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共黨人的悲歌:講述臺灣白色恐怖時期真相

2021-02-13 北航馬學

「我書裡的這些臺灣年輕人都是愛國的臺灣人,都充滿了理想主義,他們家境都不錯,是臺灣社會的精英,但他們同情底層群眾,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追求社會進步將生死置之度外。」藍博洲說,「他們都是愛國的臺灣人,都希望結束內戰,實現祖國統一。」

9月14日,臺灣作家藍博洲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新書《臺共黨人的悲歌》發布會。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臺盟中央原主席張克輝、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汪暉出席發布會。

該書講述了當年中共在臺地下組織領導人張志忠、季沄夫婦及其子楊揚的生命故事,勾勒出1947年臺灣「二二八」事件及其後五十年代「白色恐怖」中臺共黨人的悲壯群像。這段白色恐怖時期的歷史曾因政治禁忌被掩蓋,作者花費大量時間查閱檔案資料,探訪親歷者,從堆積如山的史料中重新建構歷史。該書初稿1994年即已完成,但作者在10多年間反覆修訂增補,於2012年才首次在臺灣出版。

據考,張志忠1910年出生於臺灣嘉義,14歲時赴廈門集美學校就讀。193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於同年入黨,其後回臺建立黨組織,因被檢舉而遭日本殖民當局逮捕。次年,他裝瘋得以脫獄,逃亡大陸。全面抗戰爆發後,張志忠被派往八路軍129師,從事對敵宣傳工作。抗戰勝利後,他於1946年返臺,後任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委員兼武工部長。1949年底,張志忠夫婦被捕,在獄中堅貞不屈,直至犧牲。

汪暉:這部書讓「二二八」事件擺脫話語的扭曲

張克輝說,本書的出版十分有意義,臺共黨人的鬥爭史是臺灣歷史上不應忘記的重要一頁。藍博洲是「用雙腳寫作」的作家,建立在歷史真相上的作品會傳之久遠。

汪暉教授為該書作序《兩岸歷史中的失蹤者——<臺共黨人的悲歌>與臺灣的歷史記憶》。他認為藍博洲的新著是一部嚴格意義上的歷史著作,是一部被埋藏在地下的臺灣現代史,其中貫穿著國際共產主義運動、中國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殖民地民族民主運動等複雜線索,「藍博洲將自己的調查過程也帶入敘述,用張志忠和季沄的鬥爭和犧牲經歷為線索,串聯起一系列重要的歷史事件和人物,讓『二二八』事件擺脫話語的扭曲,重返其歷史現場。」

在活動現場,汪暉教授也表示,作者在寫作過程中,奔波於裡巷墳頭、鄉村都市、臺灣南北、海峽兩岸,過程可謂艱苦卓絕。通過這本書,讀者得以接近當年革命者的思想與精神世界,了解他們的生活與鬥爭,從而為理解20世紀中國革命史提供新的契機,這是很不容易的一件事。

「我碰到了歷史,歷史改變了我。」藍博洲說,臺共先輩們為了理想而獻出生命的精神震撼了他,使他走上了這條「打撈被遺忘的歷史」的寫作道路。他希望更多的兩岸青年能讀到這本書,了解臺灣人民也曾積極參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民族解放與革命鬥爭,了解臺共也是臺灣歷史的重要組成部分。

藍博洲(資料圖)

臺共志士郭琇琮改變藍博洲

1960年出生的藍博洲年少成名,28歲時創作《幌馬車之歌》,一時轟動臺灣。但改變了藍博洲人生的卻是臺灣革命志士郭琇琮。「寫了這麼多人,對我影響最大的還是郭琇琮。」

出身臺北望族的郭琇琮生於日本殖民統治下的臺灣,有著強烈中華民族意識的他曾因成立反日學生組織被捕判刑。1947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後,臺灣知識分子對國民黨政權的腐朽感到失望,青年領袖郭琇琮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5月,郭琇琮被捕,同年11月就遭殺害。

37年後,《人間》雜誌的年輕記者藍博洲偶然聽說了這個被隱匿了的傳奇故事,並「尋蹤」找到郭琇琮的遺孀。「老太太的敘述特別清晰,後來我才知道,郭琇琮犧牲前曾偷偷傳遞消息給妻子,要她若能活下來一定把他們的故事寫出來,將死的他竟連題目都想好了,就叫《美好的世紀》。」藍博洲說。

這次採訪改變了藍博洲後來的人生。他告訴記者,老人說丈夫的遺言是「把我的屍體用火燒了,把骨灰撒在我所熱愛的這塊土地上,也許對老百姓種空心菜還有些幫助」。

「這給我極大的震撼!郭琇琮的生命之所以感人,並不是他轟轟烈烈的英雄事跡,而是他對待生命的態度。我看到我們前面還有這樣的臺灣人,有這樣無私的人格和理想主義。」藍博洲說,「那時,我就確定了自己的安身立命之所,之後的人生不做別的了,專心把郭琇琮這樣的臺灣人一個個找出來。」

從此,藍博洲扎進濃霧遮罩的隱秘歷史,一路不輟。於是,他「遇見」了張志忠。

《臺共黨人的悲歌》講述了當年中共在臺地下組織領導人張志忠夫婦及其子楊揚的故事。藍博洲說:「張志忠45年短暫的一生典型地反映了這個時間跨度裡臺灣人民追求進步的奮鬥史。」

「更重要的是,張志忠的生命並不孤立在臺灣島內。」藍博洲認為,生在日本殖民統治下的張志忠從年少參加中國反帝運動開始,一生的理想與實踐都飽含愛國主義,「體現了臺灣與大陸的歷史聯結」。

據考,1924年,14歲的張志忠赴廈門集美學校就讀,參加了閩南學生聯合會並擔任刊物主編。1932年,他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並於同年入黨,其後回臺建立黨組織,因被檢舉而遭日本殖民當局逮捕次年,他裝瘋得以脫獄,逃亡大陸。全面抗戰爆發後,張志忠被派往八路軍129師,從事對敵宣傳工作。抗日戰爭勝利後,他於1946年返臺,後任中共臺灣省工作委員會委員兼武工部長。1949年底,張志忠夫婦被捕,獄中始終堅貞理念,直至犧牲。

「我這本書裡寫的是張志忠個人及家庭的故事,更是臺灣一段不為人知的歷史,亦是兩岸中國人命運與理想緊密相連的一段歷史。我想,這本書最大的意義是希望引領兩岸讀者深入了解歷史真相。」

「他們都是愛國的臺灣人,希望祖國統一。『獨』派扭曲歷史,拿前人鮮血作政治資產,何其可惡!」

臺北市區東南,有一個叫「六張犁」的地方。山間連片的墓園裡「隱藏」著多處亂葬崗,裸露在坡地上的一截截石樁下埋葬著臺灣白色恐怖時代的受難者。

藍博洲曾拍攝過一部紀錄片,將鏡頭對準了這片直至1993年方被意外發現的「歷史之墳」。30多年間,他「追蹤」的腳步遍及寶島,更延伸至大陸,藉由詳實的採訪與寫作,讓一個個高尚的魂靈「復活」於當下。

「我看到那些早亡的臺灣青年愛國的熱血,我要將臺灣那段歷史的真相一一出土!」藍博洲說。

「他們都是愛國的臺灣人」

一路走來,寫下20多部著作,「非暢銷作家」藍博洲始終不改初衷。他的紀實文學作品讓一具具火熱的軀體從歷史深處走出,散發著青春、理想與愛,直搗人心。

《幌馬車之歌》裡,臺灣客家青年鍾浩東和妻子跨越海峽回大陸參加抗戰,歷經烽火迎來民族勝利和家鄉光復。然而,充滿愛國情懷的他卻倒在1950年代白色恐怖的槍口下。

《尋找祖國三千裡》裡,留日臺灣學子吳思漢穿越朝鮮半島和東北、華北淪陷區,歷險返回大陸投身抗日。1950年,馬場町刑場上,這個曾在鴨綠江邊喊出「祖國啊,請你看我一眼,你的臺灣兒子回來了」的年輕人身中三彈,生命定格在27歲。

「我書裡的這些臺灣年輕人都充滿了理想主義,他們家境都不錯,從小接受較好的教育,是臺灣社會的精英,但他們同情底層群眾,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追求社會進步將生死置之度外。」藍博洲說,「他們都是愛國的臺灣人,都希望結束內戰,實現祖國統一。」

藍博洲曾帶記者回訪白色恐怖時代臺灣「紅色青年」的「逃亡行跡」。站在來過不知多少次的田野工作據點,他說:「國民黨在臺灣長期的反共教育曾讓人不敢碰觸那段歷史,而後來『獨』派勢力和民進黨為操弄『省籍』矛盾,肆意歪曲歷史,塑造出『中國人屠殺臺灣人』的假象。」

藍博洲清楚地了解,臺灣白色恐怖時代的眾多受難者是不分「省籍」的,而他主要選擇以「本省籍」臺灣人為寫作對象,正是要針對「獨」派史觀的扭曲與欺罔。

在「追蹤」寶島記憶的過程中,藍博洲始終堅持以中國歷史的大視野去關照、理解臺灣所走過的不平凡歷程。

「認識臺灣的歷史命運,應該上推到1840年的鴉片戰爭,西方列強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從1874年日本出兵臺灣的『牡丹社事件』,到甲午戰敗、乙未割臺,臺灣可視為列強侵華的起始點之一。」他說,正是在那樣的背景下,臺灣人懷抱家國情懷開始尋找出路,產生出尋求進步的各種思想者和實踐者。由此,進而看待1947年的的「二·二八」事件與1950年代的白色恐怖時代,就能理解他筆下那些不惜犧牲生命的臺灣青年,也才能真正看清歷史。

在藍博洲筆下,大都是半世紀前殞身於青春之際的臺灣人。「他們的理想、實踐及其背後的精神,需要被今天的臺灣年輕人看見,他們的生命傳奇是一面閃亮的鏡子。」他說。

「每一代人有自己需要面對的問題,我們這一代人要把自己該做的做好,不要把一些問題留給下一代。兩岸關係問題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早晚要解決。兩岸青年要有歷史感,不忘真相,才能掌握未來!」藍博洲告訴記者,自己還有很多採訪素材,故事還會繼續。」

相關焦點

  • 臺灣作家藍博洲新書《臺共黨人的悲歌》發布 講述臺灣白色恐怖時期...
    「我書裡的這些臺灣年輕人都是愛國的臺灣人,都充滿了理想主義,他們家境都不錯,是臺灣社會的精英,但他們同情底層群眾,選擇加入中國共產黨,為追求社會進步將生死置之度外。」藍博洲說,「他們都是愛國的臺灣人,都希望結束內戰,實現祖國統一。」9月14日,臺灣作家藍博洲在北京臺灣會館舉行新書《臺共黨人的悲歌》發布會。
  • 薦讀 《臺共黨人的悲歌》作者: 我們當年這樣讀毛選
    「就算是現在年輕人不關心歷史,但是你該做的還是要做,有意義的東西永遠是小眾的,你的成長也是一步一步的,你的視野會越來越寬,當然你就越來越高處不勝寒,你不必要求自己的作品躋身於大眾,這是不可能的,大眾化的是商品,包括現在很多寫作,不是寫作,已經是商品。」
  • 這款在臺灣成為爆款的遊戲,講述的是白色恐怖時期的故事
    《返校》是由臺灣團隊」赤燭遊戲」所製作的一款 2D 橫軸遊戲,這也是他們的創業作品。遊戲是以 1960 年代為背景,當時臺灣社會正處於戒嚴時期(此段期間也被稱作」白色恐怖」),故事場景發生在一所名為「翠華中學」的高中校園裡,有一對高中生被困在校園裡,逃離校園期間還發生了相當多詭譎的事件。
  • 【講座X觀影】藍博洲:講述電影《好男好女》背後的真實臺灣
    特邀嘉賓:藍博洲臺灣著名記者、報導文學作家、小說家。他是最早揭露並研究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歷史的作家。已出書二十多部,主要著作包括《幌馬車之歌》、《白色恐怖》、《臺共黨人的悲歌》、《臺灣好女人》等。曾任中國統一聯盟副主席,現任中華兩岸和平發展聯合會主席。   導演侯孝賢:「歷史就是要有像藍博洲這般一旦咬住就不鬆口的牛頭犬。在追蹤,在記錄,在釘孤只。凡記下的就存在。凡記下的,是活口,是證人,不要以為可以篡改或抹殺,這不就是歷史之眼嗎。
  • 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紀錄片《暗夜行路》在臺北發布
    新華社臺北4月21日電(記者查文曄、章利新)講述上世紀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政治受難者人生故事的紀錄片《暗夜行路》,21日在臺北舉行新片發布記者會。  上世紀50年代,在內戰與國際冷戰的背景下,敗退臺灣的國民黨統治集團以「反共」名義,發動了一場白色恐怖大整肅,對當時臺灣社會氛圍和歷史走向產生深遠影響。
  • 臺灣「白色恐怖」到底有多恐怖
    當年臺灣的「白色恐怖」緣何而生,又究竟有多恐怖?一、「白色恐怖」與蔣介石去臺後的反思有極大關係有一種意見認為,臺灣的「白色恐怖」,是國民黨為防範大陸武力攻臺及保衛臺灣的不得已手段。這種意見的對錯姑且不論,但至少可以說:臺灣的「白色恐怖」,實與蔣介石對國民黨丟失大陸的反思,有極大的關係。
  • 【專訪】藍博洲:我要讓臺灣人認識真正的臺灣歷史 從中看到臺灣的...
    他關於臺灣民眾史的調查研究與寫作工作,如今已有快30年了,並先後出版了《臺共黨人的悲歌》《幌馬車之歌》等20餘部相關著作。進行此類創作的最初念頭始於上世紀80年代。那時,還是大學生的藍博洲通過演講認識了抗日愛國作家楊逵,從他那裡接觸到很多社會上傳說的從綠島回鄉的政治犯。
  • 我要讓臺灣人認識真正的臺灣歷史,從中看到臺灣的前途在哪裡 | 專訪藍博洲
    臺灣作家藍博洲進行此類創作的最初念頭始於上世紀80年代。他不僅組織同學共同閱讀日據時期的文學作品,還邀請楊逵、陳映真等臺灣戒嚴時期「白色恐怖」的政治受難者到學校演講。在他第一次邀請陳映真時,校方給出的批覆是「此人不宜」。由於陳映真的名字是一個禁忌,藍博洲第二次便以小說家的本名陳永善提了申請,得以通過。通過陳映真等人的小說和報告,藍博洲第一次摸索到了長久以來臺灣社會「夫不敢傳妻,父不敢言子」的恐怖政治的歷史源頭。
  • 「8.5」重返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國產精品佳作|《返校》Jump評測
    「8.5」重返臺灣白色恐怖時期,國產精品佳作|《返校》Jump評測
  • 深度解讀|臺灣白色恐怖時,有多少人死在國民黨屠刀之下
    提示摘要:上個世紀50年代,臺灣經歷了一場不堪回首的「白色恐怖」時代。
  • 臺灣新聞臉:臺灣光復不能忘
    但為了紀念臺灣光復、向臺灣民眾說清楚臺灣反殖民的歷史,不少臺灣民間的力量一直在努力。在島內眾多紀念活動中,「反殖民與臺灣光復:日據時期臺灣歷史圖文展」影響最大。臺灣知名作家藍博洲先生,就是該展覽的主要策展人。
  • 白色恐怖時期,鋼筆或汽水瓶都有可能是炸彈
    廖信忠《我們臺灣這些年》這是一個臺灣青年寫給13億大陸同胞的一封家書,主要講述了過去30年臺灣老百姓最真實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鋼筆或汽水瓶都有可能是炸彈1987年以前,臺灣在國民黨政府的統治下,經歷了長達38年的戒嚴時期,可謂「世界之最」。
  • 「總不能讓大陸朋友認為,臺灣人都是『臺獨』吧?」
    「那時,魯迅作品在臺灣是禁書。我讀的第一本是香港盜印的《吶喊》,大學同學晚上偷偷給我,我連夜邊讀邊抄。」他說,魯迅是他的精神導師。藍博洲定義自己是「自由撰稿人」,做的是臺灣民眾史研究。準確地說,他關注的,是臺灣近代史中最諱莫如深、最被刻意遺忘的那段——上世紀50年代的臺灣歷史。「臺灣怎麼會有這樣的人?」你怎麼會關注這段歷史?
  • 【無名而殘酷 真實的潛伏】潛伏在臺灣 你不知道的結局
    直到去年底「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的落成,使得上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在國共兩黨對峙的局面下,共產黨人在臺潛伏活動的歷史,浮出冰山一角。北京西山紀念碑的銘文證:「1949年前後,我軍按照中央關於解放臺灣的決策部署,秘密派遣1500餘名幹部入臺,被國民黨當局公審處決1100餘人。」
  • 外籍新娘不願嫁「臺灣郎」 網友:臺灣宅男的悲歌
    「越南新娘」近年在中國大陸一直是個熱門話題,但在臺灣卻有慢慢降溫的趨勢。有臺灣媒體觀察指出,「臺灣郎」跨境聯姻的高峰期已過,外籍配偶來臺人數在逐年減少。是誰「偷走」了「臺灣郎」的魅力呢?有人認為這是市場調節的結果,有人認為應歸因於臺當局的政策調節。女性願意背井離鄉,接受跨境通婚,主要還是作經濟考量。有臺灣媒體就直白地寫道:「來自東南亞的女性到此尋找更好的生活,但絕不是因為愛。」而臺灣近幾年的經濟沒起色,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國發展迅速,加上大陸經濟突飛猛進,不少外籍配偶寧願嫁去大陸,也不願找失去「中產階級」光環的「臺灣郎」。
  • 海峽悲歌 唐山過臺灣
    閩南迎新娘的民俗當時頒發渡臺禁令,要渡臺者須臺廈兵備道、臺灣海防同知審驗批准。偷渡者一律嚴處。就是拿了批條的,也不準攜帶家眷;到臺灣後不準再回來呼朋喚友,招工騙人去臺,廣東客家人更倒黴,一律不得渡臺。施琅也是閩南人,所以這禁令明顯有利於閩南人渡臺開墾。因此臺灣西部富饒的平原基本都被閩南人佔了。客家人只好到山地的地方去。
  • 臺灣:蝴蝶蘭悲歌
    全文轉自臺灣CTWANT原文分為5部分連載 【蝴蝶蘭悲歌1】為花痴狂曾背債千萬 「你們看好美,我們心滴血!」記者:蔡碧月盛開的蝴蝶蘭盆花佔滿溫室,景色雖令人心曠神怡,卻意味著嚴重滯銷。(圖/張文玠攝)  【蝴蝶蘭悲歌2】一盆100元 上街擺攤只求活下去
  • 電影裡的臺灣之《被出賣的臺灣》 今馬講
    然而之所以還是要在這個系列裡選擇這麼一部電影,是因為這部電影所反映的內容還是臺灣政治史上一個比較重要的時期,即白色恐怖的時期。這部電影看上去成本應該很低,拍攝也比較的粗糙。可能導演極力的想把當時國民黨政府在臺灣的獨裁統治拍攝的淋漓盡致,但是顯然功力不夠,讓中國人看起來整部片子顯得不倫不類。我記得看過一個帖子,說《哈利波特》的作者JK羅琳女士只會寫好人,不會寫壞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