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巧而形拙,神熟而形生」篆刻講堂一百六十三

2020-12-20 清風徐來慢拂柳

關於「巧」與「拙」的審美觀念,我們可以追溯到我國傳統文化中先秦的老子。其「大巧若拙」一說是我們所熟知的。老子的這種辯證的思維對我國古典傳統美學有極其深刻的影響。在古典傳統美學中,「拙」與「巧」相對,「樸拙」又與「雕琢」相對,故老子之後的莊子有「既雕既琢,復歸於樸」之說。

在印學審美中,巧與拙除了表述雕琢與樸拙兩種不同的審美外,還包含了雕琢是手段,樸拙是目的的意思在其中。「巧」之一字兼有形式美的內涵,而「拙」則兼有內容美的內涵。唐代詩仙李白有詩云:「天然去雕飾。」進一步說明了拙、樸是一種天然之美,為獲得天然之美,應不露出雕飾的痕跡。為獲取這種天然之美,無論是形式還是手段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我們說了幾期「巧」與「拙」,其實,是要告訴大家,特別是初學治印的朋友,工巧是必須的,但是工巧是手段,真正的審美應追求古拙。這裡的「拙」既有篆書文字古樸之意,又有天然之美之意。初學治印的朋友很容易誤入一味追求工巧的誤區,而忽略古意,又或者放棄工巧的深入,而成拙工。無工巧之工匠之心,無古樸天然之追尋都是謬誤。

趙之謙的「浙宗巧入」,「徽宗拙入」之論,看似是兩派印人各自對待巧拙偏好的一種取向問題,實質上涉及到形式與內容的處理問題。故而此處的「巧入」乃是批評偏重於外表、形式,而輕視內容實質的一種表述,而「拙入」則是偏重內容、內質。浙宗巧入,「先起而後亡」,恰是因為只注意了形式的外在美,而忽略了在內質、內容上的不斷補給和出新,故其初還如丁敬「忘巧忘拙」,丁敬「九拙而蘊一巧」,到了西泠後四家把巧拙關係倒置,內質與內容失去了活力,毫無新鮮之感,因此衰落是必然的結果。與此相對,徽宗拙入,在內容上重「印從書出」的印外補充,不受固定的形式美的約束,所以充滿活力。

趙之謙評吳讓之「厭拙之入而願巧之出」,則是擔心徽宗轉向重形式而輕內容的一端。實際上其是將吳讓之歸入「浙宗巧入」的行列的。趙之謙的拙巧之說,從我們如今的角度來看,那麼有偏頗之處。其言語中更加傾向對徽宗的欣賞,在浙派風行的大潮之後,作為浙人的趙之謙重新注重開掘徽派的美學價值,是有很值得大家深思的地方的。

對於其時,趙之謙與好友魏稼孫對印章流派發展的評價,以「巧」與「拙」的思維進行論述,成功的切中時弊,實是發前人所為發。這對於其時已經縱向衰退的浙、徽兩宗之印人來說,不僅是一個極好的總結,也為後人更好的借鑑浙、徽二宗的長處,克服其短處指明了方向。

印從實用到藝術,從表信到抒情;從印宗秦漢到明清流派的詮釋,到了一個重要的節點,趙之謙的巧拙論指出了自己認為的印學發展方向。

浙人「印中求印」必然走向程式化,吳讓之謹守師法,不敢逾越,也只能落入他人窠穴。所以趙之謙以「詩外求詩」喻「印外求印」,來闡述自己的印學審美觀以及印學發展的方向。這與我們如今面對的問題有很多相似之處,篆刻、書法、繪畫以至於詩詞皆都如此,遵循師法,不敢逾越,那麼皆都是落入他人窠穴。簡單的模仿與浙人的「印中求印」一般,必然走上程式化,「未起而先亡」。

趙之謙的《書揚州吳讓之印稿》的序言,以自己及好友何自芸從學習詩詞的過程闡述了他的治印觀。

《書揚州吳讓之印稿》序言中說:趙之謙的同窗何自芸學詩,從明七子起步,已入保守之門牆,從宋元一直上追到《詩經》,可謂入傳統甚深,其言必以詩三百為準,卻完全抹殺個性。而趙之謙於詩則「數年不作,偶有作,信手塗抹,成數十百言」,所謂無興不作詩,興到則思接千載,一揮而成,此靈性是也,亦才氣是也。何自芸以為趙之謙詩似「顛癇」,趙則認為何自芸謹守傳統太「愚蠢」。兩人的老師以「寠(窮人家)人子勤儉操作,歷知艱難,深自護惜,不自暇逸」比之何自芸,其意說其碑傳統「家業」束縛了手腳,當然沒什麼可發展。又以「膏粱子弟,生長豪華,為所欲為,縱恣狼藉」來比趙之謙,此隱喻趙之謙天才過人,卻不用功。

《書揚州吳讓之印稿》序言中其餘之言多有偏頗,既高自矜許,言自己「信手塗抹,成數十白言,若莊,若謔,若儒,若佛,若小兒語。」但是亦符合其篆刻知道,其篆刻亦是信手拈來,於印外求印,或秦詔、或漢鏡、或古幣、或磚瓦、或碑額、或造像,要之神巧而形拙,神熟而形生,不受傳統的禁錮,而又於傳統中自出新意,所以能獨立門戶。

趙之謙的「拙」,不僅僅有樸拙、稚拙之意,亦引申出新鮮、活透的生趣之意,即「拙」是生命的活力,而這活力來自個性、來自創新、來自開拓、來自獨立。

今天的印我們先來看三方趙之謙為好友所治三方印作:竟山畫記、竟山、鏡山

從我們今日講的「巧」、「拙」的最基礎的一層工巧來看,那麼是一個比一個更加的精細的,如果以此為依據比較,那麼是一方比之一方更佳的,但是實際我們細觀其優劣,又並非如此。那麼我們以「巧」、「拙」的第二層含義,「神巧而形拙,神熟而形生」來看,其三方印都是趙之謙的佳作,只不過用了不同的表現方式。

第一方「竟山畫記」我們依稀能看到浙派名家蔣仁的影子,是一種大拙藏大巧的方式。而第二方,如其款中言,用造像之法,小拙藏小巧,含造像之韻味。第三方,使我們較為常見的細圓朱文印,亦是初學者比較容易喜歡的一種印章,但是我們亦要細緻欣賞其中的雕琢感,線條過於光淨便失去雕琢的古樸感與金石味。此印頗有鄧石如印之味道。我們再來看一方趙之謙更具鄧石如風韻的印作。

印文:二金蝶堂雙鉤兩漢刻石之記

從中可以看到鄧石如細圓朱文印的影子,但是其中又有趙之謙自身的特色,特別在圓方處理上,線條彎弧的種類更加的豐富。

印文:大慈悲父

我們看到這是趙之謙以南北朝造像入印,印文與邊款都極具韻味。

大家一看便會想起宋代的押字印。其印面比之宋代的押字印更加的精細,很有國畫的蘊味,此類的印章是獨具觀賞意味的。

三方六字白文印,印文依次為:不見是而無悶、悲翁審定金石、生後康成四日

但從巧拙來看,三方都是偏拙的印作,我們可以注意其中的巧拙最基本的表現的印文的方正,線條的雕琢。

後漢碑額風格的「趙」字印,宋元刻法的「趙之謙」、「悲翁」印,六國幣法求漢印「趙撝叔」印。趙之謙的「拙」,於印外求印,或秦詔、或漢鏡、或古幣、或磚瓦、或碑額、或造像,要之神巧而形拙,神熟而形生,不受傳統的禁錮,而又於傳統中自出新意,所以能獨立門戶。

相關焦點

  • 篆刻講堂七臨刻漢白文印朱音
    篆刻講堂十二臨刻漢白文印朱音漢白文印的特點:在臨刻漢白文印「田莞」的時候我們講到漢印的基本特點是字形以平直筆畫為主,今天我們一邊帶大家臨刻另一方漢白文印「朱音」,一邊繼續介紹漢白文印的其他特點。之前為大家帶來了漢白文一字印,大家可以用我們已經講到的這兩個特點去細細欣賞一下,篆刻作品不只是古樸、漂亮那麼簡單。還要注意一些筆畫、結構的特點,再在習練篆書的時候,比較體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 方圓法篆刻講堂二十四章法九
    篆刻講堂二十四章法九方圓法印文中作方中寓圓、圓中寓方的處理,並使得方、圓對比相襯,又呼應得當,這就是方圓法。運用這種方法,可以增加章法上的生趣,以救板滯之失。但也要注意不要太過,因為方圓在同一印章印文中出現,這兩種截然不同的形態的關係,處理不好,會有突兀的感覺。但若能處理的相反相成,則會顯得新穎別致,奇趣橫生。
  • 集美文藝講堂開講「臺灣文化第一人」
    品讀連橫詩詞 刻出愛國之心集美文藝講堂開講「臺灣文化第一人」舉辦連雅棠詩詞篆刻展9月5日,集美文藝講堂第89期舉行,活動邀請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美術系副主任、廈門市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為紀念臺灣著名史學家和愛國詩人連橫所作的《臺灣通史》出版100周年,雅棠文化與嘉庚劇院跨界合作舉辦《連雅棠詩詞篆刻展》,展示作品皆出自連明生之手。連明生說:「連橫先生在史學、文學與詩詞界都有極高的地位與知名度,出自先生之手的詩多志『故土』,寫臺灣風物,寫國讎家恨,無不體現著他的愛國之情。」
  • 蕭漢篆刻┃一刻千金 當代篆刻名家邀請展
    文/駱芃芃 肖春光,當代青年篆刻家,擅篆刻和書法,更精元朱文印。記得在四年前,春光曾經出版過一部印譜,收集的印章作品大多是平日裡積累的無主題創作。那部印譜的序言也是我作的。2018年10月29日一刻千金┃當代篆刻名家邀請展六書傳四海,一刻值千金。藝術品市場興起,篆刻作品收藏價值得到體現,全國發展起一個龐大的印章收藏家群體。什麼樣的印章最值得收藏?我們希望用「一刻千金」展覽幫藏家尋找答案。
  • 學習篆刻打基礎:篆刻技法——邊款法
    一、邊款的起源我們現在參加展覽,或者在印譜裡看名家印,邊款已經是很重要的篆刻組成部分了,這是因為篆刻在幾百年(元代甚至明代以前的是實用印章)的發展積澱下來藝術審美形式,最初的實用印章是沒有邊款的,這是因為印章本身當時的作用僅僅是「物勒工名」,為了標記某個器物製造的有關情況,比如誰製造的,什麼時候製造的,於是需要刻一方印,蓋在器物上,或者是為了某種實用目的,比如授官、徵信的作用
  • 篆刻入門:篆刻的邊款應當如何定位
    這是這套課程的第11課,主要講篆刻署邊款的相關問題。雖然早期的戰國古璽、秦漢印之上無邊款出現,但隨著篆刻藝術的蓬勃發展(邊款的歷史,請看我們篆刻史部分的文章,不在本系列課程之內),在一方印刻好的印上署上邊款,已經成為篆刻創作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一方印刻完了,沒有邊款就不算是完整的作品。本課程仍然以來楚生先生《然犀室印學心印》為線索。
  • 當代篆刻名家•新銳聯袂邀請展開幕︱上海主辦的最大規模篆刻展
    以「新時代,新印象」為主題的「當代篆刻名家•新銳聯袂邀請展」12月7日在上海中國書法院開幕,84位篆刻名家和82位篆刻新銳作品亮相新虹藝術館,作者涵蓋國內21個省份及臺港澳地區,展現當代中國篆刻創作實力與傳承,是新時期以來上海主辦的規模最大的全國性篆刻展覽。
  • 吊車司機陳令權「篆刻」退休生活
    自稱文化水平不高的他,退休後卻十年「磨」一石,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藝術之一的「篆刻」上如魚得水,走出一條不尋常的「篆刻」人生路:用古老的篆刻藝術在印石上篆刻出高科技的微信「二維碼」、花了近6個月時間篆刻出水滸108將肖像印……  十年「磨」一石退休後自學篆刻  「工作時,我從來沒有規划過退休生活要怎麼過,更不要說在篆刻藝術上有所追求了。」
  • 方寸華章: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
    在篆刻藝術日漸進入大眾視野的今天,復旦青年特邀西泠印社社員張偉然教授帶領我們回顧篆刻藝術的起源與流變,為我們展現方寸之間的萬千氣象。他主要以青田石獨立制印,吸引了眾多文人、書法家和畫家參與到篆刻創作中,在清代便被尊為我國篆刻藝術的開山鼻祖,也進一步推動了我國篆刻藝術全面進入以文士為主體,個人特色鮮明,名家輩出的石印時代。
  • 篆刻印章,於方寸之間顯氣象萬千
    篆刻印章簡介:篆刻是中國傳統藝術之一,指雕刻印章的藝術。因刻印時先在印材上作篆字,再加鍥刻,故稱篆刻。印章,信也,權也。古往今來,印章是權力、身份的象徵;是責任、信用的體現方式,更是文人雅士把玩的心愛之物。
  • 篆刻創作:篆法、刀法、章法
    所謂「獨創型」,就是指創作者完全成熟後其創作能表現個人藝術觀念與風格,如趙之謙、吳昌碩中晚期的篆刻作品,而他們早期作品也還是「模仿型」的。篆刻藝術創作的過程,是從「模仿」逐漸過渡到「獨創」的過程。進行篆刻創作當然也必須從篆法、刀法、章法這三方面來談。篆刻首先碰到的是篆法問題,比如「暮鼓晨鐘」、「花雨雲濤」,選擇什麼篆體?怎樣寫法?
  • 人物 | 李世偉 · 開關東大地篆刻新風
    李世偉是遼瀋地區領風氣之先的老一輩書法篆刻家的重要代表。他在文學、戲曲、美術、雕刻、版本目錄學等各個領域均有不俗建樹。特別是篆刻藝術,熔古鑄今、博大端雅、敦厚清新,其藝術實踐與探索,對遼瀋大地的篆刻藝術有拓荒之功。
  • 篆刻藝術:中華五千年歷史的見證者!
    這樣的「龍章鳳篆」是篆刻藝術中的一個非常特別的分類,和它有些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宗教中的「雲篆」,這是道人從天上的雲中發現的神仙文字。齊白石篆刻「龍章鳳篆」和「雲篆」都是非常高雅的,與普通人實在搭不上邊,而凡俗的人們更願意去刻一枚「某某之印」的小章子。
  • 嘉德拍賣會上的當代名家篆刻作品
    嘉德拍賣的金石專場,近年來出現了越來越多的當代名家作品,讓我們感受到了當代篆刻藝術的繁榮和興盛,下面看看有哪些篆刻名家的作品出現在了2020 嘉德春拍上。韓天衡,號豆廬、近墨者、味閒,別署百樂齋、味閒草堂、三百芙蓉齋。1940年出生,祖籍江蘇蘇州。擅長篆刻藝術。
  • 喜獲瞿志豪先生的篆刻作品
    瞿志豪先生現為上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如此的名人,繁忙中還不忘為我篆刻印章,真讓我不好意思。   靜雯把篆刻過程都拍攝下來了,還有視頻呢。看著這個場景,令我感動,感謝大師!
  • 名家教你捶拓篆刻邊款
    篆刻邊款的捶拓技法,應源於碑拓技藝,是碑拓技藝派生出的一個分支,是傳拓技藝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篆刻藝術的蓬勃發展,愛好、學習、從事篆刻藝術人數的日益增長,篆刻藝術的展覽、賽事也愈來愈多,印屏設計已成為篆刻家們展示篆刻藝術的重要載體,而邊款拓片則是展示篆刻藝術和印屏設計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全國書法篆刻展」,還是「全國篆刻藝術展」,但凡有篆刻參與的大型展覽,在徵稿函上,均有邊款不得少於兩方(或四方)的要求,可見邊款對於篆刻藝術展示是不可或缺的。
  • 祝大家辛丑大吉【陳慧清篆刻近作選】
    * 2006年畢業於中國美術學院書法系書法篆刻專業,獲文學學士學位。2014年畢業於蘇州大學藝術學院,獲中國書法藝術及理論研究專業方向藝術碩士學位,導師為孫曉雲教授。* 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蘇州市青聯委員,蘇州市青年書法家協會理事、副秘書長, 東吳印社社員。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 寬慄而柔立 ——吳明重篆刻作品欣賞
    寬慄而柔立 ——吳明重篆刻作品欣賞 2020-08-31 12: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書法篆刻藝術家薛平南翰墨舞霞天
    華夏經緯網6月1日訊:據臺灣「中國時報」報導,薛平南晚號「霞翁」,近期在臺北中山畫廊舉辦《翰墨舞霞天》大展,滿壁連屏書法頗見恢弘氣象,滿櫃印石篆刻極盡博雅精美,古詩「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恰可形容其書印展品之豐美、藝事成就之輝煌。
  • 印壇名家張鈞 帶孩子玩篆刻、拓片
    N海都記者 黃飛燕 文/圖 海都訊 手握刻刀,與「頑強」的印章石來一次刀鋒對抗;輕敲拓包,把「碑文石刻」的精緻細美拓上宣紙……6月6日,海都特邀我省印壇名師張鈞,帶領30名海都小能人、海都小記者,動手體驗篆刻和拓片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