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電影製作技術日趨數位化的潮流中,電腦和新媒體技術製作給電影帶來的是全新的語境和講述方式。
影視紀錄片,是以生活的原生態為記錄對象,並加以藝術表現;是最接近生活真實的一種媒介樣式。它記錄的不僅是生活本身的客觀真實,同時也蘊涵著更為豐富的人類理想和追求。
一位美國電影理論家曾說過:「電影創作的主要任務在於物質和思想的刺激,而這種刺激又來源於剪輯的因素。」的確,剪輯創作在紀錄影片視聽表現力中佔據了重要地位。
一部影片的原始素材,經過剪輯師認真、細緻的剪輯後,會使影片主題突出、內容清晰、節奏張弛有度,從而增強影片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以滿足觀眾的審美需求。
電影後期剪輯,即把一系列鏡頭組合起來的技巧,稱為「剪輯技巧」,又稱「電影蒙太奇」。通過鏡頭的剪輯,產生影片的節奏,調整觀眾抑制與興奮的觀影心理,達到最佳的視聽效果。
什麼節奏?即為一種有規律的、連續進行的完整運動形式。節奏變化為藝術美之靈魂。影片的節奏,即為影片結構、鏡頭長度的處理等元素所構成的一種節律。
關於這一點,從新影原來出品的紀錄影片中便可以很清楚的感覺到,每一個時期影片所使用鏡頭的長度是不一樣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時候電影鏡頭都是規定長度,全景7尺、中景5尺、近景3尺、特寫2尺,一組畫面的組接順序也基本是全、中、近、特這樣一個遞進關係。這恰恰符合那個時期的社會狀況和人們的心理狀態。
做一切事情都很規矩,事事都有眾多的條條框框。隨著改革開放人們思維概括能力的增強,對影片節奏的要求越來越高,剪輯的速度也不得不加快了。
不同的內容、不同的表現形式,有不同影片的節奏剪輯。例如《周恩來外交風雲》,雖然是1998年做的,但其表現的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事情,時代背景處於一個國際動蕩的年代。
選題的本身就決定了這部影片的龐大。它所具有的多線索、多層次、多視點以及它大跨度的時空交錯都決定了影片的節奏。
節奏是自然界萬物呼吸的脈率,人的呼吸也是隨情緒和動作快慢有區別,該緊則緊,該弛則弛,需要長出一口氣時,半口氣的時間是違反生理規律的。
影視就是通過鏡頭把生活片斷拆開來,再組合在一起。所以說影視片的節奏處理是和人的心率活動頻率有直接關係。
那麼構成鏡頭組接節奏的因素,除了鏡頭的長度及連接技巧以外,主要還是這些連接在一起的鏡頭之間的內在聯繫。
這和人的呼吸是一樣的,一段急促的呼吸之後,需要常出一口氣;一組景別角度大跳躍的短鏡頭組接完成後就要接一個長鏡頭。
在剪輯影片節奏中分為內部節奏和外部節奏。
內部節奏,也叫心理節奏。
剪輯出一部好的影片,創作人員的心理基礎很重要。剪輯一部影片的節奏與人的心理規律息息相關。
例如;知覺的感受、記憶的再現、豐富的聯想、邏輯的思維,都是屬於對客觀事物的認識活動,是為了弄清客觀事物的性質和規律而產生的心理活動。
在認識的過程中,心理上又會產生情感和情緒。那麼編輯影視片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創作人員通過影視作品的表現手段在折射自己的心理活動。
這一心理活動所產生的節奏是有共性的。例如;音樂的旋律是按節拍分2拍、3拍、4拍幾小節。我們剪輯影片敘事中使用的鏡頭及鏡頭的長度和剪輯點跟音樂的節拍是一樣的。
現在非線剪輯選擇剪輯點是看得見,摸得著,非常方便。而傳統電影畫面剪輯是通過手搖四連套片機搖出來的,完全靠心理節奏感覺的。
音樂通過音樂編輯剪輯,音畫合成之後節奏點要能夠吻合,這便是心理活動所產生的節奏的共性。
外部節奏。鏡頭組接的節奏,是受制於影片的內容和結構的。
因為內容和結構是影片的整體節奏,而鏡頭組接只是局部節奏。也就是說在依據整個節目內容和結構處理節奏的前提下,還要結合具體內容考慮外部節奏。
前邊說到的節奏處理是和人的心率活動頻率有直接關係。
一部影片從你接受這個題材開始通過採訪、了解、認識,便應該有了符合這一題材的表現形式和切入角度。對組成全片整體結構的控制都源於你對片中事件和人物本身的理解,這便是你思維的心理過程。
在剪輯影片時,將多條線索的時空關係,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鏡頭組合,鏡頭數量和次序的安排,聲畫結合,每個鏡頭動作長度的取捨,整場戲(紀錄片稱段)快、慢節奏把握,段落的有機轉換都是通過剪輯技巧得到真實、合理地反映。
所以說外部節奏是受內部節奏制約的,但內部節奏是通過外部節奏來表現的。應該說利用鏡頭組接產生的節奏是從情緒上感染觀眾的一種手段,也是你的心理過程在技巧中的再現。
1.動作和時空
鏡頭組接的節奏主要取決於戲劇動作、鏡頭動作和速度。
人的形體、語言、心理、情緒都是戲劇動作。
人物動作鏡頭組接的節奏既要符合生活的真實,又要有藝術的真實才能有感染力。
舉例:
(1)輪船在海上航行,海浪衝打著甲板。一個全景,一個近景兩個鏡頭。影片段落需要風浪拍打船甲板的效果。
(2)夜間海水漲潮的時候,小船還在浪尖上,一會兒被頂到浪尖上,一會下來。船上人抱著桅杆很害怕。這樣一個內容有三個畫面鏡頭,一個浪頭、一個小船、一個船上人抱著桅杆。三個鏡頭組接成一個完整的海浪起伏以及人驚恐的表情,緊張,危險,扣人心弦的節奏感就產生了。
這兩個例子都屬於氣氛剪輯,鏡頭組接的節奏反應在規定情景中人物情緒的起伏。
第一個例子是在剪輯中客觀地站在第三者角度觀察海浪撞擊甲板時的韻律,採取鏡頭分切的方法,剪輯出這一段的節奏,造成海浪拍打著甲板,一浪高過一浪的感覺。強弱既符合生活真實,又有強烈的鏡頭感染力。
第二個例子剪輯師要把自身放在抱桅杆的人的心理狀態,進行三個鏡頭的分切剪輯。這是經過外部鏡頭的組接產生的一種節奏,緊張,刺激,渲染了氣氛。
紀錄片氣氛鏡頭的組接是經常性的,不同的鏡頭、不同的剪接方法產生的效果是不一樣的。
2.動作關鍵點組接
所謂動作關健點組接,就是要選擇好鏡頭畫面主體的動作,選準剪輯點進行連接。
這種剪輯一定要選擇上一個鏡頭動作的最高點和下一個鏡頭動作的最高點進行組接,這種鏡頭組接產生的效果是緊張的,也可以用在兩個段落的轉場,節奏是連貫的。
3.運動鏡頭組接的節奏
運動鏡頭本身就有節奏。動接動,鏡頭的節奏表現在速度的一致上;動接靜,一定要注意攝影機的外部動和被拍攝主體的動相結合;靜接動,動鏡頭要有起幅;靜接靜,則取決鏡頭的長度。
4.跳躍式鏡頭的組接
這裡說的是兩級鏡頭及遠景和近景的組接。如果是由遠景到近景,組接的節奏在近景上;如果是由特寫到遠景,組接的節奏主要是在遠景上。這種鏡頭組接,也叫跳躍式組接。大全景和大特寫直接跳接,鏡頭角度跳躍越大產生的效果越好,主要是強調視覺衝擊力,
5.排列式鏡頭的組接
這種組接類似文學語言中的排比句,既一拍一拍式的組接。這種組接要求鏡頭長度、鏡頭景別、鏡頭內容都是一樣的。一般紀錄片中這種段落的組接都是為後面要渲染的內容做鋪墊的。
6.段落的交叉組接
交叉組接,即平行的兩條線,同一時間、不同空間內容的鏡頭交叉的組接。這種方法組接增強了時空的轉換,使全片的結構緊湊,增強節奏感。
7.主體動作的連貫性
無論紀錄片、科教片、歌舞片、戲曲片、故事片,在鏡頭組接的時候,總是按照戲劇動作與鏡頭內的主體動作來連接和轉換段落,鏡頭中人物形體動作的完整性,因用不同的景別、角度拍攝。在組接這些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鏡頭時應注意以下幾點:
(1)剪輯點應選擇在動作瞬間的停頓處,這樣可以使一個完整的動作流暢不間斷;
(2)動作錯覺的組接,借用上一鏡頭畫面主體的某一動式轉接下一鏡頭動作,也可以使鏡頭的剪輯點自然流暢;
(3)主體動作上一鏡頭和下一鏡頭組接,上一鏡頭動作的動勢與下一鏡頭的動勢中間有空缺。這是由於人們的視覺暫留殘象所致;
(4)一個鏡頭的主體是動的,另一個鏡頭的主體是不動的,這樣的鏡頭之間組接應該是:如果上一個鏡頭主體是動的,則應該在主體動作完成後切,與下一主體不動的鏡頭相接。如果上一鏡頭主體不動,下一鏡頭主體是動的,下一鏡頭應從主體動作開始切用;
(5)上、下鏡頭主體都是動的,這樣的鏡頭組接應根據鏡頭主體的動勢進行組接接。
鏡頭的組接方法還有很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表現形式,不同的節奏,不同的鏡頭組接。
時代的發展帶來了影視觀念的發展,也帶來了剪輯技巧的發展。現代剪輯技巧的創新,希望剪輯藝術在我們的手中創新,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