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學生時代藏在學校旁巷子裡的香脆煎餅,總是一口氣帶上七八個,都是幫要好的同學捎帶,打開書包的那一剎那便是濃濃的煎餅香,時至今日,仍是我味蕾上的獨特記憶。
在金港中興小學旁有一條不起眼的小巷子,裡面藏著許多歷經歲月考驗的美味。黃阿姨的中興老字號煎餅就是其中一位,沒有華麗的裝修,靠的是口口相傳的口碑,20多年堅持用匠心味道打動每一位挑剔的食客。
「我之前都是流動攤位,金港鎮各個角落都被我跑遍了,後來就固定在小學旁邊巷口那,一擺就是很多年。
後來城市文明建設,我就不擺攤啦,盤下了這個小門面,開始慢慢經營。
新的門麵店不大,一眼就能看完,只能擺兩三張桌子。「我今年65了,我算算嗷,煎餅做了21年,沒啥特別的,就是大家吃習慣了。」
話雖如此,但讓人從路邊攤追到門麵店的煎餅,定有它的特別之處。攤餅打雞蛋,蛋液與餅融合,在黃阿姨手上一氣呵成。一般煎餅都用雞蛋,但黃阿姨這還能選擇更香的鴨蛋。
小編一直認為醬料是煎餅的靈魂,沒有味道的餅皮全靠醬料撐場面,刷什麼醬料就會做出什麼樣的口味。黃阿姨的甜辣醬一直備受大家的推崇,刷的時候給足了面子,塗滿了整張餅皮,本以為會很鹹,但實際上與麵皮相得益彰,稍許辣味,甜津津的甚至帶著一絲回味。
你見過那麼撒豆皮的嘛~黃阿姨真的再向賣月亮饃的郭阿姨看齊。「他們說的呀,我做的豆皮好吃,我就每次都多撒一點,大家喜歡嘛。」
豆皮是黃阿姨特殊處理過的,切碎焯熟,再用冷水過一遍...經過一系列繁瑣的工序,才有了筋道彈牙的豆皮。
近距離細看,塗醬料撒配菜在黃阿姨手中真的成了一個作畫的過程,撒上一把蔥和香菜,一張餅皮瞬間變得五顏六色,褐色的醬料裹著碧綠的青頭,還有一顆顆榨菜點綴其上,光看著就讓人食慾大振。
作為煎餅裡的兩大標配薄脆和油條,塞的煎餅鼓鼓囊囊的,這些都是黃阿姨親自炸的,軟乎乎的麵皮搭配上薄脆和油條,吃起來嘎吱作響,一整個下肚,你就要託著肚子走路了。
喜歡吃肉的,再加上火腿或者裡脊,一翻一折,煎餅就成型了,拿在手裡就能感覺到那個厚重感,橫截面的內陷滿的都快要溢出來,趕緊趁熱來一口。
在火爆生意的背後,阿姨表示掙的都是辛苦錢。「其實生意也是近兩年才好起來的,以前擺攤的時候,生意不怎麼好,但是當時下崗了,家裡兩個小孩壓力大,下雪下雨也只能咬咬牙出攤,做生意不能輕易歇息,以前停一下生意可能就被搶走了。」
「我們做早餐的嘛,都得起早,為了讓顧客吃的放心,油條和炸薄都是我自己凌晨兩點起床炸的,再準備豆皮和其它材料,一個早上都停不下來。」
不止如此,因為生意的紅火,阿姨一整個上午都可能沒時間放下手中的煎餅坐下來休息一會。「生意好的時候,一個上午賣150個餅左右,呵呵呵,做生意嘛忙點好忙點好。你看我把我老頭子都拉過來幫忙了。」
黃阿姨說,這裡沒有什麼優質服務,都是靠著大家互相信任,十分感謝顧客們對他們的支持與喜愛。「找錢都是他們自己去錢箱子裡拿的,我們手要做餅的,摸了錢就髒了。他們就是拿著100塊,也是他們自己找的,都是老顧客了,肯定相信啊。」
正因為都是忠實的老顧客,黃阿姨幾乎知曉每個人的口味。不用開口,黃阿姨已經幫你加好料,塗好醬了。
「今天還是雞蛋改鴨蛋,再加個王中王火腿是吧」
「老規矩蔥和香菜都不要對吧」
......
雖然叫不出顧客的名字,但是黃阿姨用心的記著他們的口味偏好,這是他們多年來的默契。
黃阿姨幹了21年的煎餅,也辛苦了21年,許多老顧客也擔心隨著黃阿姨逐漸老去,哪天就回家享清福,以後都吃不到那麼好吃的餅了。
「我也捨不得他們啊,好多人都特意從市區趕過來吃我的餅;還有從小就吃我餅的,我看著他一點點長大;以前有個孩子,為了吃我的餅,硬生生找了45分鐘,滿頭是汗,我看著都心疼......為了這些老顧客,我也多幹幾年,暫時還沒想著退休,做到幹不動為止。」
可能每個人的記憶裡,都有一些捨不得遺忘的味道。 一塊普通的雞蛋煎餅,就像一根小小的繩索,纏繞著我們難以忘懷的味覺記憶。憑著記憶和嗅覺,我們能再次找到藏在這座城市裡那一口熟悉的老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