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魚奶爸日記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談起「熊孩子」三個字,估計大家的心情都不會好到哪去。
不論是否故意,熊孩子的行為的確給人們帶去不少困擾,而且恰恰由於不知者無畏,他們犯下的錯往往是自身難以承擔的。
但其實相比熊孩子,大家更不能接受的是他背後的熊家長,非要用「孩子小、不懂事」來偏袒,反而倒打一耙,怪他人與孩子計較。
只要家長態度正確,其實孩子也「熊」不到哪去,犯次錯就記住了。
熊孩子「故意」朝女生腹部打一拳,寶媽的處理引眾人稱讚
事情是這樣的,這個女孩在食堂阿姨那買了煎餅果子,也不知道為什麼就被盯上了,好好地走在路上,突然就被熊孩子「故意」朝腹部打了一拳。
剛好今天來例假,這一拳的確把她打疼了,才添加了阿姨的好友,準備說一下這件事。小姑娘也沒有別的想法,只是希望能好好管管孩子。
阿姨得知後,立即跟小姑娘道了歉,再之後發來了處理的後續。有一張圖片和幾句話,表示自己已經教訓完孩子了,再次道歉,並表示要請小姑娘吃飯。
圖中小男孩穿著黑色外套,哭得格外可憐,鼻涕還在外面流著呢。
一看這個架勢,小姑娘也立馬氣消了,直說「沒事沒事」。
截圖發到網上之後,這位寶媽的處理方式也引眾人稱讚,大家都誇她是個明白人。
分析
其實大家都不想為難孩子,只是有時他們做出的事,的確需要承擔責任。
家長面對這類事情的態度是後續處理的關鍵,越是逃避責任、偏袒孩子,越不可能得到原諒,長遠來看對孩子的成長也是不利的。
家庭教育的作用,就是為了讓孩子今後走入社會能生存得很好。如果在規則方面沒有提前樹立意識,之後孩子一定會從社會上得到教訓,這時可能就不僅僅是打罵一頓這麼簡單了。
家長若能及時給出適當處理,並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錯誤,為此承擔責任,今後就能避免他再犯此類事件。
為人處世一定要有界限感,這樣的父母才可能養出優秀的孩子。
避免養出熊孩子,教育中要注意什麼?
1)提前立規矩
童年是只有一次,要讓孩子釋放天性,但這並不代表他們可以無法無天。
釋放天性要在孩子遵守規則的前提下,這不僅可以儘可能保障孩子的安全,也能避免給他人帶去困擾。
所謂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很多事情在孩子去做之前就要提前約法三章。孩子知道何可為何不可為,犯錯的可能性更小,犯了錯也沒有可辨駁的餘地。
2)孩子犯錯後要堅定底線
有的家長即便看到孩子犯錯,為了逃避責任,也會縱容袒護。
孩子發現自己犯錯後,不僅不用承擔責任、被教訓,父母還會出手解決,慢慢就變得更加嬌縱任性了。
原則性的問題一定要堅定,當孩子觸犯底線,懲罰是一定要有的。
3)讓孩子自己承擔責任
很多孩子之所以敢肆無忌憚地犯錯,就是因為沒有從中得到教訓,才覺得無關緊要。
因此,孩子犯錯後的最佳做法,就是讓他自己承擔錯誤的責任。比如之前一個熊孩子,被住戶舉報往電梯吐口水,父母的做法就是讓他自己清潔電梯。
即便生活中孩子犯的是小錯,也要讓他認識到自己錯在哪了。
去別人家弄壞了東西,家長要告訴孩子:這是你犯的錯誤,必須主動道歉,我先幫你賠償,但日後你要還回來。唯有如此,他才會知道,別人的東西不能隨便碰。
小時候給孩子立好規矩,讓他養成正確的是非觀、道德觀,長大後家長才能放心地讓他自己闖,否則問題只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