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銀幕播放的影片,德倍師父引領大家見證克勤克儉、自力更生的靜思家風。(攝影者:陳春來,地點:臺南分會,日期:2014/03/16)
「靜思人文,是慈濟的後盾,不僅提供生活的道糧,也提供心靈的道糧。」透過銀幕播放的影片,德倍師父引領大家神遊花蓮靜思精舍、苗慄三義茶園,跟著精舍師父的腳步,一起體會下田耕作、烘豆磨粉、做手工皂、捏陶做壺、烘香積飯……的過程,見證克勤克儉、自力更生的靜思家風。
2014年雲嘉南區慈誠、委員培訓研習課程,3月16日於臺南分會進行開訓典禮,四百多位學員齊聚精進。研習活動中,靜思精舍德耘師父、德倍師父透過生動溫馨的簡報及影片,與眾分享慈濟法脈宗門課程──「慈善與勸募、皈依的意義」、「電子書的妙用」及「慈濟家風」。
全球各地小區道場,陸續與「靜思精舍」同步聯機,大家相約「晨鐘起,燻法香」,恭聆證嚴上人的《靜思妙蓮華》晨語開示及志工早會分享。德耘師父期許大家殷勤精進,除了早起聞法,也可透過大愛電視、電子書、慈濟網頁,隨時隨地聞法精進。德耘師父叮嚀,「我們是會員生命中的貴人,應用心帶每位會員,透過真誠的陪伴與關懷,傳法募心,拔除眾生苦難。」
克勤克儉 自力更生
「靜思,是青山無所爭,福田用心耕;靜思精舍,是天下慈濟人的家。」德倍師父在「慈濟家風」課程中提及,克勤克儉、自力更生是靜思家風,精舍常住師父儘管生活刻苦,依舊堅持自給自足,精舍日常所需開銷及參訪民眾的食宿,均由常住眾獨立負擔,絕不與慈濟基金會的善款混淆。
因此,證嚴上人及精舍常住眾四十幾年來,陸續從事過許多種工作,迄今仍持續的項目有──上人著作、農耕、蠟燭、五榖粉、淨皂、陶藝、香積飯、靜思茶等。這些靜思人文出版品、生活用品及食品的流通,不僅維持常住的生活,也維持精舍的日常用度。
「靜思人文,是慈濟的後盾,不僅提供生活的道糧,也提供心靈的道糧。」透過銀幕播放的影片,德倍師父引領大家神遊花蓮靜思精舍、苗慄三義茶園,跟著常住師父的腳步,一起體會下田耕作、烘豆磨粉、做手工皂、捏陶做壺、烘香積飯……的過程,見證克勤克儉、自力更生的靜思家風。
其中一段影片,靜思精舍陶藝坊裡,一位慈祥的精舍師父戴著老花眼鏡,手持小電鑽,正仔細地研磨著「無量心燈」陶壞,身旁有人問道,「師父,什麼是修行?」這位出家人邊工作邊回答,「修行最簡單的講法就是,修掉不好的習氣,修掉我們不好的行為,專心奉獻給大眾,叫做修行。那修養,每一個人都要修啦,不是出家人才要修。」
2014年雲嘉南區慈誠、委員培訓研習課程,3月16日於臺南分會進行開訓典禮,四百多位學員齊聚精進。(攝影者:陳春來,地點:臺南分會,日期:2014/03/16)
這位即是自1964年就追隨上人的德慈師父,為了自力更生,與所有精捨出家眾一樣,做過許多種工作。精舍成立陶藝坊之後,具藝術天分的德慈師父便承擔起這份工作。
儘管長期接觸泥壞與粉塵,導致皮膚過敏潰爛,二個膝蓋也因年邁退化,陸續置換人工關節,德慈師父還是每天盡本分努力地做,就是不要空過時間。
拿起工作檯上的竹節壺泥壞,他繼續一筆一畫仔細地形塑著竹葉浮雕,「竹子的含意就是德,祝福大家慧命能夠成長,內心清淨沒有汙染。」德慈師父微笑道。
忠厚養地 成良田
隨著影片結束,眾人的精舍之旅告一段落;接著,徳倍師父播放另一段影片,和大家介紹靜思茶的產地。
晨霧滋潤著滿園翠綠的茶樹,微風徐徐吹動樹梢,空氣中帶著清新的茶樹芬芳,蟲鳥在林間鳴唱,大地充滿了無限生機,這裡是靜思茶的故鄉,生態平衡的三義茶園。
這片遼闊的茶園,原本是無法耕作的貧瘠土地,即使不使用化學藥劑,經過十年的改造,仍然無法成為自然有機農場,直到證嚴上人委託慈濟志工陳忠厚來管理這片茶園。憑著農業專長,及鍥而不捨的精神,經過四年時間,他成功的將茶園轉型為有機耕作,讓貧瘠之地變成一片翠綠,成為永續經營的有機自然生態園區。
「當時上人行腳來到茶園,我跟師父說,師父,種茶我外行;他就跟我說,你外行,難道就要投降嗎?真的是硬著頭皮,答應了。」透過畫面眾人體會志工陳忠厚的用心。
影片中,聽著先生陳忠厚追憶當年,坐在一旁的太太黃瑞年笑言,「我支持他去三義啊!呵呵!我們兩個什麼理念都不同,只有做慈濟的理念相同。我自己留在埔裡照顧果園,喔!超辛苦的,每天要載好幾百斤的木瓜,都用這臺機車載。」
慈濟志工陳忠厚:「她一個人在埔裡,不知道已經做到暈倒幾次,我就跟她說,我在三義快忙不過來了,妳是不是埔裡放掉,來三義幫忙做?」就這樣,太太也一起來照顧茶園。
尊重生命 禽鳥來解困
2010年春茶採完,陳忠厚赫然發現,每一株茶都有好幾百條蟲在吃,「該怎麼辦才好?」看著葉片逐漸被蟲啃噬,他不禁開始擔心。沒想到經過一、二天,茶樹上飛來幾隻白鷺鷥,一口接一口地吃掉茶蟲,到了第三天,竟然飛來上百隻白鷺鷥,不到兩個禮拜就將滿園的茶蟲全部吃光。
培訓學員郭亮君說:「精舍師父的克勤克儉、勇於承擔,靜思人文的用心,都讓人好感動!激勵我們要更認真學習。」(攝影者:陳春來,地點:臺南分會,日期:2014/03/16)
陳忠厚這才明白,原來有機生態自有它的生態鏈,蠢動含靈都有它生存的理由,所以種植有機作物的時候,必須尊重所有的動物和草木。
堅持不用農藥,他們將酵素跟液肥混合,施灑在葉面上,土地獲得足夠的養分,茶樹長得越來越健壯,不怕病蟲害,葉片油亮厚實,產量大幅提升,造就出靜思茶芬芳甘醇的好味道。
「對的事情,做就對了。我用心做還沒有辦法很圓滿的話,那就用命做,讓這一片土地能夠恢復到原來的面貌,讓這個茶園永續的經營下去。」外形敦厚樸實的陳忠厚說。
認真聆聽師父們的分享後,臺南區的培訓學員郭亮君說:「今天的課程,讓我深入體會精舍師父的使命與承擔,精舍師父的克勤克儉、勇於承擔,靜思人文的用心,都讓人好感動!激勵我們要更認真學習。好感恩!」
課程尾聲,德倍師父勉勵大家,「行菩薩道一定會遇到很多困難,我們要一一承擔起來,期許自己做一個不掉淚的蠟燭。上人盡形壽,獻生命,只為增長弟子的慧命。我們要殷勤精進,祝福大家福慧雙修!」
(文:王惠香 臺南報導 2014/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