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CSCO診療指南中病理相關專業內容,近期將在「衡道病理」呈現。敬請關注!
今天帶來胃腸間質瘤診斷第二部分的內容。
影像學方法選擇
a. 胃部病變通過低張充盈等手段充分擴張胃壁,突出病變顯示,腸道病變無需充盈;多期增強掃描,結合多平面重組圖像進行診斷。不建議腹部CT平掃檢查,如有CT增強掃描禁忌,建議MRI檢查。
b. 腹部MRI作為CT增強掃描禁忌或懷疑肝轉移時進一步檢查的手段,可疑肝佔位者推薦釆用肝細胞特異性造影劑,可提高肝轉移診斷的敏感性。
c. 詳細描述診斷和鑑別診斷相關的影像學徵象特徵。
d. 影像學測量腫瘤大小可作為簡單的危險度評價標準,一般胃部以5cm為界,小腸以3cm為界。近期研究指出通過紋理特徵及組學分析可為危險度評估提供新指標。
e. PET/CT及MRI擴散加權成像(DWI)可為GIST危險度評價提供輔助指標。
f. GIST治療後體積縮小不明顯或以壞死、囊變為主要徵象者,建議參考Choi標準。目前證據表明Choi標準僅適於伊馬替尼一線治療患者,在舒尼替尼二線治療的應用尚存爭議。
g. PET功能成像SUV值可為GIST療效評價提供輔助指標,並可早於形態學改變之前,通過檢測腫瘤內部代謝改變而早期預測療效。但受限衛生經濟學因素,目前僅作為CT評效受限病例的備選手段。
h. 小樣本研究顯示,影像學功能成像參數如MRI擴散加權成像的ADC值、雙能CT顯像的碘濃度值可輔助GIST靶向治療療效評價。
附表1 原發胃腸間質瘤危險度分級(中國共識2017修改版)
附表2 胃腸間質瘤危險度分級(WHO)
附表3 原發胃腸間質瘤疾病進展風險評價表(AFIP)*
*. 基於腫瘤相關死亡和腫瘤轉移而定義,數據來自1055例GIST。
**. 這些組食管和胃腸道外GIST的病例數較少,不足以預測惡性潛能。
附表4 病理報告
附圖 GIST病理診斷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