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6年10月份至今,「房住不炒」已經走過了四年多的時間。每年依舊有很多人,包括一些年薪百萬夢的房產中介和有房子砸在手裡的「屯房者」,在內心期待「炒房」風再來一次。
今年也不例外,在經濟工作會議的前幾天,個別知名寫手還在通過錯誤解讀資訊的方式來鼓吹「炒房新機遇的到來」,一些中介還在招兵買馬、摩拳擦掌、憧憬著暴富夢,甚至一些大牌媒體也在試探性地助推房價正在大漲的輿論。
經濟工作會議再次重申「房住不炒」,這些寫手、中介、媒體隨即也偃旗息鼓了。
炒房的理由一戳就破
「鼓吹炒房」派們的理由一大堆,但歸結起來就兩點:
經濟低迷,需要通過炒房來拉動。房產的發展曾經成功帶動了「建材、家具、裝修」等行業的發展,也解決了很多勞動力的就業問題,確實是一個附加值很大的引擎。
但建材、家具、裝修這些需求的循環周期很長,大部分人一輩子只有一次需求。
同時,並不是所有人都會購買商品房。除了購買興趣,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購買力的問題。
國內14億人口,60歲以上老年人和未成年人加起來有4億左右,各種債務逾期人數超3億,再除去官方數據中的超4億中產人數,還能剩下多少人呢?相當一部分務實的人住經濟適用房比較適合實際情況;不少人會進城租房、回家農村宅基地。還有一些志大」財「疏的人全款買房不可能、首付和月供都很困難。
購買力和購買慾望都已經到了天花板。
地方債務壓力山大,需要通過炒房來還債。這個理由更不成立了。不管是炒房,還是炒股,炒大蒜,本質都是一種擊鼓傳花式的遊戲。遊戲結束時,誰來買單呢?所有人,不管是中產人士還是剛脫貧的人,不管是首富還是小學生都會為此買單。
炒房需要銀行的支持,擊鼓傳花遊戲結束時,法拍房市場會熱,抵押在銀行的大量資產會腰斬般地貶值。……
通過炒房來緩解債務無疑是在」用嗎啡止痛「。
炒房的連鎖反應需要勇敢的心去預見
炒房宛如炒菜,都有一個」一升一降「的過程。
上升的過程是無情的。房子一旦炒起來,不管是二手房還是新房,價格都會一路上漲。隨之居民樓的租金、商鋪的租金、各種攤位的租金會隨行就市。
在房價、租金壓力的傳導過程中,各種商品、服務的價格會水漲船高。」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窮山惡水出刁民」是好吃懶做?還是天道?「會不加掩飾地在世間做出回答:不送紅包辦不成事、醫生收紅包、教師開課外輔導班、小作坊偷工減料、……
當然,還有大量的」農村回不去、城裡待不住「的尷尬人在迷茫。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時候,大量的人可以回到農村繼續生活,是因為那時」村裡有地、有房「;這些年大面積的土地流轉、大面積的城鎮化進程和拆遷,讓很多人的老家成了」昨天的記憶「。
這個上升的過程,伴隨著生活品質的下降、治安支出費用的增加。是得償所願?還是得不償失?
下降的過程是悽涼的。下降的過程,就是泡沫被戳破的過程。沒有人願意看到這個結局。但是,如果發生,比日本的房產泡沫破滅要壯觀很多倍。
這個過程同樣也會有連鎖反應:
大量的房奴斷供、銀行收回房產、法拍房市場冷淡、全社會的信用一塌糊塗、銀行大規模抽貸、企業大面積破產、工人大面積失業、催收行業的瘋狂已經無法控制、」自殺「式病毒在社會上肆虐、……
」炒「,一火就少,更多不炒的人會因」炒「丟掉本來就少得可憐的東西。
夢想的生活,還得用智慧和汗水去澆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