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繪製了抗美援朝戰爭我軍第一幅作戰地圖……
他率軍部偵查部隊最早深入抗美援朝第一線實施偵查……
他及他的部下最早參加抗美援朝抗擊敵軍的戰鬥,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槍……
1951年第四次戰役中,他帶隊偵查,突遇美軍臨危不懼,毀掉密碼砸掉電臺,帶傷與敵人搏鬥掩護偵查分隊成功轉移,他卻在邸平裡壯烈犧牲。
「他長眠在盛開金達萊的國家」原42軍軍長、開國中將吳瑞林含淚回憶,他實現了「到處青山埋忠骨,何須馬革裹屍還」的豪言壯語。
他,就是出生在山東淄博的英雄,抗美援朝著名英烈——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偵察處處長孫德普。
「如果在戰場上犧牲了,可能身子做不了中國人,可我們的心魂,永遠和祖國在一起!」—孫德普
抗美援朝著名英烈—志願軍42軍偵察處處長孫德普
(畫像由唐家莊紅色紀念館提供)
朝鮮平壤。中朝友誼塔內敬存的「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名冊」中有138位「團級以上幹部烈士」,淄博籍烈士孫德普名列其中。
曾轉戰淄河流域,讓日偽聞風喪膽的老英雄,原魯中軍區一旅二團(老二團,旋風部隊的前身)團長、中國人民志願軍42軍軍長吳瑞林中將,含淚回憶愛將—42軍偵察處長孫德普—
「孫德普同志是我軍優秀的偵察處長,入朝參戰時年僅30餘歲,是個性格寬厚、聰明、機智、作戰勇敢的人。」
喬裝偵察 繪製地圖:
早在1950年的7、8月份,42軍軍長吳瑞林,就帶領軍作戰處處長候顯堂、偵察處長孫德普還有幾個參謀人員、從安東乘車去新義州看地形。他們幾個人都化裝成列車員穿著鐵路上的工作服。
從安東出發,經新義州到平壤車站、然後從平壤換車到江界。再向北行時,坐在車頭上看這一帶的地形,返回時又坐在車尾上再看一遍。然後回到平壤北站、又從平壤換車、經熙川到滿浦鎮,到我國的輯安、來回走了幾遍。
吳瑞林邊看地形,邊提出意見,由作戰處長候顯堂作記錄,由偵察處長孫德普畫圖。哪裡有山,哪裡有洞,哪裡有灌木叢林,能否掩護部隊,哪裡有河,河水多深,河面多寬、都弄個明白,作出記載。
有哪些村莊,村莊大小,人口多少,離鐵路有多遠,都要根據實際觀察作出記載。這一行人,共用了五天五夜的時間,把朝鮮北部的情況,都看得清清楚楚,記載得明明白白。
回到安東後以兩天的時間,把所看到的情況整理成材料,孫德普再參照人民軍提供給我軍的材料和地圖,把看到的作戰可以利用的要點,統一標在地圖上。
東北軍區首長聽了42軍的匯報和看到繪製的地圖以後,認為42軍出去勘察地形,收穫很大。按照首長指示這些材料和地圖翻印後,發給團以上單位,為我抗美援朝戰役作戰起了重要作用。
吳瑞林將軍在《抗美援朝中的42軍》記載:「1950年10月17日,中國人民志願軍總部緊急命令42軍各師和炮8師向輯安一帶集結,此時偵察處長孫德普已率我先頭部隊於10月16日過江,在朝鮮境內推進100公裡。」
「10月20日,42軍本部過江行進50公裡至江界以南,向指定的黃草嶺方向前進。途中接到偵察處長孫德普送來報告:他們已經與人民軍元山、鹹興守備旅在元山、鹹興一起抗擊偽3師的進攻。
定格特寫:1950年10月20日,淄博英雄-中國人民志願軍第42軍偵查處處長孫德普率部在元山、鹹興打響抗美援朝第一槍……
在第四戰役中,孫德普帶隊至砥平裡北的奈良山南面執行任務,與出來巡防的敵人遭遇。
為了掩護我電臺和偵察隊伍的轉移和保存密碼,他帶傷與敵人搏鬥掩護偵察分隊其他人砸掉電臺轉移出來了,而他自己卻為革命獻出了年輕的生命。
(作者,於祖榮,紅色魯中的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