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宗告誡後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後半句道出人性的醜陋

2020-12-19 藝述史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非常多的關於低調做人,韜光養晦的名句,代表人物,要數道家的鼻祖老子。有這麼一句「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很形象,我的視頻裡也經常跟大家說,其實這句話呢,它還有後文,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這種低調做人的哲學。

這兩句話是出自三國時期李康的《運命論》,是這麼說的:

「故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堆出於岸,流必湍之;行高於人,眾必非之。」

就是說如果一棵樹木在樹林中太突出,風會把它折斷;土堆如果高於河岸太多,就會被急流衝走;那麼人的德行品格高於眾人,旁人就會對他產生誹謗非議。

我想那拿曹操生命中的兩個聰明人來對比一下。楊修,很聰明,有才華,愛顯擺,曹操說了句「雞肋」,他解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並指出這是要撤軍,結果被早就看他不順眼的曹操以擾亂軍心把他砍了,聰明反被聰明誤;那另一個,司馬懿,心機深沉,在曹操這又是裝病又是示弱又是老成不出風頭,笑到最後奪走了曹家的江山。

今年,這幾句話經常被人們提到,與其說這是我國傳統文化裡的一種處世哲學,不如說是一種生存哲學。我為什麼這麼說,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摧殘這些英才的是來自自然環境的風嗎?並不是,是來自旁人的嫉妒心,對負面情緒讓步,你認可嗎。

有這種現象,本質是因為蛋糕只有那麼大,大家都要來分,就像魯迅先生說的,路只有一條,十分擁擠,老老實實向上爬,多半怕不上去,於是聰明人就會推,把別人推開,踩在腳底下。不知道大家認可不認可這種生存哲學啊,我想,如果你不認可,那麼你在不斷完善自身的同時,還要保持強大的意志力,不被外界影響,做好打硬仗的準備;如果你認可,我把老子關於「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送給你。

相關焦點

  •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風必助之
    【正方辯詞】持方: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謝謝主席,問候在場各位。開宗明義,「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出自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李康的《運命論》,表達的是樹林裡最突出的樹木在大風颳過時必定最容易被摧折。我方認為「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論證如下:首先,木秀於林,要面對普羅大眾更高的要求、質疑與不平衡心理,因而風必摧之。2011年《人格與社會心理學公報》顯示,在嫉妒的作用下,人們會通過謠言、詆毀、誹謗或其他破壞行為貶損那個被嫉妒的人。
  • 木秀於林,風必助之
    木秀於林,風必助之常言道:「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懂這8字只能自保,因為後半句才是精華
    此舉從廣義的角度上講,造成了這樣一個奇怪的現象,即我們可以獲得的知識很多,但真正吸收進去的知識少之又少。很多的經典,展現在我們眼前的只是其冰山一角,真正沉沒在海平面以下的有價值的東西,我們卻聞所未聞。很多的名言警句,流傳下來的只是容易理解而又朗朗上口的東西,但真正有意義的東西卻不怎麼好懂。
  • 但斌:消費行業現最大市值公司理所當然 沒必要「木秀於林風必摧之」
    來源:金融界網站但斌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改革開放42年,中國的進步是全方面的,中國有全世界最大的14億人統一大市場,有近4億的中產階級,消費行業出現全世界最大市值的公司是理所當然的,沒必要「木秀於林 風必摧之」。
  •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論「鄧艾之死」
    若舉世皆醉而獨醒,則清醒之人,必成秀林之木,為風所摧。魏徵西將軍鄧艾,因與鍾會、衛瓘不睦,最終含冤慘死。人所共知。諷刺之處,是逆賊鍾會「家門得全」,除置留洛陽的養子(鍾毅)被戮,其兄鍾毓一系未受牽連。滅蜀之戰前三年(260),司馬昭欲進爵「晉公」,之後廢帝自立。魏帝曹髦聞訊,不願「坐受廢辱」,奮起反擊,遭太子舍人成濟弒殺。帝曰:「吾不能坐受廢辱,今日當與卿自出討之。」--《漢晉春秋》成濟後臺是中護軍賈充。
  •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朱婷獲得三八紅旗手卻引來爭議:功勞是大家的
    但正所謂「木秀於林風必摧之」,朱婷的優秀和她得到的這些榮耀也為她引來了不少爭議。 眾所周知,排球是一項團隊性質的競技運動,排球比賽需要整個團隊球員之間的良好配合才能最終取得勝利。 所以這些爭議的焦點就在於: 「女排向來強調集體的作用,郎導說了團隊中應該互幫互助,互相彌補。
  • 無福之人,一看便知:沒有福氣的人,身上往往有三個缺點,要改正
    老祖先提示後人,行為不端的人,通常會有一定的心理負擔,他們表面上看是對他人造成了傷害,其實最痛苦的是自己的內心。古語云「相由心生」暗藏道理,老祖先告誡:無福的人的身上常常會有這三個特徵,一看便知,早改早受益。
  • 木秀於林風必摧之?北京日報再批張雲雷,10年只為記仇氣度何在
    為了把德雲社這個班子撐起來,郭德綱到處給各大綜藝當配角兒,在主持人的邊緣插科打諢,雖然時常受人排擠,但只要有了鏡頭,德雲社就能攢出人氣。禍不單行,何李也取其「利」者而從之,跟隨了北京電視臺,退出了正當風雨飄零的德雲社。 後來BTV的老臺長過世,郭德綱一首打油詩暗諷,再次遭到了聯合封殺。
  • 老祖宗教誨:人生總有煩惱時,牢記四句天規,福祿不請自來!
    老祖宗經過歲月的洗禮,總結這四句人生教誨,當我們遇到煩惱時,就請看看這四句天規,會讓你豁然開朗,福祿不請自來,子孫也有好運。1.金玉滿堂,久而不知其貴;蘭蕙滿庭,久而不聞其香。故,鮮生喜,熟生厭也,君子戒之人們都喜歡新奇的事物,但當習慣了就不會覺得討人喜歡,新鮮感沒了,厭倦也就由然而生,對於這樣事物,一定注意並引以為戒。
  • 老祖宗忠告:人生將要發達富貴的二個「祥兆」,若你有一個,恭喜
    老祖宗忠告:人生將要發達富貴的二個「祥兆」,若你有一個,恭喜「心存濟物是富相,謙卑含容是貴相。」曾國藩是立過大功大業的人物,而且為後人留下來了很多寶貴箴言。後世有許多家族都以曾國藩的話作為家訓,讓後人代代奉行,並盼望自己的後代子孫也可以傳承曾國藩的優良作風,家業欣欣向榮、長盛不衰。
  • 老祖宗智慧:不管生活過得多順,這三件事也要少做,易招災惹禍!
    人生是一朵緩慢綻放的花朵,每一個階段都足夠動人心魄,等我們到了一定的年紀之後,經歷的風雨都會變成最好的點綴,讓生命之花綻放出無與倫比的色彩。年輕人都是桀驁不馴的,覺得老祖宗的話過於古板,並不適用於年輕人的朝氣蓬勃,其實老祖宗早已見過太多風浪,他們所留下來的經驗之談,是非常值得我們學習的。
  • 古人講「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還有下半句,老祖宗對後人的告誡
    《增廣賢文》是一部窺探人性的啟蒙教育書籍,這部典籍以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契機,不斷告訴世人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應該遵守最基本的道德底線,胡作非為就會自食惡果。「萬事勸人休瞞昧,舉頭三尺有神明」,其實就是勸誡世人,做任何事情,都不要妄圖去隱瞞真實情況。
  • 老祖宗告誡「逢人且說三分話」,啥意思?年輕人不懂,容易吃大虧
    古人往往把這些為人處世之道,以及生活的經驗教訓,總結成通俗易懂的短句子,再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流傳至今,這就是「俗語」。這些俗語傳下來,就是為了讓後人少走彎路,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不吃虧。可惜,很多俗語都已經失傳了,但是有一些得以倖存下來,成為我們耳熟能詳的句子,比如「逢人且說三分話」。這句俗語,最早出於明代曠世奇書《增廣賢文》。
  • 老祖宗告誡:人生一世,記住這4句話,教你看透人性,看穿人心!
    這些都是老祖宗們在經歷了困難和挫折總結出來的智慧和道理,經過幾千來的沉澱漸漸演變成了中國文化,這些經驗智慧最終被發掘整理編製成一本《智囊全集》,一經問世,就風靡全國,幾乎家喻戶曉,婦孺皆知,一直以來被後人們奉為處世聖經。內容涵蓋了禮儀道德、典章制度、風物典故等方面,幾乎無所不包。
  • 老祖宗告誡後人「奸者不離三」,不妨引以為戒,早明白早止損
    老祖宗用一種非常微妙的方式總結了小人的特徵:「奸者不離三。」。如果平時遇到有這三個特點的人,不妨以此為戒,早明白早止損。要想避免這種風險,就要學會認識人,學會看小人的本事。第一、背恩忘義,翻臉不認人知恩報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人云:「受人點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每個人都有遇到困難的時候。
  • 俗語:「貪酒不顧人」,後半句才是經典,老祖宗早就看透了人性!
    而古人也是留下了不少的俗語來告誡後人,俗語作為老祖宗每一輩流傳下來的智慧結晶,給後人帶來了不少的教育作用。雖然這些俗語聽著很簡單,但其中包含了很多深刻的寓意和為人的處世之道。在俗語中我們能學到很多的知識以及為人處世方面的技能。
  • 南山老僧說:氣運不佳的家庭,記住老祖宗的四句話,必會興旺發達
    氣運好的時候,就像是春天的梧桐,越長越茂盛,氣運不佳的時候,就像風中的梧桐葉,會片片飄零。但是,氣運不佳的家庭,記住老祖宗的四句話,必會興旺發達的啊。那麼,南山老僧要我們記住的老祖宗的四句話,究竟是指什麼呢?
  • 蘊含老祖宗的智慧
    這句農村老話的意思其實很好理解,「紅顏」指的是那些容顏姣好的女子,她們往往命運多舛;「醜女」並不是真的指那些相貌醜陋的人,它指代的其實是那些相貌平平的普通女子,她們往往命好有福氣。為什麼農村人會這樣評價兩種女子的命運呢?長得好難道不是應該更加萬眾矚目嗎,運氣也會更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