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燒之美 自然無飾 不形而型

2021-02-17 茶百科

  柴燒源於中國,流於四方,保全於日本,延續於臺灣。日本的柴燒表現是哲學思想和生活文化結合的一種美學形式,而臺灣的陶藝家表現的是質感或配合造型等個人創作的意念。


  科技和時代進步,傳統的柴窯燒陶已經被視為落伍、費時、費力的燒陶方式,然而因柴火直接在坯體上留下自然的火痕,使得作品色澤溫潤且變化多端,且木柴燃燒後的灰燼,落在坯體上產生自然落灰釉,在受火面與背火面所產生的陰陽變化,也是電窯、瓦斯窯所不及的。落灰經高溫溶融,形成的自然落灰釉乍看不起眼,但越看越耐看是柴燒作品的迷人之處。


  柴窯燒陶時,完全燃燒的灰燼極輕,隨著熱氣流飄散。當溫度高達1200℃(依柴種類而有所不同)以上時木灰開始溶融,木灰中的鐵與陶坯中的鐵則使形成的釉呈現不同的色彩變化這種方式形成的釉被稱為「自然落灰釉」。


  木灰附著陶坯產生化學作用,但對窯壁、窯具則產生侵蝕效果,因此窯具壽命短。 燒窯的時間往往需要兩三天以上,且溫度需達到1260度以上,否則落灰效果差,是不盡其功的。薪柴的消耗量大(一立方米約需二、三噸柴,視燒窯時間不同而有所差異)投柴加火也需極大的體力與耐力,這些都是造成柴燒作品成本較高的原因。


  因為陶坯不需施釉,木灰自然的飄落,故每一件陶坯都會有厚薄不均的釉面,或是留下火焰燻燒的痕跡,或者沾染厚厚的、粗糙的、似熔未熔的灰釉…‥等等粗獷的質感、樸拙的色彩。正是因為很難人為控制自然落灰釉,所以自然而然,渾然天成,對於創作者而言每次開窯都是驚喜的體驗,器無同樣。


  由於柴燒工藝控制困難,人力、物力成本又高,所以對陶藝創作者來說無疑是項挑戰,但柴燒作品渾厚內練的質感「火痕」與「灰釉」往往在作品上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又是柴燒作品的不可求性和美學所在的地方,珍貴的柴燒作品充滿了哲學、審美學和藝術的魅力。因為柴燒作品的變幻和充滿藝術審美價值,國外收藏家把柴燒作品視為奢侈收藏品。

柴燒之美

  柴燒可以是這樣的一種美,一種審慎與謙遜的美,一種未完成、不依循常規的隨興之美。


  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回歸自然,火、土、灰三者融合,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油然而生。


  柴燒追求木灰燼與土的自然結合,不拘泥於形式美,自然而無粉飾之氣。將淳樸之美附著於萬物之間,在不形而型的柴燒器中,方可觸及靈魂。


  日本的侘寂美學廣為世人所知。因此、柴燒也就成為侘寂美學表現的一種形式。


  欣賞柴窯燒成作品的美就像結交朋友,了解的過程是循序漸進式的。無論是行家裡手還是普通愛好者,都無一不被它的美麗折服:這種美是瞬間發現的驚喜,就像你突然瞥見飛翔中的鳥兒的美麗羽毛和河邊卵石的豐富色調。


  當我們欣賞一件柴窯燒成的作品那一刻起,通過釉而的顏色推斷燒成氣氛和燃料類型,通過釉面上殘留灰燼形成的肌理推斷火焰的走向和作品在燒成時所處的窯位。其釉面效果由火焰的走向、灰燼與黏土中的化學成分、氧氣和燃料之間的作用力共同形成。釉面效果所展現出來的是特殊擴燒成情況和神秘的自然力量。這是一種由熔融的灰燼、黏土和熊熊的火焰所形成的美。


  柴燒陶藝作品,產生落灰自然灰釉,色澤溫暖,層次豐富,質地粗獷有力,與一般華麗光亮的釉藥不同;不重複且難預期燒窯的成果。若是橫焰式窯,燒成的作品有受火面與背火面的陰陽變化與火焰痕跡,處處散發著一種質樸,渾厚,古拙的美感,是柴燒陶藝家、茶友愛好者為它著迷盡心追求的原因。



-

訂閱茶百科微平臺:茶百科 或 quanzicha

○茶類第一自媒體。茶知識分享。你的私人選茶顧問。

○茶百科私人微信 376309358

讓我們一起愛茶,愛上一種生活方式!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茶百科精選的茶。

相關焦點

  • 臺灣大甲裕展林瑞華1563℃柴燒陶藝之美
    華夏經緯網10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金氏世界紀錄柴燒窯1563℃最高溫保持者-陶藝大師林瑞華,以柴燒探討不上釉的自然奧妙,在臺中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展出
  • 如何鑑別柴燒自然落灰釉?
    柴燒之美愈久迷人                  火中涅槃
  • 柴燒,素顏怎麼可以這麼美
    自然釉)兩大類,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都是上釉的,日本的備前燒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之間的關係。土 SOILl  柴燒專用之陶土多,經陶者自行調配,考量的是陶土耐熱溫度、柴窯屬性、薪柴總類等;追求的是讓土能產生一種溫潤、敦厚、沉穩內斂的柴燒之美。
  • 幽靜、侘寂和雅拙的柴燒之美
    丹波燒,亦稱「立杭燒」,起源於平安時代(794-1192)末期。桃山時代(1585—1603年)末期開始使用釉藥,並以「登窯」取代「穴窯」燒制陶器,至江戶時代(1603-1867)主要製作茶具。桃山時代以前通常採用「穴窯」,穴窯時期的「丹波燒」又稱為「小野原燒」,江戶初期進入階梯窯時代。公元16世紀下半葉,出兵朝鮮半島的豐臣秀吉將一批陶工帶回日本,腳踢式轆轤等製作陶瓷技術一直由此傳承至今。1978年被正式命名為「丹波立杭燒」,被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
  • 張晞手繪圖詳解1300℃龍窯,柴燒青瓷為什麼獨一份?
    柴燒龍窯需要從窯頭開始到窯身一直燒30個小時左右柴燒龍窯在張晞的老家龍泉寶溪這是一個山青水秀的山村龍窯選擇在背山面水、負陰抱陽的地方龍窯與地面有一定坡度坡度一般是18——22度輕臥婉延山上如龍形「龍窯」也因此而得名柴燒龍窯一般長28米左右整體窯高約2米
  • 薪 柴 燒 誌
    為提高產量及利用熱效率的引導,於是將數個窯間相連,採用斜坡式築窯,將第一窯室燒成時產生之熱氣,引入第二窯室,再由第二窯室引入第三窯室、第四窯室,以此類推,於是在熱空氣上升原理下,並以逐漸補柴燒窯之方式操作,此種類型之窯,因依山坡而建,外型又特殊,有登坡爬高之意故稱為【登窯】。登窯為中國最古老及傳統的窯爐之一,在大陸稱為【分室龍窯】或【階級窯】。
  • 「Be Filled With … HOPE」 心中所充滿的……盼望 - 柴燒
    這聽起來似乎像是救命稻草,但真實的盼望的確就像一架直升飛機將你從戰火中營救出來一樣,你惟獨要做的就是登上飛機。陶藝家們懂得盼望。投入了大量的時間和心血來拉坯、塑形,然而決定最終燒制結果的仍在窯爐之內,許多時候,結果也許是令人十分沮喪的,甚至是心灰意冷的,尤其是當你以柴燒的方式進行陶藝創作時,其難度就更高了。柴燒作品的成敗取決於土、火、柴、窯各個環節之間的關係。
  • 柴燒、氣燒與電燒,哪個窯爐燒出的建盞較好?
    本文就簡單介紹一下如何辨別建盞的好壞,並解答盞友們比較關心的柴燒與氣燒、電燒之間的區別。一、建盞的好壞如何辨別?在辨別好壞之前,首先要明確建盞之所以成為建盞的基本條件,那就是必須要具備鐵胎與自然生成的鐵系-分相析晶釉兩大要素。某些平臺上那些花裡胡哨的杯子一看就不是建盞,遑論好壞之分。在確定是建盞後,可從大致從以下四個方面辨別好壞。
  • 古法柴燒土陶,那不可思議的窯變之美一一探訪會澤縣土陶傳人鄧科滿
    這首富於詩情畫意的詩,描述的就是源於「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柴燒土陶的無窮魅力。而會澤「陶」源挖泥寨,那生生不息的千年窯火,在一代又一代的挖泥寨人的傳承下,鳳凰涅槃、破繭成蝶,以復古的、變化的、驚豔的美靜靜地訴說歲月的烙印。
  • 與臺灣柴燒第一人田承泰老師的長夏之約
    ,讓飛奔的身心安放一刻,用「刷屏」的雙手觸摸自然地溫度、感受夏茶與柴燒的蜜味……之前我們寫到與火神對話的用心者臺灣柴燒界第一人田承泰先生,作為始終在自己的探索之路上超越自我的了不起的當代陶藝家,其作品是迄今柴燒界唯一能上拍賣的"柴燒作品"。
  • 為什麼喜歡柴燒的人越來越多了?
    這兩種論點都有一定的現實基礎和歷史背景,論工匠精神,日本並不遜於任何國家,但陶瓷的製作有賴於多種因素的合力,景德鎮正是因為獨特的先天優勢,在陶瓷界獨領風騷。在夏目漱石的小說《我是貓》中,揶揄老人的臉為今戶燒(一種柴燒陶),可見日本的柴燒陶也並不是向來都討喜。日本柴燒的風行並影響著周邊國家,是和整個時代的審美趨勢密不可分的。
  • 300元的陶土賣到30萬,埋頭柴燒6年,成臺灣柴燒第一人
    對於很多人來說,四十已中年,穩定、無驚無險地過完下半生便好。可對於心中仍有一絲星星之火的人而言,探索生命的未知才剛剛開始。在臺灣苗慄南莊的深山裡,有一位燒陶人,三十年前,他是一個柴燒的門外漢,現在,他是臺灣柴燒第一人。
  • 柴燒建盞憑什麼價格是電燒的十倍,貴在哪,你更喜歡柴燒還是電燒
    並且就目前的市場來看,柴燒建盞普遍比電燒盞來的貴,那究竟柴燒建盞貴在哪裡?今天小編就跟大家一起來分析下。遵循古法技藝燒制首先柴燒是一種延續宋代的古法燒制方式,以松柏木為燃料。清代唐英在《陶冶圖說》裡就有提到:"陶坯入窯最宜潔淨,一沾泥渣便成斑駁,因窯風火氣衝突易於傷坯,此坯胎之所必用匣缽套裝也。"這也充分說明了在傳統的柴燒技藝中匣缽確實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保護作用。
  • 臺灣柴燒第一人——田承泰
    正是這種對灰的理解,讓他的柴燒在後來呈現出完全想像不出的顏色,那是無窮的自然之色所賜予的不竭之美。                                  柴燒最大的魅力就在於,灰燼和火焰會竄入窯內,高溫下,木灰溶融,從而形成自然的灰釉。
  • 田承泰 臺灣柴燒第一人
    每每憶起6月中旬的那幾天,回味之餘難免慨嘆時間如白駒過隙。《假日100天》是由天津日報社出版,是天津第一份,同時也是天津惟一的主流時尚周報。田老師柴燒工藝品的收藏價值吸引了《假日100天》記者的目光,「四心堂」提供支持,成就了這篇名為《茶道美學 吹來臺灣柴燒風》的文章,也算是為田老師此次津門之行留下一份紀念吧。
  • 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
    柴燒的真正意義是哪些?汽窯、電窯燒制時添加木屑或松木油使得陶坯表面形成類似柴燒的基本紋理算是真正柴燒嗎?陳朝超柴燒前些時間有一位柴燒愛好者和我一起討論了一個關於柴燒工藝的問題:為什麼有人多陶藝人用汽窯或者電窯也能燒成類似你的柴燒作品?
  • 科普:龍窯柴燒建盞
    龍窯採用自然通風方式,選用松木為燃料,火借風勢,窯溫可達1300度以上,能形成豐富落灰和滋潤肥厚的釉層,且有很好氧化窯氛,燒制的器物色彩變化豐富,透氣性好,材質穩定,且每件器物獨一無二,有很好收藏性和實用性。2、龍窯柴燒特點①柴燒不較現代電燒華麗,但古樸有雅韻。
  • 魅力無限的柴燒作品你值得擁有
    瓷器常見燒成方式有氣燒、煤燒和柴燒,其中柴燒是最古老的燒制方法,幾千年前祖祖輩輩就是這樣燒瓷器的。柴燒出來的瓷器與氣燒相比,別有一種古樸的氣質,釉色溫潤、豔麗而不張揚,似乎經歷了千百年,巋然屹立,寵辱不驚。
  • 別樣陶藝——柴燒
    其中陶藝文化展區除了常見景德鎮瓷器、宜興紫砂、河南鈞瓷、德化白瓷外,此次還有一些小眾陶藝作品亮相,如我們此次推薦的別具韻味和意境的柴燒陶藝。 據此次楠炘陶藝負責人介紹,柴燒的特色是不上任何釉,用陶土作為材料、木材作為燃料,從低溫到高溫連續24小時不間斷燒3-5天,柴窯和電窯、氣窯不同的是,傳統柴窯火不穩定,成品也相對比較低。
  • 柴燒第一人!
    錯落有致的幾間房屋,被濃濃的深綠色包裹著,幾縷炊煙從間嫋嫋升起,頗像古代世外高人隱居之地的樣子。但其實,40歲之前的田承泰,對柴燒絲毫不了解,完全是一個門外漢。柴燒是一種古老的制陶方法,擁有著數千年的悠久歷史。主要用薪柴為燃料燒成陶瓷製品,燒窯難度相當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