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地球的現在和未來,不讓地球去流浪,世界末日永不來

2020-10-20 穎之星語

正在熱映的電影《流浪地球》很火,預測票房會突破50億元。

2月13日,外交部例行發布會上,發言人華春瑩在回答有關電影的問題時,她說:「我知道現在大火的電影是《流浪地球》,不知道你看過沒,建議你去看一下。」

電影《流浪地球》為什麼能讓影院爆滿?

也許是因為電影直擊了人類共同的家園——地球的命運。

 

喚醒人類關注地球的命運和未來,正是電影《流浪地球》想要表達的要旨與內核。

電影中有一段臺詞,說人類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只關心一種名字叫錢的東西,忽視了地球的生存與未來,因此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推動地球去流浪,遠離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

 

令人震撼的《流浪地球》,這個春節,我已經看了兩次。

一直以為,只有歐美才能拍出這種大片效果,沒曾想到,吳京和他的夥伴們,創造的這部鴻篇巨製,堪比歐美大片!

世界末日到底會不會來?會在哪一天來?

假如真的到了那一天,世界到底會怎樣?

人類的共同家園——地球,與太陽系和宇宙相比,實在太渺小……

關心地球現在的生存環境,關注地球的未來和命運,正是每一個地球子民的共同責任與使命。

 

《流浪地球》根據劉慈欣的同名小說改編,郭帆執導,吳京特別出演。

太陽即將毀滅,世界末日即將來臨,人類被迫開啟了長達2500年「流浪地球」計劃,試圖帶著地球逃離太陽系,尋找新家園。

故事的背景設定在2075年春節期間,以一家三代人在拯救地球過程中的奉獻與犧牲,直抵人性的終極拷問。

拯救地球的英雄死了,但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地球活了。

 

吳京飾演的劉培強,是國際空間站的中國航天員,長年身處空間站。

他的兒子劉啟,從小母親離世,缺少陪伴,性格反叛,因此父子關係疏遠。

劉啟從地下城開溜後,劉培強擔心劉啟的安全,但是劉啟卻對著對講器說:「你憑什麼管我,十幾年你都不管,現在才來管?」

地球即將與木星相撞,劉培強驅動並引爆空間站,點燃了木星,藉助其爆炸的力量,使地球免於墜入木星的命運,避免了滅頂之災。

 

吳孟達飾演的韓子昂,是劉啟的姥爺,他很寵愛孫子孫女,然而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屈楚蕭飾演的劉啟,由於從小缺少父親的陪伴,記恨父親,甚至用菸頭把合照上爸爸的臉給燙掉了。

劉啟從地下城開溜後,被姥爺韓子昂開車送回家的路上,被強制徵召進入171-11救援小分隊,為拯救地球立下了汗馬功勞。

 

電影中的三個紅色氣球,出現了三次,劉培強和兒子劉啟的鏡頭也出現了三次。

家和家園,親人和親情,在地球末日來臨之前,生離死別,中國式情感的呈現與表達,直抵人性拷問。

奉獻、犧牲、拯救、成長、擔當……

為了地球和人類的希望,犧牲小我,拯救大眾。

 

周筆暢演唱的推廣曲也很好聽:

像鑽石珍貴的希望

在心底在蔓延在綻放

渺小而執著的倔強

能點燃絕望的力量

未來的路途有多長

莫彷徨在路上去流浪去流浪

 

電影中一再出現的臺詞:北京第三區交通委的行車提醒: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行車不規範,親人兩行淚。

其實這句臺詞和吳京有關。

2006年,吳京因為飲酒駕車被北京朝陽區交警處罰。

時隔13年,吳京把自己的經歷搬上大銀幕,提醒千千萬萬觀眾,喝酒莫開車!

 

電影的厚重感、滄桑感、歷史感,《流浪地球》全都做到了。

關注地球的現在和未來,不讓地球去流浪,讓世界末日永不來!

相關焦點

  • 世界末日,我也想和你一起去流浪 | 《流浪地球》免費觀影
    這部賦予2019年獨特意義的科幻巨作,相信大家早已不陌生,預告片中驚豔的末日景象與龐大的劇情設定無一不昭示著中國科幻的崛起。大劉的作品向來以「大」和「硬」著稱:他在作品《詩云》中,將整個地球掏空變成了一個硬碟,用來存儲世界上所有的詩歌;在《球狀閃電》中,無數人被球狀閃電擊中成為量子力學中坍塌態的存在;而《朝聞道》中,科學家們更是為了宇宙真理慷慨赴死。
  • 偷天換日,以虛構的末日世界大災難來置換末日的道德審判——論《流浪地球》施展的乾坤大挪移心法
    「鬼孫子」掌控了世界的金融命脈,還壟斷了世界最前沿的技術,例如,它們把晶片放到日本韓國生產,最核心的技術秘不示人,所以把光刻機的生產線留在荷蘭。這群「鬼孫子」最擅長寄生,變著花樣盜用各國的名器來攫取最大化的利益。美國好萊塢是魔鬼的巢穴,遭遇火災,那是上天降下的懲罰。《流浪地球》的編劇、導演、主演都是中國人,但他們心中有「鬼」,誰敢拍著胸膛、心無愧怍地稱自己是堂堂正正的中國人?
  • 還沒到世界末日,你別急著流浪地球
    電影講的是在2075年,地球逃出太陽系之後:花草樹木凋零,世界冰天雪地,並因為地球停轉,兩個半球,各自面對永晝和永夜。 看完電影後,我有兩個疑問,一是:人類為什麼不造一艘大飛船逃難,而要帶著整個地球流浪? 後來看到一個回答:中國的房子太貴了捨不得扔。
  • 也許在未來,我們也要像電影《流浪地球》那樣,帶著地球流浪
    今年已經是2019年了,大家還記得以前2012是世界末日的說法嗎?那段時間有很多類似於《後天》這種題材的災難片在全世界範圍上映,我還記得當時自己十分相信和害怕2012是世界末日的說法,那一年的12.31號,我一直堅持到凌晨00:00才睡覺,因為我很擔心第二天起來就無法再看見自己的父母,無法再有機會與自己的朋友相聚,那種恐慌充斥在我的心裡,但我依舊有一個很堅定的念頭,那就是無論如何都一定要和父母在一起。
  • 影單來了|跟《流浪地球》一樣強悍的末日科幻片,還有這5部!
    不過這幾天,後臺還有好多人一直追問影單貓:影單貓影單貓,能不能推薦幾部跟《流浪地球》一樣好看的科幻片啊!好吧,今天影單貓就來為大家推薦,5部跟《流浪地球》一樣牛逼的末日題材科幻大作!沒錯,在這部電影裡,地球同樣變成了一個被漫天冰雪覆蓋的極寒世界,人類社會一片混亂。氣象學家傑克還在與同事們研究對策。但他的兒子,卻被困在曼哈頓的圖書館裡,靠著燒書來維持體溫。於是,一場爭分奪秒的生死救援,也隨即開始!和《流浪地球》的主旨不一樣的是,這部電影,更像是拍給人類的警醒。
  • 流浪地球的可能性:當太陽系走向坍縮,地球也成為了流浪的飛船
    流浪地球的可能性:當太陽系走向坍縮,地球也成為了流浪的飛船在之前我們也看到過不少劉慈欣的作品,那裡面有一部特別的突出,它描繪了一個叫做流浪地球的概念。它描繪的是在未來的世界,整個太陽系將會發生坍縮,太陽生命走向盡頭,而我們的原本的生命結構會發生徹底的改變。
  • 【2019冬季賽】《流浪地球》領航員號末日飛船
    大家好,我是旅程幻想,這次中國元素飛行器主題的MOC比賽讓我蠢蠢欲動,靈感來源--劉慈欣創作的小說拍成的中國電影《流浪地球》相信大家都看過,電影講述的是地球因為太陽末日而不得不流浪
  • 《流浪地球》影評
    不論未來或現在,工作或學習,創作者的精神都值得我們學習,流浪地球只是在硬科幻電影上為中國打開了一扇全新的大門,而其他領域,都正等待著像郭帆這樣充滿熱血與情懷的人,等待著那些在逃離地球的主流思想中仍保留著帶著地球流浪的浪漫的人,那些將奮鬥與創新視作自己的責任的人,那些願用滿腔熱血而不是趨利避害的堅實腳步走出屬於自己人生光明大路的人去開拓,我們有責任去回應這些等待,如同我們的先輩用生命與一生構建出這個國家一般
  • 《流浪地球》:不那麼「硬」的硬科幻電影
    單從視覺效果和未來世界的世界觀設定來看,本片算是比較「硬」了。片中蘇聯機械工業式的審美處處可見,地下城、運載車、空間站的內部鏡頭大部分都是實拍,主創團隊從無到有建造出了很多甚至連劉慈欣自己都不確定該是什麼樣子的硬體設施。
  • 臺媒評《流浪地球》:未來的世界需要中國價值觀
    中新網2月15日電 臺灣《旺報》15日發表評論稱,《流浪地球》成為了大陸電影走出去的一個代表,成為西方認識中國的一扇窗戶。世界期待通過電影等多種方式來認識大陸,大陸也需要承載思想價值的作品來闡述自己的理念。在一個互動越加頻密、誤解誤判加深、人類未來更多未知的世界,需要更多的中國價值觀。2月10日,山西太原某影院,民眾正在影廳觀看電影《流浪地球》。
  • 《流浪地球》,硬
    作為一個科幻迷,我從小就開始訂閱《科幻世界》,至今家裡還能看見一柜子落灰的舊雜誌;長大以後,開始追日本科幻動漫,《新世紀福音戰士》、《攻殼機動隊》、假面騎士和奧特曼,讓我對未來世界一直充滿期待;再大點「曾經嘗試拍過一場戲來解釋洛希極限,但是解釋不清楚。與其這樣,還不如用一個倒計時來得直接。」因此在影片中,將洛希極限設定為「37小時4分12秒之後地球與木星相撞」。隨著時間一分一秒流逝,地球到底是生存還是毀滅牽動著每一個角色的心,也刺激著觀眾的腎上腺素不斷飆升。
  • 流浪地球,宇宙鄉愁
    不久的未來,太陽發生了災變,太陽系不再適合地球生存,人們不得不開啟「流浪地球」計劃,逃離太陽系,奔向新家園。「流浪地球」中至關重要的行星轉向發動機遍布世界各地,它們讓地球停止自傳,並驅使地球離開原始軌道,飛向廣袤的宇宙。
  • 《流浪地球》:帶著地球去流浪,我們還有希望!
    曾經繁華的城市現在變成了一座空城,地表溫度極低,已不適合人類居住,人們只能生活在陰暗的地下城。為了活下去,人類開始了漫長的計劃,帶著地球去流浪,史稱「流浪地球」計劃。而現在地球又面臨著一大難題,即將和木星相撞後毀滅。
  • 電影《流浪地球》高清完整版
    看完《流浪地球》最直觀的感受是:太空真美,人類真渺小。劉慈欣的科幻作品,核心特質是將極致空靈的想像力與厚重的現實結合,對人類發展和未來命運始終飽含著深沉的關切。而《流浪地球》是一部關於死亡與希望的電影。
  • 【大都會熱映】《除暴》《閨蜜心竅》《流浪地球:飛躍2020特別版》《末日逃生》 熱映中
    王千源談起此次拍攝時說:「這一次把警匪故事放到了內地來拍,並且把年代設置在了90年代,從地域和時間上都做到了與眾不同。」吳彥祖則透露:「我看了許多相關的紀錄片和破案故事,回想了自己90年代來內地的感覺,再加上服裝髮型等一些外在包裝,去想到底這個匪徒怎麼演。」二人為了更好地塑造角色,戲外做足功課。
  • 《流浪地球》:流浪了西方,永駐了中華
    我們知道,好萊塢的主人是猶太人,已全球範圍流浪了2000年,對土地沒有歸宿感(一直不被允許持有土地,總是夢回迦南),所以在好萊塢關於地球末日的《星際穿越》裡,地球毀滅了,倖存者繼續流浪。東方人著眼未來,喜歡存錢儲蓄,就像我們農耕文明的祖先存儲餘糧;而西方人呢,只顧眼前,樂於透支消費!沒有錢了,就去勞動,或者去搶!這就像他們的神話傳說,連老婆都可以搶。東方文明不覬覦別人的東西,但不排斥他人的加入,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東方還注重自我革新,在新陳代謝中獲得新生,永葆活力;西方文明富於擴展性,天然具備掠奪性!
  • 流浪地球深度解析: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
    流浪地球作為一部硬科幻小說,在今年春節檔被拍成電影上映可謂是口碑與票房雙豐收,但在電影的背後,不知道有多少注意到了這些細節:流浪地球為什麼要帶著地球去流浪,而不是建造飛船逃跑?我們在看流浪地球時最大的疑惑便是,既然能造出像行星發動機這樣巨大推力的裝置,連地球都能推動,為什麼不把他建造成飛船,這樣不就會像現在帶著地球一樣多災多難了。
  • 地球的末端,電影中的外太空、異世界,比《流浪地球》更驚豔的存在!
    》裡,地球面臨末日,為了生存,人們決定拖著地球去流浪...瓦特納冰川地區分布著熔巖、火山口和熱湖,因此冰裡夾雜著火山灰與砂石。就像一個藍灰色的星球展現在你眼前!來冰島,絕不可能錯過瓦特納冰原的徒步。在無邊無際的曼恩星球中行走,時間仿佛被凝固了藍灰色冰川,世界純淨得只聽得到自己的呼吸。彗星,每當它來到地球跟前,都要拖著長長的彗尾,成為天空中耀眼的存在,但實際上彗星卻如一個大號煤球一般。
  • 流浪地球中的地球真的可以流浪嗎?
    流浪地球可以說這些年來中國科幻片的巔峰之作。說心裡話,郭帆導演將劉慈欣的作品導的很出色。在細節和情節方面真是無可挑剔。與某些科幻電影中將大樓p上屏幕就是未來的敷衍形成了天壤之別。 大家看到我這個題目可能感覺我又是個噴子。但事實並非如此。
  • 電影《流浪地球》,只有中國人能夠拯救地球的文化密碼!
    這部片子註定要載入中國科幻電影,不,可能是世界科幻電影的史冊。因為當中國人能拍好自己的科幻故事的時候,世界都會為之驚嘆。不信,你聽我細細說來。而這部《流浪地球》也是不輸給《三體》的劉慈欣的代表作品之一。拿劉慈欣的作品改編成電影,從劇本上就不會輸。其實,《流浪地球》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劇透預警——以下含有輕微劇透《流浪地球》講了一個腦洞十分大的故事。未來的某一天,人們發現太陽在急速老化,快要炸了,人類唯一生存的辦法就是逃離太陽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