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根據地的5大漂亮女明星

2021-03-02 布穀鳥文摘






點擊上方藍字『布穀鳥文摘』免費關注

石聯星:演員,湖北黃梅縣人

石聯星1932年參加革命,是中央蘇區紅色戲劇運動的開拓者之一,她和李伯劍、劉月華被譽為中央蘇區的「三大赤色明星」。1945年她和凌子風在延安結婚,1950年雙雙因拍攝電影「中華女兒」和主演電影「趙一曼」成為新中國電影第一對在國際上榮獲電影導演獎和女演員獎的革命夫婦。解放後石聯星先後在北京電影學院、北京電影製片廠、北京人民藝術劇院工作,82年她身患癌症還帶病出席了第六屆全國政協會議。1984年8月去世。

胡朋:演員,原名初韞誠,山東萊陽人

1938年到延安,先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畢業後分配到晉察冀軍區抗敵劇社開始了其藝術生涯,出演了《豐收》、《放下你的鞭子》、《日出》、《雷雨》等劇。1945年春,他和延安著名的紅色作家胡可結婚。

1949年被調入東北電影製片廠任演員,其銀幕處女作是《鋼鐵戰士》,並因此獲得文化部1949-1955年優秀影片個人一等獎,同年又參加了《白毛女》等片的拍攝。1952年調入北京電影製片廠,出演影片《智取華山》、《土地》等。1955年進北京電影學院表演訓練班學習,1958年畢業後,調到北京軍區戰友文工團話劇團擔任藝術指導,被授予上校軍銜。

此後她拍攝過《深山裡的菊花》、《戰上海》、《回民支隊》、《槐樹莊》、《烈火中永生》等影片。胡朋擅長扮演善良、堅強的農村婦女和「革命母親」的銀幕形象,是解放後銀幕上深受觀眾喜愛的「老太太」,同時其演技的功底也非常突出,在舞臺上經常扮演各類反差極大的角色。


於藍: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

1938年秋17歲的於藍懷揣著少女一顆追求進步、尋找自由和光明的迫切心願,來到革命青年嚮往的聖地———延安。並在第二年的初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在抗日軍政大學學習的日子裡,於藍除了系統學習政治理論之外,還積極參加業餘演出活動,於藍不久就被調到魯迅藝術實驗劇團去當了一名正式的演員。並與任延安魯藝實驗劇團藝術指導科長、教員兼演員,曾在《日出》、《糧食》、《帶槍的人》、《前線》等話劇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田方結婚。解放後田方任文化部電影局副局長、北京電影製片廠副廠長兼演員劇團團長,中國影協第二屆常務理事、第三屆副主席等職。

李麗蓮:女演員

李德的第二個妻子,她身材頎長,俏麗動人。1931年,17歲的上海姑娘李麗蓮進入「天一」影片公司任演員,在影片《上海小姐韓繡雯》中扮演角色。1937年,扮演了影片《社會之花》中的張曼以及《夢裡乾坤》中的趙女士等角色。

1937 年底與江青等從上海來到延安。在舞會上,她用英語向李德打招呼,李德也禮貌地問好。他很驚訝,這麼美麗的女人也會講英語。有一次李德突然看見李麗蓮朝自己微笑,便急忙走過去握手。他們旋轉優美的舞姿引起許多人的讚嘆。隨後李麗蓮邀請李德觀看了一場歌舞晚會,李麗蓮演唱陝北民歌《趕牲靈》,悠揚婉轉的歌聲讓李德如痴如醉。

李德決心在延安長期住下去,並向李麗蓮求婚。李麗蓮看中李德的身份和他在延安還算優厚的待遇,經過一年的交往她也很愛這個坦率的洋人,便愉快地答應了求婚。李德找到中組部部長陳雲,申請與李麗蓮結婚,還提出轉為中共正式黨員的要求。陳雲批准了他的這兩項要求。

婚後,李德和李麗蓮經常一起跳舞、散步和買菜,形影不離。他們相約在中國生活一輩子。

然而1939年8月28日清晨,李德接到通訊員送來的一張紙條,上面寫著:「速來機場,你飛莫斯科。張聞天,8月28日。」李德愣了一下,不知道讓他去幹什麼。就急忙收拾東西,並給李麗蓮看了紙條,李麗蓮也驚呆了。李德騎上馬直奔機場而去。原來,共產國際發來電報,要求李德回蘇聯述職。這天正巧有一架飛機,送因不慎騎馬摔傷胳膊的周恩來去蘇聯治傷,便讓李德搭機前往。毛澤東、張聞天、鄧穎超等100多人前來送行。

這時李麗蓮也趕到機場,李德要求帶妻子一起走,但因沒有護照籤證未得到批准,李麗蓮當場暈倒。毛澤東祝李德一路平安。李德含淚吻別李麗蓮後,依依不捨地登上飛機。從此他們天各一方,再也沒有見過面。李德長達7年的中國之行就此匆匆畫上句號。李麗蓮後來在延安擔任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助教,曾參加延安文藝座談會。建國後任全國婦聯兒童工作部和對外聯絡部部長。1965年4月病逝於北京。


陳波兒:女演員

1907年生於廣東汕頭。她在上海藝術大學學習時,就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思想,1929年開始從事左翼戲劇活動,同以魯迅為首的志士仁人組織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34年後,主演了電影《桃李劫》、《生死同心》。1937年率領上海婦女慰問團赴綏遠抗日前線慰問抗日軍隊,演出了《放下你的鞭子》等話劇。抗日戰爭開始後,積極跟隨宋慶齡等人參加營救"七君子"的鬥爭。

1938年中華全國電影界抗敵協會成立,當選為理事,參加了電影《八百壯士》的攝製演出。同年12月率大後方婦女兒童考察團赴延安。在延安期間與袁牧之共同編導、演出了《延安生活三部曲》。1940年,黨中央派她回重慶,險遭國民黨特務的陰謀逮捕,返回延安後,入馬列學院、中央黨校學習,並先後導演了《馬門教授》、《俄羅斯人》等話劇。1942年參加了延安文藝座談會。1944年與姚仲明共同編導和演出了話劇《同志,你走錯了路》,被選為陝甘寧邊區文教英雄。

在拍攝《桃李劫》時,她與袁牧之合作配戲非常默契,漸生感情。陳波兒與袁牧之雖然有感情,但是因為當時社會狀況很不穩定,陳波兒同丈夫任泊生並沒有離婚。陳波兒後來攜子任克去了延安,和丈夫任泊生分開。直到1946年,陳波兒去重慶走訪老朋友時,得知任泊生已另娶妻,感情上受到打擊。1947年的夏天,陳波兒終於與袁牧之結婚。

相關焦點

  • 瀕危華北豹延安有了「根據地」
    令人驚喜的是,如今在黃土高原腹地的延安子午嶺,野生華北豹家族正在繁衍壯大。國家林業和草原局東北虎豹監測與研究中心、北京師範大學虎豹研究團隊最新研究認為,延安將成為野生華北豹向其他地區擴散的「根據地」。槐樹莊保護站位於陝西子午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2012年就是這裡的監控攝像頭首次拍到了野生華北豹影像。
  • 延安往事
    張梅漂亮、活潑,時在延安中央黨校學習。作家滕敘兗在《開國元勳的子女們》一書中記述:1937年春,時任紅軍軍政大學校長的林彪應邀參觀中央黨校,在董必武校長的陪同下走進教室。張梅正在做筆記,沒有注意來人是哪位首長。然而,嫵媚動人的張梅讓林彪驚為天人,走出教室就急問此女同志是誰,回去以後,林彪立即正式請董老做媒,……不久便在紅軍軍政大學舉行了簡單的婚禮。
  • 【CCTV-7講武堂】《光影中的抗戰傳奇》之《延安之光》
    當時大批的青年選擇投奔延安延安為什麼會對當時的人們有如此大的吸引力?外國友人筆下的延安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中國人民抗日軍事政治大學,簡稱「抗大」,抗大的前身是「紅大」,1937年初改為此名。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由於日本侵略者不斷對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根據地生活十分艱難1939年,大生產運動開展起來
  • 延安電影團始末:槍林彈雨中艱辛拍片,膠片短缺,不能後期製作
    1942年5月,中央軍委決定成立陝甘寧晉綏聯防軍司令部,八路軍總政治部電影團整建制編入聯防軍政治部宣傳部,更名為「聯防軍政治部電影團」(簡稱「聯政電影團」)。抗戰勝利離開延安後,人們為強調電影團及其特殊的時代意義和歷史影響,習慣稱之為「延安電影團」。延安電影團成立後,立即開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的拍攝工作。
  • 紀錄片《丈量》:90後人氣花旦餘心恬重走抗日根據地
    [摘要]90後新晉人氣小花旦餘心恬作為「領路人」,用腳步丈量河北白洋澱、冉莊地道戰以及平型關等抗戰根據地遺址。歷時150餘天,100人製作團隊,張涵予、韓雪、張靜初、鄔君梅等8位全明星陣容,追尋著一張老照片、一封家書、一塊墓碑、一個名字,甚至只是一個傳說,行程3.8萬公裡,穿越8個國家,尋找戰爭留下的遺蹟。  新晉90後人氣花旦深入抗戰敵後腹地  近年來,演員餘心恬因拍攝電影《長城》、電視劇《蘭陵王》等影視劇漸漸進入觀眾視野。
  • 從精神家園出發——賀敬之文學創作中的延安情結
    此時的賀敬之風華正茂,他投身於硝煙瀰漫的戰場,深入到熱火朝天的敵後抗日根據地,來到土地改革的第一線,寫出了一批歌頌黨、歌頌革命、歌頌根據地的歌詞。寫於1942年8月的《朱德歌》,詩人滿懷敬仰之情,豪邁地唱道:「我們起來跟他走,勇敢前進不停留。人民的希望擔在肩,戰鬥的武器拿在手。井岡山上舉紅旗,北上抗日成鐵流!」
  • 職業教育史丨延安時期職業教育
    在教員中,有從國民黨軍隊解放出來的電臺培訓教師、技術人員,有中共派去蘇聯學習無線電技術歸來 的教員,也有當時奔赴延安的進步青年教員,還有一些國外的教員。 共培訓17期近千名學員,培養了我黨我軍一大批優秀通信工作者,對衝破敵人對我革命根據地的封鎖、分割,加強黨中央與各地黨組織、根據地紅軍的聯繫,及時了解情況,指導革命行動起了很大作用。
  • 為了抗擊日寇,他們偷偷把13萬兩黃金送到延安!
    1938年7月,中共膠東特委成立了我黨歷史上一個獨特的金融機構——招遠採金管理委員會,1940年8月撤改成立玲瓏採金局,領導膠東根據地軍民多方籌措黃金,組織根據地軍民和礦工同日偽軍開展奪金鬥爭。一是在解放區和敵佔區秘密建立、控制金礦,採用合營、合資、租賃、自產等形式生產黃金。設立武裝護礦隊,擠走保安團等勢力,保護礦主生產黃金。二是從日寇手裡「虎口奪金」。
  • ...暨中共中央與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85周年」理論研討會在延安召開
    原標題:「紀念陝甘革命根據地創建暨中共中央與中央紅軍長徵到達陝北85周年」理論研討會在延安召開 理論研討會在延安召開。要以此次研討會為契機,深入緬懷革命先輩和先烈的光榮業績,進一步傳承好長徵精神和延安精神,持續強化陝甘革命根據地和「兩點一存」研究闡釋,進一步彰顯以史鑑今和資政育人作用,積極從黨的歷史中汲取營養和智慧,進一步牢固樹立「四個意識」、自覺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為走好新時代長徵路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
  • 延安學習書院(延安書局)昨天捲起了一場「文化風暴」
    在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七十八周年之際,在「陝軍東徵」口號提出27周年之際,5月19日上午,高建群《最後一個匈奴》兼談陝北文化專題互動講座在延安學習書院閱讀空間精彩開講。27年前,《最後一個匈奴》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辦,高建群的《最後一個匈奴》與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等作品引發了「陝軍東徵」現象,震動中國文壇。
  • 【延安記憶】唱歌,延安時期盛極的風氣
    梁漱溟在《訪問延安》一書中記述:「愛唱歌,愛開會,亦是他們一種的風氣。天色微明,從被窩中坐起,便口中哼啊抑揚,此唱彼和,仿佛一切勞苦都由此而忘卻!人與人之間情趣增加,精神上互為感召流通。——凡此印象,我腦中尚存留,但不知今日延安尚保持得否?」
  • 13萬兩黃金送延安!解放臺灣時間被美軍猜到了嗎?
    沿途根據地分段接力護送,主要路線是從山東分局駐地魯南區出發,經微山湖和湖西根據地,到冀魯豫邊區,再前往太行山根據地,之後到延安就比較安全了。時任魯中工商局監察專員的孟英講述,山東分局收集上來的黃金絕大部分送往延安,分局主要領導黎玉親自安排送金任務,哪個部隊送,誰負責,走哪條路線,都絕對保密。
  • 延安的「福爾摩斯」:布魯
    新華社廣州8月21日電(記者李雄鷹、塗超華 )因破獲大案,被毛主席稱讚為延安的「福爾摩斯」,他就是布魯。布魯,原名盧茂煥,又名陳泊,1909出生,廣東省樂會縣(今海南省瓊海市)人。布魯五六歲時,即跟隨父親出海捕魚。全家人節衣縮食送他進私塾讀書。
  • 【延安記憶】萬眾矚目清涼山
    在「三山環繞、二水分流」的延安城裡,除了標誌性的寶塔山,在延河的這一頭,還有一座清涼山。清涼山古稱萬佛寺,又名太和山,位於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歷來被認為是延安第一名勝。
  • 巴黎「站街女」與延安「豆選法」
    胡女士寫道,法國導演納埃爾·馬朗丹(Naël Marandin)以巴黎華人性工作者為主角,拍攝了一部電影《站街女》。馬朗丹希望通過這些人的遭遇,揭示當今法國社會中各式各樣的統治、操控、主宰和不公。該片於2月3日正式上映。不知是故意還是湊巧,當天法國國會下議院(國民議會)正好在對有關「反對賣淫」的法案修訂進行最後一次審議。歷時兩年半,這個極具爭議的法案於4月6日終獲通過。
  • 陝西這個英雄寨,曾是懸崖峭壁上的革命根據地,很多人不知道
    都知道陝西延安曾經是重要的紅色革命根據地,而在陝西另一個地方,也是重要的革命根據地之一,這就是銅川的照金。在1933年,老一輩的革命家在這裡建立了西北第一個山區革命根據地,既陝甘邊革命根據地,此後,照金也在中國的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歷史篇章,而在照金還有個「英雄寨」,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夜裡有個革命根據地,這裡因為地勢十分險峻,三面皆為懸崖峭壁,易守難攻,中國工農紅軍曾在此駐留,這就是薛家寨革命舊址。
  • 追尋昔日抗戰的時光,走進延安!
    幾十年前革命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當你走進延安,你才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革命精神,現在的我們,仿佛已經缺失了那樣的智慧和堅強,活得很安逸,每天滿足於現狀,但你卻不知道幾十年前的先輩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我們的今天。這裡是革命的搖籃,是一如既往的根據地。走進延安,你會因為這裡的一個個故事所感動,所折服。
  • 懷念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第一個播音員徐瑞璋媽媽
    早在抗戰初期,周恩來同志從原蘇聯回國,給延安革命根據地帶回一部廣播發射機。黨中央成立廣播委員會,在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同志的組織領導下籌建廣播電臺。臺址選在延安城西北的王皮灣村。1940年底,廣播電臺的籌建任務基本完成,開始用XNCR的呼號試驗廣播。12月30日,紅色電波第一次飛向天空,把延安的聲音傳向四面八方,翻開了中國人民廣播事業史的第一頁。
  • 在延安,想起了高崗
    為悼念她及追憶過去的那段歲月,特發拙文一段)在延安,想起了高崗作者:趙竹帛來到延安,翻拾展思中共黨史,總也繞不開一個人,即出生於陝北,曾為陝北革命根據地建立鞏固發展做出過突出貢獻的曾任西北局書記、政治局委員、東北局書記、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的高崗。
  • 重走紅色革命路 延安精神永流傳
    調研團先後赴西安、富平、洛川、延安等地,學習調研國家林業局西北林業調查規劃設計院工作經驗,並實地參觀了習仲勳紀念館、照金革命根據地紀念館、洛川會議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等紅色基地。活動中,他們一路行、一路聽、一路看。這是歷史的苦旅,更是延安精神的迴響;這是先人的遺產,更是警醒後人的精神食糧。青年幹部紛紛表示,重走紅色革命路,不僅帶給他們精神上的洗禮,更賦予他們執著奮鬥的勇氣和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