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陷楚國都城郢。在洞庭湖畔、汨羅江邊,一位「顏色憔悴、形容枯槁」的老人聽到秦人入郢的消息後,悲從中來,哀嘆「惟郢路之遼遠兮,江與夏之不可涉」,感到救國無望,於是自投汨羅江而死。
這位老人就是屈原,他投江這一天正是農曆五月初五。
根據民間傳說,汨羅江下遊沿江十幾個村落的漁民聞此噩耗,紛紛駕著自家捕魚的小船去打撈,卻沒有找到屈原的遺體。直到第十天,三家墩(今湖南省嶽陽市屈原區河市鎮三合村——屈子祠對岸相望處)的漁民才把屈原的屍體打撈上來。
根據打撈地點推測,屈原投江後遺體並沒有沿著江水漂到下遊,反而是逆行30裡到了上遊。這不可不謂奇事一樁,難道汨羅江的江水能夠倒流?
故事還得從汨羅江的地理位置說起。汨羅江發源於江西省修水縣幕阜山脈黃龍山梨樹堝,全長253公裡,流域面積達5543平方公裡,最終匯入洞庭湖,是東洞庭湖濱湖區最大的河流。汨羅江分為南北兩支,南支稱汨水,為主源;北支稱羅水,至汨羅市屈譚匯合稱汨羅江。在汨羅江口有一個深潭,名為河伯潭。河伯潭古稱羅淵,又名屈潭,潭邊立有一塊石碑,相傳屈原就是在此投江。《水經注·湘水》載:「汨水又西為屈潭,即汨羅淵也。屈原懷沙自沉於此,故淵潭以屈名。」
看來河伯潭就是當年屈原沉江的地方,但是江水倒流究竟是民間傳說還是確有其事呢?
以科學常理推斷,江水是絕不可能倒流的,但真相往往出人意料。
汨羅市氣象局曾對近幾年汨羅江流域的暴雨特徵進行分析,結果發現每年端午節前後,汨羅江暴雨過程最多,佔全年一半以上。當地老百姓將這種端午節前後突然出現的洪水稱為「端陽水」。我國河流眾多,端午期間突發暴雨洪水並沒有什麼怪異之處,但與此同時另一件讓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發生了:在端陽水泛濫期間,原本順流的汨羅江竟會開始倒流。
看來民間傳說並非毫無根據,但是汨羅江為何會倒流,難道存在什麼神秘力量?
最初有專家認為這種神秘力量是「湧泉」,依據是在屈子祠發現的一塊石碑上有這樣一段文字:魂歸於泉,屍歸於墳,靈歸於祠,為其實。也就是說,屈原投江之處應該是在一個「泉」邊。
以汨羅江發源地幕阜山脈所儲存的大量地下水看來,汨羅江江底很可能存在大規模的湧泉。而如果在一片水域發現湧泉,很可能意味著水下的地理環境發生了變化。水下地形地貌一旦發生改變,水流的流向有時就會發生異變。
然而實地勘察的結果令人失望。原來,在汨羅江下遊,由於地勢逐漸變得開闊而平緩,水流的流速也變得緩慢,水中來自上遊的泥沙年復一年地沉積在這裡。厚厚的淤泥阻擋了地下水的出露,四周平緩的地勢也幾乎無法具備形成湧泉的壓強等地理條件。
還有人猜測是漩渦導致江水倒流,貴州省安順市南郊的漩塘就是例證。果然,在汨羅江中段一個名叫「澄潭」的河灣上,其江底隱藏著許多詭異的深潭。這種深潭一旦遇到來勢洶洶的「端陽水」,汨羅江江面上便會出現巨大的漩渦和危險的暗湧。
不過再一次令人失望的是,這樣的漩渦產生的旋轉只不過會對水流的流向產生一定影響,卻無法讓汨羅江的江水發生倒流。
正所謂「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幾經周折,這股神秘力量還是露出了廬山真面目。
原來,「端陽水」暴發期間,湘江、資江、沅江、澧水等四水湧漲,齊注洞庭湖,導致洞庭湖水位猝然抬升。洞庭湖湖水暴漲之後,其水位便會高過汨羅江下遊的水位。這時,大量的湖水乃至長江水都會倒灌進入汨羅江,原本自東向西流入洞庭湖的汨羅江此時便產生了「江水倒流」的怪異現象。
根據歷年以來當地水文部門的觀測,洞庭湖倒灌汨羅江最遠竟然能夠到達距離河口50公裡的地方。因此,屈原的遺體最後在汨羅江上遊被找到,也就不足為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