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684-新時代的延安精神
作者:斯文的樊學長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過去我們這兒的人不敢穿白衣服,因為出去轉一圈回來就剩土色了,家家戶戶門口掛個撣子,進門一件事就是門口撣土。」南泥灣人回憶生態退化的時代,留下了這樣的評價。
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颳過,全是土
(圖片:小楊V123 / 圖蟲創意)▼
可是如今,包括南泥灣在內的延安地區全年空氣優良天數300天以上,植被覆蓋率已經提高到81.3%,流入黃河的泥沙量從每年2.58億噸降為0.31億噸,降幅達88%,黃土高坡終於變成了綠水青山。
從窯洞往外看,已經是綠意盎然
(圖片:小雨點視覺 / 圖蟲創意)▼
這一切成果背後是無數延安人,在長達20年的時間裡堅持退耕還林,年復一年地植樹、養林的成果。從開荒到植樹,延安精神的外在表現形式一直在與時俱進地變化著,但是其艱苦奮鬥、勇於拼搏、奮勇向前的內涵恆久不變。
總面積64萬平方千米的黃土高原,是世界上分布最集中,最廣大的黃土區。黃土的肥力尚可,在氣候適宜,適度開發的條件下有利於人類開展農牧業,走向定居。憑藉這樣的自然條件,這裡成為了中華文化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
長達數千年的風雲變幻中,中國北方的氣候在震蕩中整體上趨於寒冷乾燥,黃土高原的環境承載力逐漸降低。積年累月的農牧業開發和人口增長終於讓生態退化,黃土高原終於呈現出我們今天印象裡貧瘠、荒蕪的樣子。
延安便位於廣袤的黃土高原中部,幾乎全部土地都由黃土塬、黃土梁、黃土峁和少量山地組成,地形西北高東南低,其間溝壑縱橫,最高點與最低點的高差足有1400之米。
然而,儘管與肥沃的衝積平原相比,這裡的自然環境相當惡劣,但是如果與更乾旱貧瘠的地區相比,此處已經是相對宜居的土地。
於是,這裡成為了農業文明與遊牧文明爭奪的焦點,從秦國的高奴縣,到胡夏的豐林城,再到宋代的延安府,歷史見證了延安從無到有,並發育為西北重鎮的過程。
延安也是黃帝陵所在地,歷史文化悠久
(圖片:LiDuan / 圖蟲創意)▼
當然,延安對中國歷史影響最為深遠的時代,毫無疑問是土地革命與抗日戰爭時期。1934年,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向陝甘蘇區戰略轉移。經380餘次戰鬥,跨越14省,18座大山,24條河,25000裡的漫長距離,長徵終於在延安取得勝利。
但是封鎖還在繼續。當日本全面侵華後,蘇區一度已經到了,缺少糧食,幾乎沒有食用油、蔬菜、日用品和最基本的鞋襪的地步。如何守住條件如此艱苦的西北革命根據地,並以此為基礎發展壯大成為了新挑戰。
長徵中紅軍自製的草鞋、吃剩的皮帶
(圖片:Wikipedia Commons)▼
為了鞏固革命成果,大生產運動就此展開,其中標誌性的事件就是開發南泥灣。在延安城東南45千米的南泥灣本是一片荒地,1941年,359旅來此開荒、放牧,經過長期辛苦勞作,終於在1944年實現了開荒26萬畝,收穫糧食3.7萬石,養豬5600餘頭,為緩解延安物資緊張做出了傑出貢獻,成為被後世銘記的陝北江南。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
(金秋時分的南泥灣)
(圖片:張宏金 / 圖蟲創意)▼
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艱苦奮鬥、依靠群眾、開拓創新的延安精神逐漸形成。
也正是因為延安精神的存在,延安的價值從來不只是戰爭年代的落腳點,更是一種精神力量的代名詞。在延安這座革命燈塔的感召下,一批又一批的熱血青年投身到革命事業中,將革命的力量發展壯大,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歷史並不是包袱,而是催人奮進的推進器。去延安看看,你會發現與時俱進、艱苦奮鬥、拼搏向上,無論在什麼年代,都是這片土地上的人們所信仰的東西。
肩挑背扛,在艱苦環境中也要創造美好生活
(延安人文塑像)
(圖片:曉舟攝影 / 圖蟲創意)▼
延安全年受季風環流的影響,降水集中在夏季,粗略分類可歸入溫帶季風氣候。但因為陝北深居內陸,大陸性較強而季風不同年份強弱各異,所以延安的降水的年際差異極大。
在夏季風的滋潤下,樹木也能短暫青翠
(圖片:秋見1230 / 圖蟲創意)▼
具體說來,延安的氣候屬於暖溫帶半溼潤易旱氣候。降水少的年份容易引發旱災,這對於農業生產是毀滅性的打擊,而降水較多的年份容易在夏季形成暴雨,衝走黃土高原土質疏鬆的表層黃土,損失肥力的同時造成水土流失,還為風沙、揚塵提供了原料。
基於並不慷慨的自然環境,延安人陷入了一個怪圈中。為了多生產糧食修梯田、開荒,為了提高肉的產量放養「不挑食」的山羊,水土流失因此加劇,結果產量不穩定,環境卻惡化了。
要發展農業,只能和大自然搶地
(圖片:延安新華鷹 / 圖蟲創意)▼
生態環境不斷遭到破壞,缺乏植被保護,夏季雨水集中
於是自古就有黃河「一碗水半碗沙」的說法
(黃河壺口瀑布)
(圖片:老山貨 / 圖蟲創意)▼
不過,延安精神還在,能動地改造世界的智慧還在,和平時代的延安人實事求是,從實踐出發,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選擇了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從上世紀末開始,年產量只有一二百斤的山坡薄田被果斷退耕還林,挖草根、啃樹皮的散養山羊被趕回羊圈。二十年的時間裡,延安早已不再是一片無邊無際的黃土,而是一座森林覆蓋率53.7%的森林城市,各種辛苦與犧牲,不足為外人道。
環境變好了,當地人奮鬥的根基也就穩定了。這既是一個革命老區的自救,也是交給全國人民的答卷。
如今,革命聖地寶塔山已是這般模樣
(圖片:Xiangli / shutterstock)▼
南方依靠得天獨厚的亞熱帶季風季候,農業可以一年兩到三熟,東北平坦肥沃的黑土地配合現代化的機械,成為中國人心目中的優質糧倉。黃土高原和這些地區相比,就顯得太貧瘠、太崎嶇了。延安做出了差異化的選擇,從此開啟了一段傳奇——種蘋果。
不同於我國東北、南方的農業種植模式
在西北,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種植顯得尤為重要
而果園便挑起陝西脫貧攻堅的「大梁」
(圖片:老山貨 / Tuchong Genius)▼
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多坡地、日曬時間長,這些拉了糧食產量後腿的區位因素,卻成了種蘋果的優勢。利用政府大力支持的頂層設計,與時俱進的科學化育種,和延安人從戰爭年代傳承至今的奮鬥精神,豐潤甘甜的延安蘋果逐漸被市場認可,成為被專業人士稱讚的果中優品。延安蘋果不但讓本地的果農日子變得寬裕,更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發展,讓陝北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蘋果集中種植區。
延安總是機動靈活的選擇發展道路。從將黃土高坡改造成國家森林城市,到開發特色農產品資源,帶動陝西地區蘋果產業的發展,延安始終在用自己的方式傳承延安精神,就這樣,延安又一次成為了中國的先行者和探路人。
最近,一場突破次元壁的跨界聯動產生了,延安市政府與王者榮耀團隊合作的王者榮耀全國大賽西北大區決賽於17-18日在延安體育館成功舉辦,這是延安政府快人一步布局電競產業的重要成果。
早在2019年,延安就結合自身實際,將電子競技作為重點產業發展。不要小看電競,它背後有一條日臻成熟的產業鏈,為日後布局遊戲製作、直播、電子商務奠定產業集聚的基礎,進而為社會提供就業崗位,為相關工作者提供一份體面的收入。而相關賽事又會帶動旅遊、餐飲相關行業的發展。延安作為網際網路產業後發地區,又一次走上了艱苦奮鬥的道路。
所以延安政府希望藉助這一新興數字經濟的風口,加速轉型升級,順應經濟發展的新常態。這場大賽是延安政府發揚實事求是、與時俱進的延安精神,大力發展新經濟、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的一個縮影。
而這次大賽對王者榮耀來說,是對文化傳承的尊重,對發揚源頭精神的獻禮,同時也是對自身賽事內涵的一次豐富,這次賽事合作可謂雙贏共榮。
王者榮耀全國大賽在電競賽事體系中的定位別具一格,它是非職業聯賽的最高殿堂,給了數以億記的普通玩家一個將熱愛發揮到極致的機會,為大眾提供了分享快樂和友誼的平臺,同時為職業聯賽隊伍選拔新鮮血液。
而對於觀眾來說,因為王者榮耀全國大賽匯集全國強隊,觀賞性強,關注度高,全國大賽總會變成年輕人之間的娛樂大事件。同時這樣的賽事也將促進公眾對於電競事業的理解,當大眾被賽事吸引,真正開始試著了解電競時,那些錯誤歸因的誤解與汙名自然不攻自破。
參與這場賽事的年輕人通過奮勇拼搏、團結協作終於走到了延安,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的,是那恆久不變的聖地精神內核——與時俱進、永不服輸、敢把日月換新天。
這是當代中國年輕人與將近一個世紀前革命前輩的心靈碰撞,也是對聖地文化的一種全新的繼承。他們將激勵更多的年輕人像他們一樣,燃起心中的鬥志,將自己熱愛的事情做到極致,將精神與時俱進地傳遞下去。
本次賽事還將延安當地特色內容和王者榮耀文化元素進行了深度融合,在親眼看到之前,你無法想像被王者榮耀賦能的傳統文化會有多酷,而在親眼看到之後你很難不為其所動。
無論是開幕式上的陝北民歌的熱情演繹,非遺剪紙與王者榮耀IP元素的新文創聯合,還是通過王者榮耀平臺向廣大年輕用戶推介「延安有我一棵蘋果樹」的公益助農活動,都讓人看到了不一樣的色彩。
與時俱進的傳播方式將讓年輕人認識一個更立體的延安。本次賽事落地實現了延安文化與王者榮耀文化的新融合、新演繹,將引領更多年輕一代探訪延安,與寶塔山、剪紙、蘋果等元素近距離接觸,直觀地感受延安文化,接受延安精神的薰陶。
延安特色文化可以通過王者榮耀全國大賽這樣的新平臺得以多元化表達、新形式發展,也能帶動年輕一代聚焦延安文化、學習延安精神,實現對其新時代下的新傳承。
由於王者榮耀產品影響力大、覆蓋用戶年齡跨度廣、文化內涵豐富等因素,衍生出來的賽事特別是王者榮耀全國大賽就成為了電競賽事結合地域文化做新文創表達的最好平臺,本次延安賽事的成功落地就是一個經典案例。
未來,王者榮耀全國大賽還將堅持落地更多城市,借電競的形式,向億萬王者榮耀海內外的用戶和其他關注者展示各地文化民情,成為中國城市文化輸出的大眾平臺。
「請開始你的表演,因為,我也要開始了。」大概就是王者榮耀全國大賽未來的寫照。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創作者153476686038639 / 圖蟲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