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技集團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任務適應性提升記

2020-12-27 同花順金融服務網

  12月6日,由航天科技(000901)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長徵三號乙改進五型運載火箭(簡稱長三乙改五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將高分十四號衛星準確送入太陽同步軌道。這標誌著長三乙改五火箭圓滿首飛、長三甲系列火箭首次低軌發射任務獲圓滿成功,並向未來智慧火箭發展演進作出了新的探索。

  發射前幾日,82歲的龍樂豪院士來到了發射場,見證長三乙改五火箭的首次飛行。 「作為奠基人、老戰士之一,看到長三乙火箭在新一代戰友的不斷努力下性能持續提升、可靠性不斷提高,我感到很欣慰,長三甲系列火箭已經為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以及中國航天對外交流合作作出了重大貢獻,相信它會繼續創造新的輝煌。」龍樂豪說。

  全新構型:豐富火箭子構型型譜

  從外形看,作為家族成員中最高的一員,此次發射的這枚長三乙火箭已逼近發射塔架頂層平臺。

  長三乙火箭副總指揮孫嶽介紹,此次發射的長三乙改五火箭,按照全新構型設計研製,進一步完善了長三甲系列火箭子構型的型譜,系列火箭的能力、適應性可滿足更廣闊的發射需求。

  「長三乙火箭構型的變更,基本上是以整流罩的尺寸來區分。」長三乙火箭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張亦樸說,在研製過程中,團隊重新進行了總體設計,相當於新研火箭10%~20%的工作量。

  長三乙火箭結構總體副主任設計師徐倩介紹,相比以往,這枚火箭的整流罩在改四構型整流罩的基礎上加長了0.9米;衛星支架高1.4米。該衛星支架使用新型接口,外擴直徑約2.3米,在長三甲系列火箭使用包帶的接口中,尺寸最大。研製團隊還為大直徑接口設計了大尺寸柔性包帶,讓衛星在設計和接口選用時更加遊刃有餘。

  不僅如此,改五構型火箭整流罩還為衛星測試開了「全景天窗」。火箭研製團隊更換了整流罩雙錐段的材料,實現了整流罩雙錐段全透波,可令衛星測試工作測發範圍更廣、應用上更為靈活。

  全新構型登場也為發射場工作帶來了諸多挑戰。211廠總裝事業部副主任褚曉賓告訴記者,由於火箭「長高了」,星箭整體吊裝到發射塔架後,原先的工作位置已不適合總裝人員進行操作, 「閆磊、王經東、徐鴻昊、甄海寧4名隊員站在約三層樓高的升降裝置上工作,幾乎每個動作都可能會帶來晃動。對此,他們做好充分準備,沉著應對、保持專注、高效配合,順利完成工作」。

  「在這枚火箭的總裝過程中,電纜自動纏繞、艙段自動對接等更加先進的製造方法充分應用,精細化管理+操作一體化文件有效實施,推動提高了生產的效率和質量。」211廠總裝事業部工藝組組長楊傳成表示。

  談及研製過程中的難點與亮點,徐倩坦言,作為成熟的高密度發射型號,一年10餘次任務已經令工作節奏十分緊張,在高強密度態勢下研製新構型,對研製人員提出了更高要求。研製團隊以較為成熟可靠的方式將新技術融合應用,不僅滿足了新構型的研製要求,還能兼顧質量與進度,成為本次任務的亮點。

  據了解,長三乙改五火箭方案論證工作自2016年啟動,從方案論證到初樣、試樣研製,幾乎歷時5年。其間,長三乙火箭共實施46次發射,平均每年發射9次,此次長三乙改五火箭成功首飛也為長三乙火箭完成全年任務、 「十三五」收官畫上了圓滿句號。

  向智慧火箭發展的新嘗試

  「為長徵火箭向智慧火箭發展作出了新的嘗試」,這是龍樂豪對此枚長三乙改五首飛箭的評價。同時,在龍樂豪看來,控制系統的智能化是打造智慧火箭的主要途徑之一。

  據了解,這枚火箭配備了全新的飛控軟體,控制系統採用全程四元數控制方案、迭代制導控制、一級橫法嚮導引控制、雙向風補償+主動減載控制技術、全方位起飛滾轉等5項技術,並結合了智慧化算法――姿控發動機在線故障辨識和控制重構,將為運載火箭飛行控制提供「打包式」解決方案。

  「這一全新飛行軟體的研製歷時約兩年半,是面向多種任務研製的通用化飛行軟體,力求以一套軟體適應所有發射任務。」長三乙火箭控制系統負責人韓峰表示,此次是上述5項技術與智慧算法首次在同一型號中融合應用,全新的飛控軟體將大幅度提高長三乙火箭的任務適應性。

  長三乙火箭姿態控制系統主任設計師紀剛介紹,新飛控軟體在火箭的一級加入橫法嚮導引控制,可提高助推器和芯一級落點精度控制能力, 「例如助推器在分離後有可能受到風的影響,偏離預先設計的路徑,新軟體能夠給助推器增加導引,引導其飛回落區範圍內」。

  「研製中,我們在不增加控制系統硬體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慣組加表信息進行組合控制,不僅能靠地面預測獲取高空風信息進行補償,還同時使火箭具備主動減載能力,該技術可以在火箭穿越大氣層時,減少高空風對飛行的影響。」紀剛說。

  此外,本枚火箭還首次應用了全方位起飛滾轉技術,可實現全方位發射。 「該技術可在單一的初始射向瞄準角度條件下,實現任意方位角的飛行控制。」韓峰說。

  相較以往,在火箭實際飛行的過程中, 「智慧」能帶來哪些不同呢?

  龍樂豪舉例,過去,瞄準方向是固定的,火箭向哪個方向發射,就在相應的位置建立一個瞄準間;現在,只要事先設定一個方位角,起飛以後,火箭就能夠自動滾轉到合適方向。

  他還舉例,以往,研製人員會按照火箭的控制系統以及各方面性能參數等設置偏差範圍,而一旦超出範圍就無法實施控制,飛行將失利。智慧火箭能夠在天上自主判斷故障,一旦發現達不到原先設定的目標,就可以重新在線進行軌道設計,按照新的軌道路線飛行,儘管不能百分之百達到性能最優,但可以保成功,提高火箭飛行的成功率。

  長三甲系列火箭首次實施低軌發射

  「國家需要打什麼星,我就能送什麼星,這是我們搞火箭的人應該遵循的基本原則。」龍樂豪說。

  他表示,從主要發射GTO軌道(地球同步轉移軌道)衛星,到發射MEO軌道(中圓地球軌道)衛星,再到本次用長三乙改五火箭首次發射SSO軌道(太陽同步軌道)衛星,這體現出近年來長三甲系列火箭技術進步較大、適應性很強,能夠更好地滿足國民經濟和國防建設的需要。

  長三甲系列火箭首次實施低軌發射,技術狀態變化較大,這包括首次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向南發射、修改軌道設計方案等。為保證萬無一失完成任務,長三乙火箭團隊做足了準備。

  通常而言,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的地理位置更加適合向東、東南方向發射,若向南發射,落區可選擇的範圍

  將大幅縮小,火箭要承受的高空風影響也會增強。如何確保助推器一子級、二子級分離後落在適當區域,同時在高空風影響下安全飛行?諸多約束條件給軌道設計帶來了難題。

  「一方面,團隊通過軌道設計實現了對高空風的補償。」張亦樸介紹,研製團隊設計了4條軌道,發射前根據高空風實際預報情況選取不同方案。

  「另一方面,團隊成員進行了大量計算和仿真,針對這4條軌道分別設置了落區方案,最終畫出範圍框,實現4條軌道的落區範圍一致、降低落區人員疏散難度,並結合相應控制技術解決落區安全問題。同時,此次順利實施低軌發射,也驗證了火箭的能力,未來可以為衛星用戶提供更豐富的選擇。」張亦樸說。(宋皓薇)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sqc

相關焦點

  •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長徵二號丁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1月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稱號。長徵三號甲火箭主要承擔了風雲氣象衛星、北鬥導航衛星和「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器的發射任務,自1994年2月8日首次發射成功以來,至今發射成功率為100%。目前,由長徵三號甲、長徵三號乙、長徵三號丙火箭組成的長徵三號甲系列火箭是我國高密度發射的主力火箭。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發力低成本商業航天市場
    12月22日,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點火起飛,順利將五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首飛任務取得圓滿成功。這是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下稱「火箭院」)研製的新型中型運載火箭,填補了我國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的空白,也為未來中低軌高密度發射任務創造了條件。
  • 長徵火箭家族再填新丁,「全家福」來了
    於1990年2月啟動研製,是在長徵四號甲火箭基礎上減少三子級,並進行適應性改進形成的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返回式衛星和太陽同步軌道,具有可靠性高和經濟型好的特點。長徵二號丁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1月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稱號。
  • 航天科技集團: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故障原因查明,下半年復飛
    航天科技集團:長徵五號遙二火箭故障原因查明,下半年復飛 澎湃新聞記者 姚曉嵐 2018-03-02 18:34 來源:澎湃新聞
  • 長徵八號火箭:綠色無毒、2035年完全重複利用
    12月22日12點37分,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首飛,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包括新技術驗證七號衛星(微波成像技術)、四顆實驗小衛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08星/智星一號A星),這也是長徵系列火箭的第356次飛行。
  • 長徵五號火箭運載能力知多少?先來了解這次任務都有哪些新挑戰→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火箭的運載能力有多大,航天的舞臺就有多大。長徵五號憑藉它強大的運載能力,支持著我國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一系列重大航天工程的實施,這次發射嫦娥五號探測器,載荷重、窗口窄,長徵五號火箭成功應對了這些新的挑戰。
  •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全家福來了!玉兔二號行駛裡程突破600米!
    於1990年2月啟動研製,是在長徵四號甲火箭基礎上減少三子級,並進行適應性改進形成的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近地軌道返回式衛星和太陽同步軌道,具有可靠性高和經濟型好的特點。長徵二號丁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航天部科技進步一等獎、上海市科技進步一等獎。2012年1月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授予「金牌火箭」稱號。長徵二號F
  •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
    來源 | 中國新聞網北京時間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
  • 我國新一代火箭悉數亮相!未來將實現新老火箭全面交替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表示,「十三五」期間,長徵五號、長徵七號、長徵八號等新一代運載火箭集體亮相、成功首飛,逐漸在密集、複雜的航天任務中擔當重任,我國運載火箭發展邁入綠色無汙染的新階段,運載能力達到世界一流水平。
  • 長徵八號來了!從它身上能看到未來火箭的影子
    王偉童 高崇芮 董佳瑩 科技日報記者 付毅飛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
  • 捆綁2枚助推器的新型長徵八號運載火箭首飛成功
    2020年真實不平凡的一年,近日嫦娥五號任務剛完成,就在今日北京時間12時37分左右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提供全系列動力長徵八號遙一運載火箭在我國海南文昌發射場順利點火升空,新一代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以捆綁2枚助推器的方案,以一箭五星的方式將有效載荷送入預定軌道,長徵八號火箭首飛取得圓滿成功
  • 新火箭長徵八號首飛成功,為啥需要這麼多火箭型號?
    這是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   長徵八號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中低軌衛星發射需求如今越來越旺盛,而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的運載能力尚存在空白,不能滿足3噸至4.5噸太陽同步軌道發射需求。長徵家族迫切需要引入一位「新成員」扛起重任。
  • 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
    這是中國自主研製的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的首次飛行任務,也是長徵系列運載火箭的第356次飛行。長徵八號火箭首飛成功。 萬珂 攝  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工程於2017年由中國國家航天局批覆研製立項並組織實施,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抓總研製運載火箭系統。
  • 我們是長徵系列火箭新一代
    上述火箭抓總研製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院長王小軍說, 「十三五」期間,長徵五號、長徵七號、長徵八號等多型運載火箭成功首飛,並相繼承擔重大航天工程任務,為航天強國建設提供了有力支撐。
  • 遙感三十三號衛星成功發射!中國「十三五」宇航發射任務收官
    視頻由 張杰 攝汪江波 攝至此,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十三五」期間發射任務圓滿收官。遙感三十三號衛星、微納技術試驗衛星均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八院抓總研製,主要用於科學試驗、國土資源普查、農產品估產及防災減災等領域。
  • 長徵五號火箭驗證發射軌道 已做好嫦娥五號發射準備
    航天科技集團一院、長徵五號火箭總體主任設計師 黃兵:本次是我們長徵五號基本型第五次發射,擔負的是我們探月三期工程的嫦娥五號的探測器的發射。尤其我們在遙三遙四取得勝利之後,我們大量的技術也得到了成功驗證。所以我們這次過來也是帶著要奪取成功的目標而來的。
  • 長徵八號首飛成功 長徵火箭家族新成員登場
    本文轉自【央視新聞客戶端】;今天(12月22日)12時37分,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成功將5顆試驗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從此,我國長徵系列運載火箭家族多了一個新成員!此次發射也是「十三五」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發射任務的收官之戰。
  • 長徵八號火箭成功首飛,中國可重複使用火箭未來可期
    長徵八號火箭後續將進行可重複使用技術的研究工作,中國的可重複使用火箭離誕生為期不遠。12月22日,由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火箭院)抓總研製的長徵八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成功發射,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等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 長徵六號火箭如何飛上天 都裝了啥?
    航天科技集團八院長徵六號總體主任設計師 餘延生:這一發是我們長徵六號號火箭的第4次發射,前面三發任務已經是打了28顆星,這一次是13顆星。每一次都是一箭多星。第一它的可靠性高,第二條我們採用的是無毒無汙染的液氧煤油推進劑。第三個是我們的任務適應性很強,就可以適應不同的軌道。
  • 解碼長徵八號運載火箭,為何從它身上能看到未來火箭的影子?
    2020年12月22日12時37分,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一院抓總研製的我國新一代中型運載火箭長徵八號,從文昌航天發射場點火升空,將新技術驗證七號、海絲一號、元光號、天啟星座零八星、智星一號A星5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圓滿完成首次飛行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