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昔日抗戰的時光,走進延安!

2021-01-11 走走停停792

曾經不知道有多少的革命先烈在這裡傻笑著自己的熱血,為新中國的成立,付出了自己的生命。這裡的愛國熱情是純粹的,他們用鮮紅的鮮血證明自己的信仰,在這一片黃土之上,在那破舊的窯洞裡,絞盡腦汁想著辦法,為一次次的戰役出謀劃策。幾十年前革命的種子在這裡生根發芽,當你走進延安,你才會明白什麼才是真正的革命精神,現在的我們,仿佛已經缺失了那樣的智慧和堅強,活得很安逸,每天滿足於現狀,但你卻不知道幾十年前的先輩們,用自己的生命換來了我們的今天。這裡是革命的搖籃,是一如既往的根據地。

走進延安,你會因為這裡的一個個故事所感動,所折服。靜靜的站在寶塔山下,凝視著它的頂峰,在微風中,感受著幾十年前的延安精神。雖然現在你看到的不是那從前的模樣,但它的精神卻一直留在這片黃土上,那一個破舊的窯洞,那一張斑駁的木桌,那一套一滿血跡的軍裝,都是最好的證明。雖然已經過去了幾十年,在這裡依然是被人們嚮往的聖地,延安,一直像一位母親一樣哺育著中華大地。

站在寶塔山上的山頂,看著眼前的波瀾壯闊,延安的全景一覽無餘,可能這是因為山上有座塔的原因,才取這樣的名字,那座塔很高,聽說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雖然有些地方被後來重修,但依然看著很古老,建築風格別具一格。它是延安的象徵,也是曾經作為根據地的象徵。經過一代又一代的保護,這座古塔才以這樣的姿態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應該感到欣慰,而我們也應該為這些古建築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

但我第一次看到那寶塔在太陽下的影子時,就已經深深的被震撼到,微風輕輕的拂過臉頰,像一位慈祥的母親,溫柔的撫摸著你的雙臉,撩動著我的心弦,看著這一幕幕,仿佛回到了年少的時代。走上寶塔山,你會發現,許多具有意義的革命文物分布在這裡,不遠處便是那茂密的叢林,鳥語花香,在這樣的一種環境裡,一個個文物散發著他們獨特的氣息,向我們展示著一個個抗戰故事,從那破舊的軍裝上,我們仿佛可以看到他們浴血奮戰的場面,在沒有子彈的情況下,拿著一把大刀,與敵人拼死拼活,最後戰役結束後,身上不知流了多少鮮血,但這一切都值得。

走上清涼山,仿佛這裡的一切都那麼的清淨自然,與世無爭。在這裡沒有一點城市的喧囂,保留著原始的樣子,呼吸著山間清涼的空氣,看著眼前的流水,心靈得到了慰籍。一番了解後才知道清涼山的名字是很有意思的,好像跟佛教還沾著點邊。我這個不太信教的人也沒有做太多的了解,但還是被這裡的美景所震撼到,站在這裡,仿佛進入了一個清涼的世界。

以前的我每天看著那長江水,滔滔不絕,今天終於有幸見到了黃河,真的是壯觀,雖然水質混濁不清,但他卻有著自己獨有的霸氣,看著是那麼的洶湧,奮力的咆哮著。那渾濁的河水不斷地翻滾著,擊打著岸邊的巖石,仿佛整個大地都在此刻顫動著。這該是怎樣的一種力量,整個空間中迴響的都是那驚濤駭浪的聲音,它仿佛總有使不完的勁,向遠方流去,河水的上方總是凝聚著那一層又一層的濃霧,我想這也是水花的傑作。大自然的力量在這一刻表現的淋漓盡致,我相信你和我一樣,每一個人站在這黃河邊上,突然感覺自己是多麼的脆弱,閉上雙眼,靜靜聆聽黃河咆哮的聲音,傾聽屬於大自然的專有樂曲。在黃河面前,仿佛沒有打不倒的敵人,它們流過高山,流過平原,流過沼澤,一刻都不停歇。就連那冬天,依然是奔騰不息的向南流去。

延安延安,你沒有風景如畫,也沒有高山流水,但我此生卻只鍾情於你。

相關焦點

  • 小學四年級《延安,我把你追尋》,看課文重點批註,弘揚延安精神
    今天我們講解的是第24課《延安,我把你追尋》,這是一首現代詩,詩人主要是看到了延安日新月異的變化,想到了延安的過去,也憧憬著延安的未來。因為是略讀文章,所以大家不用太緊張,考試不作為重點。我們學習這篇文章主要是能夠正確的理解詩句的含義,懂得發揚延安精神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就可以啦!
  • 四年級上冊語文《24* 延安,我把你追尋》教師手寫筆記和教學設計
    2.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詩歌,請同學們跟隨老師的步伐,走進延安,去感知那如火的戰鬥歲月。 (課件出示圖片:延安窯洞、梨園、南泥灣開荒、毛澤東楊家嶺講話。也可出示相關視頻課件)3.再讀全詩,想想詩中所說的追尋延安是什麼意思。(追尋延安精神)三、理解詞語,整體感知1.讓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畫出不理解的詞語。翩翩歸來:輕快地來臨。昔日:往日;從前。滿目琳琅:形容各種美好的東西很多。明媚:(景物)鮮明可愛。
  • 美國學者視野中的國共抗戰,延安成為中國人心中的一盞明燈
    《追尋現代中國》是史景遷的主要著作之一,該書關於抗戰的內容寫得相當精要。伊佩霞(Patricia Buckley)女士是美國研究中國歷史的後起之秀。她的著作《劍橋插圖中國史》被業內人士認為「總有一天會被視為經典」。抗戰的內容在此書中篇幅不太多,但要點論述得相當清晰。下面是來自這三部著作中關於中國抗戰的一些主要論述。
  • 紀錄片《我要去延安》開機 讓延安精神發揚光大
    《我要去延安》作為建黨100周年獻禮作品共分六集、每集30分鐘,主題為「我要去延安,我要跟黨走」。該片將鏡頭對準1937年—1945年之間奔赴延安的青年學生和愛國知識分子,講述了他們在抗戰和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對理想、信念和信仰的追尋,是一部主題鮮明、題材重大、立意獨特、積極向上的重大題材電視紀錄片。
  • 【延安十三年】延安革命史大事記
    1937年1月13日,中共中央進駐延安城,從此,延安成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指揮中心和戰略總後方。黨中央進駐延安後,鳳凰山麓成為中央機關和毛澤東的第一處駐地。隨著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國民黨反動集團對邊區實行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1941年到1942年,邊區幾乎到了沒有衣穿、沒有飯吃的嚴重地步。
  • 【CCTV-7講武堂】《光影中的抗戰傳奇》之《延安之光》
    9月6日本周日晚17:54,《講武堂》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5周年特別節目《光影中的抗戰傳奇》之《延安之光》,敬請關注!>將其一氣呵成完成那麼當時對於中國抗戰的未來都存在哪些看法?
  • 全國主流網媒齊聚開平,追尋江門抗戰印記
    全國主流網媒齊聚開平,追尋江門抗戰印記 2020-08-28 09:4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紅色古鎮哈達鋪:中藥材成為富民產業
    在哈達鋪,長徵中的紅軍不僅得到了物資和兵源補充,還得知了陝甘還有紅軍和根據地的重大訊息,從此開啟了落腳陝甘暨全民族抗戰的偉大徵程。7月14日下午,「追尋紅色足跡 弘揚延安精神」——紀念中央紅軍長徵到達甘肅85周年調研採訪團一行走進哈達鋪紅軍長徵紀念館,一幅幅舊照片、老物件,一個個用雕塑、現代聲光電技術還原的場景,讓大家仿佛置身於革命年代的哈達鋪。「大家好!
  • 初心溯源,尋跡延安||初心溯源實踐隊順利完成赴延安學習實踐
    西工大新聞網8月4日電(胡軒豪 梁峻瑋 鮑寒汀)為進一步學習和領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深刻內涵,深入學習、領會和弘揚延安精神,挖掘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的深遠意義和豐富內涵,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初心溯源實踐隊以「走初心之路 點亮紅色中國」為主題,懷著虔誠而激動的心情,
  • 【延安記憶】萬眾矚目清涼山
    在「三山環繞、二水分流」的延安城裡,除了標誌性的寶塔山,在延河的這一頭,還有一座清涼山。清涼山古稱萬佛寺,又名太和山,位於延安城北的延河岸上,隔延河水與鳳凰山、寶塔山相望,歷來被認為是延安第一名勝。
  • 延安往事
    孫維世是老同盟會員、中共早期黨員孫炳文之女,曾在北平讀書,並在上海當演員,抗戰爆發後投奔延安,被稱為「紅色公主」。她天生麗質,富有藝術氣質,在延安就有眾多仰慕者。來莫斯科後,孫維世又吸引了不少男性的目光,其中一位就是正在蘇聯養病的時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林彪。林彪一生有過兩次婚姻,卻有3位妻子。第一位叫汪靜宜,比林彪小一天,是林7歲時,由雙方家長包辦訂婚的。
  • 民族記憶中永不熄滅的火炬——追尋抗戰烽火中中國作家留下的價值...
    「他們為民族存亡疾聲吶喊,把最好的時光交給了國家,他們的青春是無悔的」「太陽被掩覆了,/疆土的/烽火,/在生長著;/堡壘被破壞了,/兄弟的/屍骸,/在堆積著;/親愛的/人民,/讓我們戰爭/更頑強/更堅韌。」讀完田間的《給戰鬥者》,朗誦者王盈已是熱淚盈眶。
  • 延安往事:女扮男裝去延安,夜宿騾馬店,見男人光腚睡覺嚼蝨子
    很多人至今無法理解,抗戰時期為什麼有那麼多的人,願意放棄大城市的生活,甘冒艱難險阻奔赴清苦偏僻的延安。其實,有時候原因很簡單,就是覺得到延安,讀書不花錢,生活不要錢,而且人人平等。青年演員黃晨(當時還是家庭主婦),一位上海大小姐,當初就是抱著這麼一個簡單樸素的想法奔赴紅色聖地延安的。
  • 走進聖地延安 傳承紅色傳統——潼關城關一中部分學生赴延安研學
    近日,潼關縣城關一中貧困學生、留守兒童等優秀學生代表赴延安市參加了為期三天的「走進聖地延安 弘揚革命傳統」研學活動。本次活動由渭南市教育局聯合渭南市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統一組織,各縣具體實施。三天裡,學生們先後參觀了南泥灣黨徽廣場、359旅烈士陵園、臥牛山戰鬥遺址、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和延安革命紀念館。整個研學過程中,學生精神飽滿,全程仔細聆聽,認真做筆記,認真觀看電影,體驗民俗,交流研學心得,確保了研學質量。
  • 抗戰勝利71周年:國乾基金會赴浙江諸暨探訪抗戰老兵
    ,用微薄的力量向他們表達最崇高的敬意      8月20-21日,上海國乾公益基金會「益片兵心」項目組人員奔赴浙江諸暨,在「我們愛老兵」公益網執行理事長吳緣以及志願者的陪同下,探訪了當地15位抗戰老兵,並為他們每人送上了生活津貼以和慰問禮物。
  • 延安的「福爾摩斯」:布魯
    新華社廣州8月21日電(記者李雄鷹、塗超華 )因破獲大案,被毛主席稱讚為延安的「福爾摩斯」,他就是布魯。布魯,原名盧茂煥,又名陳泊,1909出生,廣東省樂會縣(今海南省瓊海市)人。布魯五六歲時,即跟隨父親出海捕魚。全家人節衣縮食送他進私塾讀書。
  • 「追尋——迎接建黨百年紅色故事會」走進廣西桂林黨史故事化,紅色...
    近日,「追尋——迎接建黨百年紅色故事會」走進廣西桂林,一個個紅色故事講述著不滅的紅色記憶,一個個紅色基因傳承著不滅的紅色精神。  本次活動由廣西壯族自治區兩新組織黨工委、廣西壯族自治區黨委黨史研究室、浙江省委黨史和文獻研究室、浙江日報報業集團、紅旗出版社、當代廣西雜誌社等主辦,浙江共產黨員雜誌社、桂林市委組織部、桂林市總工會、桂林市委黨史研究室等承辦。
  • 穿越時光的追尋——曲阜三孔景區
    曲阜三孔景區 歡迎您 穿越時光孔廟 穿越時光的追尋 每走一步,目光所及,都能感受到三孔景區歷史的悠久與文化的深厚。 斑駁的萬仞宮牆
  • 懷念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第一個播音員徐瑞璋媽媽
    早在抗戰初期,周恩來同志從原蘇聯回國,給延安革命根據地帶回一部廣播發射機。黨中央成立廣播委員會,在周恩來、朱德等領導同志的組織領導下籌建廣播電臺。臺址選在延安城西北的王皮灣村。1940年底,廣播電臺的籌建任務基本完成,開始用XNCR的呼號試驗廣播。12月30日,紅色電波第一次飛向天空,把延安的聲音傳向四面八方,翻開了中國人民廣播事業史的第一頁。
  • 延安電影團始末:槍林彈雨中艱辛拍片,膠片短缺,不能後期製作
    正式成立會上,該社宣布其主要任務是「用抗戰中血的經驗來教訓全國人民更堅決地抗戰;告訴全世界人民,中華民族在為正義而戰,以博得他們的同情和援助」。該社主要成員除徐肖冰為專業人員外,其他都屬於攝影愛好者,他們分別有各自的本職工作,處於戰爭環境,工作調動頻繁,影響了電影攝影藝術交流。該社曾在八路軍漢口辦事處、西安辦事處設立聯絡點,接收電影攝影愛好者工作聯絡和專項捐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