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溯源,尋跡延安||初心溯源實踐隊順利完成赴延安學習實踐

2020-12-22 西北工業大學新聞網

西工大新聞網8月4日電胡軒豪 梁峻瑋 鮑寒汀)為進一步學習和領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的深刻內涵,深入學習、領會和弘揚延安精神,挖掘延安精神在新時代的深遠意義和豐富內涵,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初心溯源實踐隊以「走初心之路 點亮紅色中國」為主題,懷著虔誠而激動的心情,在紅色文化紀念地——陝西延安開展了為期五天的學習實踐活動。

從7月27日至7月31日,在短短的五天時間裡,實踐隊員學習參訪了延安革命紀念館、中共中央西北局紀念館、王家坪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棗園革命舊址、魯迅藝術文學院舊址和延川縣梁家河村等地。在紀念館參訪學習時,實踐隊員對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和毛澤東等同志在延安工作生活13年的歷史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紀念館中每一件實物都在訴說著革命,也映射出那珍貴的精神財富——延安精神。

在革命舊址參訪學習時,實踐隊員探訪了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老一輩革命家的故居。狹小的房間,簡陋的家具,突顯出共產黨人艱苦樸素的品格。正是在這樣艱苦的條件下,老一輩革命家運籌帷幄指揮著全國的抗戰和解放事業,讓人肅然起敬。追溯初心,我們也更加體會早期中共領導人在延安期間所做出的每一項重要決策和部署的深刻意義。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伴隨著這首膾炙人口的歌曲《東方紅》,迎著東方升起的紅日,實踐隊員登上寶塔山,並在寶塔下進行了莊嚴的黨員宣誓。在張思德同志的塑像前,全體實踐隊員整齊肅立,聲情並茂地朗誦著《為人民服務》一文。莊嚴的誓詞,深情的朗誦,無不顯現了新時代中國青年牢記祖國歷史,勇擔時代重任的決心。

在延川縣梁家河村,實踐隊員們參訪了村史館、知青井、知青舊居等地,對梁家河村曾經的艱苦條件有了深刻的了解。在梁家河村原支部書記石春陽帶來的專題黨課上,實踐隊員們對習近平總書記年輕時在梁家河村七年的知青歲月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同時,實踐隊員們深刻認識到,習近平總書記在梁家河村時的勤奮努力和在此培養出的不怕困難、艱苦奮鬥、勇於創新、以群眾為先的精神,是使他深受廣大人民群眾愛戴的重要原因。這也給實踐隊員們很多啟迪。

通過五天的實踐學習,實踐隊員們理解了延安精神的豐富內涵,也深刻認識到「中國革命離不開延安」這句話的深刻含義。這次實踐學習活動給隊員最大的感受就是,來到延安,你會看到延安的美,而走進延安,你才會明白延安的美。

事物總在不停向前發展,但歷史永遠是需要我們去銘記和品味的。延安的初心溯源之行,實踐隊員們開闊了眼界,豐富了知識,提高了認知,升華了思想,增強了黨性,磨練了意志。同時,我們也深刻認識到,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在這充滿新希望、新挑戰的人生徵途上,我們需要將以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為主要內容的延安精神學習好,領會好,並貫穿於我們平常的學習、工作和生活。同時,發揚延安精神,要立足學生本職,樹立好遠大理想抱負,認識自己身上所肩負的時代責任和歷史使命。勤奮學習,積極上進,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努力去貢獻出我們這一代人的力量。

(審稿:張琨)

相關焦點

  • 軟體學院初心溯源實踐隊開展暑期實踐
    西工大新聞網7月30日電(胡軒豪 鮑寒汀 梁峻瑋)7月27日是西北工業大學軟體學院初心溯源實踐隊以「走初心之路,點亮紅色中國」為主題,對紅色文化革命根據地——陝西延安展開為期五天的實踐活動的第一天。初心溯源實踐隊的隊員們懷著虔誠而激動的心情,歷經兩個多小時的車程從西安北站出發到達了延安站,即將開始初心溯源之旅。
  • 感受習總書記七年插隊 青年教師學習延安精神
    近日, 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組織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青年骨幹教師、黨團工作骨幹50餘人赴陝西省延安市開展延安精神學習實踐活動。青年教師們還有感而發,演唱了《軍民大生產》、《黃河大合唱》、《淚蛋蛋拋在沙蒿蒿林》等歌曲,在音樂的洗禮中得到了學習和提高。  結合思政課的授課特點,培訓安排了豐富的理論課程。
  • 走進聖地延安 傳承紅色傳統——潼關城關一中部分學生赴延安研學
    近日,潼關縣城關一中貧困學生、留守兒童等優秀學生代表赴延安市參加了為期三天的「走進聖地延安 弘揚革命傳統」研學活動。本次活動由渭南市教育局聯合渭南市示範性綜合實踐基地統一組織,各縣具體實施。三天裡,學生們先後參觀了南泥灣黨徽廣場、359旅烈士陵園、臥牛山戰鬥遺址、棗園革命舊址、楊家嶺革命舊址和延安革命紀念館。整個研學過程中,學生精神飽滿,全程仔細聆聽,認真做筆記,認真觀看電影,體驗民俗,交流研學心得,確保了研學質量。
  • 延安推進新時代網信工作 全媒體講好延安故事
    這一年,延安網絡信息傳播圍繞供給側改革、創新驅動發展、鄉村振興,以及蘋果產業後整理、優化提升營商環境、脫貧攻堅等內容,強化議題設置,策劃組織開展「紅色築夢 延安新動能」網絡主題活動、「牢記諄諄囑託 奮力追趕超越」網絡主題活動走進延安
  • 《延安 延安》:紅色演藝又忙起來了
    紅軍長徵就到延安,一住就是十三年……」大廳門口,手彈三弦,腿打板,陝北說書藝人在極具陝北風情的講述中,把紅色延安來誇讚。駐足觀看的人們順著臺階的坡度,高高低低地圍成了一個圈。「請大家先掃碼,再進場,保持間距……」觀眾行進在標有1米間隔的規劃線路上,完成測溫、檢票。劇場裡,目之所及是戴著口罩的觀眾和一個個間隔出來的空座位。
  • 西安郵電大學:「學習強國」科技小屋在延安希望小學落成
    由「學習強國」學習平臺授權、西安郵電大學研究生院「愛心青年幫」(黨支部)團隊發起的「學習強國」科技小屋於9月28日在延安希望小學落成。張新柱宣讀了中共中央宣傳部「學習強國」學習平臺的授權書。他在講話中表示,科技小屋是西安郵電大學師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加強高校黨建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動實踐,「學習強國」科技小屋落成,旨在用科技幫助孩子們插上理想的翅膀,引導和培養小學生們的科學興趣,讓他們更多了解科學知識、掌握科學方法,為國家培養具備科學家潛質的青少年群體作出西郵貢獻。
  • 徵文分享 | 延安筆記:尋找精神密碼 (李宜航稿)
    入學的第一天,我給自己這樣的解釋:我要低到塵埃裡,在延安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悄悄地尋找共產黨人的「精神密碼」;我要化為一滴水,在奔騰的延河之上,溯源8700萬名黨員的「靈魂家園」;我要做一枚安靜的行者,踏訪通往中國夢的基因譜和路線圖……我想回到初心,回到舉起右手那一刻的思考:我們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現在看來,這個答案感性有餘,理性不足。
  • 文藝為人民 紀念「5·23」西安話劇院受邀赴延安魯藝交流學習
    文藝為人民 紀念「5·23」西安話劇院受邀赴延安魯藝交流學習 時間:2020-05-24 19:49:04  來源:西安新聞網
  • 紀錄片《我要去延安》開機 讓延安精神發揚光大
    《我要去延安》作為建黨100周年獻禮作品共分六集、每集30分鐘,主題為「我要去延安,我要跟黨走」。該片將鏡頭對準1937年—1945年之間奔赴延安的青年學生和愛國知識分子,講述了他們在抗戰和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對理想、信念和信仰的追尋,是一部主題鮮明、題材重大、立意獨特、積極向上的重大題材電視紀錄片。
  • 延安,請開始你的表演
    自己動手,豐衣足食(金秋時分的南泥灣)(圖片:張宏金 / 圖蟲創意)▼在勞動實踐的過程中,艱苦奮鬥、依靠群眾、開拓創新的延安精神逐漸形成。也正是因為延安精神的存在,延安的價值從來不只是戰爭年代的落腳點,更是一種精神力量的代名詞。
  • 延安往事
    梅劍主編的《延安秘事》中這樣記述蕭月華與李德的結合:她像完成任何一件組織上交給的政治任務一樣,奉命與國籍不同,語言不通,性格作風差異巨大的洋顧問結了婚。朱鴻召則在《延安日常生活中的歷史》中,這樣描述兩人婚後的生活:雖然成了夫妻, 但從政治地位到生活待遇,兩人卻是極不平等的。
  • 延安的「福爾摩斯」:布魯
    新華社廣州8月21日電(記者李雄鷹、塗超華 )因破獲大案,被毛主席稱讚為延安的「福爾摩斯」,他就是布魯。布魯,原名盧茂煥,又名陳泊,1909出生,廣東省樂會縣(今海南省瓊海市)人。布魯五六歲時,即跟隨父親出海捕魚。全家人節衣縮食送他進私塾讀書。
  • 延安學習書院(延安書局)昨天捲起了一場「文化風暴」
    在毛澤東同志《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發表七十八周年之際,在「陝軍東徵」口號提出27周年之際,5月19日上午,高建群《最後一個匈奴》兼談陝北文化專題互動講座在延安學習書院閱讀空間精彩開講。27年前,《最後一個匈奴》作品研討會在北京舉辦,高建群的《最後一個匈奴》與陳忠實的《白鹿原》、賈平凹的《廢都》等作品引發了「陝軍東徵」現象,震動中國文壇。
  • 「延安時期老報人」、《經濟日報》主要創辦者之一張沛逝世
    1939年,張沛在延安,時年17歲。(圍巾是自己織的)1938年,從西安通往延安的八百裡崎嶇不平的黃土路上,出現了一幅壯觀的歷史圖景:來自全國各地的男女青年,連綿不斷地奔向革命聖地,追求光明的理想和信念。張沛也融入了這浩浩蕩蕩的萬人大洪流,來到嚮往已久的寶塔山。
  • 田松林|延安文藝牆報及其演變
    [1]事實上,《新華日報》描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延安的各種機關單位、文藝團體和組織幾乎都創辦過文藝牆報,如鷹社的《蒺藜》、延安詩會的《街頭詩》、大眾美術研究會的《大眾美術》、戰歌社的《戰歌》、魯藝路社的《路》、解放社印刷文藝小組的《萌芽》,以及在延安整風中掀起軒然大波的中央青委的《輕騎隊》與中央研究院的《矢與的》等,可謂難以計數。
  • 職業教育史丨延安時期職業教育
    延安時期是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階段教育方針及理念基本形成和完善的時期。延安時期的國民教育最具本土性和創造性,期間產生的一系列理論和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教育的性質和面貌,並影響了幾代人的思維方式、知識結構和行為的選擇,譜寫了我國教育史上的光輝篇章。
  • 延安機場HFY-4型風向風速儀完成安裝
    民航資源網2015年10月19日消息:10月18日,長春希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工作人員前往延安機場安裝HFY-4型風向風速儀並投入試運行。  延安機場屬於民航局認定的複雜機場,原來只有一套於2010年5月建成投入使用的自動風向風速儀,該設備至今已經運行6年時間,系統運行不穩定且無其他備份風向風速儀,不符合行業規章標準的要求。
  • 從精神家園出發——賀敬之文學創作中的延安情結
    原標題:從精神家園出發——賀敬之文學創作中的延安情結「心口呀莫要這麼厲害地跳,灰塵呀莫把我眼睛擋住了……手抓黃土我不放,緊緊兒貼在心窩上。幾回回夢裡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千聲萬聲呼喚你——母親延安就在這裡!」賀敬之的這首情真意切、盪氣迴腸的《回延安》,讀來總令人豪情滿懷,意氣風發,對延安有一種嚮往之情。
  • 聚焦延安 | 引來黃河水,澤潤延安城
    2020年12月1日,延安黃河引水公司就增大城區供水量獲得批覆,這標誌著延安城區多數居民在新年來臨之際能喝上優質放心的黃河水,同時也翻開延安城區「雙水源」「雙水廠」供水的新篇章,延安城區和沿線城鎮供水保障率進一步提升,困擾延安多年來的水資源供需矛盾迎刃而解。目前,延安城區已有40萬人喝上了甘甜清冽的黃河水,隨著東川水廠二期工程的建成,明年年底將實現50多萬人共飲黃河水。
  • 延安萬達城丨以經典之音,獻禮聖地延安——11月21日黃徵親臨延安萬達城
    2020年11月21日,黃徵將攜手眾星獻唱延安,帶領觀眾體驗震撼視聽的科技大秀,在這座我們深愛的城市進行一場狂歡盛會,這是一次專屬於延安萬達城、延安人民的音符律動。現在就讓我們側耳傾聽,這場由黃徵攜手眾星的城市演唱會。「怎麼才能讓我登上你的愛情諾曼第,狂奔在破曉的大地,拼了命也要找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