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柴燒第一人——田承泰

2021-03-01 畫言藝術中心

沒什麼來不及的

只要堅持走到最後

最差的結果,不過是大器晚成

                

都說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對於很多人來說,四十已中年,穩定、無驚無險地過完下半生便好。可對於心中仍有一絲星星之火的人而言,探索生命的未知才剛剛開始。

                 

 

                   

在臺灣苗慄南莊的深山裡,有一位燒陶人,三十年前,他是一個柴燒的門外漢,現在,他是臺灣柴燒第一人。

                

                    

你可能難以想像,這麼一隻灰不溜秋,坑坑窪窪的小土杯竟然可以賣這麼貴,品相好一點的至少兩三萬一只。

                 

   

                

可它不僅有人買,而且搶著買。懂行的人,一看就知道:「這一定是老田的作品,他做的東西跟別人的都不一樣。」

                

還有人為了能第一時間買到他的作品,跟著老田住進了山溝裡,在老田家旁邊蓋了個一樣的房子。

                

                    

他的作品是柴燒界唯一能上拍賣的大家,價格遠超市面一般的柴窯作品。很多老茶愛好者指定要配他的柴燒用具,只是一件難求。

                

可他卻說「我只管燒下去,我不問收穫。」

                

                       

老田全名田承泰,臺灣人。柴燒,是用木頭燒陶的一門手藝。

                 

40 歲之前,老田還是一個慘澹的生意人,做木石雕刻小有名氣,喜歡收集老家具老陶藝,對柴燒還是個門外漢。

                

到了 40 歲,光陰逝去就如彈指一揮間,看透了世事,也看明白了自己的內心。

                

                 

老陶藝那些樸質的老東西,仿佛有種魔力吸引著他。

                 

有一天,田承泰對太太說,「陶藝,我可不可以也來做做看。」

                 

田太太說:一包土三百塊,那些人把它做成三千、三萬,甚至三十萬,你辦得到嗎?」

                   

田承泰想了想,說:「我能辦得到」。

                

                  

熟識的朋友都覺得他瘋了,輪著勸他,人到中年,犯不著在陌生的新領地冒險,陶藝這玩意兒沒想像中的那麼簡單。

                   

還有人提議,與其做陶,還不如開一家牛肉麵店。

                

                      

但老田好像著了魔,鐵了心要把泥巴玩出門道來,這條路註定艱辛,可他義無反顧。

                   

他對太太說:「6 年,給我 6 年時間,我會把這個陶藝做得非常好。」

                

                  

生意丟下了,他揣著老婆給的兩萬塊,開始學做陶,而且他要做的最難的灰釉。

                 

當時的臺灣沒有一個人做灰釉,也沒有老師,完全靠自己摸索。

                 

所謂木灰釉,就是拿木頭燒過的灰做釉。因為木灰釉難得,沒有人願意去做。

                

                

木頭燒成灰,然後篩、洗去強鹼,光洗就要洗九遍以上,曬乾,再調土、配釉藥。1噸的木頭燒15天,才能得到做9個器物用的灰。

                 

過程既繁瑣,又耗時,極其考驗耐心。

                

                   

他幾乎過上了與世隔絕的生活,撿海邊的浮木,晾乾,焚燒,研究每一種木材灰的效果。

                

                 

整整 6 年,田承泰和在紐約街頭遊蕩的李安一樣,沒有收入,日常生活全靠太太在淡水老街開的一家裁縫店維持。

                 

對於一個男人而言,靠老婆養著的心情不好受,心理的壓力如山倒,外界的眼光也如火熾般撲來。

                 

但他沒有退路,只能繼續燒。

                


                  

他吃盡了苦頭,也漸漸摸出了些做陶的門道。

                 

此前大部分中國的燒柴窯者對於灰的概念十分粗淺。中國古人相信純粹的才是美的,他們致力於從瓷器上尋找出了極致的精美釉色,才發展出別致的樸素美學。

                 

但他不再追逐古人那種純粹,而是盡力呈現灰的本來顏色,那種在大自然中隨處可見的光澤。

                

    

                

正是這種對灰的理解,讓他的柴燒在後來呈現出完全想像不出的顏色,那是無窮的自然之色所賜予的不竭之美。

                

                  

不同的木材,燒出來的顏色也是迥然不同的。

                

左邊是柚木+龍眼木;右邊是檜木+龍眼木

                   

就算是同一種木材,只要生長土質稍有差異,燒出來陶也完全不同。這便是灰釉的魅力。

                

同樣是檜木+相思木,燒出來的效果卻完全不一樣

                    

有一天,他感覺作品相對成熟了,就帶著自己做的幾個茶碗出去找店家,沒想到竟被全盤收下。

                   

那一窯整整賣了40萬臺幣!

                 

他興衝衝跑回家,對太太說,「不用開店了,我以後做陶就可以養活你們了!」

                 

這句話,他整整憋了6年,終於有勇氣說出口。

                 

至今他都不知道怎麼形容那時的心情,只記得他和妻子,都哭了。

                

                 

後來,太太也把店關了,跟著他一起玩起了土。

                 

灰釉做了差不多13年,海邊漂來的木材越來越少,為了省木頭,田承泰決定自己蓋柴窯。

                 

臺北地價太貴,他們便風風火火賣掉了臺北的房子,在家鄉苗慄南莊買了塊地,蓋起了自己的工作室,但蓋柴燒的窯可沒那麼容易。

                

                  

柴燒最大的魅力就在於,灰燼和火焰會竄入窯內,高溫下,木灰溶融,從而形成自然的灰釉。

                 

跟木灰釉的作品一樣,有一種質樸、古拙的自然美感——那正是田承泰所看重的。

                 

只是因為,成功率低、場地難找和市場不流行,柴燒已經成了時代的棄兒。

                

                 

當時剛好有一位老師,從日本學柴燒回來,他就趕緊跑去跟人學習了一年。

                 

回來之後,單槍匹馬上陣,連疊磚都不會的他,竟奇蹟般地,花了一個月的時間就把窯蓋好了。

                

                    

要準備開始燒窯了,他們準備了 5000 公斤的木柴,大大小小不同材質的都有。

                

                 

然後才是疊窯,也就是把做好的陶器放進窯裡排好。

                 

看起來簡單,其實是最難的。

                

                 

這不是隨便把陶器放上去,而是在設計火運行的線路,火從哪一件器物上走過去,哪一件器物要負責擋和遮,讓火繞道……其中都蘊含著滿滿的學問。

                 

兩三平米的柴窯裡,老田為了疊窯一待就是兩三天。每一步都要仔細考慮,一旦開始燒就沒有回頭路了。

                

                      

窯排得不好就會倒窯,陶器倒下來砸在地上,所有的付出都功虧一簣。

                 

老田第一次遇到倒窯的時候,都懵了,黑漆漆的夜裡,兩人就呆呆地坐在窯前面,不知道要做什麼,這一窯的作品算是毀了。

                 

燒窯是最關鍵的,燒窯之前都要先拜窯神,這是老田的習慣,無關鬼神,只是表達敬意。

                

低溫煙燻、排水結晶、還原升溫、高溫猛燒,每一個階段都要控制不同的溫度,甚至要精確到溫差在30℃以內。老田要一次次地彎腰查看情況。

                    

燒窯如修行,連續四天,24 小時不間斷地投柴燒火,到了晚上老田就和太太兩人輪流值班。

                 

窯口的溫度高達 1250 攝氏度,如煉獄般,站在窯門口投送木柴,衣服一下子就溼透了,一窯燒下來,幾件衣服都不夠換。

                

                

環境炙熱,心卻要涼下來。

                  

老田喜歡喝茶,燒窯的時候喜歡煮上一壺熱茶,窯裡的溫度火辣辣,一口熱茶下肚,清冽宜人。

                

                 

有時氣壓低,溫度只差兩度上不去,老田就很發愁。只能轉換木材的粗細、種類、溼度或丟的位置,以認真的態度,和窯對話。

                

                   

以前都是老田和太太兩個人忙碌,現在每逢臨近封窯,兒子都會跑回來幫忙。

                   

封窯是最危險的,兒子總會當衝鋒戰士,渾身裹得嚴實,一點皮膚和毛髮都不敢露出來。

                

                

加炭的時候火舌會竄出來幾米高,像要把人吞進去,十分危險。

                

                  

只有這樣的淬鍊,才能有絕佳作品的呈現。

                

荔枝灰釉

                

                

                 

封窯之後,要等溫度降至100℃ 以下,才可以看成品,這一般需要7天時間。

                   

剛開始的時候,老田根本按捺不住,250℃ 還火燙火燙的時候,就火急火燎地直接衝進窯裡,抓一個馬上跑出來。

                 

但是這樣導致溫度驟降,啪一聲,往往會作品裂成兩半。可他還是心痒痒,忍不住,就好像著急看自己剛出生的孩子一樣。

                 

後來太太和兒子只好誘騙他出門旅遊,去個三四天,等溫度降了再回來。

                

                   

窯變的結果全憑運氣,開窯就像開獎一樣,可能是藝術品,也可能是爛罐子。

                

                 

他對作品有極其嚴苛的要求,每一件作品都要仔細檢查,稍有瑕疵,馬上砸掉,毫不留情。

                

                   

他還喜歡將作品回窯,兩次、三次,甚至五次,不厭其煩,直到自己滿意為止。

                 

對於每一個柴燒者,回窯就是一次賭博,要麼成功,要麼開裂毀掉。而田承泰要的,就是一件作品的極致狀態。

                 

在他眼裡,作品從無等級之分,所有不合格的,只會得到一個結果,那就是砸,砸,砸。

                

                

時間永遠是旁觀者,所有的過程和結果,都需要我們自己承擔。

                  

或許,正是這種魄力和極致的要求,成全了這個半路出家的男人。

                

他最經典的作品,可能就是下面這件了。上面的火紋清晰可見,都是經過老田精心設計才呈現出來的效果。

                   

                

後來他每一窯都想仿製一件,但是燒了六十幾窯,竟然沒有一件是相同的,這就是柴燒的魔力。

                

                

田承泰的柴窯作品,質樸,渾厚,古拙脫俗,流露出一種渾然天成的自然美。

                  

                 

老田通陶器之感,他常常對藏家們說,買回去的陶器,不要供著,一定要用。

                

                     

陶器跟瓷器不一樣,陶器每一天都在變化,是有記憶有靈性的,慢慢地跟它的主人產生聯繫,產生感情。

                

幾十年無數個不眠不休的燒窯中,他用泥巴與火博弈,用火的熱度賦予陶生命,用不平整的觸感讓人與土第一次連接起來,飛舞的火痕記錄著他與火神博弈的歷程。

                   

你以為他賭的是他的茶碗,其實他賭的,是他的人生。

                

人生從沒有太晚的開始,只管耕耘,不問收穫,最後上帝不會辜負你的匠心。

                

                

做了 30 多年的柴燒匠人,老田說,他最精彩的作品就是這個燒了 40 次的窯壁。燒窯的人看到它,眼淚可能就要掉下來了。

                 

                  

如今的田承泰夫婦,燒窯的時候便集中忙一段時間,一窯結束,便過一段悠哉悠哉、閒雲野鶴的日子。

                

「如果今天雲彩很漂亮,我們就不工作了,因為雲彩不是每天都有。」

                 

喝喝茶,聊聊天,到山上拍日出,到海邊拍夕陽,優哉遊哉。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過成了藝術。正如他崇尚自然的原灰一樣,他原本愛的是自然,愛萬事萬物本來的樣子。

                

                

很多年輕的陶藝家經常問老田,柴燒做得這麼成功有什麼秘訣。他只說,你只要多付出一點它就會回饋給你。

自然也會有饋贈,饋贈那些不負自然的人。生活也會有饋贈,饋贈那些懂生活的人。

拋卻憂患得失做事,歸於自然而活,這本身,已是命運最好的饋贈。

        

來自:愛奇旅    ID:i-qilv

相關焦點

  • 柴燒第一人!
    當然,作為臺灣柴燒第一人的田承泰,絕對也算現代的一方高人,他的作品是柴燒界、唯一能上拍賣的大家,其價格遠超一般市面的柴窯作品。田承泰非常興奮,馬上跑回家跟妻子說,「店不用開了,我做陶就可以養活你們了。」幾年之後,田承泰賣掉了臺北的房子,回到故鄉臺南苗慄南莊,買了塊地,打算蓋上房子和窯廠。
  • 了不起的匠人田承泰 | 臺灣柴燒第一人
    當然,作為臺灣柴燒第一人的田承泰,絕對也算現代的一方高人,他的作品是柴燒界、唯一能上拍賣的大家,其價格遠超一般市面的柴窯作品。田承泰非常興奮,馬上跑回家跟妻子說,「店不用開了,我做陶就可以養活你們了。」幾年之後,田承泰賣掉了臺北的房子,回到故鄉臺南苗慄南莊,買了塊地,打算蓋上房子和窯廠。
  • 與臺灣柴燒第一人田承泰老師的長夏之約
    ,讓飛奔的身心安放一刻,用「刷屏」的雙手觸摸自然地溫度、感受夏茶與柴燒的蜜味……之前我們寫到與火神對話的用心者臺灣柴燒界第一人田承泰先生,作為始終在自己的探索之路上超越自我的了不起的當代陶藝家,其作品是迄今柴燒界唯一能上拍賣的"柴燒作品"。
  • 田承泰 臺灣柴燒第一人
    田承泰老師的到訪著實讓我們興奮了一段時間。每每憶起6月中旬的那幾天,回味之餘難免慨嘆時間如白駒過隙。
  • 了不起的燒陶人——田承泰
    他曾因為經營不善而失去了自己賴以生存的事業;他曾依靠妻子的經濟支撐而在零收入的巨大精神壓力下生活了6年;他在一次次的失敗中冒著高溫的危險堅持了數十年;為了柴燒事業,他賭上的,是自己的全部人生。他是一個了不起的燒陶人,也是臺灣柴燒第一人——田承泰。
  • 田承泰和他的柴燒:用生命的熱度喝茶
    他的作品是迄今柴燒界唯一能上拍賣、平均價格遠高於市面上所謂"柴窯"的。田字落款是個拙樸的格子,怎麼看都一樣。現在但凡收藏柴窯的藏家,就以田承泰的作品、價格、風格作為標準,他倒也不以為意。"價格只是一個參考標準。"看多了田承泰的作品,大概能了解收藏家為什麼要追著他滿世界跑的道理了。
  • 尋找手藝人 6年,1280度,柴燒的溫度,是他給生命最誠摯的獻禮
    ——田承泰- 匠心語錄 -田承泰,著名柴燒大師,1952年生於臺灣。1996年成立有泥齋工作室,2007年從三芝移居苗慄南莊建造有泥窯,遠離塵囂,與妻子陳羽蓮開始潛心創作柴燒作品。1280度,火焰與落灰留下痕跡傳統柴燒,便是田承泰選擇的第二次徵程。開始的時候,他也嘗試著在別人的柴燒窯裡燒製作品,但出來的結果都不是他想要的,他的困惑也沒人能作出解答。直到偶然間見到一位簡銘炤老師的柴燒作品,他才終於看到他所想要的柴燒質量。簡老師的柴燒習自日本備前燒,它的特色在於不上釉、不繪彩,完全靠火焰或技巧來製作。
  • 300元的陶土賣到30萬,埋頭柴燒6年,成臺灣柴燒第一人
    在臺灣苗慄南莊的深山裡,有一位燒陶人,三十年前,他是一個柴燒的門外漢,現在,他是臺灣柴燒第一人。                                    你可能難以想像,這麼一隻灰不溜秋,坑坑窪窪的小土杯竟然可以賣這麼貴,品相好一點的至少兩三萬一只。
  • 臺灣田承泰、鄭惠中、蔡奕哲、蔡永和四位老師精彩講座
    講座具體安排:2014.11.08(六)上午10:00-12:00鄭惠中老師專場「布衣文創與社會責任」2014.11.08(六)下午14:00-16:00田承泰老師專場「田承泰話柴燒」2014.11.09(日)上午10:00-12:00蔡奕哲老師專場「如何品飲一杯茶」2014.11.09(
  • 華禹鈞瓷——柴燒名家崔松偉
    當代柴燒第一人在中國當代鈞瓷行業裡眾多的鈞瓷人 他被稱為柴燒第一人 他是一名熱愛鈞瓷的手藝人 他對鈞瓷的熱愛深入骨髓,伴隨一生
  • 吳金維教你做柴燒『臺灣控火系柴燒陶藝家』
    臺灣【控火系】陶藝家最讓人感到驚豔的就是吳金維與李仁嵋的黃金呈現,兩人完全不用金水、金箔或任何金屬材料,純粹以「一土、
  • 臺灣大甲裕展林瑞華1563℃柴燒陶藝之美
    華夏經緯網10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金氏世界紀錄柴燒窯1563℃最高溫保持者-陶藝大師林瑞華,以柴燒探討不上釉的自然奧妙,在臺中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展出
  • 臺灣美食地圖-E-ma 柴燒窯烤歐式麵包
    這次關關訂到星期四的麵包,剛好把上次一些遺珠之憾補齊了E-ma 柴燒窯烤歐式麵包 | 三種起司 自己覺得三種起司是E-ma 柴燒麵包最經典的味道,老少鹹宜、百吃不膩!麵包上面放雙色起司去焗烤,袋子一打開就能聞到濃濃奶酪香,吃起來鹹香鹹香的,起司控超愛~上次品嘗剛出爐的口感就很喜歡,除了能吃到酥脆的麵包外皮,中間奶酪還呈現半融爆漿狀態,看起來有夠邪惡!
  • 第十四屆文博會展示別樣陶藝——柴燒
    第十四屆文博會中全國工藝美術精品板塊,依然展示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工藝美術精品。工藝美術精品板塊以「弘揚工匠精神,傳承中華工藝」為主題,設置了書畫文房、陶藝文化、文化紀念品、玉石文化等4大主題展區。
  • 薪 柴 燒 誌
    薪火相傳,柴天改物。為提高產量及利用熱效率的引導,於是將數個窯間相連,採用斜坡式築窯,將第一窯室燒成時產生之熱氣,引入第二窯室,再由第二窯室引入第三窯室、第四窯室,以此類推,於是在熱空氣上升原理下,並以逐漸補柴燒窯之方式操作,此種類型之窯,因依山坡而建,外型又特殊,有登坡爬高之意故稱為【登窯】。登窯為中國最古老及傳統的窯爐之一,在大陸稱為【分室龍窯】或【階級窯】。
  • 別樣陶藝——柴燒
    本報訊 第十四屆文博會中全國工藝美術精品板塊,依然展示反映中華傳統文化的工藝美術精品。工藝美術精品板塊以「弘揚工匠精神,傳承中華工藝」為主題,設置了書畫文房、陶藝文化、文化紀念品、玉石文化等4大主題展區。
  • 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
    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汽窯、電窯燒制時添加木屑或松木油使得陶坯表面形成類似柴燒的基本紋理算是真正柴燒嗎?陳朝超柴燒近些年隨著傳統手工文化的興起,古老而又傳統的柴燒工藝也受到越來越多人的追捧和青睞,柴燒陶瓷品也漸漸融入大家的日常生活。
  • 柴燒之美 自然無飾 不形而型
    柴燒源於中國,流於四方,保全於日本,延續於臺灣。
  • 科普:龍窯柴燒建盞
    2、龍窯柴燒特點①柴燒不較現代電燒華麗,但古樸有雅韻。②燒制過程中需要不斷添加木柴,難以保持恆溫。因此釉面氣泡也大小不一,富有層次。③柴燒用含油脂量高的松柴連燒三天三夜,豐富的油脂使胎體不乾澀,油潤細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