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胃腸道間質瘤診療20年:論文越發越多,靶向藥物卻只有3種

2021-01-11 騰訊網

李健教授談中國GIST治療進展與挑戰。

胃腸道間質瘤(GIST)屬於少見的間葉組織腫瘤,佔所有胃腸道惡性腫瘤 0.1%~3%。GIST可以發生於消化道任何部位,以胃和小腸最為常見。由於GIST起病隱匿,且容易被常規檢測手段忽略,往往在疾病晚期才被發現,對患者造成致命傷害。靶向藥物的出現改變了GIST治療現狀,而近年來臨床和基礎研究進一步改善了GIST患者的診斷和治療。

近20年來,中國GIST的治療與發展發生了哪些變化?與國外還有哪些差距?醫學界腫瘤頻道有幸邀請到北京大學腫瘤醫院的李健教授對此進行解答和分享。

靶向治療20年,爭議多,藥物少

自2000年第一例GIST患者經伊馬替尼治療成功以來,到現在已經過去20年了。

「GIST是較早使用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治療的實體瘤,這意味著沒有經驗可借鑑,意味著所做的東西具有開創性,意味著嘗試和爭議。」李健教授說。

靶向藥物輔助治療,劑量怎麼選?

「在GIST靶向治療領域,爭議始終是存在的。」李健教授介紹,「目前最大的爭議是靶向藥物的輔助治療。手術後,患者服藥的目的是降低復發率,可一旦停藥,就會有一部分患者面臨復發。」

手術後,靶向藥物究竟吃幾年?目前全球的「金標準」是3年,但很多臨床醫生發現,3年還是短,患者停藥依舊會復發。

中國醫生正在做5年和6年的臨床研究,期待研究結果的同時我也在思考,患者用藥5年、6年後,停藥依然復發怎麼辦?患者要永遠服藥嗎?還是說需要通過區分人群來確定服藥時間呢?這些問題其他實體瘤給不了我們答案,只能靠我們自己去探索。

三雄爭霸,難解耐藥之苦

自PDGFRα 基因突變被發現以後,GIST患者治療模式發生了巨大改變。目前,我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批准了3個靶向藥物上市,分別為伊馬替尼、舒尼替尼、瑞戈非尼;美國僅比我們多一個藥物,為Avapritinib。

實際上這三個藥物已經上市很多年了,2002年伊馬替尼上市,2008年舒尼替尼上市,近10年後的2017年瑞戈非尼上市。不是沒有人研發新藥,而是很多新藥研究都失敗了,要麼腫瘤控制時間沒有達到預期,要麼毒副反應太嚴重,目前亟需新藥去解決GIST患者的問題。

伊馬替尼耐藥是GIST面臨的主要問題,從藥物作用機制來講,伊馬替尼耐藥可能是因為繼發突變點。舒尼替尼和瑞戈非尼針對一些繼發突變點有效,但有效點很少,這是目前的一個困境。

尋找耐藥的原因、機制,研發新的替代藥物成為研究者關注的問題。李健教授表示,未來可能獲批的靶向新藥有兩個,分別是Avapritinib和Ripretinib,兩藥都是新型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對PDGFRα D842V突變的不可切除或轉移性GIST患者可能有效。目前,已經有中國的企業獲得了它們的運營權、銷售權以及臨床試驗權,若未來它們能夠在中國上市,或許會給中國GIST患者帶來非常大的福音。

免疫治療能否開花結果

大熱的免疫治療有沒有可能給中國GIST患者帶來獲益呢?李健教授表示,在GIST領域中,免疫治療也曾經嘗試過,但很遺憾現有的研究結果都不理想,因此很多學者認為GIST患者不是免疫治療的獲益人群,不過也可能是大家沒有找到對的方向。未來免疫治療是否能在GIST領域開花結果呢?需要更多人去探索。

國內外治療與發展,差距 OR 差異?

從前,國內外GIST的治療和發展被稱為「差距」,近幾年,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發展,這種「差距」逐漸轉變為「差異」。

新藥使用,基本同步

為了保護患者權益,相對於歐美國家,此前我國新藥審批流程較為複雜,審批時間較慢,導致很多中國患者不能快速用到新藥。「目前,我國在新藥審批方面已經加快了腳步,甚至我國患者有可能與國外患者同步接受新藥治療。」

藥物劑量存在差異

東西方國家GIST的流行病學特徵基本一致,對中國南方多個中心的2570例GIST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表明,GIST男女患者的比例為1.15:1,中位年齡為58歲(範圍18-95歲)。主要腫瘤部位包括胃(64.5%)、小腸(25.1%)、結直腸(5.1%)、食管(1.9%)和胃腸外部位(3.3%)。

與西方國家相比,我國在GIST治療藥物劑量上存在一定差異。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的給藥劑量一般按照患者體重來計算,相比西方人群,中國患者的體重較低,使用藥物劑量相對較低。此外,東西方人群在相同劑量靶向藥物治療的耐受性方面也存在差異。

因此,對於伊馬替尼治療失敗後復發/轉移的患者,中國胃腸道間質瘤診斷治療專家共識(2017年版)的患者推薦劑量為600mg/天,而美國國家綜合癌症網絡(NCCN)指南推薦的800mg/天。對於患有GIST且KIT基因外顯子9突變的患者,共識也提出了相同的建議。

同一種疾病,不同的「治療者」

與歐美國家不同的是,我國GIST研究主要由外科醫生進行。

事實上,在分診的時候,很多GIST患者就被分到了外科,而外科醫生本身對GIST的興趣就比較高,在科研方面具有一定優勢,因此我國GIST研究大多出自外科醫生。但內科醫生對於藥物的使用經驗更豐富,如果內外科醫生能夠加強合作,發揮各自的優勢,將會推動GIST領域科研向更好的方向發展。

另一方面,我國治療GIST的醫生通常來自胃腸腫瘤科,而不是軟組織肉瘤科。李健教授表示,GIST屬於軟組織肉瘤,說明它的發生發展、生物學特徵以及基因學特徵更接近軟組織肉瘤,因此軟組織肉瘤科醫生更適合接診GIST患者。

論文數量井噴式增長,

但優質的研究需要時間積累

1991年,中國醫生發表了第一篇關於GIST的文章,評估了該疾病的免疫組織化學特徵。2005年,中國醫生發表了第一篇關於GIST的英文文章。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醫生已發表4931篇有關GIST的文章。過去5年中,在全球發表的GIST學術論文數量上,中國醫生排名第一。

中國醫生發表的GIST文章數量

量高質不高

李健教授表示,在GIST領域中國醫生發表論文數量越來越多的原因有三:

其一,大家對於GIST的認識越來越深刻;

其二,雖然中國GIST發病率較低,但隨著時間的延長,醫生積累的病歷資料會越來越多,也就「有東西可發」;

此外,近幾年我國對於科研的投入比較高,也使得中國GIST論文越來越多。

但是「多」,並不意味著質量高。

從論文研究方向上看,中國GIST文章作者,多是臨床醫生,這使得大多數文章是以臨床問題為導向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相對較少。中國醫生發表的GIST文章中,單中心研究較多,其研究結果的引用價值並不高。近幾年大家注重多中心合作,開始由單中心研究向多中心研究轉變,這是一個好的趨勢。另外,臨床醫生做研究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果想有突破還是需要結合基礎研究。

不可否認的是,在中國現有的考核機制下,很多臨床醫生會急於將文章發出去,導致文章量高質不高,「優質的研究是需要時間積累和打磨的,勿以SCI論英雄,數量上我們已經領先,接下來文章質量上也會越來越好。」

藥物研發能力制約科研能力

藥物研發能力也在制約著中國醫生的科研能力,但這種局面正在逐漸改善。

當一個疾病的手術模式定型後,這個疾病的發展便主要由新藥來帶動,過去10年中,我國新藥研發取得了不小的進步,目前已經有一些中國自己研發的藥物,嘗試用於GIST患者。

此外,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很多國外回來的學者開始投入精力進行一些大型的科研項目,這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GIST科研發展。

從藥物研發能力上看,我國與西方國家還存在著一定差距。李健教授表示,隨著時間的推進,這種差距一定會慢慢減小。待我們有了自己研發的藥物後,它會帶動著中國醫生的科研能力進一步提高,那時候,我們在GIST領域不僅會有高質量的文章,也會有話語權。

參考文獻

[1]Jian Li ,Lin Shen,The current status of and prospects in research regarding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 in China.Cancer.First published:15 April 2020 https://doi.org/10.1002/cncr.32684

[2] 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 Expert Committee on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Chinese consensus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Chinese Journal of Cancer Research, Vol 29, No 4 August 2017

本文首發:醫學界腫瘤頻道 本文作者:Sunny 責任編輯:Sharon

歡迎您關注我的微信個人公眾號「介入小崔哥」,閱讀腫瘤和介入相關科普和專業資訊,熟悉腫瘤診療新動態,跟蹤最新的臨床試驗招募情況,探尋醫學文化之道!

相關焦點

  • ...受理同類首創胃腸道間質瘤精準靶向藥avapritinib的兩個適應症...
    2020年4月23日,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石藥業」,香港聯交所代碼:2616)宣布,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已受理胃腸道間質瘤(GIST)精準靶向藥物avapritinib的新藥上市申請,涵蓋兩個適應症,分別為用於治療攜帶血小板衍生生長因子受體α(PDGFRA)外顯子18突變(包括PDGFRA D842V突變)的不可手術切除或轉移性GIST
  • 瑞普替尼:晚期胃腸道間質瘤患者治療新選擇
    藥品名稱(中文): 瑞普替尼 藥品名稱(英文): Ripretinib 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時間: 2020年5
  • 基石藥業-B(02616)獲準開展針對晚期胃腸道間質瘤的Avapritinib I/...
    公告 基石藥業-B(02616)獲準開展針對晚期胃腸道間質瘤的Avapritinib I/II期橋接註冊性臨床試驗 智通財經網 智通財經APP訊,基石藥業-B(02616)公告,由其合作夥伴Blueprint Medicines
  • 胃腸道間質瘤(GIST)精準治療!強效激酶抑制劑avapritinib申請上市...
    2019年06月23日訊 /生物谷BIOON/ --Blueprint Medicines是一家精準醫療公司,專注於開發新一代靶向和強效激酶藥物,用於具有特定基因特徵的疾病。近日,該公司宣布,已向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提交了靶向抗癌藥avapritinib的新藥申請(NDA)。
  • 【衡道丨乾貨】2020 CSCO胃腸間質瘤診斷指南共識(2)|胃腸間質瘤|...
    今天帶來胃腸間質瘤診斷第二部分的內容。影像學方法選擇a. 小樣本研究顯示,影像學功能成像參數如MRI擴散加權成像的ADC值、雙能CT顯像的碘濃度值可輔助GIST靶向治療療效評價。 附表1  原發胃腸間質瘤危險度分級(中國共識2017修改版)附表2  胃腸間質瘤危險度分級(WHO)
  • 中國胃腸道間質瘤(GIST)新藥!基石藥業阿泊替尼(avapritinib)被...
    2020年07月30日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中國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藥品審評中心(CDE)將基石藥業抗癌藥阿泊替尼(avapritinib)新藥上市申請納入優先審評。
  • ...可受益於靶向治療!|ctDNA|靶向治療|活檢|分析|癌症|血漿|-健康界
    儘管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但仍缺乏中國癌症患者的全面基因組信息,尤其是中國的泛癌種ctDNA檢測分析數據,因此,明確中國泛癌種患者的基因組圖譜有助於改善治療方案和生存率。2021年1月4日,《Nat Commun》發表了超萬例中國泛癌種患者ctDNA檢測分析數據,對cfDNA中的克隆性造血變異,泛癌種的ctDNA可檢測性和分子特徵,泛癌種的ctDNA突變圖譜,腫瘤克隆結構和治療可操作性等方面進行了分析,有助於改善中國癌症患者的治療方案和生存率。1
  • 史上最全癌症靶向及免疫治療藥物清單(含醫保覆蓋及價格)!
    以肺癌為例,從前肺癌晚期患者的平均生存時間只有10個月左右;而現在通過靶向藥物的序貫治療,約有半數的肺癌晚期患者可以存活長達三四年。您是否想全面了解目前國內外針對不同癌種的靶向免疫治療藥物有哪些呢?哪些藥物已在國內上市並納入了醫保呢?
  • 腫瘤幹細胞靶向治療藥物火熱背後是什麼
    中國的腫瘤患者數量將在未來的30-40年持續增長,到2050年的時候,我國每年新增的腫瘤患者將達到800萬人之多。 靶向腫瘤幹細胞的研究是腫瘤治療的一個突破點。
  • 美國2020年共批准53款創新藥,腫瘤藥最多
    (健康時報記者 孫歡)美國當地時間1月8日,美國食品藥品監管總局藥物評估和研究中心(CDER)發布了一年一度的新藥批准報告,報告顯示,2020年,CDER總計批准了53款創新藥,近20年來僅次於2018年的59款排在歷史第二位。
  • 基石藥業合作產品avapritinib治療GIST的III期臨床試驗在中國獲批
    中國蘇州2019年2月15日電 / 美通社/ -- 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石藥業」或「公司」)今日宣布,其合作產品avapritinib近期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NMPA)批准,在中國開展其作為三線或以上治療KIT基因突變驅動型胃腸道間質瘤(GIST)的III期臨床試驗。
  • 阿壩一女子腹部隆起如懷胎三月 原來是間質瘤惹禍
    四川新聞網德陽3月5日訊(記者 周鴻)一名24歲的阿壩女子腹部隆起,不知道的人以為是懷胎三月,然而事實卻是患上了巨大間質瘤。經過德陽市人民醫院治療後,目前,這名女子狀況良好,再過幾天便可出院。  今年1月中旬,阿壩縣醫院收治一位24歲年輕女性。該女子腹部隆起,如3月孕大小已2年有餘,輾轉多地檢查治療都沒有效果。
  • 速遞|羅氏乳腺癌藥物恩美曲妥珠單抗中國上市
    國內新藥獲批【乳腺癌】羅氏乳腺癌藥物恩美曲妥珠單抗中國上市近日,羅氏重磅HER2陽性乳腺癌創新靶向藥物恩美曲妥珠單抗正式中國上市。據悉,作為全球首個獲批的單藥治療實體瘤的抗體藥物偶聯物(ADC),也是首個登陸中國的抗體偶聯物(ADC)類裡程碑式的靶向抗癌藥物,恩美曲妥珠單抗全新的作用機制將使新輔助治療後仍殘存病灶的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復發或死亡風險降低50% ,這將為高危復發風險HER2陽性早期乳腺癌患者帶來全新的治療選擇。
  • 2020年即將上市6大抗癌藥物,四類癌症迎來新療法
    在人類與癌症的鬥爭中,藥物治療是一個很重要的措施,有效的抗癌藥物,可以幫助患者獲得治癒的機會和更長的生存時間。目前全球各國已批准上市的抗癌藥物大約有130~150種。剛剛邁入嶄新的2020年,美國FDA發布的好消息不斷,對於抗癌新藥的優先審批指定呈現出了井噴狀態,僅2月就有六款藥物獲得優先審批的指定,這是前所未有的。
  • 吃靶向藥不注意這幾點,會影響療效及安全!
    每到這種時候,針對拿回家自行服用的靶向藥物來說,患者都會有些疑問,產生副作用了可以減少藥量嗎?靶向藥物是否又需要定時吃呢?定時服用,靶向藥物停不得靶向藥一般需要長期服用,很多患者都有忘記或因為各種原因中斷一兩次的情況發生,甚至還有患者因為產生不良反應而想減量或者停藥。
  • 2020年抗癌新藥最全匯總,必須轉發+收藏!|FDA|抑制劑|轉移性|新藥|...
    Trodelvy是FDA批准的首個治療三陰乳腺癌的抗體偶聯藥物,也是全球首個獲批的靶向人滋養層細胞表面抗原2(Trop-2)的抗體偶聯藥物。賽普汀(伊尼妥單抗)中國上市:2020年6月19日,伊尼妥單抗在國內批准上市了。
  • 羅氏"不限癌種"靶向藥Rozlytrek加拿大獲批新適應...
    2020年05月22日訊 /生物谷BIOON/ --羅氏(Roche)近日宣布,加拿大衛生部(Health Canada)已批准靶向抗癌藥Rozlytrek(entrectinib)一個新的適應症,用於治療先前沒有接受過克唑替尼(crizotinib)的ROS1融合陽性、局部晚期或轉移性非小細胞肺癌(NSCLC)患者。
  • 2020年Trodelvy等9款抗癌新藥重磅上市!
    藥物名稱:tucatinib(圖卡替尼)生產廠家:Genetics優先審批時間:2020年2月13日FDA預計裁定時間:2020年8月20日FDA批准日期:2020年4月17日適應症:聯合曲妥珠單抗和卡培他濱用於治療局部晚期無法切除或轉移性HER2陽性乳腺癌的患者,包括腦轉移瘤患者,這些患者已分別或聯合接受至少三種先前的
  • Science:揭示ABL激酶的動態構象變化,為開發新一代癌症靶向藥物...
    2020年10月9日訊/生物谷BIOON/---在一項新的研究中,來自美國聖猶大兒童研究醫院的研究人員可視化觀察了之前未知的ABL激酶的結構,從而為設計針對成年和兒童癌症患者的靶向療法提供新的見解。這項研究將推進對癌症靶向藥物產生的耐藥性的理解。
  • 【科技前沿】饒子和等院士點評:盧敏等實質性獲得靶向藥物的聖杯...
    p53在科學論文中被引用次數過去20年來每一年都遙遙領先其餘任何蛋白(Dolgin, Nature, 2017)。p53作為癌症中突變頻率遠超其餘任何一個蛋白的明星分子,其靶向藥物被領域內稱為「眾所周知的聖杯」。儘管過去幾十年已經有幾十個p53靶向化合物被報導,但這些化合物恢復p53功能的效率低下,靶向p53「無口袋、無邏輯」這兩個科學難題始終難以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