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第一爐香》的預告頻頻遭網友吐槽,說演員的角色和氣質不符合等。即使這部電影都是高配:許鞍華導演,王安憶的編劇,杜可風攝影,坂本龍一音樂監製,仍沒有被網友買帳。
電影《第一爐香》改編自張愛玲的成名作《沉香屑·第一爐香》。張愛玲的作品深受著人們的喜愛,人們也非常了解張愛玲的作品。
人們早在讀文學作品時在腦海裡勾勒出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如果再進行影視化改編和拍攝,演員的角色演繹難免與人們腦海中的人物形象有些不符。這樣人們再觀看影視改編,就會產生作品的文學形象和影視化形象的差異,從而也就影響了觀感。
不得不說,經典是不容易被改編拍攝的,畢竟存留在讀者腦海裡的形象是完美的,是讓人們認為最舒服的樣子,但是想要盡善盡美的用影視化拍攝出來,是受現實約束的。
相類似的,還有前幾年《新紅樓夢》的呈現,在人物造型和整體風格上,曾被人們質疑。作為中國四大名著之一,它的文學地位不容置喙,人們對其呈現的影視效果也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拍經典讓觀眾接受不容易。
因為經典名篇的人物形象已經在每一位讀者眼中各有不同,所謂眾口難調,僅憑編劇一人改編的人物形象很難逢迎大眾的心理預期。演員的演繹也只能偏向於角色特徵,也不可能完全的符合讀者腦海中虛擬的文學形象。
影視化拍攝經典文學作品,就是打破讀者們先入為主的文學形象,其重塑的清晰人物形象是否被人們接受,也是判斷拍攝是否成功的重要標準。
改編影視化的經典作品,也不可能讓每一位讀者都滿意,畢竟每個人理解的經典文學作品都具有個人主觀化,所謂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編劇改編的人物也只能呈現出影視化較好的人物效果,不可能面面俱到的展現人物的特點。
無論拍攝的經典文學作品反響如何,首先可以認可的是導演的勇氣,不是每一個導演都有勇氣拍經典作品。
其次,導演能拍攝這部作品,說明導演對其很熱愛,想要通過影視還原這部作品,實現文學作品的影視化價值,讓文學作品不單單拘束在紙張上,也能活躍在螢屏上,讓作品影響更多的人,或者讓更多的觀眾反哺到文學作品上。
飛盧的讀者認為飛盧的哪些小說影視化會很精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