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1月21日,香港九龍東頭村的木屋發生特大火災,焚毀房屋500多間,造成一萬餘人無家可歸。一時間,火光漫天、哀嚎遍野。災民狀況在短期內成為全球新聞報導的主角,香港的命運因為夾在資本主義的英國與社會主義的中國之間而備受矚目。
英國人弗蘭克·韋爾什所著的《香港史》,其中就有這樣一段話介紹了香港當局是如何對待這些難民的:殖民地當局對待難民的態度類似於火車站職員對待旅客的態度,就像車站當局一樣,香港政府的責任是照看自己人,而不是「對來去匆匆的過客廣施恩惠」。這就是英國人對香港災民的態度。
慰問團發放物資給香港同胞
那麼,當時的中國政府有怎樣的行動呢?火災發生後,中國政府宣布派遣「粵穗慰問團」到香港,這個慰問團是由廣東省的民間團體組成的,然而在入境時卻遭到港英政府的拒絕。這個消息很快遭到香港媒體的責難,更引發警民衝突,港英政府開槍鎮壓,青年工人陳達儀身中6彈死亡。
港英政府與香港市民發生衝突
港英政府拒絕慰問團入境的原因很簡單,就是擔心慰問團入境後會宣傳不利於港英政府管理的思想。所以對中國政府的建議強烈拒絕。這件事引起香港人極為的不滿,民間的輿論對殖民政府已經非常不利。為此,感覺到危機的英國政府決定主動出擊、派港督葛量洪到北京,想看看中國政府對香港「維持現狀」的政策會不會有什麼變化?
時任香港總督葛量洪
1955年 10月,香港總督葛量洪作為英國駐華代辦的私人客人來到了北京。當時,葡萄牙正準備大規模地搞一個慶祝澳門「開埠」四百周年的活動。這次談話,周恩來看上去十分激動。他說:這是對中國人民的一個挑釁,這不僅會刺激在澳門的中國人的感情,也會刺激在香港的中國人的感情。我們迄今沒有提澳門問題,並不是說我們已經忘記這個問題!
在外交場合一向溫文爾雅、風度翩翩的周恩來,這一次卻言辭激烈、態度強硬,得到消息的澳門總督也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他立刻取消了原來的慶祝計劃。事實上,此時的葛量洪已經領會到了,中國始終關注著香港,「維持現狀」的政策不過是緩兵之計。此後不久,周總理就在公開場合表明了中國收回香港的立場。
送走葛量洪兩個月以後,毛澤東和周恩來接見了由香港大學英籍教授布蘭頓率領的訪問團。訪問團有24位成員,其中大部分是抱著懷疑態度來看看的。周總理說,我們現在應該在這裡多做一些和平的工作,香港是大有可為的地方。當有人問總理,中國何時收回香港時,總理說:在場的年輕人一定能看到的,來日方長。
1956年7月,周恩來總理在北京中南海接見香港大學師生
明天請關注:當年周總理搭起這條生命線,滋養了香港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