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ny Platt的事業從Trident Studios的端茶小生開始。在1997年,通過Bob Marley & The Wailer的專輯《Catch A Fire》,他迅速建立起了一定的聲望。十年內,他在AC/DC的《Highway To Hell》的混音中又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的能力。從那以後,他便開始為各種各樣的藝人製作唱片,包括Iron Maiden,Buddy Guy,Cheap Trick等。
擁有大量錄音,混音和製作經驗的Tony很熱心地與我們進行了交談,分享了一些關於混音的經驗。首先,我們想要了解對他而言,混音是怎樣的過程。
「人們傾向於將混音看做是一個音樂製作的獨立部分。但對我而言,並不是這樣。音樂製作是一個連續的過程。當你開始談論編曲和前期製作時,混音就開始了。這時候,你會與藝人進行交談,了解他們想要什麼樣的聲音。這會提醒你,在錄音過程中應當如何為混音和母帶階段搜集必要音頻信息。在開始處理時,你需要與藝人建立一次對話,確保你們之間已經達成了共識。比如,當你們在說有些東西需要明亮的感覺時,你們所指的應當是同樣的意思。如果沒有這些保證,這個項目會很容易就偏離軌道的。
我發現,當你『空降』到混音階段中,想要徹底扭轉混音的局面,幾乎是不可能的事。這是一種很糟糕的工作方式。對我而言,我需要自己去構建結構,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工作的質量。如果拿到不夠好的錄音,而且整個方向都已經偏離,你就不得不花上更多時間對它進行修復和重製。當然,也就沒時間去做一些創造性的工作了。而那些創作性工作可能才是你被叫來做這件事的原因。這樣做,只會浪費自己的時間和別人的金錢。」
Tony舉了一個關於前期製作影響到錄音階段的例子,當然,對混音階段也是有一定影響的。他告訴我們,最近在和一支來自加拿大西南部的樂隊合作。在開始後面的處理前,他們需要獲得一些指導,讓歌曲達到良好的狀態:
「他們寫了一首重搖滾樂的歌曲,內容大致是講述自己是超級英雄一類的,但歌詞聽起來並不真實。所以,我試圖鼓勵他們用完全不同的觀點去思考這首歌。團員中有三位是來自因紐特家庭的,他們有很多先輩流傳下來的故事。我跟他們分析,如何讓聽重搖滾樂的人對這些故事感興趣。在我見到他們時,他們已經調大音量,在進行排練了。我問他們能不能用木吉他表演一次,我想首先確定在放大聲之前,他們是不是有一個穩固的音樂想法。剛開始,這對他們來說是很困難的。他們開始思考不同的和弦,以及如何設計貝斯,以鞏固其它的部分。過了幾天,他們說自己希望能放聲表演一次。我同意了。當他們看到結果後,又花了20分鐘回到木吉他上修改,這首歌才真正開始變得不錯。他們真正開始接受這種方式,並且開始寫出一些代表自己的音樂。總之,歌曲也比之前更加原汁原味了。」
「在前期製作的第二次訪問時,我們才開始接觸歌曲本身,比如決定和聲和一些八度的搭配等。這意味著,到真正錄音的時候,就只是一個簡單的執行過程了。因為我們不用再去糾結要什麼樣的聲音,而這些想法也會傳遞到混音階段去。」
Tony告訴我們,他的第一個混音嘗試——Bob Marley & The Wailers的《Catch A Fire》——配置是非常粗略的,只用了一些壓縮和板式回聲。接著他說:「錄音是在Jamaica那完成的,聽起來非常出色。所以你要跟隨錄音提供給你的方向。」
我們接著詢問了Tony如何獲得不錯的錄音。他舉了一個近期的例子,分享了一些技巧:「對於混音,我了解的是,80-90%的聲音反射來自錄音室的地板。如果你要錄音,你就需要有正確的麥克風和前置放大器。有了這些,後期混音就不需要做太多的處理。最近我在做Anthony Strong的專輯,屬於主流爵士樂,錄音是在Air-Edel Studio完成的。我們選擇那裡的原因是,他們常駐的鋼琴非常出色,房間也經由了良好的聲學處理。我會用一些非常棒的麥克風進行捕捉。我們選擇了一些熟知如何獲得這些聲音的音樂人。當我們錄音時,只在兩支麥克風上用了EQ。它們的作用只是用來加亮鼓上的鑔片,因為天花板比我想像中的要低。
進入混音階段時,這些計劃的效果就體現出來了。因為爵士樂的預算不會給你太多時間做混音。所以混音基本上是在錄音時完成的,除了EQ和壓縮之外,我幾乎沒做什麼別的。實際上,如果你看一下推子[他開啟了Pro Tools的工程],它們基本是一條直線。只有一些壓縮對電平做了提升。每一次,當你準備應用EQ,壓縮或別的時,你就冒著降低音質和改變相位的風險。如果不夠仔細,你可能會拿走這些聲音的特質。」
在Tony的工作室中,有很多的設備。屏幕上顯示著當前的爵士樂工程,只應用了一兩個插件。我們詢問了他,現代混音配置中什麼是核心的:「這些工具讓我興奮,因為我們有很多的選擇。在70年代和80年代,工具的選擇是極其有限的,反而事情比現在容易處理。你只需要對它們善加利用,技能的關注點也與現在不同。現在,你不僅要學習大量的插件,同時也有大量的硬體。
我想,現在的硬體要比過去更多。壓縮器,放大器等,都會定期發布。一方面,最大的挑戰就是要對新設備有充足地了解,並創造性地使用。對我當前的配置來說,最核心的問題就是決定是否要堅持用模擬工具錄音以及是否用模擬設備混音。數字工作站的音質和靈活性的優勢大於劣勢時,也是我選擇轉換之時。這不僅是創造性的舉動,也是技術上的要求。
涉及到麥克風和前置放大器的選擇,錄音的媒介也關係著混音。我過去常常用1/2英寸磁帶,在15IPS以及Dolby SR的條件下錄音。我會獲得更多的暖度,即使是在數字工作站中混音。但隨著預算的收縮,磁帶機越來越難在工作室中找到了,而磁帶的質量也不太穩定。所以,我不得不做出到『盒子裡』工作的決定。其它的因素——像是你如何讓聲音進出工作站——也是非常重要的,以及使用你信賴並熟知的監聽。你需要知道你所聽到的就是你想要的。在某種程度上,工作站的選擇只是偏好問題。我偏向Pro Tools,因為對於我要做的事情,它更加靈活。」
當我們抵達工作室時,便談論了一些工具。Tony並沒有參與模擬對抗數字的討論。從硬體的選擇到「盒子裡」的處理,Tony對工具的評斷都是就事論事的。我們問他,喜歡用什麼軟體進行處理——他告訴了我們他的最愛:「UAD的Pultec EQ很出色。當你使用硬體版本時,你需要決定是使用程序化的EQ還是中區的EQ。所以,你需要一個個搭線連接,進行嘗試。很多時候,你會將兩者進行連結,因為兩者你都需要用到一點。UAD不僅模擬了各自單獨的版本,他們還製作了專業版本,整合了兩種狀態。他們還模擬了硬體在旁通狀態下的附加特性。」
「幾周前,我在荷蘭的一個研討會上比較了硬體和軟體的差異。它們是不同的,因為本質在那。我認為插件目前的發展勢頭是很讓人振奮的。不過,無論你使用硬體還是軟體,你需要注意不要只是因為追求它而去用它。比如,當我去一個母帶工作室時,會有無數令人驚嘆的硬體供你使用,然後我們嘗試去過很多的壓縮。當你被這麼多可愛的工具環繞時,你很難抵擋住不去用這些夢寐以求的設備。不過,這種熱情不能影響你對聲音本質的判斷。很多時候,我們都會用插件替代,因為對於某些音樂,它們的效果反而更好。」
來源:Music Tech Focus - Mixing
編譯:Logic L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