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看電影愛較真兒的廖宇。
相信大家在刷劇觀影中都會經過歷史經典題材,神話玄幻題材,刑偵反腐題材,時代時裝題材等等的洗禮。對於如此豐富的題材我們有過「飽眼福」也有過「辣眼睛」。有過讚不絕口,也有過不屑一顧。總之大家都有自己比較偏愛的某一題材。
聚焦於軍人行業的電影《紅海行動》
也許是出於自己的職業習慣,我個人比較偏愛的是「行業題材」或叫「職業題材」。因為該題材的影視作品立足於現實中的某一行業,以展現該行業人群的工作特點為主要劇情。可以讓我從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各行各業的情況和特點,便於為寫作積累素材。
聚焦於民航行業的電影《中國機長》
另外,大家在現實生活中往往只從事著一種行業,難免都會對自身外的行業產生好奇心,尤其是一些特殊行業。因而近些年來行業題材逐漸成為了影視作品中一個重要的題材。
聚焦於古玩行業的網劇《古董局中局2》
當下正在播出的網劇《古董局中局2》所展現的就是「古玩行業」的故事。而「法醫行業」一直以來都是網劇中最火熱的題材。前不久同時播出的電視劇《完美關係》和《安家》,一個講「公關行業」,一個講「房屋中介行業」。再加上聚焦於「刑偵行業」的網劇《重生》跟著上線,一時間三者大有制衡之勢,收視三甲也呈膠著狀態。
電視劇《完美關係》/《安家》/網劇《重生》
但隨著劇情的深入《完美關係》的口碑呈現出下滑的態勢,而關鍵點就在於其專業程度上的硬傷。「不專業」成了公關業內人士口誅筆伐的槽點。
由此可見,從某種程度上講在「職業劇」中除了要儘可能的貼近該行業的工作特質,真實而生動的展現人物的業務能力外,相對於其它題材而言「專業性」是檢驗該類作品是否合格的硬指標。畢竟歷史題材也好,時代題材也好在每個人心中的標準都可以是不一樣的,就更不必說玄幻了。但某一行業的「專業性」無疑是具有明確的,統一的標準。
聚焦於救援行業的電影《烈火英雄》
電影中雖然並沒有「職業劇」的明確提法,但著重於刻畫某一行業群像的」行業電影」卻與「職業劇」異曲同工,而且同樣湧現出不少佳作。
例如前兩年林超賢導演的聚焦於緝毒幹警和中國軍人這一行業的《湄公河行動》和《紅海行動》讓人熱血沸騰。去年暑期檔上映的「救援行業」的《烈火英雄》和「民航行業」的《中國機長》也賺足了觀眾的眼淚。
展現緝毒戰線的電影《湄公河行動》
這些電影不論是從口碑還是票房上都獲得了不俗的成績,究其原因我認為是做到了「專業」,而在行業電影中所呈現的「專業」又分為兩層,一層曰形,二層曰神,只有形神兼備才能成功的講好一個行業的故事。
我們先來看第一層,「形」就是要通過場景,道具,人物的言行舉止,思維邏輯體現出行業的特質。每個行業都有自己的規則和邏輯,道具和場景。
醫療行業肯定離不開手術臺和病患;律政行業離不開法庭和原被告,刑偵行業離不開案發現場和犯罪嫌疑人。但這也僅僅是一個行業中能被廣泛認知的表層,或者說是一部職業劇或行業電影中所必須呈現出的基本行業常識。如果這些都弄不對,怎麼能不被觀眾吐槽和業內人士笑話呢?
比如在曾經的一部醫療劇中,醫生救治病患時讓同事拿9%的生理鹽水給病人注射,實際上生理鹽水的濃度應為0.9%,可以說這是一個非常低級的錯誤。難怪遭到了不少網友的吐糟:你醃鹹菜呢?
電視劇《青年醫生》
還有些「職業劇」則是完全棄「基本行業常識」於不顧,乾脆搞起了「言情」, 其故事脫離這個行業,放在任何行業背景中都是成立的,於是劇中所謂的某一行業便成了吸引人眼球的「羊頭」,內裡賣的卻還是老套的言情「狗肉」。
因而我認為無論是職業劇還是行業電影,缺乏行業基本常識和打著行業名頭搞都市言情這兩個問題都是導致其失敗的重要原因。當然,也不是說行業電影中就一定不能言情,例如在電影《烈火英雄》中,楊紫和歐豪所飾演的兩名年輕消防員並不多的愛情戲反而更好的塑造了人物的「職業精神」。
電影《烈火英雄》
因為該片以紮實的行業背景為依託,結合救援行業「高危」,「犧牲」,「奉獻」的特質展開合理的人物塑造與情節構思,從而讓觀眾以片中人物的視角去了解一個行業人的所思所想。而由此所萌發出的愛情戲不但真切感人,還讓觀眾對該行業產生了由衷的敬佩。
電影《烈火英雄》細節真實到讓人淚目
相比於憑空想像,胡編亂造的職業劇或行業電影,我想《烈火英雄》的主創團隊一定是深入到了行業內部用心觀察行業人員的工作狀態,廣泛汲取專業人士的建議,做到對行業細節了如指掌,才能拍出真實到讓人不斷淚目的電影。
這也只是合格的完成了「形」,而該片成功的關鍵則在於「專業」的第二層含義——「神」。電影中的消防員們與每一名普通人一樣有自己的妻子,未婚妻,家人和兒女,但他們在面對極端危險時又與普通人不一樣,電影中他們的猶豫,彷徨和最終選擇都凸顯了其職業精神。也告訴了我們如何才能講好一個「形神兼備」的行業故事。
電影《烈火英雄》中普通但卻不平凡的消防員
下面我們再結合電影《拆彈專家》來看行業題材電影中的「神」,也就是電影中所表達的職業精神。實話實說《拆彈專家》6.3的評分和4億的票房都算不上成功,片中的反派和一些港片常用的橋段也被不少人吐槽,但我認為這部電影在行業電影中做得還是比較優秀的,細節和精神並沒有辱沒名字中的「專家」二字。
聚焦於排爆行業的電影《拆彈專家》
首先,警匪片本來就是香港電影裡最擅長的題材,例如電影《寒戰》主要講的是警務處高層;電影《赤道》講的是反恐特勤隊;電視劇《機動警察》和《機場特警》講的是相應部門。總之警務處的各個部門基本都被TVB劇和電影拍了個遍。唯獨爆炸品處理科,俗稱為拆彈專家的題材很少。因而我們對於拆彈背後的故事也所知甚少,甚至還停留在「剪紅線還是剪黃線」這樣的老舊橋段上。
電影《拆彈專家》中章在山拆除轟炸機炸彈
而電影《拆彈專家》中有匪徒製造的汽車炸彈,電飯鍋炸彈,二戰遺留的轟炸機炸彈,炸毀隧道的1000公斤C4等等。
電影《拆彈專家》中章在山拆除電飯鍋炸彈
再加上爆炸品處理科專業的排爆車和排爆機器人以及拆彈專家章在山(劉德華 飾)的術語介紹,顯然讓觀眾們大飽眼福,全面和在一定深度上了解到炸彈的種類和對社會的危害性。但這些對於一直熟悉操作各類職業劇和行業電影的香港影視創作者來說並不是難事。
電影《拆彈專家》中的排爆機器人
可貴的是該片並沒有死板地按「皆大歡喜」,「英雄不死」這樣的套路出牌,再厲害的拆彈專家也不是萬能的,最後他用自己的生命拯救了更多的生命,維護了公共安全,實踐了自己的職業信仰。也讓觀眾們深刻的認識到暴力恐怖襲擊的殘酷和血腥。面對這樣的極端犯罪民眾會有傷亡,拆彈專家也會有傷亡。
電影《拆彈專家》中犧牲自己的章在山
我認為全片最觸動人心的其實是電影中以拆彈專家章在山為代表的香港警務人員所體現出的職業精神。就如電影中章在山在晉升演講時所說:「用生命去保護生命」。我認為這是電影《拆彈專家》中最有力量的一句臺詞!也是電影專業性的第二層表達:警察的職業精神就是要維護公共安全,而拆彈專家的使命則是用生命保護生命。
電影《拆彈專家》中章在山的晉升演講
相信這部電影讓大家落淚的地方還有年輕警察黃天諾(蔡瀚億 飾)的犧牲。他也是一名退休警察的兒子。作為對警察圍捕行動的報復,喪失人性的匪徒將他渾身綁滿炸彈,即使是最優秀的拆彈專家章在山也解不開這個註定的死局。
電影《拆彈專家》中的年輕警察黃天諾
而在生命最後的十幾秒裡,他背對身後包括自己父親在內的人質,面對著眼前的戰友同袍,他恐懼但是卻不能得到任何人的幫助和安慰,只能自己扛下所有,不斷的重複著章在山告訴他的話給自己壯膽:「我是警察!我有責任!遠離車群!遠離人群!這樣傷亡才會最少!」。
電影《拆彈專家》中章在山囑咐黃天諾
雖然眼裡飽含淚水,但臉上卻寫滿了堅毅。他像普通人一樣害怕,但卻比普通人勇敢。用年輕的生命捍衛了自己的職業精神!實踐了自己的職業信仰!
電影《拆彈專家》中黃天諾年輕而堅毅的臉龐
以上兩段情節無疑讓觀眾深刻體會到警察這一行業的特殊使命和犧牲精神,從而也對暴力恐怖犯罪深惡痛絕。相較其他具有普遍性的現實題材而言,電影《拆彈專家》不但準確的把握住了行業特點,還立住了行業精神。
即把握住專業性和社會性兩個要點,把更為殘酷和真實的現實主義風格嵌入到作品當中,給大家帶來了深刻的思考。真正的在專業性和藝術性之間找到了平衡,實現了以己度人,形神兼備。
電影《拆彈專家》中章在山的「遺體」引人深思
因此我認為,好的職業劇與行業電影中既要要有行業,更要有職業精神的深刻表達。
想要還原各行業的風貌首先要夯實行業基礎常識,這樣才能做到好看。而要進一步做到耐看,自然就不能停留在以展現不同行業面貌的淺表層面來滿足觀眾的好奇心理,而是要著重刻畫出這個行業的人以及他所作所為的背後所投射出的這個行業濃厚的職業精神來打動觀眾,同時喚起觀眾的思考。
即在不同的行業裡提煉出觀眾能與之共情的一種精神追求,從而讓大家在自己行業以外的行業故事中也能得到啟發。
期待電影《拆彈專家2》中的拆彈專家潘乘風(劉德華 飾)
只要做到形神兼備,不論職業劇與行業電影的創作焦點聚焦於哪個行業,其深層的價值觀最終都能實現立意的升格——從故事中探尋行業,探尋行業中的人,乃至各行各業的人所組成的這個社會,繼而凸顯出職業精神,才能成為一部值得觀眾反覆推敲,耐看的好作品。
正所謂崇尚正確的價值觀,堅守職業精神,乃得其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