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臺灣柴燒第一人田承泰老師的長夏之約

2021-03-01 上海廿一文化

田承泰以自然為題的樸實簡單,是器物外型、是生活態度、是性情的陶冶,更是生命的豁達。簡單中的不簡單,如茶湯浸潤後的茶器,溫潤而厚實富有光澤,對於水、茶、酒的香氣、口感有了新的詮釋。


 無論您是否了解柴燒

人類都沒有離開過火與土的生命歷練

也許您已經很久沒有在酷熱的長夏

喝一杯沁人心脾的老茶

甚至難得有時間品茶賞物,

總覺得那是別人家的事情

但是,無論在魔都或者這個世間的哪個角落,都應該給身體一次深呼吸,

在漫漫長夏,約好友或伴侶、同道一起聆聽內心深處對自然、安適的召喚,

讓飛奔的身心安放一刻,

用「刷屏」的雙手觸摸自然地溫度、

感受夏茶與柴燒的蜜味

……

之前我們寫到與火神對話的用心者臺灣柴燒界第一人田承泰先生,作為始終在自己的探索之路上超越自我的了不起的當代陶藝家,其作品是迄今柴燒界唯一能上拍賣的"柴燒作品"。


收藏過田老師作品的藏家或者有緣人,真正被打動的往往是作品透射出的匠人的全情投入與作品本身經過「真火」歷練的立體靈動,一件會說話的陶作品,能夠帶給人自然的呼吸與天地的低語!


田承泰老師對自己的作品要求是精益求精,從一窯300件的陶胚中經歷數次回窯最終只可得20-30件自己滿意的作品。


真正的好作品必須經得起真火歷練,才會金紅閃亮的出窯,受得了世間冷暖,並隨時光沉澱出自己的摸樣!

"陶與茶一樣是有奧妙生命力的,在不斷地親密接觸當中,綻放、融合、圓滿,留下豐沛的時光飽和度。

 

記得《一代茶聖千利休》那部電影中:「千利休找到一位匠人,想做一個茶碗,而匠人了解千利休對美的追求做了一個幾近完美的作品奉上,但千利休卻說他期待的是「不討好雙手的茶碗」,工匠再做,最終拿出的果然」不討好」的自然之作」。而田老師的作品,讓喜愛者在觸摸當中感受到自然的樸拙、無限,甚至洞悉土壤的生命活性,感悟人與大地的無言密語。


這個長夏,有幸如約田承泰老師與他的柴燒,一起共享夏日裡的柴燒茶味,結合天地人的自然養生節奏,觀照自我的大家可以讓自己的脾胃在三伏天偶遇茶湯的順勢而為!


給自己點時間,

感受田承泰老師柴燒與茶湯的動人故事

……

無論您是柴燒收藏的大家

還是是各位茶人、仙子席上的座上賓

或是田承泰老師多年的好朋友、忠實粉絲

是誰?在哪裡?

生活都離不開天時、地利、人和的圓滿相遇,

恰逢一次清涼之約,小酌一杯自然之氣!


展覽時間:2016.08.06(六) – 2016.08.11(四)

 11:00 –18:00

夏の茶會:2016.08.06(六) 15:00 - 16:30 

與藝術家有約:2016.08.07(日) 14:00 - 15:00 

開放時間:周二至周日 11:00 - 18:00

時間:2016.08.06(六) 15:00 - 16:30 

費用:4,800/人

(費用含茶會上使用並贈送的田承泰柴燒生活茶器一套:1件中杯+1件多用途茶盤)

(本次茶會茶器為田承泰老師專為此次特別定製,僅此30套)

席位:30人/場

地點:上海浦東新區長柳路58號21樓 廿一文化 (證大立方大廈)

報名:021-6100-9010


8月1日-8月12日

【澄熙學堂】快樂國學暑期班

8月2日

朱壁修先生公開課| 何為中醫之「神」?

8月6日-8月11日

 臺灣柴燒第一人田承泰生活茶器展

8月6日 

夏日茶會 | 田承泰老師茶器感受專場

8月7日 

與藝術家有約 | 臺灣柴燒第一人田承泰

8月11日 

廿一茶社共修 | 「禪語茶心」茶參

8月15-16日

 曲黎敏教授「望聞2016「系列講座第三講

東方文化健康生活美學聚合平臺:符合國家大力發展文化事業的要求。 

國際多元文化項目交流中心:國際文化交流、藝術展覽、收藏、名師講堂、健康生命研習、心靈音樂、文化主題遊學等。     

社會公益性企業文化組織:積極參與並主辦各類社會型公益項目。

廿一電話:021-61009010

廿一地址:浦東長柳路證大立方大廈21樓

地鐵9號線楊高中路站下車,3號出口出站,步行至民生路丁香路左拐,繼續步行至丁香路長柳路右拐,步行30米就能看到證大立方大廈。

如果您也對國內外優秀文化藝術活動感興趣,那就趕快加入我們吧!

傳播生活與生命智慧,文化廿一歡迎大家關注公眾微信帳號

我們定期與各位分享國內外優秀文化藝術活動

微信號:culture-21

 

 

相關焦點

  • 了不起的匠人田承泰 | 臺灣柴燒第一人
    在臺灣苗慄南莊的深山裡。錯落有致的幾間房屋,被濃濃的深綠色包裹著,幾縷炊煙從間嫋嫋升起,頗像古代世外高人隱居之地的樣子。當然,作為臺灣柴燒第一人的田承泰,絕對也算現代的一方高人,他的作品是柴燒界、唯一能上拍賣的大家,其價格遠超一般市面的柴窯作品。
  • 田承泰 臺灣柴燒第一人
    《假日100天》是由天津日報社出版,是天津第一份,同時也是天津惟一的主流時尚周報。田老師柴燒工藝品的收藏價值吸引了《假日100天》記者的目光,「四心堂」提供支持,成就了這篇名為《茶道美學 吹來臺灣柴燒風》的文章,也算是為田老師此次津門之行留下一份紀念吧。  以下是文章中關于田老師的幾段生動描寫,摘錄下來以饗茶友:
  • 柴燒第一人!
    田承泰家,在臺灣苗慄南莊的深山裡。錯落有致的幾間房屋,被濃濃的深綠色包裹著,幾縷炊煙從間嫋嫋升起,頗像古代世外高人隱居之地的樣子。當然,作為臺灣柴燒第一人的田承泰,絕對也算現代的一方高人,他的作品是柴燒界、唯一能上拍賣的大家,其價格遠超一般市面的柴窯作品。
  • 臺灣柴燒第一人——田承泰
    在臺灣苗慄南莊的深山裡,有一位燒陶人,三十年前,他是一個柴燒的門外漢,現在,他是臺灣柴燒第一人。                                       老田全名田承泰,臺灣人。柴燒,是用木頭燒陶的一門手藝。
  • 300元的陶土賣到30萬,埋頭柴燒6年,成臺灣柴燒第一人
    在臺灣苗慄南莊的深山裡,有一位燒陶人,三十年前,他是一個柴燒的門外漢,現在,他是臺灣柴燒第一人。                                    你可能難以想像,這麼一隻灰不溜秋,坑坑窪窪的小土杯竟然可以賣這麼貴,品相好一點的至少兩三萬一只。
  • 田承泰:他6年零收入,躲進深山,卻把300塊的土賣到了30萬!
    ► 當然,作為臺灣柴燒第一人的田承泰,對柴燒絲毫不了解,完全是一個門外漢。為了熟悉柴窯,田承泰和妻子,跟著在日本學柴燒,回臺灣後自己蓋窯的簡銘照,學了整整一年。此時溫度已經達到約1250—1280攝氏度。
  • 臺灣田承泰、鄭惠中、蔡奕哲、蔡永和四位老師精彩講座
    各以不同的主題,關於布衣生活、關於茶文化、關於攝影美學,乃至社會責任等主題,與您分享!講座具體安排:2014.11.08(六)上午10:00-12:00鄭惠中老師專場「布衣文創與社會責任」2014.11.08(六)下午14:00-16:00田承泰老師專場「田承泰話柴燒」2014.11.09(日)上午10:00-12:00蔡奕哲老師專場「如何品飲一杯茶」2014.11.09(
  • 尋找手藝人 6年,1280度,柴燒的溫度,是他給生命最誠摯的獻禮
    ——田承泰- 匠心語錄 -田承泰,著名柴燒大師,1952年生於臺灣。1996年成立有泥齋工作室,2007年從三芝移居苗慄南莊建造有泥窯,遠離塵囂,與妻子陳羽蓮開始潛心創作柴燒作品。當時的臺灣,幾乎沒有人做灰釉,因為木灰極其不穩定,且所處環境對木灰的燒制也有著諸多限制,加上利用木灰作為釉的原料之過程十分繁雜——「把木頭燒成灰,還需要篩、洗,因為它含有強鹼,光洗就要洗九次以上,洗乾淨之後再曬乾。」這一系列下來,十分費事。當時的田承泰還面臨著無人可請教的境況,便只能自己一步一步地慢慢摸索。
  • 田承泰和他的柴燒:用生命的熱度喝茶
    這才是一個自然之子的傑作,是利休嚮往的神品。"他們認為田承泰的作品就能達到"從不討好,永遠貼合"的效果。 據說很多熱愛老茶的已經要配他的柴燒用具,只是一件難求。他一年幾次燒窯的過程,曾被拍成代表臺灣的紀錄片。十幾天燒窯的過程裡不能離開,晚上要睡在窯邊,兩三分鐘就要投一次柴。一窯要燒5000公斤柴,全靠他和妻子兩人不斷地把柴分成小塊,五根十根,在十幾天裡不斷地投進去。
  • 柴燒三部曲 · 臺灣工藝之家吳明義
    柴燒三部曲 · 臺灣工藝之家吳明義柴燒是一種古老的技藝,燒窯難度相當高。
  • 羅老師帶領小分隊臺灣行,兩位少爺落入魔爪
    hello 大家好我是貌美如畫的恆恆羅老師今年將一百零八匠的採訪延伸到了臺灣帶著我們年輕好學的手藝人大雄一起去臺灣
  • 吳金維教你做柴燒『臺灣控火系柴燒陶藝家』
    二火、三窯技」的柴燒烈火質變,表現出兼具黃金光澤與多種色彩自然互補的炫燦,光芒耀眼。 吳金維老師歷經數百次的燒窯、打磨,潛心研究出新的燒法——新柴燒。 更值得一提的是,使用柴燒杯喝茶,更潤喉順口、喝咖啡更濃鬱、喝白酒更香醇。
  • 華禹鈞瓷——柴燒名家崔松偉
    當代柴燒第一人在中國當代鈞瓷行業裡眾多的鈞瓷人 他被稱為柴燒第一人 他是一名熱愛鈞瓷的手藝人 他對鈞瓷的熱愛深入骨髓,伴隨一生
  • 臺灣大甲裕展林瑞華1563℃柴燒陶藝之美
    華夏經緯網10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電子報」報導,臺灣金氏世界紀錄柴燒窯1563℃最高溫保持者-陶藝大師林瑞華,以柴燒探討不上釉的自然奧妙,在臺中大甲裕珍馨三寶文化館展出
  • 柴燒之美 自然無飾 不形而型
    柴燒源於中國,流於四方,保全於日本,延續於臺灣。
  • 薪 柴 燒 誌
    為提高產量及利用熱效率的引導,於是將數個窯間相連,採用斜坡式築窯,將第一窯室燒成時產生之熱氣,引入第二窯室,再由第二窯室引入第三窯室、第四窯室,以此類推,於是在熱空氣上升原理下,並以逐漸補柴燒窯之方式操作,此種類型之窯,因依山坡而建,外型又特殊,有登坡爬高之意故稱為【登窯】。登窯為中國最古老及傳統的窯爐之一,在大陸稱為【分室龍窯】或【階級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