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藏高原4萬年前的人類活動 這個發現有多重要?

2021-01-13 中華網

尼阿底遺址出土的石葉 本報記者 李韻攝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4萬年的祈盼?是誰手執石葉在世界屋脊駐足?

11月30日,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曉凌等的研究論文,公布了在青藏高原腹地尼阿底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及研究成果。該項發現將人類首次登上青藏高原的歷史推進到4萬年前,書寫了世界範圍內史前人類徵服高海拔極端環境的最高、最早的紀錄。

這個發現有多重要——青藏高原最早 世界範圍最高

尼阿底遺址,位於西藏那曲地區申扎縣雄梅鄉多繞村錯鄂湖畔,距拉薩市約300公裡,海拔4600米。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高星課題組和西藏自治區文物保護研究所合作,在這裡調查、發掘與研究。經過多年的努力,發現這是一處具有原生地層的舊石器時代遺址。據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高星介紹,考古隊員們在這裡發現了大量的石葉、石核、刮削器等石製品。經過地層分析和光釋光與碳十四測年,判斷先民在該遺址活動的時間為4萬~3萬年前,證實古人在距今4萬~3萬年前已踏足青藏高原的高海拔地區,在世界屋脊上留下了清晰、堅實的足跡。

尼阿底遺址是在西藏首次發現具有確切地層和年代學依據的舊石器時代遺址。青藏高原風化剝蝕嚴重,人類活動的證據難以在地層堆積中完整地保存下來。高星介紹,以前在高原邊緣的青海地區(海拔3000~3500米)發現過一批舊石器時代晚期至新石器時代的遺址,而在西藏只有地表採集的石製品,未能發現有地層依據、年代明確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以往也曾有些零星的報導,但因為地層和測年數據的不確定性而不被學術界認可。

相關焦點

  • 青藏高原人類史前推12萬年(解碼)
    關於這個神秘的「全新」人種,各國的科學家和考古學家一直在努力揭秘。中國科學家的研究成果,證實了青藏高原一處洞穴內發現的人類下頜骨化石屬於丹尼索瓦人,將青藏高原上的人類活動歷史由從前的3萬—4萬年前,提前至距今16萬年。這個發現刷新了人們對青藏高原最早人類活動歷史和史前人類高海拔環境適應的認識,更為人類演化史拼圖補上了關鍵一塊。
  • 科學家發現人類4萬年前已登上青藏高原
    (資料圖片)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13日訊(記者沈慧) 是誰帶來遠古的呼喚,是誰留下4萬年的祈盼?是誰手執石葉在尼阿底駐足?人類文明的史詩響徹青藏高原,但長期以來,人類對青藏高原的認識一直如霧裡看花。  近日,美國《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張曉凌等人的研究論文,公布了尼阿底遺址這處來自青藏高原腹地的重大考古發現及其研究成果。
  •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推早青藏高原人類活動史
    科學大爆炸  揭秘丹尼索瓦人DNA  將青藏高原人類活動歷史推早至距今19萬年  近日,國家文物局發布,蘭州大學環境考古團隊在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研究發現,該遺址保存有豐富的中更新世至晚更新世古人類活動遺存,研究人員還成功獲取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
  • 4700萬年前,青藏高原竟是一片亞熱帶森林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它也因此被稱作「世界第三極」和「世界屋脊」,總面積達到了250萬平方公裡,除了包括我國西藏全部之外,我國青海、新疆、四川、甘肅、雲南等部分地區,也都屬於青藏高原地帶。
  • 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擁有亞熱帶森林
    我國古生物學家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該成果於北京時間8日發表在了國際期刊《美國科學院院刊》上。自我國「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啟動以來,由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組成的團隊在海拔近5000米的青藏高原班戈盆地發現了大量古生物化石。
  • 青藏高原曾是丹尼索瓦人的地盤,19萬年前已佔領,最終被智人打倒
    從200萬年前,最早的人類出現在地球上,此後人類演化的過程中,曾經有多個人科物種出現,而且他們出現於不同的階段、不同的地區,雖然到最後,他們都從地球上消失了,但是他們仍然對人類演化史,有著舉足輕重的意義。丹尼索瓦人就是其中之一。
  • 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什麼樣?科考團隊新發現: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
    來自中科院科考團隊的消息,經多年研究發現,4700萬年前的青藏高原中部,曾擁有亞熱帶森林植被。這一成果,為認識青藏高原的生物多樣性演化歷史和地形地貌協同演變過程,提供了全新證據。目前研究成果已經在權威科學刊物發表。
  • 4.5萬年前,青藏高原洞穴中生活著神秘人,他們不是人類祖先!
    據報導,近日,通過古生物學家們大量數據研究,發現在我國青藏高原地區,曾經生活著一群古老的人類,他們是尼安德特人的姊妹群,被稱作「丹尼索瓦人」,這項研究也發表在近期的美國《科學美國人》月刊上。前不久,在西藏的一個洞穴中,也發現了丹尼索瓦人的DNA,發現他們曾經在這裡生活過很長一段時間。根據介紹,最早在1980年的時候,一名僧侶路過這裡的時候,在洞穴中發現了一個丹尼索瓦人的下頜骨化石,從這個時候開始,當地的僧侶就將這個地方作為「神秘聖地」,認為這個洞穴是屬於他們的地方。
  • 我國科學家研究揭示 丹尼索瓦人曾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說,「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關注中國境內人類起源、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中華文明在世界文明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領域。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這個神秘的「全新」人,相關明確的人骨化石發現較少,但遺傳特徵研究深入,對現代大洋洲、東亞、南亞和美洲原住人群有遺傳貢獻,是國際廣泛關注的研究熱點。  中國研究團隊成功獲取了丹尼索瓦洞以外的首個丹尼索瓦人線粒體基因序列,最終揭示丹尼索瓦人成功適應了高寒缺氧的環境,在晚更新世就長期生活在青藏高原,也是支撐丹尼索瓦人在亞洲地區廣泛分布的一個有力證據。
  • 青藏高原兩項重要考古成果發布
    人民網 孟麗媛攝近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通報了甘肅夏河白石崖溶洞遺址、青海都蘭熱水2018血渭一號墓等2個重大項目的最新考古成果。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這兩個項目非常重要,一項涉及人類起源以及東亞地區人類的發展,一項涉及青藏地區與中原地區的文化交流和各個民族在絲綢之路建設上的貢獻。」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宋新潮表示。
  • 青藏高原,內陸高迥
    距今6億年時發生了「震旦運動」;繼而「加裡東運動」(距今約4.1億年)和「華力西運動」(距今約2.3億年),整個華北秦嶺、祁連、柴達木、塔裡木及整個亞洲北部(含西伯利亞)都成為陸地(勞亞古陸);約在2億年前,印支陸塊(也有人稱「揚子陸塊」)與中朝陸塊縫合。是時,除青藏地區及南亞次大陸還處在海洋狀態外,亞洲大陸已呈今之地貌。
  • 科學家首獲青藏高原中南部新生代地層高精度年代序列
    此前,國際學界認為約4000萬年前該區高原就已隆升到4600米的現代高度。12月9日,國際著名學術期刊《科學進展》(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了這一研究成果,為深入理解青藏高原形成過程、機制及其與氣候環境和生物演化的關係提供了新的年代學約束,推動重新深入審視青藏高原隆升機制模型、大地貌形成以及深部-表層地球圈層相互作用等研究。
  • 青藏高原什麼時候開始隆起?這或成為季風和北方乾旱區形成關鍵
    出品:「科學與中國」院士專家巡講團製作:中國科普博覽監製:中國科學院部工作局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高原隆起的過程歷來有不同的觀點,對高原隆起序列也有很多研究,第四紀高原有沒有大冰蓋的爭論始終存在,高原湖泊演化和水系變遷也需要進行深入了解
  • 中國科學家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
    新華社北京3月13日電(記者袁全)繼使用衛星和相機等設備後,中國科學家開始嘗試利用樹木年輪記錄青藏高原冰川變化。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青藏高原,擁有上萬條冰川,並分布著亞洲眾多江河的源頭。科學家認為,了解青藏高原冰川的歷史變化,及其未來在氣候變暖背景下的影響十分重要,關乎人類生存環境。從1984年到2016年青藏高原一處冰川的變化圖。
  • 青藏高原的地氣雲雨及其對下遊天氣的影響
    青藏高原的陸面過程和雲降水過程,對高原下遊的天氣和氣候有重要影響,也是理解亞洲季風系統和北半球大氣環流變化的關鍵。
  • 挺進無人區,探尋青藏高原演化奧秘
    上世紀70年代,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孫鴻烈研究員組織並領導第一次青藏綜合科學考察,發現了上百種新物種,填補了青藏高原一些地區和學科研究的空白。 南古所是目前我國唯一從事古生物學和地層學研究的專業機構,是國際三大古生物研究中心之一。
  • 青藏科考88項專題助力西藏生態屏障建設
    來自西藏自治區科學技術廳的數據顯示,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正式啟動以來,88項專題科考活動在西藏深入推進,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了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從2017年8月全面啟動以來,大批科研工作者對青藏高原的水、生態、人類活動等環境問題進行全面深入的考察研究,為保護好地球「第三極」提供重要數據和科技支撐。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考「河湖源」冰川與環境變化考察隊在西藏阿里地區日土縣東汝鄉阿汝村留影(拼版照片,2017年9月13日攝)。
  • 雅魯藏布江中上遊新發現26處史前人類活動遺蹟
    據新華社拉薩7月22日電(記者春拉)記者從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獲悉,2019年度第二次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史前人類活動歷史及影響」專題田野調查工作日前順利結束。
  • 「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在京召開
    會議聚焦青藏高原東、北部地區重要考古發現。白石崖溶洞遺址早年出土一枚古人類下頜骨化石,經體質人類學、古蛋白和鈾系測年技術分析,確認為距今約16萬年前的丹尼索瓦人化石。2018年至2019年發掘期間,蘭州大學、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等積極開展多學科合作研究,綜合利用加速器質譜碳十四測年和單顆粒光釋光測年技術為遺址建立了距今約19萬至3萬年的可靠年代框架,利用新興的沉積物DNA分析技術成功獲取大量丹尼索瓦人線粒體DNA,研究發現丹尼索瓦人DNA主要出現於距今10萬年和距今6萬年前後,其中距今6萬年左右的丹尼索瓦人DNA與南西伯利亞丹尼索瓦洞的晚期丹尼索瓦人有最緊密的遺傳聯繫
  • 【中國科學報】野生恆河猴遺傳結構與青藏高原隆起有關
    記者近日從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獲悉,該所張亞平院士課題組與四川大學嶽碧松教授課題組合作,對我國多地的野生恆河猴群體的遺傳結構和進化史進行了系統研究,並獲新進展。相關成果日前在線發表於《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 據介紹,恆河猴是最重要的靈長類實驗動物之一,也是靈長類中分布最廣的類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