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晝之夜——《推拿》影評

2021-02-11 文武之地

作為第六代導演,婁燁的電影處處瀰漫著一種邊緣化的風格與藝術追求的張揚。《蘇州河》推演了小人物愛情的宿命,《紫蝴蝶》回憶了戰亂年代芸芸眾生的身不由己,《頤和園》表達了人物與時代的任性,《浮城迷事》描繪了都市情亂的錯綜迷離。這些都是時代的一個影子,都烙印著故事之見於導演鏡頭下的別致一面。而到了《推拿》中,好像所有的刺激點、興奮點、時代的脈搏都被規避了。

電影改編自畢飛宇的同名小說——獲得茅盾文學獎的《推拿》。小說真實地講述了社會邊緣人——盲人推拿師的工作生活點滴,以一個常人無法體會的視角,書寫了一段比常人還低微的命運。在導演與編劇的共同改編之下,110多分鐘的電影沒有失掉原著分毫思想。「頤和園之殤」讓婁燁五年不得翻身,五年之後,婁燁的故事駕馭不再那麼「任性」,而是繼續用第六代特有的標籤展現一種小空間的情懷,他的出發點沒有變,電影語言沒有變,視聽風格依然別致,只是在都市人的眼睛裡,他的電影仿佛真正生出了一雙眼睛,第一次真正地帶領大家,細緻地觀察著這個世界。這就是一路蛻變而來的電影——《推拿》。

《推拿》獲得了第64屆柏林電影節銀熊獎最佳攝影獎,聽起來似乎一個攝影獎入囊比金馬的7次提名而不得更有殺傷力。其實不然,除了攝影、剪輯這些本該值得肯定的工作,在故事內容核心方面,西方觀眾並不能很好地體會中國傳統的「推拿」事業,尤其是因為失去了光明,而努力地用耳朵與雙手生存的盲人們引領的一次事業。除此之外,在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上還獲得最佳劇情片,最佳新演員等六項獎項。

相比婁燁的其他片子,觀眾能夠很輕易地看得出《推拿》的區別。因為題材關係,群戲取代了單一的主線(唯一看起來像主線的是小馬的故事),演員的自由空間調度超越了攝影的調度。選角方面,專業演員與盲人演員混合搭配,這恐怕是任何一部電影都難以展現的。因此,在將原著的精華呈現、攝影與畫面、剪輯與聲音方面,絕對是一種全新的嘗試。受「獨立電影運動」與「紀錄片運動」的新生群導演的偏鋒藝術追求,從未止步。

影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小馬、王醫生、「嫂子」、都紅、沙復明,他們有些的先天盲人,有些因病失明,而小馬是因兒時一場車禍。對於那些從沒有用眼睛去看這個花紅柳綠的世界的盲人來說,他們心中早已用自己的方式建立起了對這個世界的認知,可像小馬這樣,從看得見到看不見,從有到無,他怎麼才能接受得了這些,他選擇了自殺,最後他選擇走進盲人的世界繼續生存下去。盲人的學校,盲人推拿館就是他們的整個社會。「沙宗琪」推拿館就是這些盲人的避難地,收容所,他們靠學到的盲人推拿手藝維持生存,也實現自己在這個世上的價值。原來,人最怕的是失去存在感。當我們埋怨工作繁重時,他們正努力尋找在這個社會實現自我價值的方式。當我們最嚮往一無所事時,他們卻最怕自己一無是處。

婁燁的電影標籤之一——「壓抑的性愛」,在本片中被弱化成了一種顯於光明的情感訴求。老王和小孔的愛,小馬與小蠻的愛,在身體上都刻印著「不滿足」與「不完整」,但是在他們自己看來,自己的追求與更高等級的正常人別無二致。他們之於一份愛情追逐的強烈,與他們生存下去的渴望一樣堅定。然而,鮮血成了回應的直接體現,老王的菜刀自殘、小馬的暴力被打,都成了轉折,他們開始知曉一切基礎需求的索要,都如同鏡花水月一般虛幻、觸不可及。

比光更亮的是心靈,比夜更黑的是眼睛。當眼睛都不再擁有之時,拿什麼去感知光影的交錯,而迷亂。「我深愛的那個姑娘,她一點一點吃掉我的眼睛,我的世界,只剩下紅色。」「姑娘」是現實,是永恆的暗,是永遠得不到的愛的契機。《推拿》中,盲人們並不是可憐的,他們自己絲毫不覺得,我也不覺得,可憐的是掙扎現實後無果的結局,又可能是得到一種結局後,卻發現還是不敢踏出更為堅定的一步。因此,希望這個主題,反而比任何時候都要明明白白。

除此之外,《推拿》還提出了一個在人類社會中似乎永遠無法得到解答的問題——美是什麼?這是人們在生活中極少觸碰卻時刻存在的問題。它壓抑在人的內心深處,稍不留神便逃出來撓動人心。小馬沒有對美的概念,卻在灰色的生命狀態中被小孔的聲音倏地驚醒,生命激情隨之點燃,那一瞬便是對美的追尋意識的覺醒。這一點在沙復明身上更為明顯,在他屢次想親近都紅卻遭拒之時,對美的渴望愈演愈烈。影片結尾處表達了美的概念,它抽象卻又具體,表現在小馬復明之後,看見小蠻洗著頭,溼漉漉的頭髮看著他的那一瞬間,他露出了沉澱許久的微笑,那是一種瞬間捕捉到生命美的狀態的滿足,是內心的自我隔閡壓抑太久的淺淺釋放,從鏡頭語言的主觀視角的營造中,觀眾體會到一種共通的美感,那是不可複製的美,是僅僅停留此刻的美,是剎那恍若永恆的美。

《推拿》劇作的題材選取使其必然擁有不可避免悲劇性,但在主題表達方面卻始終立足於人性根本,不僅關注特殊群體所遭受的常人無法體會到的苦難,體現群體的特殊性,亦從中挖掘出人類情感的共通性,從而消解了盲人群體與正常人類的種種矛盾之處。結合婁燁在鏡頭方面的主觀意識性,伴隨著一個女聲的娓娓敘事,營造出了盲人的主觀視角,這些嘗試,都是對待特殊群體的最好的尊重,其態度之真誠,使《推拿》深深的揪住人心,成全其情懷與藝術性的完滿結合。畢竟,對情感的渴求始終是人性中根深蒂固的欲望表達,無論是邊緣人或者活在正常世界中的人,都無可避免的生存在情感能照明的白晝之夜中。

相關焦點

  • 白晝之夜如期舉行 巴黎有什麼好玩的
    鑑於法國新冠確診感染人數處於上升趨勢,今年巴黎的白晝之夜險些被取消,經過與有關各方的討論巴黎市政府決定如期舉辦,但是縮小了規模,加強衛生保護措施,如參與者必須戴上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讓已經有18年歷史的白晝之夜活動富有特色。不被病毒嚇到,吸引民眾,走出家門散散心,睜大眼睛觀看,豎起耳朵聆聽,讓大家放鬆也是巴黎市政府決定舉行本屆白晝之夜藝術活動的主要原因。
  • 「2020臺北白晝之夜」,打造12小時限定戶外美術館
    每年秋天最期待的限時1個晚上的藝術盛事「白晝之夜」今年即將邁入第5年,最近也悄悄在自家粉專釋出新訊息,包括大家最想知道的時間、地點以及活動主題與作品亮點。2020白晝之夜主視覺 白晝之夜今年的臺北白晝之夜同樣結合許多當代藝術裝置、以及不同團隊共創的表演活動、也會與多種的文化事件相關聯,屆時將會展出18件裝置作品、9種周邊活動、多達50組的表演團隊,把臺北市打造成12小時限定的「公民美術館」,讓每個有興趣的民眾都能化身為一晚限定的城市藝術家。
  • 絢爛的2020臺北白晝之夜——視覺裝置、表演、活動、公民美術館
    如果你還不知道白晝之夜創始於法國巴黎的「Nuit Blanche 白晝之夜」,在臺北市則以流動街區之間的藝術作品與表演而聞名,除了欣賞超過癮的當代藝術、也是認識這座城市的好機會!2020 臺北白晝之夜 10/3 於南港通電!
  • 【編導】丨電影《推拿》影評
    這些都是時代的一個影子,都烙印著故事之見於導演鏡頭下的別致一面。而到了《推拿》中,好像所有的刺激點、興奮點、時代的脈搏都被規避了。這次的主角是一群社會邊緣人,不是內心的欠缺——實際上盲人的心智與正常人一樣健全,而是因為不能擁有視覺而與這個世界架構了真正的鴻溝。
  • 純音樂 |《白晝之夜》樂音悠悠,懷念不斷,知性感動
    《音樂療愈》中國最美音樂微刊今天,和大家分享一首純音樂《白晝之夜》,收錄於林隆璇的專輯
  • 深圳白晝如夜,多地下冰雹!一大波雨水正在逼近
    前兩天的廣東天氣可謂是比較舒適但是俗話說的好三月天,孩兒臉,說變就變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在這個月出現今天(18日)上午一場暴雨突襲了廣東多地出現強對流天氣深圳一度白晝如夜當地朋友紛紛曬出天氣圖#深圳天氣# 更是喜提微博熱搜黑雲壓城,夜幕降臨猶如科幻大片▼來了來了它帶著烏雲暴風雨來了▼藝術家們又開始創作了歡迎大家影評▼不少網友表示還以為自己一覺睡到了晚上狂風暴雨說來就來
  • 二次元影評 | 永遠的物語:瓦爾普吉斯之夜的隱喻
    今天推薦一部二次元的影評。
  • 小說《推拿》與電影《推拿》
    比較這些文學名著改編電影的成功秘訣,其中最重要的一條,莫過於導演的美學觀念和風格氣質,跟小說文本之間有著高度的契合。而但凡那種導演設想與小說本身大相逕庭,拍攝時對小說做大幅改動的電影,則很少有成功的案例。《推拿》正是這樣一部導演和小說作者一拍即合的作品。
  • 《推拿》:拍給健全人看的盲人電影
    在《推拿》中,他把鏡頭對準了一群盲人。《推拿》則不同,它獨特的「盲人」視角增強了觀眾對於盲人視角的認同感,運用獨特的視聽語言試圖消除主流社會與盲人群體之間的隔膜,為我們展示盲人推拿師生活的真實樣貌。 這種拍攝方法的特殊之處在於,白天的戲用正常的鏡頭拍攝,然後晚上再拍攝一遍,只使用移軸和lensbaby 鏡頭,調節感光度和顆粒,拍攝時還會用手指在鏡頭前進行遮擋或者晃動來達到特殊的鏡頭效果,在不同的場景中調節光源造成畫面明暗的變化。
  • 學習小兒推拿看原著《幼科推拿秘書》
    交人物之情 性。陰氣行於夜。變人物之形體。故小兒自初生至四歲八歲。三十二日一變蒸。而腎氣足。八八六 十四日再變蒸。則膀胱氣足。以後每增四八則一蒸。使五腑氣俱足。到三百二十日。凡十蒸變。則 諸髒氣足。小蒸既畢。然後大蒸。又積至二百零六日。大蒸三遍畢。然後出蒸。是一歲零七個月。 大小蒸俱畢。或一日二日發熱。此不可推。痘疹亦然。推則拂亂其氣。
  • 電影《卡比利亞之夜》精彩影評及觀看資源
    卡比利亞之夜的劇情簡介······  妓女卡比利亞(茱莉艾塔·瑪西娜 Giulietta Masina 飾)一直夢想和自己的愛人過上甜蜜安穩的日子
  • 你看懂了陳凱歌的白晝流星嗎?
    相信大家看的時候內心肯定也一樣激情澎湃,甚至動情之處不覺淚流!1949年黃渤演繹的建國大業的升旗——《前夜》;1964年張譯飾演的無名英雄的故事——《相遇》;1984年中國女排——《奪冠》;1997年香港——《回歸》;2008年奧運——《北京你好》;.每一個故事背後都很具歷史意義。
  • 《推拿三字經》
    青島市中醫院於1958年根據李德修老師收藏多年的抄本,油印了數十冊,作為學習李老小推拿經驗的資料。因李老已謝世多年,作者曾向其後人尋求原手抄本而不得。現僅以青島市中醫院1958年的油印本為依據,作以淺釋。錯誤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 影評《白晝之雨》:不打算推薦給未成年人觀看,前半部分雖然是喜劇和愛情動作片,但後半部分則直接轉為了暗黑和暴力兇殺
    今天的這邊文章,小編不建議未成年人觀看,它前半部分雖然是喜劇和愛情動作片,但後半部分則直接轉為了暗黑和暴力兇殺——《白晝之雨》暫停一下 ↓↓↓按照這個思路,成名已久的大導演,回過頭來寫影評,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不過且慢,有一部紀錄片《電影終極之戰》,正上演了這樣不可思議之事。片中薈萃了中外多部電影具有代表性的動作場面。而最讓人激動的是,擔任旁白解說的,是香港大導演徐克。看過電影不難發現,他所做的正是一個影評人的工作。他的選片非常獨到,旨在用每一部電影為一種銀幕戰鬥風格代言,盤點完善。
  • 白晝和白晝厚貺的光輝
    月窮歲盡之日,又過年了。這空空蕩蕩,除了喝酒以外,寫寫字也不錯。今宵是除夕,明日又新年。爆竹驚殘夢,寒鐙照獨眠。風霜催臘盡,梅柳得春先。撫景情無限,那能不悵然。有一種力量從你的周身散發你相信這世界美好,你熱愛這滾滾而來的生活——張偉鋒《山水引》一眼望穿 千年是非難判誰人錯與對兩相無言 各自慌亂不提何處惹塵埃三生有幸 我至死不渝賠你一生何懼四海飄零 你聲名狼藉相思不過一場戲啊 夜微涼 夢一場
  • Camera Stylo|中國電影之夜《推拿/Blind Massage》Chinese Film Night with Q&A
    recent Bi Feiyu adaptation Blind Massage (2014), Lou has conflated sex and politics to emotionally devastating effect as alienated characters navigate eroticised urban landscapes本次的推薦片目為婁燁導演的《推拿
  • 金馬獎最佳影片《推拿》,究竟有多好看?
    第51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昨晚揭曉各大獎項,第六代導演婁燁的《推拿》榮獲最佳影片、最佳攝影等6項大獎。那麼問題來了,《推拿》是部什麼片?作為婁燁的新作到底怎麼樣?憑什麼在《黃金時代》等如雲強手中突圍而出?我們精選了一篇影評告訴你,《推拿》到底是部怎樣的電影。《推拿》:並不想與這個世界和解作為第六代導演中藝術風格最強烈的一位,婁燁一直對這個世界帶著深深的敵意。在他過往的作品中,我們能看到人性中的懷疑,絕望,妥協,背叛等等,這些中國人的倫理道德之外的黑色地帶。到了這一部《推拿》,令人驚喜的是婁燁的作品終於出現了溫暖的一幕,盲人技師們的說說笑笑,片中角色小馬和小蠻也終成眷屬。
  • P30 Pro攝夜如白晝 靠的竟是RYYB黑科技
    可以說,有了RYYB陣列,華為P30 Pro可以「攝夜如白晝」。那麼RYYR究竟是怎樣的「新物種」?我們還要從手機傳感器的像素排布說起。40%的進光量提升如何實現傳統CMOS採用的像素排列方式為RGB陣列,RGB陣列包括一紅、一藍和兩綠四個像素。
  • 《白晝流星》的失敗和陳凱歌的尷尬
    目前來看,陳凱歌的《白晝流星》是七部短片中評價最差的一部。 當然,作為中國導演唯二最具有解讀意義的導演(另一位是姜文),已經有很多影評公眾號,對《白晝流星》進行了解讀,為陳凱歌進行了辯護,比如「幕味兒」公眾號的《陳凱歌真的老了嗎?》、「MOVIE木衛」公眾號的《關於陳凱歌,我有話要說》、「電影幕後故事」的《我為什麼喜歡<白晝流星>》。
  • 《遊戲之夜》瘋狂之夜
    馬克思與許久未見的哥哥準備進行一場瘋狂的遊戲之夜,不想本來只是作為遊戲策劃的假綁架案,卻弄假成真,馬克思及眾友必須在規定的時間內救回哥哥。>說到遊戲之夜這種美國人習以為常的娛樂活動歡迎掃碼關注微信公眾號「一分鐘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