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源於中國,流於四方,保全於日本,延續於臺灣。日本的柴燒表現是哲學思想和生活文化結合的一種美學形式,而臺灣的陶藝家表現的是質感或配合造型等個人創作的意念。
科技和時代進步,傳統的柴窯燒陶已經被視為落伍、費時、費力的燒陶方式,然而因柴火直接在坯體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變化多端,且木柴燃燒後的灰燼,落在坯體上產生自然落灰釉,在受火面與背火面所產生的陰陽變化,也是電窯、瓦斯窯所不及的。落灰經高溫溶融,形成的自然落灰釉乍看不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依柴種類而有所不同)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與陶坯中的鐵則使形成的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
木灰附著陶坯產生化學作用,但對窯壁、窯具則產生侵蝕效果,因此窯具壽命短。 燒窯的時間往往需要兩三天以上,且溫度需達到1260度以上,否則落灰效果差,是不盡其功的。薪柴的消耗量大(一立方米約需二、三噸柴,視燒窯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投柴加火也需極大的體力與耐力,這些都是造成柴燒作品成本較高的原因。
因為陶坯不需施釉,木灰自然的飄落,故每一件陶坯都會有厚薄不均的釉面,或是留下火焰燻燒的痕跡,或者沾染厚厚的、粗糙的、似熔未熔的灰釉…‥等等粗獷的質感、樸拙的色彩。正是因為很難人為控制自然落灰釉,所以自然而然,渾然天成,對於創作者而言每次開窯都是驚喜的體驗,器無同樣。
由於柴燒工藝控制困難,人力、物力成本又高,所以對陶藝創作者來說無疑是項挑戰,但柴燒作品渾厚內練的質感「火痕」與「灰釉」往往在作品上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是柴燒作品的不可求性和美學所在的地方,珍貴的柴燒作品充滿了哲學、審美學和藝術的魅力。因為柴燒作品的變幻和充滿藝術審美價值,國外收藏家把柴燒作品視為奢侈收藏品。
柴燒之美
柴燒可以是這樣的一種美,一種審慎與謙遜的美,一種未完成、不依循常規的隨興之美。
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回歸自然,火、土、灰三者融合,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
柴燒追求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不拘泥於形式美,自然而無粉飾之氣。將淳樸之美附著於萬物之間,在不形而型的柴燒器中,方可觸及靈魂。
日本的侘寂美學廣為世人所知。因此、柴燒也就成為侘寂美學表現的一種形式。
欣賞柴窯燒成作品的美就像結交朋友,了解的過程是循序漸進式的。無論是行家裡手還是普通愛好者,都無一不被它的美麗折服:這種美是瞬間發現的驚喜,就像你突然瞥見飛翔中的鳥兒的美麗羽毛和河邊卵石的豐富色調。
當我們欣賞一件柴窯燒成的作品那一刻起,通過釉而的顏色推斷燒成氣氛和燃料類型,通過釉面上殘留灰燼形成的肌理推斷火焰的走向和作品在燒成時所處的窯位。其釉面效果由火焰的走向、灰燼與黏土中的化學成分、氧氣和燃料之間的作用力共同形成。釉面效果所展現出來的是特殊擴燒成情況和神秘的自然力量。這是一種由熔融的灰燼、黏土和熊熊的火焰所形成的美。
柴燒陶藝作品,產生落灰自然灰釉,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藥不同;不重複且難預期燒窯的成果。若是橫焰式窯,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處處散發著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燒陶藝家、茶友愛好者為它著迷盡心追求的原因。
-
訂閱茶百科微平臺:茶百科 或 quanzicha
○茶類第一自媒體。茶知識分享。你的私人選茶顧問。
○茶百科私人微信 376309358
○讓我們一起愛茶,愛上一種生活方式!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茶百科精選的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