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哥華頭條Vancouverheadline 編輯]
【加拿大樂活網lahoo.ca 李天治綜述】男團GTM前主唱溫肯尼宣告單飛,他並改名「溫以飛」,推出創作單曲《不能一起到最後》,重起音樂事業。今年過年時他曾發賀年訊息給團員們,卻遭到「已讀不回」的「報復」。
這讓溫以飛感到很沮喪,他希望藉由新歌散發正能量,並「能得到一些回應。」
溫肯尼的心理如果夠強大,遇到「已讀不回」,大概笑笑就過去了,但很多人卻不一定能夠那麼豁達。
已讀不回 搞成心理問題
這種「已讀不回」指的是,Line、Whatsapp和臉書(Facebook)加掛的Messenger等通訊軟體很特別的「已讀」功能。(微信沒有。)
有些人發了訊息出去,如果對方「已讀」(你的訊息),就會在你的留言下方出現「已讀」(read)字樣(Messenger則是對方的小頭像會顯示在你的留言旁邊表示「已讀」),如果出現這「已讀」字樣,但對方卻沒有回應你,就是典型的「已讀不回」。
日本山形大學及其他機構研究報告顯示,「已讀功能」具有可讓信息發送方一眼看出對方是否已收到信息的優點,可以消除「對方是否收到了信息」的擔心。
但這個功能也引發一些孤獨感和不安,例如信息發出後,卻未顯示「已讀」時的「為什麼不看信息?」及顯示「已讀」但沒有回覆時的「是不是被無視了?」一類的感覺。
此外,信息接收方也會因此產生「必須儘快回復」的壓力,因此有報導稱該功能實際上成為了人與人雙方交流時的負擔,有人甚至會利(運)用「已讀功能」做出激烈行為。
2017年臺灣新竹一名林姓女子被夫家欺凌,之後出車禍傳訊息給丈夫都被「已讀不回」,讓她心寒訴請離婚,法官認定夫「已讀不回」是無情的證據,判準離婚。
另外一個發生在日本的新聞則讓人感到遺憾。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2015年關東地區某私立中學女學生,因為沒智慧型手機曾被欺負,但即便有了手機仍在LINE群組內遭其他學生霸凌,19名女學生集體對她「已讀不回」,最後女學生開始一個人吃午餐。
示意圖
其他19人還成立「私下群組」,有時在群組內po出女學生的偷拍照,並以「噁心」等字眼形容,有個學生認為有趣拿給本人看,那遭到霸凌的女學生心理防線終於崩潰,回家後自殺身亡。
心理強大 你不回是你忙
中僑互助會家庭及青少年服務部總監金佩玲曾在採訪中提到,在她輔導的個案中,的確有青少年因為「已讀不回」感到被孤立的情況,但通常是因其他事受到心理和精神上面的困擾,而把「已讀不回」引發的焦慮一併提出來。
金佩玲說,面對青少年或成人有這樣的精神困擾,她通常會告訴求助者:「已讀不回通常是三種情形,一,你說的話題,對方感到很無聊而不回;二,對方真的很忙,沒空回你;三,對方與你不熟,如果不是很重要的話題,就不回了。」
她認為,碰到「已讀不回」的情況,心理建設很關鍵的,她使用的通訊軟體是Whatsapp,也常碰到對方「已讀不回」的情況,但她不會因此而有所困擾,因為她總這麼想「對方很忙所以沒時間回」,也就不放心上。
根據一項對日本大學生進行的問卷調查,約7成受訪者認為「在對方知道自己已讀的情況下,不回復的話會感覺不好」,且確實造成自己的心理負擔。
日本網站「goo」兩年前也曾針對LINE使用行為進行調查,統計出最令人火大的10種聊天行為,結果第2名是對方的「已讀不回」,第1名則是被指責為什麼「已讀不回」。
微信溫暖 堅拒已讀功能
前面提過,Line、Whatsapp和臉書加掛的Messenger等通訊軟體都有很特別的「已讀」功能,但目前為止,微信還沒有「已讀功能」。
去年(2018)微信官方曾發布新聞稿,針對「為什麼微信始終不支援已讀功能」做出回復,微信表示希望用戶體驗沒有負擔,「如果被人知道你已讀不回,難道不會壓力大嗎?」
至於沒有在線狀態顯示,微信官方認為,只要能保持訊息傳遞的即時性,沒有上線和離線的區別,才能毫無壓力發出訊息,同樣也是回歸到用戶體驗感受。
最近在中國網上就傳出微信將推出一項新功能──可以看朋友圈的訪客紀錄,而且還能看到對方停留多久時間,搞得網友們人心惶惶,有網友甚而發文說,如果微信推出這項類似「已讀功能」,他會立馬退出微信。
雖然最後查證微信並沒有新增這兩項功能,但也可見得通訊軟體的「已讀不回」的確成了現代人的一大心理問題來源。值得大家注意。
圖源:網路
編輯:李天治
責任編輯:林伯宴
平臺:溫哥華頭條
微信ID:Vancouverheadline
版權聲明:【除原創作品外,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視頻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如,部分文章或文章部分引用內容未能及時與原作者取得聯繫,或作者名稱及原始出處標註錯誤等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繫及時處理,共同維護良好的網絡創作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