡在侃英語
歡迎關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