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是一組由多種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臨床檢驗指標是糖尿病診斷的重要依據,小編現就糖尿病病情變化的重要檢驗指標及臨床應用給大家進行詳細講解~~~
1. 尿糖
正常人的尿糖檢驗結果為陰性。當血糖升高到一定的程度(超過腎糖閾),腎小管無法將尿液中的葡萄糖全部重吸收,尿糖就會出現陽性的結果,也就是我們在檢驗報告中看到的「+」。
尿糖陽性是診斷糖尿病的重要線索,但尿糖陰性也不能排除糖尿病的可能。
2. 血糖
空腹血糖是指空腹至少8~12h沒有進食測得的血糖,正常值為3.9~6.1mmoL/L。
隨機血糖是指任意時間點測定的血糖。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OGTT)是指清晨空腹8~12h狀態下口服75g無水葡萄糖1h、2h或3h後測得的血糖。
空腹血糖、隨機血糖或OGTT 2h血糖是糖尿病診斷的主要依據,沒有糖尿病典型臨床症狀時必須重複檢測以確認診斷。
對於糖尿病患者,血糖≤3.9mmoL/L即為低血糖症,而對於非糖尿病患者,血糖<2.8mmoL/L才為低血糖症。
3. 糖化血紅蛋白(HbA1c)
HbA1c用于衡量患者近2~3月以來的血糖控制情況,是糖尿病患者調整治療方案的重要指標,可在任意時間點測定,無需禁食,使用非常方便,但費用較高,檢測結果標準化和一致性程度不夠。且由於HbA1c是人體血紅蛋白和葡萄糖結合後的產物,任何影響血紅蛋白數量和質量的因素都可能干擾HbA1c的測定,如類風溼性關節炎、鐵缺乏以及藥物等。
HbA1c正常值為4%~6%。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將HbA1c≥6.5%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3],2020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也將HbA1c≥6.5%納入糖尿病的診斷標準[4],但要求在嚴格質量控制的實驗室,採用標準化方法測定的HbA1c才可以作為糖尿病的補充診斷標準。
4. 糖化白蛋白(GA)
GA反映患者近2-3周的平均血糖水平,GA對短期內血糖變化比HbA1c敏感,是評價糖尿病患者短期糖代謝控制情況的良好指標,可用於治療方案調整後的療效評價,特別是對於終末期腎病接受透析的患者,由於其HbA1c水平往往低於血糖真實水平,GA較HbA1c更能反映患者真實的血糖控制情況。
當然,GA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GA的測定容易受到白蛋白更新速度(負相關)、體重指數(負相關)、甲狀腺激素(TSH正相關,FT3、FT4負相關)以及血尿酸(負相關)的影響[6]。
GA正常值為11%~17%。
5. 胰島β細胞功能測定
胰島素釋放試驗主要測定空腹、餐後0.5h、餐後1h、餐後2h以及餐後3h共5個點的胰島素水平。正常人的空腹基礎血漿胰島素約為5~20mU/L,口服75g無水葡萄糖後,0.5~1h血漿胰島素上升至空腹的5~10倍(峰值),3h後恢復至基礎水平。
C肽釋放試驗主要測定空腹、餐後0.5h、餐後1h、餐後2h以及餐後3h共5個點的C肽水平。正常人的空腹血漿C肽為0.3~1.3nmol/L,口服75g無水葡萄糖後,0.5~1hC肽分泌達到空腹的5-6倍(峰值),2~3h後恢復至基礎水平。
胰島素釋放試驗和C肽釋放試驗可評估患者胰島β細胞的功能狀態,協助判斷糖尿病的分型以及治療方案的選擇:
a) 1型糖尿病患者胰島β細胞破壞,胰島素絕對缺乏,因而其空腹血胰島素及C肽低於正常,且進食後胰島素和C肽分泌無明顯增加,胰島素釋放曲線和C肽釋放曲線呈無反應型或低平曲線。
b) 2型糖尿病患者胰島素分泌不足伴胰島素抵抗,其空腹血胰島素及C肽正常、增高或稍低,進食後有增高但高峰值延遲[7]。
當然,患者高糖毒性的存在也可能影響血胰島素及C肽的測定,導致測定的數據偏低。
胰島素釋放測定和C肽釋放測定的意義有什麼不同呢?
C肽是含有31個胺基酸的連接肽,胰島素原在蛋白水解酶、羧肽酶等作用下生成等分子數的胰島素和C肽[8],然後釋放入血,由於C肽和胰島素的代謝清除率存在差異,因而測得的C肽和胰島素不再保持1:1的關係。
外源性的胰島素及注射胰島素而產生的胰島素抗體會嚴重幹擾內源性胰島素的測定[9],而C肽不受其幹擾,因而C肽尤其適用於使用外源性胰島素的患者評估胰島β細胞的儲備功能。
2020年《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管理》推薦根據C肽水平將成人隱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患者分為三大類進行個體化治療[10]:
a) C肽<0.3nmol/L,按照1型糖尿病治療方案,採用胰島素注射治療。
b) 0.3≤C肽≤0.7nmol/L,按照2型糖尿病治療方案,使用二甲雙胍、GLP-1受體激動劑、噻唑烷二酮類以及SGLT-2抑制劑口服降糖治療。如HbA1c不達標,及時使用基礎-餐時胰島素治療,不使用磺脲類藥物。
c) C肽>0.7nmol/L,按照2型糖尿病治療方案進行治療,血糖惡化時重複測定C肽,並再次制定治療方案。
6. 酮體
酮體是脂肪酸在肝內正常分解代謝的中間產物乙醯乙酸、β-羥丁酸和丙酮的統稱,是人體飢餓狀態下的重要能量來源。正常人血液中的酮體含量是極少的,當處於飢餓、禁食或者糖尿病等狀態時,人體內的糖利用發生障礙,脂肪酸成為主要的供能物質,可在肝臟內大量氧化生成大量酮體。當肝內酮體生成的量超過肝外組織的利用能力時,血酮體濃度就會過高,從而導致酮症。
血酮體和尿酮體均可反映患者體內酮體的水平。一般情況下,血酮體以β-羥丁酸為主(70%),尿酮體以乙醯乙酸和丙酮為主。酮體檢測推薦採用血酮體,若無法檢測血酮體,可檢測尿酮體。血酮體>0.6mmol/L是診斷糖尿病酮症(DK)的重要標準,血酮體≥3mmol/L或尿酮體陽性(2+以上)是診斷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重要標準。而DKA緩解的參考標準為:血糖<11.1mmol/L,血酮體<0.3mmol/L,血清HCO3-≥15mmol/L,血pH值>7.3,陰離子間隙≤12mmol/L。
7. 糖尿病自身免疫標記
糖尿病自身免疫標記檢測主要用於指導糖尿病的分型,特別是對於一些兼有1型和2型糖尿病某些特徵的患者,很難根據臨床特點進行準確分型,這種情況下,通過檢測糖尿病自身抗體來區分1型還是2型糖尿病就顯得尤為重要。
穀氨酸脫羧酶抗體(GADA)是胰島β細胞的特異性抗體,是1型糖尿病患者中出現最早的自身抗體,可以高滴度水平持續作用達10年之久,且陽性檢出率高。
胰島細胞抗體(ICA)是β細胞破壞的免疫學標誌,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陽性率很高,隨著病程的延長,陽性檢出率下降最快,3~5年後陽性率降至20%。
胰島素自身抗體(IAA)對兒童新發1型糖尿病患者的診斷價值較高,但在成人患者中的陽性率不及GADA和ICA。
相關研究顯示[11,12],GADA在1型糖尿病患者中的陽性率顯著高於IAA和ICA,提示GADA對1型糖尿病的預測價值可能高於其他抗體。不同的糖尿病自身免疫標記出現的時間和穩定性均存在差異,抗體陰性也不能完全排除1型糖尿病,因此目前採用聯合檢測多種自身免疫標記來提高1型糖尿病診斷和篩查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
參 考 文 獻
[1]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基層衛生分會.基層2型糖尿病篩查專家共識[J].中國醫學前沿雜誌(電子版),2019,11(7):79-85.
[2]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年版)[J].中華糖尿病雜誌,2018,10(01):4-67.
[3]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 Classification and Diagnosis of Diabetes: 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21[J]. Diabetes Care, 2021, 44(Supplement 1): S15-S33.
[4]醫脈通.2020版《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重磅發布!九大更新要點搶先知
[5]中國醫師協會檢驗醫師分會慢病管理檢驗醫學專家委員會.糖尿病的實驗室診斷管理專家共識[J].臨床檢驗雜誌,2020,38(7):481-487.
[6]張詩田,王雅茹,牛文彥.糖化白蛋白臨床應用的新進展[J].中華檢驗醫學雜誌,2019,42(11):909-913.
[7]羅荔,張麗,李小嵐.血清胰島素與C肽釋放試驗在2型糖尿病患者注射胰島素後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臨床和實驗醫學雜誌,2015,(24):2024-2026.
[8]Marques RG, Fontaine MJ, Rogers J. C-peptide: much more than a byproduct of insulin biosynthesis. Pancreas. 2004;29(3):231-238.
[9]陸召林,潘孝仁,孫一珍, 等.正常人和不同類型糖尿病人的血漿C肽水平[J].中華內科雜誌,1981,20(8):471-474.
[10]Buzzetti R, Tuomi T, Mauricio D, et al. Management of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an International Expert Panel. Diabetes. 2020;69(10):2037-2047.
[11]張成詩,吳兵,魏光明.糖尿病自身抗體聯合檢測在糖尿病分型中的應用價值研究[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6):931-933.
[12]展秀君.糖尿病檢測穀氨酸脫羧酶抗體、胰島細胞抗體和胰島素自身抗體的臨床意義[J].糖尿病新世界,2015,(7):137-137.
原標題:《金醫健康|如何判斷糖尿病病情變化?》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