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波古窯所處的日本兵庫縣多紀郡今田村的立杭地區,山丘環繞,有著優美的田園風光,當地富含鐵質的土壤是上佳的制陶材料。該地區至今還有20來處窯場燒制樸素的陶器,當地人大多過著農夫般的儉樸生活,延續著傳統文化。
丹波燒,亦稱「立杭燒」,起源於平安時代(794-1192)末期。
桃山時代(1585—1603年)末期開始使用釉藥,並以「登窯」取代「穴窯」燒制陶器,至江戶時代(1603-1867)主要製作茶具。
桃山時代以前通常採用「穴窯」,穴窯時期的「丹波燒」又稱為「小野原燒」,江戶初期進入階梯窯時代。
公元16世紀下半葉,出兵朝鮮半島的豐臣秀吉將一批陶工帶回日本,腳踢式轆轤等製作陶瓷技術一直由此傳承至今。
1978年被正式命名為「丹波立杭燒」,被指定為國家傳統工藝品。
丹波窯仍屬須惠器窯類型,多為丘陵斜坡上築的穴窯。
穴窯長約3米,寬為1.5米,高度為1.2-13米,煙囪為30釐米,突出在窯的深處,燒火口後沒有支柱。
丹波窯制陶多取材地表層,因坯體含鐵量高,燒成後呈鐵鏽紅黑色,再加上灰褐色的自然釉,形成了古丹波的神秘幽靜的風格特色,充滿幽玄的趣味,呈現出與常滑、備前的不同特質。
相對於常滑、越前,古代丹波更接近於備前。
早期坯胎白且明亮,隨著時代的推移,越往深處取材,色澤愈暗淡。
古丹波窯主要生產大型無釉陶缸、陶甕及擂缽、罐、甕德利(酒壺)等實用性陶器,丹波的酒瓶曾名揚四海。
丹波古陶素地無釉,基本不加紋飾,但其窯變色彩,在日本首屈一指。由於坯體含鐵量高,燒成後質地堅硬,呈現出鐵一般的視、觸肌理。在鐵色的坯體上,落灰釉自然流動,出現豐富的窯變效果,古樸中透著些野性。
初期的丹波燒受到常滑燒的影響,其作品多呈現強烈的色彩意象,十四世紀以來,丹波燒逐漸脫離常滑的陰影,充分展現土與火的自然特性,造就柴燒的幽靜、、雅拙之美,形成了自己獨具特色的藝術風格。
柴房精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