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螳螂財經(ID:TanglangFin)
作者/圖霖
沉迷「做臉」的女性們,正在催生一個大市場。
據中國商業聯合會攜手生活服務電商平臺美團發布的《2020中國生活美容行業發展報告》顯示,2020年中國生活美容市場規模約為6373億元,已經突破6000億大關。
但與此同時,美業市場消費不透明、營銷套路多等亂象也屢抓不止,一直存在。
巨大的市場潛力和紛亂的市場現狀之下,以樊文花、詩碧曼、絲域等為代表的美業連鎖品牌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線下實體紛紛受損,「樊文花們」卻逆勢擴張?
2020年的疫情黑天鵝,對於線下行業的打擊無疑是巨大的。然而,在一個個公司破產倒閉消息撲面而來的同時,美業連鎖品牌們卻在逆勢擴張。
傳統品牌在新消費浪潮裡正逐漸流於邊緣位置,但是樊文花似乎「擺脫」了這樣的命運。作為已經成立30多年的「老一輩」美容品牌,靠著在下沉市場積累的用戶口碑,以及疫情之下的正確決策,成了2020年線下行業中的一匹「黑馬」。
儘管疫情期間,線下門店生意「停擺」,但在創始人的號召下,員工們紛紛在線上展開學習培訓,為門店「復甦」提前做好了準備。據了解,樊文花全國4000家門店復工後,到店消費人數暴增329%,全國門店總業績環比增長172%。
面部護理品牌中,同樣迎來「逆勢擴張」的還有專注醫美的美悅薈。
疫情並未阻擋住消費者想要「變美」的熱情。「螳螂財經」查詢到,美悅薈旗下300多家門店的業績,在今年取得了30%的增長。另外其顧客流失率低於3%,老帶新佔比超過80%。在其他行業「冰冷過冬」的情況下,屬實是交出了一份不錯的成績單。
值得關注的還有頭髮護理品牌。眾所周知,在日益激增的社會壓力下,「禿頭黨」越來越多,相應的,想做他們生意的人也在變多。
過去的美業市場,多是以面部護理、醫美整形、美甲美睫為主流,而現在,頭髮護理品牌們不僅有了自己的聲音,甚至同樣在疫情之下實現了逆勢增長。像是草本養發品牌詩碧曼,在2020年全國門店數已經超過2000家。
還有同為頭髮護理品牌的絲域,其在過去幾年的新會員轉化率只有18%。然而在2020年間,表現最好的門店,會員轉化率已經達到了58%,實現了近半數的增長。就連表現最差的門店,也能維持在28%左右。
在整個線下行業紛紛受損的大背景下,美業連鎖品牌成了少有的頂住疫情壓力的「幸運兒」。
美業生意緣何能在下沉市場「開花結果」?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一二線城市,這些美業連鎖品牌在下沉市場的生意也「如魚得水」。
「螳螂財經」查詢到,樊文花在河北目前共有208家門店,除了省會城市石家莊,其在唐山、保定等三四線城市的門店數也並不低。
按照慣常思維,下沉市場的用戶不論是對美業的消費需求還是消費能力,都是不及一二線城市的。這些美業生意何以能在下沉市場「開花結果」呢?
首先,從用戶方面來看,下沉市場用戶雖然消費能力不算高,但他們大多經濟壓力小,空閒時間多,很願意在「做臉」這些美容業務上掏錢。
經濟壓力小的原因多是沒有車貸和房貸的壓力。據58同鎮於2019年發布的《2019下沉市場用戶調研報告》,41.04%的用戶有房無貸,58.23%的用戶擁有乘用車。這意味著,下沉市場用戶的經濟壓力較小,他們具有更高的消費潛力。
在經濟壓力並不大,又有空閒時間的情況下,美業消費在下沉市場就有了「可趁之機」。花一兩個小時在美容院,女性消費者們既打發了時間,還能滿足她們「即時變美」的心理訴求。何樂而不為?
再者,從品牌塑造來看,「中低端產品+高質量服務」足以給予用戶「高端品牌」的認知。
在一二線城市的美容院「做臉」,經常單個項目動輒就是上千。這類美容院最大的成本來源於各式各樣的高價美容儀器。換句話說,消費者主要在為這些儀器背後的技術「掏錢」。
但下沉市場的美業連鎖品牌顯然沒將重點放在這個上面,它們的盈利模式更多是「產品+服務」。而從定價上來看,美業連鎖品牌的產品大多定價都不高,並不能稱之為高端品牌。
那麼,在消費者對品牌完全陌生的情況下,怎樣消除消費者心中「沒聽過」「不靠譜」這類顧慮呢?
靠服務。
美容行業尤其看重從業人員的服務態度和質量,它直接關係著消費者的二次進店率。眾所周知,美容院通過「辦卡」建立的「會員群體」,是為它們貢獻了大部分營收的「關鍵客戶」。而服務恰巧是留住他們最關鍵的一環。
下沉市場的用戶十分重視「性價比」,產品僅僅價低還不夠,效果還得過得去。而從「即時效果」來看,這些美業連鎖品牌的產品自然難以和美容儀器比擬。但是加上貼心的服務和售後,這個心理差價就能「填補」上了。
最後,從門店體量來看,美業連鎖品牌較傳統美容院要輕,更容易實現快速擴張。
以樊文花為例,其自2013年開始,就將一直以來的傳統美容院改造成了「小而輕」的體驗式門店。消費者只要在門店購買產品,就能免費獲得一次面部護理服務。如果消費者對產品滿意,後續也能在其線上店鋪回購產品。
傳統美容院受限於佔地面積廣、美容儀器多而重等條件,想快速擴張,不僅需要花時間精力選址,那些笨重的儀器成本還很高。相較之下,美業連鎖品牌的門店不僅面積小,店內也只需要陳列少量產品和1-2臺供體驗的美容椅,開新店並不難。
而這種轉型,不止樊文花在做。皮膚管理品牌「鏡面」也在今年進行了包括縮小門店面積、精簡人員、保留需求旺盛的品項等多項「改革」,以不斷提升門店效率。
長遠來看,在消費升級的大背景下,下沉市場的美業市場仍有潛力可挖。而相較「野蠻生長」的小品牌,綜合實力雄厚的連鎖品牌,由於品牌信服力更高,將獲得更大的發展機會。
「純天然+草本」,面部護理品牌的成功密碼?
從樊文花、詩碧曼這類美容護理類品牌,到百雀羚、佰草集、相宜本草這些日常護膚類品牌,甚至包括正在崛起的新國貨品牌逐本等,似乎都十分偏愛「純天然+草本」這一類名號。
明明市面上同類護膚品已經如此之多,國內的新品牌們不僅「強勢入局」,還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這是為何?
「螳螂財經」認為,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從成分來看,「純天然+草本」更容易降低消費者的「嘗試門檻」。
從「神農嘗百草」這類神話故事,到《本草綱目》、《黃帝內經》這些醫學巨作,自古以來,國人就對於天然植物有著「能治病」、「有營養」等固有的「好印象」。甚至到現在,一些老人在年輕人生病時,還會建議他們選擇中醫而非西醫。
隨著短視頻平臺的興起,關於護膚成分的科普視頻已經「泛濫」了。在一批又一批美妝博主對護膚品成分「不遺餘力」地講解下,「成分黨」越來越多。相較於「見效快但可能有副作用」的化學成分,「見效慢但更安全」的天然成分顯然更能吸引這些「成分黨」。
這樣就意味著,包括百雀羚、樊文花以及後來的相宜本草、佰草集等在內的品牌們,由於有「天然成分」做背書,在進入市場以後能夠更快獲得消費者的信任,從而建立品牌認知。
當然,僅憑成分就想在市場佔據一席之地是很難的,還需要恰到好處的營銷將這一優勢廣而告之,才能被消費者看到。
而在營銷這一塊,除了靠長圖營銷成功「翻紅」的 百雀羚,其他品牌顯然也花了不少心思。
以樊文花為例,其在2020年年初,攜手鍾南山醫學基金會,捐贈了價值100萬的修復護理產品以及疫後消費物資的事宜,幫助其獲得了不小的熱度。明星營銷方面,更是請到了佘詩曼、蔡少芬等知名港星為其新品發聲。
在「公益營銷+明星營銷」的組合拳之下,樊文花還得到了央視的點讚。因此,整個品牌聲量和市場認知度都上升很快。
而相較於「老前輩」,逐本作為「後起之秀」則是走上了紅人推廣、主播帶貨等路子。而正是靠著這些鋪天蓋地的宣傳,將「天然成分」作為宣傳賣點的新品牌們也能快速收穫「國貨好物」的稱號。
此外,從價格來看,天然護膚品是絕大多數用戶都能消費得起的。當用戶基數達到一定比例的時候,他們本身也就成了品牌「行走的廣告機」。
由於這些品牌並非完全無功無過,至少從基礎的保溼來看,是對得起它們的價位的,於是像面膜這類高頻次的護膚品就有了市場。這一點,從這些品牌天貓旗艦店內銷量最好的產品都是面膜,就能看出來。
因此,「純天然+草本」並非這些品牌走向成功的捷徑,它更像是一塊「敲門磚」,用來拉近和用戶之間的距離。至於要想獲得成功,下沉市場的清晰定位、與時俱進的營銷手段,仍舊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歡迎來到財經愛好者聚集地,同好共同交流請添加微信:tanglangcaijing01
此內容為【螳螂財經】原創,
僅代表個人觀點,未經授權,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轉載、摘編、複製或建立鏡像。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且未核實版權歸屬,不作為商業用途,如有侵犯,請作者與我們聯繫。
螳螂財經(微信ID:TanglangFin):
•泛財經新媒體。
•微信十萬+曝文《「維密秀」被誰殺死了?》等的創作者;
•重點關注:新商業(含直播、短視頻等大文娛)、新營銷、新消費(含新零售)、上市公司、新金融(含金融科技)、區塊鏈等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