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和老師教育孩子經常說的一句話,貌似暖心,其實傷了孩子自尊

2020-12-21 閱讀寫作與口才

當孩子在學習上,或某件事情上沒做好時,家長和老師可能會安慰孩子:「只要你盡力了就好,爸媽(老師)不怪你!」

這句話可以算是教育中的經典語句,被幾代人說了幾十年吧。可仔細想想,會發現其中有諸多值得反思之處。

1 承認失敗,接受現實?

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卻沒收到相應回報,無論是誰,心裡都不好受,成人亦是如此,更何況是個孩子。

對於成人來說,可以用生活經驗和閱歷來化解這種情況帶來的心理和情緒上的問題,可對孩子來說,相對就會更困難一些。

那麼努力了,還是不行,孩子可能會認為:是我很笨,不如別人。一旦孩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將會人從內心深入產生一種深深的自卑,從此認為自己低人一等,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將受到極大的傷害。

而家長和老師看似安慰的話語,更是強化了這種結論:你努力了,就行了,不要管結果怎麼樣。我們對你的壞結果沒意見,潛臺詞仍然是:因為你比不上別人,所以我們對你不寄予更高的希望和要求。

2 繼續努力,何來動力?

努力了,沒有好結果,即使家長和老師不責怪。可孩子自己呢?接下來還要不要努力?如果再次努力,還是失敗,孩子拿什麼來作為繼續堅持的動力?

我們不能想像孩子像機器人一樣,不帶情緒,不帶心理地去重複一次次的失敗。多失敗一次,孩子對自己的否定就會增加一分,最終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要教育孩子懂得「勝固可喜,敗亦欣然」的道理,希望孩子能達到這種境界。而真正能達到這種心境的,現實怕是沒有幾人吧。

所以,這句話,對於孩子以後的學習,基本沒解決任何問題,也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3 孩子內心 誰來關注?

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最在意的,恐怕不是家長和老師的看法。孩子更在意的,是同學的看法。

每次考試都不好,家長和老師雖然不說什麼,而孩子依然要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因為在同學眼中,他就是個差生,不被重視,不被尊重。

同學之間的交往,才是孩子世界最主要的部分。孩子在自己的主要交際圈中,不被認可,這種壓力,不是其他人的安慰可以化解的。

我們可以舉另外一個例子:一個大學畢業生找了一份收入很低、時間付出很多、而且很辛苦的工作。無論他的父母如何不在意,如何安慰,甚至表示可以讓他啃老,都無法化解他內心深入那種「不如人」的感覺。

他會羞於談自己的工作,不會參加同學會,在境況改變之前,他或許會封閉自己的世界。

對於年齡更小、心理更脆弱的小學生、初中生來說,這種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

4 少點安慰 多些幫助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可以給一些精神和情緒上的安慰,但更重要的是多給孩子一些激勵和幫助,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去和孩子一起爭取更的結果。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化解負面的情緒最終還是靠自己內心的調整,而不是外來的勸解和安慰。

如果孩子遇到失敗,我會對孩子講:我也替你惋惜。但是相們我們可以爭取更好一些的結果,我願意和你一起來思考,接下來我們應做哪些事情,才能在下一次取得勝利。

對孩子的教育,行動永遠比語言更重要。問孩子為什麼沒考好,不如拿出孩子的試卷,仔細分析,和孩子一起找出錯誤的根源,並進行針性訓練。每天催問孩子有沒寫作業,不如拿起孩子的作業本,仔細看一遍,去發現孩子在學習態度和習慣上出現的一些波動和現象,幫助孩子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

即便是和孩子談心,講道理,在語言選擇上,也應更多一些考慮。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心體會一下孩子的各種感受,在情緒和心理上達到和孩子的「共鳴」,再與孩子溝通,可能對孩子更具有實際意義,孩子也更願意接受一些。

相關焦點

  • 家長在群裡指責老師:這麼做是傷害孩子都自尊!
    現在無論是小學,中學,很多老師都會在和家長組建家長群,在群裡公布學生的成績,還有最近學生的各種情況,同時也能方便老師和家長之間相互交流。  近日就有家長在群裡指責老師:在群裡發成績單的做法欠妥當,對於孩子的身心健康不好,傷害了孩子的自尊。
  • 家長們,請好好愛孩子,也給老師愛孩子的理由和勇氣吧
    說起老師,想起有人形容老師是「被困在廁所裡的人」,對於學生的管理,老師真是進退兩難:管吧,現在的孩子真的不好管,批評怕傷自尊,懲戒不敢用,怕孩子出事;不管吧,有的孩子已經無法無天,再不管教真的會長成歪脖子樹。
  • 邦你學教育分析:最好的教育關係:家長支持老師,老師支持孩子!
    我們在看這個視頻的時候,都會感慨,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言傳身教何其重要。  如果這位媽媽有任何的不耐煩,或者她經常會對自己的人生感到沒有希望,那她可能從一開始連女兒種豆芽的提議都不會去滿足。  如果這位媽媽只是讓女兒自己去探索,也許這麼小的孩子就可能因為經受不起失敗而早早放棄這個實驗。  「我們試試。」多麼平凡的一句話,但充滿了魔力。
  • 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認識並保護好孩子的自尊
    導語:我們的孩子在一生中要經歷三個叛逆期,第一個差不多是在三歲的時候,這個時候孩子逐漸有了自主意識。家長能夠感覺最明顯的就是孩子變得調皮起來,隨之而來的還有孩子的自尊心。作為一個合格的家長,應該要認識並且保護好孩子的自尊心,一個有自尊的孩子在將來的成長過程中會變得更加的獨立自強。
  • 孩子入園時,家長無需送禮多說這3句話,孩子自然多受老師關注
    想要讓孩子多受關注,家長只需要對老師說這3句話就夠了。王女士的寶寶已經快五歲了,已經到了上幼兒園的年紀。為了方便接孩子上下學,王女士特地選了一所離家近的幼兒園。不過,孩子畢竟是第一次離開家,離開自己的照顧和家庭的呵護,王女士仍舊還之不放心。
  • 孩子不聽話?7大科學「懲罰」方法,讓孩子改正錯誤又不傷自尊.
    所以,家長懲罰孩子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感受和人格,用科學的方法懲罰孩子,讓孩子在不傷自尊的前提下改正錯誤。 下面推薦幾種科學的懲罰方法,給孩子立規矩改錯誤,不傷自尊,還能提升能力,家長們趕緊收藏起來吧! 改正孩子耐心不足、亂丟東西的缺點。
  • 10部教育孩子獨立和自尊的電影——趕緊和孩子一起看看吧
    這不僅挑戰了他對「家長「這個角色的理解,也讓孩子們開始懷疑父親所教給他們的一切。一旦觸及她的自尊,立刻決定放棄這個男生。我們文化裡的「愛」,似乎都要低到塵埃裡,捨棄自尊才叫愛,犯賤當真愛。》講述的是一位懷才不遇的音樂老師馬修來到輔育院,面對的不是普通學生,而是一群被大人放棄的野男孩,馬修改變了孩子以及他自己的命運的故事。
  • 家長打擊孩子「自尊」的話,你說過多少遍?家長該好好反思了
    文 | 朗姐育兒說(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不少家長苦惱,為什麼自己家的孩子這麼玻璃心?稍微說一下,就開始哭哭啼啼,遇到事情第一時間就是退縮和害怕,就連面對父母的時候,也非常敏感而情緒負面化。其實,孩子脆弱的心靈需要父母的呵護,只是你不知道。
  • 經常莫名否定自己?2 種力量孩子遠離「依賴性自尊」,獨立自主
    如果大人沒有回答,孩子就一直停留在衣櫃前,不知道要做什麼。對同學打小報告,會非常害怕,擔心老師會過來找他算帳,在上課的時候,都沒辦法集中精力聽課。老師和大人的批評,唯唯諾諾,不敢回答,甚至會做出討好老師和大人的行為。
  • 一年級的孩子害怕上學,家長找到老師,說了3句話,就解決了問題
    如果能夠有和老師面談的機會,當面說會比在電話裡說更好。不管用哪一種方式,直接溝通也有技巧,我們家長確實很直接,經常不由分說直接打斷老師或者深夜給老師打電話,認為老師是有求必應的。其實這樣很沒禮貌,也容易讓老師認為家長很沒禮貌。家長在面對孩子不想上學的問題時,找老師進行溝通的第一句話,應該是:老師,如果您有時間的話,我想和您溝通一下。
  • 孩子的教育應該靠誰?老師還是家長?
    最近,我跟女兒班級裡兩位同學的媽媽聊天才知道,她們都認為教育孩子是學校老師的責任,家長的任務就是把孩子送進教室,沒有沒有時間也沒有義務輔導孩子學習。但我想說,我們自己孩子的教育不應該指望別人!因為你才是孩子的家長,別人憑什麼要對你的孩子負責呢?
  • 孩子的自尊心是比較脆弱的,家長稍不注意,就會傷及孩子的自尊心
    他們常把所聽到的他人對自己的議論,發展成為對自我的認識,而許多父母因出於「恨鐵不成鋼」的矛盾心情,經常消極地評價孩子,如「你怎麼這麼沒出息」,「你怎麼這麼笨,這麼簡單的事都做不好」等等,而且常常不分場合,這往往讓孩子感到羞恥、無能,甚至抬不起頭來,大大挫傷了孩子的自尊心。
  • 《銀河補習班》揭露教育孩子的真相:父母的教育,藏著孩子的未來
    因為很多家長都表示,自己沒少給孩子報補習班,對此還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金錢,但是效果並不明顯。所以很多家長就開始質疑,補習班如果有這麼大作用的話,為什麼自己家沒有效果呢?其實,馬浩文所說的補習班,並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補習班。而是馬浩文自己給孩子「補課」,並不是拿起書本給還自己刷題,而是用實際行動教還自己一些道理。才讓孩子對自己重拾信心,進而變得更加優秀。
  • 初三男生被家長扇耳光跳樓身亡:低自尊的孩子活得有多辛苦
    那是因為,人一旦低自尊的狀態被激活的時候,情緒就會很難受控制。最近,有一個孩子給我留言說:「藝媽,你說我是不是有什麼心理疾病,我總覺得我很討厭我自己,我學習不好,長得也不漂亮,做什麼事情都好像做不成。特別是別人對我有什麼要求,我從來都不懂得如何拒絕,可是我又做不好,老是給別人幫倒忙,幾乎可以說就是一事無成,沒有什麼優點。我這樣的人將來走到社會是不是不會討別人喜歡呢?」
  • 幼兒園孩子回家容易亂說的四句話,家長經常誤會,幼師:真的冤枉
    幼兒園也不是所有園所都有監控,或者開放實時監控,於是家長想要了解孩子的在園情況,要麼通過跟老師的溝通反饋,要麼就是與孩子放學後回家的對話了。 可對於老師和孩子的話語,有時候部分家長更寧願相信孩子也不相信老師。
  • 那些打著「都是為了你好」的旗號教育孩子的父母,孩子變好了嗎?
    在中國,大部分父母有一個絕活,他們幾乎能夠在任何場所任何時間任何情況下,滔滔不絕地教育孩子。說好聽是教育,其實就是把孩子當成是自己的私人物品隨時隨地進行教訓。尤其是在接送孩子上下學的路上,經常會聽到很多父母一邊訓斥孩子這不好那不好,一邊又補充自己為了孩子這個為了孩子那個多麼多麼辛苦。
  • 問: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嗎?家長說沒有,孩子說有的!
    ,自己講了後,孩子說老師不是這樣說的,哪怕最後結果是一樣,解題思路不一樣也不行,還有就是自己心裡明白,但是不知道該怎麼用孩子能聽得懂的方式來說,教師這個職業,如果每個人都可以的話,那還本科四年幹啥,還有實習什麼的,老師說自己難,家長真的好難,除了上自己的班,又做一個自己又不懂兼職,我監督了我大侄子三年,真的,自己被氣得有心臟病的感覺,感覺還破壞了感情[捂臉]
  • 小學生家長不焦慮指南:孩子成績不好,可能是老師和父母的問題
    不光如此,她還把自己的學習方法結集出版,做了很多家教書籍,幫助家長和孩子搞定學習問題。從王芳的講述中,我們不難發現,其實整個小學階段,並沒有多少知識點需要孩子掌握,一切都是打基礎,讓孩子慢慢進入系統學習的狀態。
  • 孩子剛入園,家長不用送禮多說這三句話,老師自然懂孩子多受關注
    像送禮這樣的行為,有可能不僅得不到班上老師的關注,更可能讓老師感到害怕和排斥。尤其是為人正派,作風優良的老師,你送禮是不是想害她呢?其實家長想讓幼兒園班上老師的多留意多關注自己孩子,根本用不上送禮平時跟老師交流溝通時,多說這三句話,老師自然能懂,想不重視孩子都難。
  • 家教指南丨教育孩子,為什麼老師一句話頂家長十句?
    NO,NO,NO,都不是,答案只有一個:學校裡的老師。誇張一點說,老師的話簡直就是聖旨,孩子不僅會聽,而且還會不折不扣地執行。而父母說的話就像空氣,孩子很少聽。搞得很多父母都要這樣嚇唬孩子:你要是再不聽話,我就告訴你們王老師···為什麼會出現這樣鮮明的對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