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戰役》是一部戰爭題材故事片,1979年長影廠攝製,描寫了1948年9月我華東野戰軍解放濟南的一段歷史。很多年前我看過一遍,但已經沒什麼印象了。原因是這部電影藝術性一般,人物性格語言都比較概念化,不管正面人物還是反面人物,都沒有展示出鮮明的性格特徵。以至於我第二遍看完後,又重新看演員表,除了一些熟悉演員外,很多人的名字和角色仍然對不上號。就情節方面,影片也缺乏曲折離奇和扣人心弦的內容,只是攻克內城時雙方士兵拼死搏鬥的場面,因為非常殘酷而給我印象較深。但這些具體戰鬥場面似乎多了點,雙方高層縱橫捭闔鬥智鬥勇的內容少了點。估計一般觀眾看這部電影時會覺得乏味,只有我這種老電影兼黨史軍史雙料愛好者還會有點興趣,因為我更多是從歷史角度觀賞的,下面也主要從歷史角度談談我的觀後感。
由於本片拍攝較早,還受一些潛規則限制,我軍方面沒有出現真實歷史人物,都是虛構的。只有郭振清演的丁司令、史可夫演的何師長,還有鄭司令勉強能找到原型。濟南戰役時我軍分為兩大集團,一個是山東兵團司令許世友指揮的攻城集團,一個是華野代司令粟裕親自指揮的打援集團 。攻城集團又分兩部分,一個是聶鳳智指揮的東兵團,一個是宋時輪指揮的西兵團。影片中丁司令指揮部隊從東邊攻城,所以他的原型應該是聶鳳智。同時也有一點許世友的影子,因為丁司令是影片中出現的我軍最高指揮員。何師長原型應該是九縱25師師長肖靜海吧,因為老百姓送的「打進濟南府,活捉王耀武」的紅旗就是25師73團(後被授予濟南第一團榮譽稱號)拿著的。另一位鄭司令代表的是打援部隊,有點粟裕的影子。當然,粟裕是華野代總司令,說粟裕是他的原型有點勉強。但由於打援部隊沒打仗(國軍援兵趕到之前濟南就已攻克),所以也找不到低一級的代表人物了。
國民黨方面倒是有幾個人實行了實名制,有陳默演的王耀武、邵衝飛演的劉峙。還有起義的吳軍長,雖然沒提名字,但誰都知道那是吳化文。李文偉(《五朵金花》裡演副社長金花的爺爺)演的綏靖區參謀長原型是羅幸理,還有吳化文的夫人和其表弟都是有真實人物原型的。杜聿明當時是徐州剿總副總司令,片中一句也沒提他,但其實是有他的。陳汝斌演的剿總處長蔣庭駒(蔣家朝廷的馬駒)原型就是杜聿明。杜聿明也是到濟南開過一次軍事會議,後來又率部增援濟南,途中遇到共軍阻擊就扭頭撤回了。片中不提杜聿明可能是出於統戰的緣故,因為那時杜聿明還活著而王耀武已經去世。
片中有些情節編的不盡合理。比如馬陋夫演的吳化文宴請部下商談投共的事,有兩個人表示反對,其中一個後來去告密,但此人只是個營長,這顯然不合適,因為吳化文是整編軍軍長,相當於兵團司令一級,他宴請的部下至少也得是師長旅長的,哪能輪到一個小營長參加呢?何況真實的這個人本來就是個團長,影片不知何故要把他降級。還有,王耀武戰敗後逃跑,在途中被我公安戰士抓獲,因為他解大手時用潔白手紙,導致暴露了身份。影片給處理成他在司令部換衣服時被俘,也不知為何要這樣處理?我認為這種處理並不好。因為歷史上的王耀武逃走後司令部由羅幸理參謀長主持,解放軍包圍司令部後羅參謀長率殘部投誠。結果王耀武被俘成了戰犯,在監獄呆了10年才釋放。而羅幸理因為投誠不算戰犯,解放後當了軍校軍事教員,後轉業到合肥當了逍遙津公園管理處長,兩人待遇可謂天差地別。
還有一點,影片開始時,王耀武有點雄心勃勃,要搞濟南會戰,決心堅守城池,吸引共軍,再讓徐州剿總的部隊從外圍包抄共軍,來個裡應外合,取得會戰勝利。但這個情節貌似抄襲電影《紅日》裡的張靈甫,也不真實。王耀武是個很冷靜的人,不像張靈甫那麼狂妄。他知道共軍要打濟南,也知道濟南守不住,他想放棄濟南,與徐州部隊會合,但蔣介石不同意,他才不得不頑抗到底,他的部下也大多沒有必勝的信心。
影片為了表示我軍官兵平等和軍民魚水情,設置了一些情節,比如片中人老是叫司令員老丁,不管是他的下級還是支前民工,但我感覺這不大好。這是戰場,還是應該叫司令員。還有,遲志強演的警衛員老是命令司令員休息,我也覺得有點過分,因為此時正在打仗,戰況瞬息萬變,耽誤緊急軍情咋辦?而對警衛員的命令,司令員竟然沒辦法,只能遵守。感覺郭振清演的這個高級首長不大像,沒有威嚴。比較起來,還是陳戈、穆宏演的首長更有派頭。還有一個情節,軍師首長在開會商討軍情,宋雪娟演的兩個支前民工竟然在會場裡坐著旁聽,雖然軍民魚水情可以表現,但是得有個分寸,不能過火。軍事會議豈能隨便誰都能參加。
本片導演朱文順,副導演孫沙,演員還有包斯爾梁同裕穀子隋紅旗張漢英胡樂佩曾靜仉長波,客串的有王潤身郭允泰任頤張延李寧。我覺得選馬陋夫演吳化文太老了,吳化文當年只有48歲,馬陋夫看上去有六十了。當然,片中沒用真名,也可以湊合吧,我可能有點吹毛求疵了。隋紅旗和張漢英都是濟南軍區話劇團演員,演電影不多,他倆最著名的角色是在《地雷戰》中分飾偷地雷的鬼子工兵小隊長和民兵大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