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哪吒之降魔降世》裡的哪吒,擁有天生神力,又是魔丸轉世,被村民們當做妖魔鬼怪來看。小時候,哪吒想跟小朋友一起玩,村民們罵他是妖精,拿東西扔他,甚至還對他拳腳相加。
村民們的排斥,哪吒在得不到關注和指導的情況下,他就說 :「既然他們把我當做妖怪來看,那麼我就做個妖怪給他們看」。
哪吒從小被欺凌,被排斥的經歷,讓他認為自己是不值得被愛的一個人,最後孫公豹三言兩語,哪吒就對自己的魔性深信不疑,自我毀滅式地掙脫乾坤圈,大開殺戒。
哪吒為什麼會成為這樣呢?這是哪吒依賴自尊的原因導致的。哪吒遭受負面經歷(他人對他的打壓),進而產生了否定自己(依賴他人的評價,說出我就做個妖怪給他們看),到最後做出了否定自己的行為(大開殺戒),哪吒在這種長期的循環下,成為了依賴自尊的孩子。
那麼什麼叫依賴性自尊呢?又該怎麼讓孩子遠離依賴性自尊呢?
一、什麼是依賴性自尊?
自尊從字面來說是自我尊重。而從更深層次來說,自尊是對自我的評價,形成對自己的認識,以及能夠看到自我價值。
哈佛大學教授 Robert Kegan 認為自尊可以分為3個層次:依賴性自尊、獨立性自尊和無條件自尊。
這3種自尊,依賴自尊是處於自尊的最低層面。依賴自尊的人,他在乎外界的評價,否定自我,對自己所做的事情,都不敢確定,都需要外界給予一定的評價,才能得知。
獨立自尊的人,他明白自己要做什麼,他會吸納外界的評價,他也會勇於去驗證他人的評價,同時他懂得去設定一個目標,更懂得自己同自己做比較。
而無條件自尊的人,任何時候,都相信自己,不用外界的評價,也不用自己的評價。他做任何事情,都是很自然而然的發生的。這種是一種「聖人」般的存在。
比如說孩子在學校裡面,如果自己的作文得到老師的讚賞,另一個人的作文得到老師更高的評價,一個人依賴性自尊的孩子,會認為別人得到誇獎,是自己不行,而他也會一直沉迷在自己不行的低氣壓情緒中。
獨立自尊的孩子,他明白自己的作文比他人的作文差的原因是因為自己句型不夠優美,他會在不夠完美的地方繼續學習,並完善。
如果孩子依賴他人的評價,對自己不滿意,不信任,那麼他會感覺生活到處充滿焦慮,到處都不安全,到處都是不確定,碰到問題就會說,我不知道,我不行。
二、依賴性自尊的孩子通常都是怎麼體現的呢?
依賴性自尊的孩子在生活中隨時隨地都在給你展示:
在寫作業的時候,會問大人,我做對了嗎?如果大人沒回答,他就會做一道問一次,做作業的效率會非常低。孩子要穿什麼衣服,都要問大人,今天我要穿什麼衣服呢?如果大人沒有回答,孩子就一直停留在衣櫃前,不知道要做什麼。對同學打小報告,會非常害怕,擔心老師會過來找他算帳,在上課的時候,都沒辦法集中精力聽課。老師和大人的批評,唯唯諾諾,不敢回答,甚至會做出討好老師和大人的行為。一大堆同學一起玩,同學跟他說哪個比較好, 孩子就隨時改變自己的想法。諸如此類孩子對外在不確定,難以做出決策,不敢接受批評,容易受他人影響的都是孩子依賴自尊所導致的。這樣的孩子,不自信,敏感,在意外界評價,而這種依賴自尊的水平,會一直延續到孩子成年,影響著孩子一生的幸福。
三、產生依賴性自尊的原因及危害有哪些?
過量的誇獎
有些大人追求賞識教育。孩子無論做什麼事,都一味的誇獎,他們認為只要誇獎的越多,孩子就越自信,事實上,過量誇獎,會讓孩子無論做什麼事情都只依賴大人的誇獎,孩子會為了取悅大人,無法體驗自己在完成事情,這個過程中的價值。
《傷仲永》裡的方仲永,小時候因為無師自通,而提筆寫詩,後來他父親,在大家的讚賞下,認為有利可圖,帶方仲永到處到處拜訪鄉鎮的人,而不是繼續學習,致使傷仲永最後成為一個農民。
而這除了他父親唯利是圖之外,又何嘗不是因為大家的過量誇讚,致使方仲永他們依賴他人的誇讚,忘記了自己本該繼續學習,才能有更可持續性的回報。他們在取悅他人的路上走向了不歸路。
教育改革家科恩在《獎勵的懲罰》中說道:「獎賞改變了許多關係的性質。提供獎賞是為受獎人提供了更多動力,但同時也將其他人的注意裡轉移到獎賞和對施與人的取悅上來。"
孩子在大量誇獎面前,做任何事情,為了讚賞,他們會對讚賞無限需求,這是他們獲取自尊的主要方式,他們需要別人持續的關注,來證實自己無所不能,他們會聽不進去不同於讚賞的的意見,也會為了讚賞,去取悅他人,而一旦失去了讚賞,孩子會產生不自信,也會對之前的所有讚賞產生懷疑,甚至可能在失去讚賞之後,產生自暴自棄。
2、病態批評
大人批評教育孩子,是為了孩子明白自己的錯誤在哪裡,希望孩子能從批評裡獲取正確的方向。可是家長有時候在批評的過程,不是針對事件的本身,而是上升到孩子的人格上來。
《少年的你》魏萊的母親,她的出場只說了「什麼人值得交往,什麼人不值得交往,這都是學問,別人可以不考慮,魏萊不可以不考慮,因為她跟別的人不一樣」就這麼一句話,就能說明魏萊的父母肯定在家裡有進行過一定的病態批評,而這才是導致魏萊欺凌弱小,走向絕路的最大原因。
病態批評沒有任何實際效果,只會讓孩子從大人身上習得自己無能的形態,長久之後,孩子也會越來越自卑,會習慣性的認為自己是無能的,並在無能的形態中,不斷在事情面前逃避,或者是事情失敗後,不斷的責怪自己,認為自己是無法做成任何一件事情,這樣形成一種長期的惡性循環,有可能讓孩子做出傷害自己的行為。
四、賦予兩種力量,讓孩子擺脫「依賴性自尊」,做好自我
對於父母來說,我們都是為了孩子能夠在未來生活的「廝殺」中,能更勝人一籌,那麼我們長期以來所做的病態批判和過量誇獎,讓孩子失去了對自己的認識,讓孩子止步於前行的力量。而我們要想讓孩子逐步提升自己,就要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只有認識自己,才能提升自己。而認識自己就需要2個力量。
1.賦予能力感,不要束縛,讓孩子體驗自身的力量
孩子現在的生活,是學校,家裡,2點一線,每天的學習的時間超過10來個小時,除了學習,大人很少能給孩子體驗各種各樣的生活。
大人往往會在孩子碰到新事物時,只會對孩子說你可以的,我相信你能行的,而這些詞,無法讓孩子體會到自己到底行不行。
而確認自己行,是能力感的一種體現。能力感是要經過長期經歷事情的結果,積累起來才能讓孩子覺得自己是可以的。
相信大家都聽過跳蚤的故事吧。
跳蚤跳起的高度,能超過其身高的100倍以上。科學家在跳蚤身上罩了一個玻璃罩,之後跳蚤跳的高度,都一直只能在罩頂以下,當科學家把玻璃罩拿開,再讓跳蚤跳,結果跳蚤只能跳到玻璃罩的高度,甚至再也不想跳。
如果大人只一味的對孩子說你只要學習就好,其他的別管,這個時候的家長就猶如玻璃罩,一直困住孩子去經歷,到最後會習慣性的只能按照大人要求的程度去實行,有一天孩子會失去內心的驅動力,再也不想動了。
孩子的能力被限制在大人的要求裡面,無法得到進一步的體驗,最後有可能就只能放棄。
在生活中,大人要不斷給孩子製造機會,讓孩子自己體驗自己是有能力的。
比如說孩子繫鞋帶的時候,我們應該靜靜的等待著孩子把鞋帶系好,比如說讓孩子在放假的時候,讓孩子煮飯,哪怕他是燒焦的,比如說我們讓孩子自己坐車回家,在這些體驗過程中,孩子多多少少,會碰到問題,那麼他在問題面前,自然而然的就會想辦法解決,久而久之在各種經驗的積累下,孩子就有會更有信心,去應付各種問題。
當孩子能力感得到滿足後,孩子就不會再依賴大人的各種評價,自然而然的就會相信自己可以做到。
2.賦予價值感,鼓勵參與,讓孩子找到自身的存在
價值感,是指我覺得我被尊重和被需要。
為什麼現在的很多孩子會迷戀網路遊戲,其中一個原因是他們在網路遊戲中,可以展示自己的能力,那個過程是喜悅的,是有成就感的,這就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說過:人的所有行為都是在追求價值感與歸屬感。
一個人如果失去了價值感,那麼他就會感覺自己不存在,虛無感,空虛感。這就好比在海裡面的破船,隨時都有沉船的危險。
在生活中,很多時候,大人覺得孩子還小,他的價值就是在學習中可以體驗出來,因為家長的主觀見識,就很少讓孩子參加家庭的各種建設。而學習對很多孩子來說只是家長叫我讀書,我才去學的,他們根本無法從學習中感受到自己是有價值的。
記得小時候姐姐要報中專學校時,因為父母親的文化水平也不高,他們也不懂到底是要報省內的,還是省外的,所以他們一直猶豫不決。有一次大人就把我們孩子都叫過來,就問我們,是覺得姐姐在省內讀好,還是在省外讀好,當我們得知,省外讀書,會讓我們一年只能見一次面時,於是我跟哥哥,就一致央求父母給姐姐報省內的學校,後來父母還真的讓姐姐在省內讀書。
其實不管父母是真的聽取了我們建議,還是基於其他原因。後來只要想到父母親,能讓我們參與到這種家庭大事的討論,我就覺得自己是被需要的,自己是被重視的。
現在看到簡·尼爾森《正面管教》裡,也講到,家庭會議的重要性,就深有感覺。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學習簡·尼爾森《正面管教》「家庭會議」的流程,讓家庭會議貫穿到生活當中,在家庭會議裡面,我們可以感謝,可以建議,同時也可以討論下次去玩的流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要學會吸納孩子的建議,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需要,側面的讓孩子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
同時在生活中我們要放手,讓孩子參與家裡的大小事務,讓孩子明白這個家是需要他的,沒有了他,這個家就失去了味道。
能力感和價值感這2個力量,他需要我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吧, 不斷的放手,不斷讓孩子從體驗中觀察自己,清楚的觀察到自己,孩子就會對自己的認識越來越清晰,那麼他的依賴性就會越來越低,成長就會越來越迅速。
總結
多少成年人,因為一直卡在「依賴自尊」當中,因此他們在生活中常常沮喪,不自信,害怕被批評,害怕別人挑刺。
健康的自尊對一個人的心理生存至關重要,無論我們的孩子長大是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他都需要面對外界的評價,而如果我們的孩子一直處於「依賴自尊」,那麼他的人生也必然是苦不堪言。
我想做為家長的我們,對孩子成長後的生活,更樂於看到孩子能有健康的心理,而這一切都需要我們家長在小時候就要開始為孩子鋪墊。
在生活中,我們要時常放手,給孩子更多機會,讓孩子體驗自身的力量,讓他們漸漸明白自己確實是有能力去解決問題,漸漸明白自己是有能力去開展一段未知的世界,同時在家庭裡面,要鼓勵孩子積極參與家庭各種建設,讓孩子明白自己是有價值的,能體會到自身存在的意義。
能力感和價值感越強,孩子的心理就更強大,就越能勇於挑戰和面對。
在這2種力量的支撐下,他們會漸漸能獨立地面對外界的評價,他們也會樂於接納,並懂得在評價中驗證是否是正確的,同時吸收有用的評價,讓自己更加獨立,強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