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尋事物的源頭,接近內心的自我」|《流形》X 蘇州

2021-02-08 葉錦添工作室

「我發現我們都被觀念所左右,我們對於審美的知覺已經慢慢逝去,轉為物質化的涵蓋。」

上個月,在誠品生活蘇州,葉錦添與現場的幾百名讀者一起進行了一場關於美學和哲思的神遊。

蘇州是文化意蘊悠長的江南文化發端地,也是中國傳統園林的聖地,對葉錦添來說,亦是創作的重心、對中國空間學習的道場。

在2016年9月美國舊金山上演的新編英語歌劇《紅樓夢》中,葉錦添以北方庭院為基礎,結合南方風格,打造了虛實結合、綺麗雅致的如夢如幻的舞臺。

在《流形》之後,葉錦添希望繼續發展「新東方主義」的構想。深入到欲望的底層,探尋神話的故鄉,進一步去了解人存在於空間的秘密。





首發於2017年1月20日《蘇州日報 》蘇周刊

作者:蘇報記者姜鋒 實習生孫豔


日前,著名藝術家葉錦添攜新書《葉錦添的創意美學:流形》做客誠品生活蘇州,暢談30年從業經驗,披露影視藝術指導鮮為人知的幕後故事,並以過去、現在、未來為框架,深入詮釋一個個深入人心的影視形象背後的創意美學和哲學思考。




在與蘇周刊的對話中,葉錦添表示,多年來,他一直在全世界推行「新東方主義」美學理念,不斷探索著所謂當下與瞬間的真實情況,如何在這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上去體現所謂的美。



我發現我們都被觀念所左右,我們對於審美的知覺已經慢慢逝去,轉為物質化的涵蓋。



葉錦添說,經歷了多年的變化,現代主義所提倡的美慢慢走向虛無,慢慢形成崩裂的狀態:



這時候,就有一種新的平衡,去把眾多的信息匯流起來,『新東方主義』就試圖找回這種開發未來的結合點。









蘇周刊:您的新書名為《葉錦添的創意美學:流形》,在您看來,什麼是「流形」?為什麼取這個名字?


葉錦添:《流形》是沿著我前兩本著作《神思陌路》《神行陌路》的思路繼續前行,這次主要是關於最原始的「形」的探索,一切在我們眼中所顯現的形狀的源頭。當我在深入探討這個形象的時候,發現形象的確立受限於時間與空間之中,但時間與空間是在不斷改變的,沒有一個「形」是一成不變的,因此「形」是在不斷交替變換著本身的養分,所以「形」是個無定體。《流形》就是在描述這種無法定義的狀態。




蘇周刊:作為最早提出並在全世界推行「新東方主義」美學理念的藝術家,您認為什麼是新東方主義美學?它的意義何在?


葉錦添:我多年來一直在不斷探索著所謂當下與瞬間的真實情況,如何在這一個特定的時間點上去體現所謂的美。我發現裡面其實藏著極大的空間,使我們一時間難以窺探到它的所有。我們都被觀念所左右,我們自我的源頭,對於審美的知覺已經慢慢逝去,轉為物質化的涵蓋。

東方主義是來自於16世紀開始在西方流行的東方趣味,慢慢把東方變成一個客體而形成的一套美學思想。但是因為19世紀西方列國的科技突飛猛進,慢慢取得了全球的文化話語權,遠古的文化淪為了現代世界的附庸。不過經歷了幾十年的變化,國際上的現代主義所提倡的美慢慢走向虛無,在極簡主義之下,慢慢形成崩裂的狀態,各方面的信息又洶湧而來,形成一個網狀的曼陀羅。這時候,就有一種新的平衡,去把眾多的信息匯流起來,「新東方主義」就試圖找回這種開發未來的結合點。


蘇周刊:您從小在香港長大,接受的是獨特的城市文化影響,您怎麼看待中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


葉錦添:其實東西方實質上並沒有作出交流,只是西方把文化一直輸出到中國。而中國在西方長久以來的形象還是一個唐人街文化,中國遠古的優雅與輝煌都被掩蓋在俗文化裡面。因此我在少年時就直覺到這種狀況需要改變,不然我們將會失去記憶,附庸於一個他人的世界裡,找不到自己的方向。


蘇周刊:多年來,您浸潤於當代藝術創作、電影美術、服裝設計等多個領域,藝術修養深湛。對於一個熱愛藝術的人,您覺得他應該如何提高美學素養和審美品位?


葉錦添:我覺得要找尋各種事物的源頭。特別是自己有深刻感覺的,自己有能力實現的,而且與周圍條件所吻合的,這些都會增加我們去接近內心的自我。必須來自於內部,只產生於外部的美並不會長久,不會生根,也不會跟其他更有涵養的東西連接。所以還是需要去不斷地探求,不斷地找尋事物的源流,找尋到那種美,這才是真正學習的方向。







蘇周刊:能談談您和李安嗎?


葉錦添:我和他好像某一部分蠻像的,但是這一部分跟很多人不像,所以我看他比較容易。
我舉個例子,《臥虎藏龍》裡有一次我們拍一個王府的景,要拍一個場面,就是玉嬌龍偷青冥劍的一場戲,她要從亭院裡跳到房子裡。那個時候武術指導設計了一個動作,從窗戶跳進去,一個鏡頭就完成了。我說不行,北方風沙很大,所以以前王府的建築有兩個窗戶,只能上面的窗戶打開,而且是往外打開,所以不可能這樣跳進去。攝影師、武術指導和我幾乎吵起來了,一堆人不妥協,說如果不能這樣拍就全部罷工,這個是蠻嚴重的問題。後來他們怒氣衝衝地拉著一大堆人走了。李安平靜地待他們離去,我們兩個就坐下來。我也不講話,他問了我一句,是不是真的?我說清朝王府就是這樣子。我們大概坐了兩分鐘,李安靜靜地離去。





第二天我趕到現場,看到這個鏡頭延後了三個小時才拍,拍攝方法是玉嬌龍跳到梁上,用腳反鉤,身體倒掛,一隻手從外部打開最上面的窗戶,潛入,然後再悄悄然關上。這個鏡頭用了三個鏡頭拍完,塑造了玉嬌龍偷劍的心理細節,我覺得很好。可能大家都不理解我們兩個人,認為太煩人了,好像我們跟他們的價值觀都不一樣。


我們經常拍完戲後聊天,很長時間地聊天,聊我們的生活。我們倆都是很悶的人,但是聊起天來就不悶。有的時候我說你明天5點鐘不是要開會嗎?但是可能我們會聊到4點。我們很聊得來的。有的時候別人很緊張,但是我們不緊張。

還有一次,拍王府的外景,已經找好景了,但是拍的時候,他臨時需要搭一個景,只有不到兩天的時間。我當時在忙更急的景,在另一個外景地。我回來後看到,其他人搭的這個牆面是新的,沒有做舊,但所有人都覺得可以拍了,已經準備開機。我說不能拍,他們說走開走開!我就拿著東西上去刷。我管你拍不拍,必須要做完舊才可以。李安同意了,後來是等我做完晾乾了,再慢慢修,之後再拍的。我的電影裡面,我經常這樣做來補上當時製作條件的不足。

所以李安是一個很複雜,也很簡單的人。說他複雜,是因為他想出來的東西都很奇特;說他簡單,是他在生活裡非常平淡,他把所有的想法都放在電影裡。


蘇周刊:在拍《臥虎藏龍》的時候,您印象最深刻的是哪件事情?

葉錦添:最深刻的是李安創作的《臥虎藏龍》在節奏上的緩慢,那種緩慢是無法想像的。大家對武俠片有一定的偏見,覺得它一定是一種官能氣質的英雄主義,但是我心中對於中國文人所追求的境界在這電影中被很快地喚起,因此我把所有精力都放在這裡,與李安一起打造了《臥虎藏龍》。




蘇周刊:不管是《英雄本色》《胭脂扣》,還是《臥虎藏龍》《小城之春》等,您的美術指導和服裝造型設計都給人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印象。您做好這一切的秘訣是什麼?


葉錦添:最重要的是要懂得人,包括他的外形和精神狀態。從早期塑造的無形的人到導演本身,當他要掌握這個角色的時候,他的思維動態,還有演員去演繹這個角色時的方法與他自身性格的融合,慢慢過渡到觀眾怎麼去進入這個角色,怎麼相信他,而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這個角色之中,進入一種完全投入的狀態。當他們能夠進入這種狀態,就會覺得一切都是美的。
 

蘇周刊:您獲得過奧斯卡「最佳藝術指導」與英國電影學院「最佳服裝設計」獎,是唯一獲此殊榮的華人藝術家。對於想從事服裝造型、舞美等工作的年輕人,您有什麼話要對他們說?


葉錦添:我覺得國內還是不注意提供一種最標準的工作方法、工作系統與工作的技術,包括舞臺的語言,一切還處於起步的階段。真正要懂得這種語言,還是得從世界上各種優秀的作品中去汲取靈感,多到現場去看,多參與一些優秀的國際的團體,這樣比較能感覺到那種真實的、裡面呈現的方法。還有,在學習上,幾個大源流都必須要有,就是學習整個服裝、舞臺的歷史背景、發展脈絡等,一切的源頭都要參照。






蘇周刊:2010年您為李少紅執導的電視劇《紅樓夢》做服裝造型,喜歡者說它們造型別致、精美,批評者則覺得它們不是清朝該有的樣子。能說說當時您為什麼要這樣設計嗎?


葉錦添:中國的電視劇與電影都是從西方的角度去開啟它的建構方法,包括它的語言、鏡頭的運動,其理論都是來自於西方,但是《紅樓夢》這種題材,它有半虛半實的風景。曹雪芹在寫《紅樓夢》的時候,多個篇章都充滿了想像與虛擬,推說起來是受到當時戲曲的影響。文人總是停留在一個詩意的狀態裡面去表達情感,特別是林黛玉與賈寶玉的章節,有很多想像的成分。但是這些在西方的電影語言裡面很難表達。因此,半虛半實,充滿韻律,都是我所感覺最強烈的表現方法,目的是找尋一個中國視覺裡的戲曲語言。

蘇周刊:去年9月,由您擔任舞臺美術與服裝設計的新排英語歌劇《紅樓夢》在美國舊金山歌劇院首演。它是怎麼設計劇情的?有什麼特別之處?


葉錦添:為了把《紅樓夢》搬上舞臺,新歌劇《紅樓夢》的劇本作者之一、作曲家盛宗亮將全書縮減到只剩骨架。這部小說的標準英譯本超過2400頁,是《戰爭與和平》的兩倍,歌劇要在兩小時20分鐘內講完它的故事。幾百個人物被刪去,最終的歌劇裡只剩下8個主要人物。

這部歌劇圍繞靈石和仙草的神話展開。他們雙雙從天上降落凡間。靈石變成了寶玉,他是賈府被寵壞了的家業繼承人;仙草變成了黛玉,她是孱弱多病、充滿詩意的年輕女子,母親去世後搬進賈府居住。寶玉和黛玉陷入愛河,但寶玉的母親命令他與寶釵結婚——寶釵是一位美麗的女繼承人——以償還賈家欠皇帝的債。寶玉堅決反對,但在高潮部分的婚禮場景中,新娘被調換,他對黛玉的愛付諸東流。在最後一幕,黛玉在悲傷的合唱中離去:「一朝春盡紅顏老,花落人亡兩不知。」

我負責舞臺布景和服裝設計。雲錦、織布機和風箏,構成了舞臺的主要意象;類似風箏紙面的半透明感色彩,呈現出古典的夢幻感;六片半透明的彩繪構成一個巨大的移動裝置,構成了大觀園的全貌。針對不同的人物,我運用了不同的色彩,將舞臺空間區分開來:皇族身著金色,和尚和平民則著灰色,賈府以棕色為主,配以紅色線條,再以金色輔助;在這其中,寶黛釵三人的精神特質也通過服裝躍然而出。





蘇周刊:是什麼機緣促使您兩度涉足《紅樓夢》?


葉錦添:有些事情我會經常碰到,而且不是一次。我所喜歡的黑澤明的電影《羅生門》,我就曾經有四次機會參與不同媒介的創作,《紅樓夢》給我同一個感覺。在我心中,所有這些形象都是立體多樣的,每次都可以做出不一樣的東西。在收到舊金山歌劇院邀請時,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難得的機會,能在美國主流文化裡面表達中國文化的精深之處,因此我參與了四個知名海外的創作團隊打造的《紅樓夢》,其結果也是非常讓人欣慰的。


蘇周刊:您最早是什麼時候接觸《紅樓夢》的,對於《紅樓夢》與蘇州的關係,您是怎麼看的?


葉錦添:最早是小時候從連環畫裡接觸到《紅樓夢》,了解林黛玉和賈寶玉的故事。他們兩人也是影響我最深的兩個角色。蘇州我已經來過無數次了。蘇州給我的印象是水鄉,是江南最重要的文化府邸,而且我對中國文化的理解也是比較傾向於南方,古雅清幽的庭院,也是我創作的重心,對中國空間學習的道場。

我覺得《紅樓夢》是在一個地域、時代都不太清楚的時代裡描述了一個似幻似真的故事,所以我考慮《紅樓夢》的布景,會是一個北方的庭院,但是又有取自於南方的風格,結合起來做設計。《紅樓夢》裡存在非常多中國古典的元素,綺麗雅致的文化氛圍,這也是發端於南方,所以我對林黛玉的描述會比較傾向於飄逸與瀟灑。


蘇周刊:您去閶門看過嗎?去過多少座蘇州園林?


葉錦添:重要的園林我參觀過很多次,大大小小、各有不同的美學氛圍都深深烙印在我的心裡。






蘇周刊:去年9月到10月,《葉錦添:流形》藝術大展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與觀眾見面,您會到蘇州來辦展覽嗎?


葉錦添:如果你們邀請的話,我想也許會圍繞女性人偶Lili 舉辦一個展覽。此外,我和我的策展人一直都期待能在蘇州策展一個關於江南文化的展覽,我覺得那會是我們創作的高峰。


蘇周刊:過去幾年,您經常帶著女性人偶Lili週遊世界。為什麼想到這麼做呢?


葉錦添:她是屬於全世界的影子,是一個時間的行者。當我要記錄某一個地方的人情與時態的時候,我就會用她去融合其間,變成其中的一部分,使她產生一個坐標。就如攝影一樣,當你拍攝一張照片的時候,時間是靜止的,在靜止的瞬間,這個東西被拉入一個模式。Lili就是在這種狀態,去記錄時間與空間,但是她的記錄方法是用情感與記憶。因為當我們看她的時候,就像看到我們之前碰到過的景象,碰到過的人物,她的樣貌就像我們生活裡會碰到的一些朋友。



蘇周刊:接下來您有什麼計劃?


葉錦添:接下來希望繼續發展「新東方主義」的構想,下一個想法是深入到欲望的底層,探尋神話的故鄉,進一步去了解人存在於空間的秘密。我會重新回溯所有傳統的手工藝與全世界人的存在模式,影射在服裝裡,產生新的維度。之後也希望把創作的基礎放置在世界的中央,而不是在一個單向文化的視覺,讓我們的文化能賦予世界一種新的視野。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蘇州日報》報導



「葉錦添工作室」(Timyipstudio)是著名藝術家葉錦添在此平臺上進行內容發布的自媒體,涵蓋服裝、舞臺、電影美術、視覺藝術、當代藝術創作、出版物等領域。


微博:TimYip-葉錦添

葉錦添工作室






相關焦點

  • 《流形》首發|「當你找到自己的點,你會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故事.」
    12.17 蘇州誠品書店葉錦添與讀者繼續暢談「虛實之間」的「新東方主義」詩意!11月27日,葉錦添攜新書《葉錦添的創意美學:流形》做客北京單向空間。活動現場人頭攢動,超過200名讀者將書店的空間擠得水洩不通。不少讀者站著聽完了整場講座。
  • 《檳榔西施》:理性看待標籤化,從自我內心出發,找尋幸福的真諦
    可當標籤化思想徹底腐化她的內心後,她的轉變把另類「可憐人」的可憐之處表現的淋漓盡致。標籤化思想其實一直存在她的內心中,只不過在經歷了父親賭當母親遺物,以及同事劉慧敏被侵事件後,她再也壓制不住內心的風暴。
  • 自我,是客觀世界的源頭,若想改變命運,就去改變內心世界
    此種業境,是認知與體驗,凝聚而成的執念,執念通過你的肉身體現,就是」自我「。無論苦與樂,美與醜,善與惡,悲與喜,生與死,都是由」你「而認知體驗。或者說,是因為心中有了」自我「,方才投射出」善惡,對錯,美醜,悲喜,生死「,諸種境界差別。世界,因心中自我而生,自我,是客觀世界的源頭。
  • 《行走的力量》:找尋內心真正的自己
    【我的暱稱】初心【爆文標題】陳坤:一個不靠臉吃飯的明星到底有多厲害【爆文連結】https://mp.weixin.qq.com/s/J3xmdeZSk6fmjyT6NocqnQ【拆解開頭】開頭,作者先敘述陳坤在娛樂圈的狀態,引出,陳坤雖然電視上不頻頻露面,卻一直受到粉絲關注,更擁有自己的小事業。
  • 暴瘦張譯傾情演繹,迷失自我的偵探,教給人們如何找尋真正的自我
    為了自證清白,秦馳踏上了自我重生之旅,找尋過去的自我,找尋案件的真相。伴隨著劇情的深入,在觀看的同時就像自己也一同開啟了尋找自我的旅程。我是誰?找尋過去的影子,重新塑造正確的自我半失憶的秦馳腦子裡一開始最大的疑問可能就是,我是誰?這個很有哲學性的問題,一直困擾著男主。受傷之後,記憶中的自己變得很模糊,對關於自己的事情和過去一切歸零,沒了概念。
  • 從《美食祈禱與戀愛》中學習女人應該如何為自己找尋快樂與自我
    如何找尋真正的自我,如何擁有快樂,想必很多人都想知道的。當你下定決心想要某種東西,整個宇宙會幫你實現女作家雖然結婚八年,有著成功的事業與愛自己的丈夫,但是她卻活得一點也不開心,在內心崩潰的邊緣,她向上帝祈禱,尋求指引與答案。 後來,她遇到的各種人事物,都在不同方面指引著她。
  • 個人解讀《西部世界》——威廉(上),找尋自我or迷失自我
    老男神威廉我們可以看到整部劇講威廉找尋到了自我但我感覺威廉更像是在西部世界中迷失了自我內心充滿善良和正義感,他自然而然的選擇了白帽進入西部世界一個窮人家的孩子,一步的一步的往上爬,見證了身邊太多的陰險,爾虞我詐,這種反差使威廉的愛意逐漸變得濃厚他多次強調,德妹是不同的,她能夠記住可是程序,註定威廉失去了她強烈的愛意,不甘,憤怒,使那個老好人幾乎瘋狂酗酒,殺戮,放逐羅根,從前那個老實人內心的善良與正義逐漸消失
  • 需要了解流形學習2.0版本
    可能很多人會問,流形學習有什麼用呢?首先流形學習可以作為一種數據降維的方式,第二,流形能夠刻畫數據的本質。其主要代表方法有等距映射、局部線性嵌入等。那麼,具有流形學習 2.0 之稱的潛圖學習方法如何呢?自從神經網絡提出以來,其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方面表現出卓越的性能。以前需要人工提取特徵的機器學習任務,現在通過端到端的方法就能解決。
  • 你需要了解流形學習2.0版本
    可能很多人會問,流形學習有什麼用呢?首先流形學習可以作為一種數據降維的方式,第二,流形能夠刻畫數據的本質。其主要代表方法有等距映射、局部線性嵌入等。那麼,具有流形學習 2.0 之稱的潛圖學習方法如何呢?自從神經網絡提出以來,其在人臉識別、語音識別等方面表現出卓越的性能。以前需要人工提取特徵的機器學習任務,現在通過端到端的方法就能解決。
  • . * 王子文 | 巴黎綺夢,找尋內心深處的自己
    鏡頭內外的她,總洋溢著自信快樂的神採,只因她始終忠於內心的想法,了解自我,也確知夢的方向。OU.×王子文 IN PARIS嬌小可人的身材,一頭俏麗短髮,讓王子文顯得更加清爽利落。這個春天,時髦如「曲妖精」,讓我們跟隨她的腳步,遊走一場巴黎綺夢,找尋內心深處最真實的自己。
  • 「看不見」的圖深度學習=流形學習 2.0?
    在本文中,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和盧加諾大學的教授Michael Bronstein對近期關於隱圖學習的工作和以前的流形學習技術進行了比較。在過去的幾年裡,人們對用於圖結構數據的機器學習方法的研究興趣大增。DGCNN 和 DGM 在概念上與一類被稱為「流形學習」或「非線性降維」相似,這類方法在 2000 年代時是機器學習領域中非常流行的課題,並且至今仍然被用於數據可視化。流形學習的基本假設是:數據有一種內在的低維結構。
  • 124頁哈佛數學系本科論文,帶你了解流形學習的數學基礎
    流形學習的前提是有一種假設,即某些高維數據,實際是一種低維的流形結構嵌入在高維空間中。流形學習的目的是將其映射回低維空間中,揭示其本質。流形學習可以作為一種數據降維的方式。此外,流形能夠刻畫數據的本質,主要代表方法有等距映射、局部線性嵌入等。自 2000 年在著名的科學雜誌《Science》首次提出以來,流形學習成為機器學習領域中的一個熱點。
  • 7部經典老電影,找尋回憶裡的蘇州城!
    同樣,蘇州也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城市發展的越來越現代化,可許多兒時的記憶卻都已漸行漸遠今天頭條君將帶大家從這幾部關於蘇州老電影裡,找尋到那些曾經原汁原味的蘇州城!▲《滿意不滿意》海報說到蘇州的老電影就不得不提起一個比較老牌的劇團——蘇州滑稽劇團。
  • 應用案例|聚音寶藝術跨界 重塑蘇州《音象》
    《The Sound All(e)y》是由蘇州大學藝術學院數字媒體系三位教師共同創作的通過別樣的角度展示「蘇州音象」的藝術作品。
  • 在思維中認知事物在行動中感知事物,知行合一,才能覺知活出自我
    但問題在於人們用一種錯誤的方式使用他們的理性跟認知,我接觸過很多聰明人,他們大部分人都會被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所困擾,也沒有辦法從認知層面去引導他們,他們更適合自我心理療愈。在意識療法自我心理療愈體系裡就揭露了原因:就是他們不知道如何去使用自己身體的感知系統。
  • 楊美靜:找尋自己的定位 | 100 · 微個展
    我嘗試透過攝影的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影像融入作品中,期能拉近城市與人之間的關係並找尋自己的定位。
  • 史泂文個展「時空流形」 帶你進入一場穿越時空之旅
    9月19日,史泂文個展「時空流形」在日本「當代東京」藝術空間開幕,藝術家在2017-2020年期間創作的16件最新系列作品在此展出,展現用筆墨紙構建的多維世界,帶領觀眾進入一場穿越時空之旅。這場名為「時空流形」的展覽,展示了她自2017年以來反覆練習的無聲、精確和緊張的工作過程。10年前她的繪畫以中國傳統形式為中心,此後逐漸引入抽象。此次展出的這一系列架上作品包含了她對概念形式的解釋,以廣泛擴大即微觀的形式為重點,通過這些繪畫重建了宇宙的展示形狀。
  • 從普立茲獎得主的自傳中,看到男孩找尋自我的必經路線
    曾經,德國作家歌德寫的小說《少年維特的煩惱》,就在探討少年的成長問題;如今,在青少年情緒問題嚴重的當今,我一直想找尋答案。大概我們每個人成長中都在探索——我是誰?我將成為怎樣的我?我為什麼會成為現在的我?《何以為我》?因為為這標題而讀。我希冀找尋到答案。
  • 專業化妝鏡品牌斐色耐跨界蘇州博物館,重磅推出聯名化妝鏡
    蘇州博物館新館是一座連結過去與未來、歷史與現代、藝術與自然的先鋒博物館。1960年建立,館址太平天國忠王府,與毗鄰的拙政園、獅子林等名勝構成了一條時光與美的文化長廊。1999年享譽世界的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設計了蘇州博物館新館,"以壁為紙,以石為繪",打造出讓世界驚嘆的江南文化新地標。
  • 去幾千公裡外的大西北,找尋設計的源頭與新生
    自然靈感賦活設計 在設計行業,想要深度表達出內心的想法,是需要在最平靜的環境下,才能激發出更多的靈感,當然設計也並不是與世隔絕 尋找美、發現美、實現美、給予美 而作為行業翹楚的諾貝爾瓷磚,一直熱衷於在自然的造物奇蹟中尋求靈感,在對大自然的不斷探索中,找尋具有高級感、生命力的家居設計,並運用科技創新,將產品做到極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