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揭示ABL激酶的動態構象變化,為開發新一代癌症靶向藥物...

2020-12-24 生物谷

2020年10月9日訊/

生物谷

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可視化觀察了之前未知的ABL激酶的結構,從而為設計針對成年和兒童癌症患者的靶向療法提供新的見解。這項研究將推進對癌症靶向藥物產生的耐藥性的理解。相關研究結果於2020年10月1日在線發表在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Conformational states dynamically populated by a kinase determine its function」。

圖片來自Scientific Reports, 2019, doi:10.1038/s41598-019-38672-x。

這一成就的核心是美國最強大的核磁共振(NMR)光譜儀,該光譜儀於2019年安裝在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就像顯微鏡讓科學家們能夠窺視細胞內部一樣,NMR光譜儀讓人們能夠可視化觀察以前看不見的或者說無法檢測到的分子結構,而這些結構是無法用其他技術觀察到的。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結構生物學系主任Charalampos Babis Kalodimos博士說,「這是第一次捕捉到蛋白激酶如此短暫的構象,考慮到人類有超過500種激酶,這真正展示了還有很多未知領域需要探索。人們對ABL激酶及其耐藥機制已經研究了20年,但有了這項技術,我們如今處於改善靶向治療的新起點。」

了解ABL激酶

BCR和ABL基因的融合促進了幾種癌症類型中的細胞生長,其中最明顯的是慢性骨髓性

白血病

(CML)。第一種廣泛使用的靶向藥物通過幹擾ABL激酶來阻斷BCR-ABL基因融合的活性。藥物伊馬替尼(imatinib)在成人CML中取得了顯著的成功,有時也用於治療兒童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但是,白血病細胞往往對靶向BCR-ABL的藥物產生耐藥性,治療效果較差。耐藥性也是其他靶向藥物的常見現象。

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綜合癌症中心主任Charles W.M. Roberts博士說,「靶向藥物在患有癌症的成人和兒童中表現出了顯著的反應,他們的癌症是由像BCR-ABL基因融合這樣的特定

遺傳

事件驅動的。但是,我們知道這些藥物通常只在耐藥性產生之前的一段時間內發揮作用。這一發現有助於我們了解這種耐藥性是如何發生的,並提供了能夠設計更好藥物的信息。」

這些研究人員使用NMR光譜儀研究了ABL激酶的結構,並了解更多關於耐藥性是如何發生的信息。他們可視化觀察了ABL激酶以前未知的形狀,以及這種蛋白如何從活性狀態轉變為非活性狀態。他們的研究顯示了ABL激酶的只在5%的時間內出現的短暫構象。

這些構象對ABL激酶如何被激活起著重要作用,並且可以被突變劫持而將編碼這種激酶的基因轉化為致癌基因。通過研究ABL激酶與靶向抑制劑伊馬替尼結合時的瞬態結構,這些研究人員更多地了解了對這種藥物的耐藥性是如何發生的。這些研究結果提供了對這種激酶不同狀態(包括非活性狀態)如何用於設計更具選擇性且可能更有效的抑制劑的新見解。

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結構生物學系的Tao Xie博士說,「通過闡明針對ABL激酶靶向藥物產生耐藥性的基本機制,我們已經展示了NMR光譜儀在更好地理解其他激酶和蛋白動態方面所擁有的潛力,在蛋白動態變化中,具有生物學重要性的構象僅在短暫的時間內出現。」(生物谷 Bioon.com)

參考資料:1.Tao Xie et al. Conformational states dynamically populated by a kinase determine its function. 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c2754.

2.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nsights set stage for next-gen targeted cancer therapies for adults and children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0-10-nuclear-magnetic-resonance-insights-stage.html

相關焦點

  • CellPress|構建可降解激酶組圖譜為加速降解藥物開發提供資源
    作者構建的數據集為大約200中激酶提供了化學指南,並且證明了從最高效結合開始的策略是低效方法。作者開發了多靶標降解模型來回答泛素蛋白酶系統最基礎的問題,並揭示了激酶降解是p97依賴的。1介紹TPD是一種新興的治療手段,它可以克服傳統藥物抑制方法的限制。
  • 強效激酶抑制劑avapritinib申請上市...
    2019年06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Blueprint Medicines是一家精準醫療公司,專注於開發新一代靶向和強效激酶藥物,用於具有特定基因特徵的疾病。近日,該公司宣布,已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提交了靶向抗癌藥avapritinib的新藥申請(NDA)。
  • 【科技前沿】饒子和等院士點評:盧敏等實質性獲得靶向藥物的聖杯...
    p53在全球約一半癌症患者發生突變,意味著p53靶向藥物理論上可用於全球約50%的癌症患者,該群體遠高於目前臨床使用的一百多個靶向抗癌藥適用群體的總合——2-13%癌症患者(Prasad, Nature,2016;Tannock,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16)。
  • 新冠研究中國登上Science封面首次揭示新冠病毒人體蛋白受體結構
    這些結構為開發針對這種關鍵相互作用的療法提供了基礎。獲得ACE2結構ACE2長什麼樣?病毒的S蛋白是如何和ACE2結合的?周強實驗室的這次研究就是為了搞明白這個問題。搞清ACE2的結構,才好對症下藥。ACE2-B0AT1 複合物結構圖由圖可見,ACE2以二聚體(即兩個相同或相似的簡單結構成對出現,三聚體…X聚體以此類推,用於化學和分子生物學領域)形式存在,同時具有開放和關閉兩種構象變化,但兩種構象均含有與冠狀病毒的相互識別界面。S蛋白如何抓住「門把手」ACE2?
  • ...受理同類首創胃腸道間質瘤精準靶向藥avapritinib的兩個適應症...
    2020年4月23日,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石藥業」,香港聯交所代碼:2616)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受理胃腸道間質瘤(GIST)精準靶向藥物avapritinib的新藥上市申請,涵蓋兩個適應症,分別為用於治療攜帶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α(PDGFRA)外顯子18突變(包括PDGFRA D842V突變)的不可手術切除或轉移性GIST
  • 全面解析肺癌靶向治療藥物群像
    肺癌的發病率無論是海外還是中國,肺癌都是發病率最高的癌症,肺癌治療藥物也是各大藥企的研發重點。根據WHO統計,2018年全球預計有1810萬腫瘤新發患者,其中肺癌約209.4萬,佔比11.6%。根據國家癌症中心統計,2015年中國新發肺癌患者73.3萬,且以2%-3%的年增長率增加,其中85%是非小細胞肺癌,其中EGFR基因突變比例為28.20%,KRAS突變比例為6.00%,ALK為5.60%,ROS1為1.90%。以此類推,2019年ALK抑制劑的目標人群約5萬人。
  • Science子刊:阻斷EGFR改善抗PD-1藥物對EGFR突變肺腺癌的療效
    2020年2月5日訊/生物谷BIOON/---肺癌是全世界癌症相關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大約80%的肺癌病例被歸類為非小細胞肺癌(NSCLC)。在NSCLC中已經報導了幾種致癌驅動基因的改變,包括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GFR)編碼基因和間變性淋巴瘤激酶(ALK)編碼基因。
  • Science:我國科學家發現人中和抗體結合SARS-CoV-2刺突蛋白的N端...
    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c6952。具有強效中和活性的靶向SARS-CoV-2 S蛋白的單克隆抗體(mAb)是開發COVID-19治療幹預的一個重點。許多研究報導了靶向RBD和抑制S蛋白與ACE2之間結合的SARS-CoV-2中和抗體的功能和結構。使用單一的RBD靶向抗體可能會誘發冠狀病毒產生抵抗性突變。
  • 史上最全癌症靶向及免疫治療藥物清單(含醫保覆蓋及價格)!
    近年來,新一代抗腫瘤藥物的興起讓腫瘤的治療從細胞毒性藥物治療時代跨越到基於基因變異的精準靶向治療新時代。經過充分的臨床證明,分子靶向治療不僅能精準地「殺滅腫瘤」,而且能延緩腫瘤發展,進而延長患者帶瘤生存期,使腫瘤患者的臨床治療目標逐漸轉向「慢性病管理」狀態,就像高血壓患者需要持續服用降壓藥,糖尿病人需要一直服用降糖藥,癌症也可以被看作是一種特殊的「慢性病」,需要長期使用抗腫瘤藥物。
  • 癌症治療的有效解題思路——清華大學藥學院廖學斌課題組合作揭示...
    清華新聞網9月7日電 近期,清華大學藥學院廖學斌課題組與中山大學魏來課題組合作發現造血祖細胞激酶1(HPK1)通過有效調控T細胞功能,可成為T細胞免疫治療的藥物靶點。該工作是提高T細胞療法抗腫瘤療效的關鍵,為癌症治療提供了有效思路。
  • 亞盛醫藥第三代BCR-ABL抑制劑HQP...
    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是一種罕見的惡性血液疾病,在美國年發病率約為1.9/10萬人。隨著靶向BCR-ABL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的上市,CML的治療方式得以革新。儘管第一代BCR-ABL抑制劑伊馬替尼(格列衛®)及後續推出的幾種二代藥物對CML的治療具有顯著的臨床效益,但獲得性耐藥一直是CML治療的主要挑戰。
  • 施一公課題組《細胞》發文,首次揭示小分子藥物識別阿爾茨海默病...
    因此,開發γ分泌酶抑制劑(GSI)或活性調節劑(GSM),通過控制這種關鍵蛋白的切割活性來治療阿爾茨海默病,一度被人們寄予厚望。然而令人遺憾的是,過去這類嘗試在臨床試驗中遭遇失敗。更透徹地理解藥物對γ分泌酶的作用機制,對於設計和優化特異性更強、不良反應更小的候選藥物,無疑十分關鍵。
  • Science論文解讀!開發出CiBER-seq新技術,可同時分析細胞中的多達...
    CiBER-seq原理示意圖,圖片來自Science, 2020, doi:10.1126/science.abb9662。雖然這項技術將主要受益於對影響感興趣基因的遺傳網絡進行追蹤的基礎研究人員,它也將幫助人們快速找到控制疾病基因的調控序列,並可能找到新的藥物靶點。
  • HER3靶向抗體偶聯藥物(ADC)!第一三共patritumab deruxtecan治療...
    有3例(5%)被證實為藥物相關性間質性肺病(ILD),由一個獨立的裁決委員會確定。斯隆-凱特林紀念癌症中心腫瘤科醫師Helena Yu博士表示:「考慮到在這種情況下缺乏有效的治療方法,patritumab deruxtecan在先前接受過多種療法且對EGFR療法有各種耐藥機制的EGFR突變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中的這些初步療效非常令人鼓舞。
  • Science:新發現的細胞通路有望開發癌症療法
    這項研究提供一種新的機會來開發能夠潛在地抑制人癌細胞中的這種通路和有助控制它們生長的藥物。相關研究結果發表在2017年6月16日的Science期刊上,論文標題為「Transcriptional activation of RagD GTPase controls mTORC1 and promotes cancer growth」。
  • 《細胞》:激酶是潛在的新冠病毒藥物靶標
    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持續惡化,確診病例已經超過1000萬,整個科學界都在急切地尋找有效的抗病毒療法。一個國際研究小組近日在《細胞》雜誌上發表研究論文指出,激酶是潛在的新冠病毒藥物靶標,一些針對激酶活性的藥物可以抑制病毒感染。研究人員稱,他們已確認了數種具有抗病毒作用的激酶藥物,希望有關人員能儘快對其進行臨床測試。
  • 中國胃腸道間質瘤診療20年:論文越發越多,靶向藥物卻只有3種
    靶向藥物的出現改變了GIST治療現狀,而近年來臨床和基礎研究進一步改善了GIST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近20年來,中國GIST的治療與發展發生了哪些變化?與國外還有哪些差距?醫學界腫瘤頻道有幸邀請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李健教授對此進行解答和分享。
  • 重磅級文章解讀近期癌症轉移研究新進展!
    Lawson博士說道,這或許具有重要的潛在臨床意義,因為靶向作用線粒體代謝的藥物或能有效抑制乳腺癌患者機體的癌症擴散;腫瘤常被認為含有異常功能的線粒體,而且通常會通過厭氧糖酵解的方式或沃伯格代謝來維持,本文研究挑戰了這一理論,結果表明,在乳腺癌擴散期間,癌細胞能利用線粒體代謝的方式來擴散。
  • 強效KIT抑制劑Ayvakit美國申請新...
    2020年12月18日訊 /生物谷BIOON/ --基石藥業(CStone)合作夥伴Blueprint Medicines是一家專注於基因定義的癌症癌症、罕見疾病和癌症免疫治療的精準醫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