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在學習上,或某件事情上沒做好時,家長和老師可能會安慰孩子:「只要你盡力了就好,爸媽(老師)不怪你!」
這句話可以算是教育中的經典語句,被幾代人說了幾十年吧。可仔細想想,會發現其中有諸多值得反思之處。
1 承認失敗,接受現實?
付出了艱苦的努力,卻沒收到相應回報,無論是誰,心裡都不好受,成人亦是如此,更何況是個孩子。
對於成人來說,可以用生活經驗和閱歷來化解這種情況帶來的心理和情緒上的問題,可對孩子來說,相對就會更困難一些。
那麼努力了,還是不行,孩子可能會認為:是我很笨,不如別人。一旦孩子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將會人從內心深入產生一種深深的自卑,從此認為自己低人一等,自信心和自尊心都將受到極大的傷害。
而家長和老師看似安慰的話語,更是強化了這種結論:你努力了,就行了,不要管結果怎麼樣。我們對你的壞結果沒意見,潛臺詞仍然是:因為你比不上別人,所以我們對你不寄予更高的希望和要求。
2 繼續努力,何來動力?
努力了,沒有好結果,即使家長和老師不責怪。可孩子自己呢?接下來還要不要努力?如果再次努力,還是失敗,孩子拿什麼來作為繼續堅持的動力?
我們不能想像孩子像機器人一樣,不帶情緒,不帶心理地去重複一次次的失敗。多失敗一次,孩子對自己的否定就會增加一分,最終會讓孩子認為自己是個沒用的人。
也許有人會說,我們要教育孩子懂得「勝固可喜,敗亦欣然」的道理,希望孩子能達到這種境界。而真正能達到這種心境的,現實怕是沒有幾人吧。
所以,這句話,對於孩子以後的學習,基本沒解決任何問題,也沒有實質性的幫助。
3 孩子內心 誰來關注?
在孩子的學習和生活中,最在意的,恐怕不是家長和老師的看法。孩子更在意的,是同學的看法。
每次考試都不好,家長和老師雖然不說什麼,而孩子依然要承受著巨大的精神壓力。因為在同學眼中,他就是個差生,不被重視,不被尊重。
同學之間的交往,才是孩子世界最主要的部分。孩子在自己的主要交際圈中,不被認可,這種壓力,不是其他人的安慰可以化解的。
我們可以舉另外一個例子:一個大學畢業生找了一份收入很低、時間付出很多、而且很辛苦的工作。無論他的父母如何不在意,如何安慰,甚至表示可以讓他啃老,都無法化解他內心深入那種「不如人」的感覺。
他會羞於談自己的工作,不會參加同學會,在境況改變之前,他或許會封閉自己的世界。
對於年齡更小、心理更脆弱的小學生、初中生來說,這種情緒帶來的負面影響,可能更大。
4 少點安慰 多些幫助
當孩子遇到挫折時,家長可以給一些精神和情緒上的安慰,但更重要的是多給孩子一些激勵和幫助,制訂切實可行的計劃,去和孩子一起爭取更的結果。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化解負面的情緒最終還是靠自己內心的調整,而不是外來的勸解和安慰。
如果孩子遇到失敗,我會對孩子講:我也替你惋惜。但是相們我們可以爭取更好一些的結果,我願意和你一起來思考,接下來我們應做哪些事情,才能在下一次取得勝利。
對孩子的教育,行動永遠比語言更重要。問孩子為什麼沒考好,不如拿出孩子的試卷,仔細分析,和孩子一起找出錯誤的根源,並進行針性訓練。每天催問孩子有沒寫作業,不如拿起孩子的作業本,仔細看一遍,去發現孩子在學習態度和習慣上出現的一些波動和現象,幫助孩子保持最佳的學習狀態。
即便是和孩子談心,講道理,在語言選擇上,也應更多一些考慮。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用心體會一下孩子的各種感受,在情緒和心理上達到和孩子的「共鳴」,再與孩子溝通,可能對孩子更具有實際意義,孩子也更願意接受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