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時很多人看書是不是都有這樣的習慣,看一本書最少都要花三五天,甚至一個月才看完。最後書雖然看完了,但很多時候看完了後面卻忘了前面,甚至也有看完以後壓根不知道整本書說了哪些重點內容,更談不上能用上這些知識。
接著又反覆回翻這本書,翻來翻去最後也沒法整理出一些自己能用得上的知識。最終一本書,別人談起的時候,能把整本書的重點概念、精華、金句、有趣的故事娓娓道來,甚至寫文章時隨手就能用上書中的觀點。最後你問人家用了多長時間研究這本書,別人回答只用了一天的零碎一個多小時!
聽完別人這麼說,你是不是不敢相信,真有這麼厲害嗎?一個多小時能讀完一本書,還能把書中的精華運用自如?
彭小六老師的《洋蔥閱讀法》一書就為我們講解了如何一個多小時成功解鎖一本書,快速地抓住書中的精華。書中講的快速閱讀法,非常適合我們現在快節奏的閱讀生活,每天用零碎的一個多小時看完一本書中的精華,一周可以看5本書,計算一下,一年下來閱讀量驚人。
本書主要介紹各種閱讀方法,用有趣的海盜故事,帶你學會不同的閱讀技巧,其中包括有碎片閱讀、快速閱讀、卡片筆記法、主題閱讀、深度閱讀、閱讀與變現等內容。學會這些方法,你的閱讀技能會有一個質的飛躍。
如何做到一個多小時解鎖一本書,還能快速get到你想要的精華?
對於已經接受傳統教育十多年的我們,是否覺得這是顛覆認知的事情,是否也會懷疑這本書是不是很薄,甚至覺得這是走馬觀花式閱讀,其實這些疑問都是沒有正確理解一本書的價值。
為此彭小六老師在書中講到了下面兩種閱讀方法:
方法一:30分鐘從頭到尾逐句逐業地閱讀。
方法二:8分鐘看目錄和序言,22分鐘詳細閱讀一個關鍵章節或一個關鍵概念。
哪個方式更好地利用了時間?
哪種方式更好地促進了主動閱讀,加強理解,記憶新知識?
哪種更節約時間?
看完上面的兩個方法,你覺得哪一種閱讀方法,能學到知識?
我們可以嘗試一下上述兩種方法去閱讀一本書,最終結果是不是第二種方法,我們記住的知識更深刻。
為什麼第二種方法更有效果呢?
因為這體現了閱讀的本質,在有效的時間裡,通過快速閱讀,找到書中你覺得有價值的內容,並且去記住它,用「主人翁」的角色讓書本這個「僕人」為我們提供用價值的內容。
因此,在快節奏的閱讀時代,我們可以嘗試這種更節省時間的方法去閱讀,步驟如下:
一、提問
講書人樊登說過,一本書的使命就是解決一個問題 。所以我們在閱讀之前,首先要明白我們的問題是什麼,然後帶著問題去閱讀,而書中對於這個問題提供的解決方案,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精華內容。
或許你會覺得書中還有很多內容值得我們學習,如果只是找到一個問題的解決方法,這樣看書是不是太浪費了,我們要不要把書從頭到尾看一遍,再把所有的知識精華都撿起來?
其實這就是傳統閱讀的誤區,也就是我們文章剛開始說的,這樣看完一遍,到最後你對所有的內容並沒有很深印象。
相反,我們能把自己的一個問題解決了,深入研究,學會應用,往往比盲目撒網式學習更有效果。
那我們應該如何提問呢?
提問的技巧要根據大腦的喜好進行,閱讀的開始是調動大腦的好奇心和興趣,所以,在讀之前就問下自己為什麼要讀這本書,與這本書同類的書我是否有讀過,然後接下來把書的目錄、序言、封面、腰封都看一遍,再提出自己的問題,一把可以採用以下兩種方式提問:
開放式提問「為什麼」、「如何」「能不能」等詞發問,比如我們在閱讀本書的時候,看完目錄以後,我們就知道這本書是講與閱讀有關的方法和技巧,那我們可以提出與閱讀方法相關的問題,比如「如何快速閱讀一本書?」「為什麼要碎片閱讀?」這些問題都可以在書中找到解決方法。
封閉式提問「是不是」、「有沒有」、「可不可以」這些方式提問,因為這種方式只是知道是或者不是什麼,而沒法體現怎麼做,所以最好是採用開放式的提問,能把問題該怎麼做的方案找出來,並且希望以後能用上。
另外對於一本書能否提出多個問題找到解決方案?這是可以的,一本書不限於解決一個問題,但每次閱讀的時候,最好根據一個問題來找答案,這樣更有目標性,而且邏輯性也會比較完整。否則帶的問題太多,最終會導致「揀了芝麻丟了西瓜」。
二、預習
通過閱讀書的目錄、序言大致了解書的結構,還有封面、封底、後記、序言,對本書進行預習,預習的結果主要是有種:「這本書簡單易懂,值得讀」、「這本書值得讀,但是有很多障礙」、「這本書不值得讀」。
看目錄的內容時,把一些感興趣的章節勾出來,還有關於提問的解決方案也要標記出來,整本書講了哪幾部分的內容,相互之間有沒有聯繫,如果組成本書的架構,每部分想告訴讀者哪些內容?這部分還可以對我們提出的問題進行修正,問題是否合理,是否與書中內容相匹配?進行進一步修正。
就如《洋蔥閱讀法》一書,從目錄我們可以知道本書首先講了為什麼要閱讀,閱讀與學習的重要性,然後接著就是如何閱讀,把閱讀的方法列出來,碎片閱讀、快速閱讀、主題閱讀.....,最後是閱讀能帶給我們什麼,就是閱讀與變現的問題。
三、掃讀
通過上面兩個步驟,我們可以確定這本書是否值得看下去,接下來就是花10分鐘時間,把書瀏覽一遍,翻書主要關注的內容是我們之前預習畫的重點內容,對這些重點段落的開頭、結尾、圖表、標題、關鍵詞掃一遍。
這個過程可以用螢光筆、便利貼做好相關的標記,用螢光筆把重點的圖表、重點內容圈出來,便利貼可以把重點關鍵詞寫上,並標明頁碼。沒有便利貼的可以採用折頁的方式,把需要深入學習的內容作標記。
掃讀需要注意的點是不能停留時間太長,還不能默念,默念可能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我們的閱讀習慣,所以在這一點上需要多次刻意練習,否則這樣花的時間會增加,但並達不到記憶效果。掃讀時間這麼短,大家也不用擔心會遺漏了重點,彭小六老師說,「一本書其實真正有用的信息,只需要花20%的時間就能獲得,80%重要的信息集中在20%的內容裡。」
四、切重點
掃讀把書中有價值的內容都標記出來以後,接下來就是把這些重點內容進行深入閱讀,把書中重點的內容用各種筆記的方法記錄下來,比如有九宮格筆記、RIA便籤讀書法、概念卡片三種形式可以用。
九宮格筆記
九宮格筆記法是作者根據自己的閱讀習慣改良後使用的。我們把提出的問題寫在問題區,然後閱讀的時候,在重點勾選出來的內容裡面,找到與解決方法相關的關鍵字,寫在每一大格的上面,通過抄句子、卡片、例子的形式,對關鍵詞進行解釋的內容寫在大格裡面。把大腦感興趣的內容,或者超越認知的點寫在「啊哈」區。對於與問題相關的解決方法,或者自己認為書上好的內容,在「啊哈」區裡面的內容都可以引導自己去思考,將來如何去做的內容,寫在「接下來要做」區域。
比如,本書談到一個「如何做讀書筆記的問題?」,我們先把讀書筆記的流程關鍵詞寫在九宮格裡面,其中包括標記、收集、整理、建立個人「圖書館」、輸出、應用,這六大關鍵詞寫上去,然後再把這幾個關鍵詞相關的具體方法、解釋放到關鍵詞對應的大格下面,幫助我們理解。然後文中還談「如何收集」的小概念,我們也可以寫到關鍵詞上,最後我們在總結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就把接下來要做的步驟內容寫在「接下來要做」區域。
RIA筆記讀書法這個方法是拆書幫趙周老師在《這樣讀書就夠了》一書的核心方法,這個方法關注書中一個點的問題時使用的,比如我們對一段話有興趣,然後分別拿出3張不同顏色的便利貼,寫上I、A1、A2這三個標籤。
I:用自己的語言把複述書上你感興趣的話;(重述知識)
A1:描述與這段話相關的經驗;(內化知識)
A2:我自己如何應用。(應用知識)3.概念卡片
概念卡片就是運用視覺卡片的方式,把書中的關鍵詞、關鍵概念連接起來,做成有畫面感的筆記,這種方法能更加直觀和深刻地幫助我們記憶書中重點概念。
五、複習
我們看完書,也花了時間和精力做好了各種筆記,是否能把這些知識記住,並隨時應用,是對閱讀的最好反饋。但人的大腦很難做到過目不忘,因此,小六老師提倡好書最少要看兩遍。第二遍是重新打開筆記,回憶一遍書中重點知識,然後再次翻開書,把忘記的點複習一次。
或者也可以嘗試講書人樊登的方法,對知識的自我反芻,最好的辦法讀完一周後,一邊回憶,一邊繪製思維導圖,或者PPT,根據回憶繪製出來的圖,再看一遍書,把書中有用的內容畫出來,對思維導圖進行補充。
六、總結
對於上述的方法,我們如何劃分時間才能一天花1個多小時完成一本書呢?
首先早上完成提問和預習(10+5min),中午進行掃讀(10min),晚上用一小時切重點,第二天早上複習一遍。這樣就達成了一小時解鎖一本書的目標了。可能剛開始很多人對這個方法不熟練,一小時讀完一本書是件很困難的事。
對於新手,我們不必為了追求時間而渾淪吞棗,剛開始,我們可以花兩三小時去閱讀,最後做到一天讀完一本書,這相比以前也是非常有成就的。閱讀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可能每個人都可以從傳統的閱讀方法中,一下跳出來,直接達到這個目標。所以,要想學會快速閱讀的方法,不妨試一下本書這種高效的閱讀術。只要我們堅持下去,效果是必要會達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