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太陽照常升起》剪輯師張一凡:如何用剪輯給予電影二次生命

2020-12-22 淘票票

《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找到你》《鬼子來了》《尋槍》《瘋狂的賽車》剪輯師張一凡7月29日課程登陸【燈塔學院】

【課程介紹】

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戈達爾曾說:剪輯才是電影創作的正式開始。在電影製作中,剪輯的職責是形成故事情節、把握電影節奏,將電影聲像素材分解、連接與重組,從而使電影達到創造性。胡蘿蔔計劃電影公開課第三期邀請到國內著名電影剪輯師——張一凡,他將與我們分享電影剪輯創作的熱愛與理解。

在張一凡看來,剪輯是連接電影創作者和觀眾的橋梁,正如丘比特之箭一樣,剪輯師通過對電影素材的拼接向觀眾傳遞著創作者對電影的情感和愛。在本期胡蘿蔔計劃中,你將了解到藏在故事、演員後面的剪輯指導是怎樣的一個工種,他們是如何與導演、編劇、演員等其他部門配合工作的;你將了解到張一凡老師獨特的「三不」剪輯原則,了解到《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找到你》等電影的幕後故事;你更將了解到一個熱愛電影的幕後大師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感悟注入到電影當中,運用「剪刀手」串聯起熒幕內外的兩重世界。

【導師介紹】

張一凡,著名電影剪輯師,先後畢業於解放軍藝術學院美術系和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曾與姜文、陸川、張一白、寧浩、徐靜蕾、章家瑞等多位國內著名導演合作,在十幾年的電影剪輯工作中積累了豐富的電影剪輯和導演經驗。代表作《鬼子來了》《尋槍》《一封陌生女人的來信》《太陽照常升起》《瘋狂的賽車》《送我上青雲》等。憑《瘋狂的賽車》入圍第四屆亞洲電影大獎、第46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剪輯,憑《太陽照常升起》奪得第四十四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剪輯獎。他作為剪輯指導參與的作品《鬼子來了》榮獲2000年法國坎城國際電影節評委會大獎、坎城國際電影節Netpac獎;《尋槍》入圍釜山國際電影節新浪潮獎;《太陽照常升起》入圍第64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獅獎;《一步之遙》入圍第65屆柏林電影節主競賽單元;《找到你》入圍第21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主競賽單元;《送我上青雲》入圍第22屆上海電影節「亞洲新人獎」單元最佳影片。

來自淘票票媒體號:燈塔專業版

相關焦點

  • 生命的浪漫狂想曲 ——淺析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而今我輩狂歌,不要裝乖,不要吹牛逼。敢駕閒雲,捉野鶴,攜武陵人吹笛。我戀春光,春光誘我,誘我嘗仙色。風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姜文一曲《念奴嬌》道盡了他作為導演對《太陽照常升起》(以下簡稱《太陽》)的全部情愫。它就像一首浪漫的狂想曲,帶領觀眾進入一個瘋狂的幻想世界,去感受愛的純潔與美好,感受欲望打碎在人們面前時的脆弱和不堪。可以說,它是生命最為抽象的表達。
  • 從小說到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比如懸疑作品就要用有限的時間去表達出書中的懸疑甚至超過他比如《太陽照常升起》這部作品。我國也有很多文學作品被翻拍比如《霸王別姬》、《白鹿原》這兩部作品前者《霸王別姬》將一部二流文學作品展現出一流的影視作品,而《白鹿原》則是一流的文學作品改編成二流的影視作品。
  • 影評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是一部由姜文執導,房祖名 / 周韻 / 姜文主演的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文章吧小編精心整理的一些觀眾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太陽照常升起》觀後感(一):《太陽照常升起》——魔幻敘事中的現實生活       好的電影不是給人答案,而總是給人提出門口題,引人思考。
  • 《讓子彈飛》電影插曲——《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這首曲子由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讓創作,而這位音樂大師正是為了姜文在2007年上映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而創作的。久石讓觀看了《太陽照常升起》的樣片後極為震驚,對影片瑰麗的夢幻色彩和浪漫主義精神深為著迷,其音樂團隊投入數月的精力,為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創作了2個小時的電影原聲。姜文聽了之後盛讚「比莫扎特還要好」。
  • 談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
    談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文/騷客vlog太陽照常升起作為一部電影或者一闋音樂的標題,沒什麼詩意,但是足夠讓人感到不安,並且忍不住要一探究竟的是太陽沒照常升起時發生了什麼?我在看了大名鼎鼎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後與多數人一樣無感,不明所以。唯獨對日本作曲家久石讓的配樂有一種無法自拔的迷戀。
  • 《太陽照常升起》
    而在姜文的電影中,《太陽照常升起》是最具有姜文個人特色及主題內涵的。《太陽照常升起》不僅是關於歷史的夢魘,也是歌頌人性的史詩。姜文那貌似晦澀的敘事中,將個體命運與歷史的關係,以及中國特殊時期畸形的政治意識形態進行了揶揄的表達。影片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暗藏隱喻,展現了姜文對於時代文化的思考及主體精神的精神探索。
  • 影評 | 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中人物行事中展現的半虛半實的邏輯感與夢境極為相似,乍一看好像很合理,細想又很是不對勁,好像處於荒謬和真實的邊緣。其場景尤其如此,比比皆是:老唐對小隊長開槍之前,霧氣忽然大漲隔開二人;梁老師的遺體在大堂門口的桌子上陳列,風吹動果蔬壓著的白布;唐和妻子新婚之夜時所有人的狂歡;火車拉起燃燒的帳篷;母親沿鐵道跑向野花越發鮮豔茂盛的光明世界。
  •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你看懂了嗎?
    其實,《太陽照常升起》屬於那種不需要看懂的電影。這部電影中無處不在的跳動的欲望,張揚的生命,並不需要在弄清楚人物行動邏輯的前提下才能體會。就像最後一個故事,山頂上那隻閃耀著盡頭的光芒的大手。你覺得這浪漫無中生有,你覺得這浪漫荒誕不經,但它誠然是浪漫的,這就完了。以下的解讀,分享給和我一樣為這部電影狂喜的人們。
  • 《太陽照常升起》:偽荒誕浪漫主義,尊重了生活的本質
    《太陽照常升起》是姜文導演的第三部電影作品,它是根據著名作家葉彌的短篇小說《天鵝絨》改編的二次創作。象徵性色彩,是姜文電影中運用是最獨特的。《太陽照常升起》大部分運用的是暖色調。瘋媽用石頭堆砌成的白色小屋,白色象徵純潔。梁老師在醫院病房遭遇告白,窗外下著雨,燈光灰暗,窗外樹影搖曳,但他的輪廓在窗下十分清晰,很好地體現了他憂鬱、不安的心情,使人物形象造型感突出。
  • 太陽照常升起,我們被姜文耍了
    文/九弦日 首發於2007.10.8 電影上映後,不外乎被評為年度最佳或最爛,即便不溫不火,也會有很多人津津樂道著票房究竟會和「黃金甲」之類商業大片差距多遠,而「最具話題電影」,如此評價,實在不知褒貶為哪般,《太陽照常升起》就落得了這樣的田地。
  • 電影 | Cult Film 11 《太陽照常升起》
    導演: 姜文編劇: 過士行 / 姜文 / 述平主演: 房祖名 / 周韻 / 姜文 / 黃秋生 / 陳衝類型: 劇情 / 奇幻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 / 溫州話 / 俄語 / 維吾爾語上映日期: 2007-09-21(中國大陸) / 2007-09-03(威尼斯電影節)片長: 116 分鐘
  • 一部電影一本書 重讀姜文電影系列(3) 《太陽照常升起》
    電影是姜文的第三部導演作品《太陽照常升起》,書呢是電影相關的文集《長天過大雲》。這篇文章很長,圖片也多,如果有條件請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看視頻,更加直觀!結果又打臉了,姜文還是隻字不提他的創作意圖,倒是《讓子彈飛》相關的書籍《騎驢找馬》,裡面有很多採訪談到了《太陽照常升起》,看完基本就明白了,只是有些細節還得「猜」。
  • 觀影《太陽照常升起》★飛虎讀書筆記279
    今天觀看2007年9月上映的老電影《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是姜文執導的第三部電影,由他自編、自導、自演。 《太陽照常升起》借鑑了昆汀的「章節式環狀敘事結構「,影片展現了魔幻現實主義風格,講述了1958年和1976年四段交錯的故事,分別以瘋、戀、槍、夢為主題。
  • Eason:與你常在黃金時代,太陽照常升起
    與你常在黃金時代,太陽照常升起,好似天使的禮物,永遠有相信你的,See u later!很喜歡這次的歌單!!慶幸你有很多老少鹹宜耳熟能詳的歌曲 ,又為很多好聽不火的歌感到惋惜。以前很自私不想讓自己喜歡的東西大眾化,現在很現實,做你的想做的唱你想唱的,一定要再紅二十年、三十年、永永遠遠!聽到《與你常在》起來的時候,看到他的周圍仍舊是那些人的時候,忽然好感動,想起mv裡他們每個人奔赴舞臺的樣子,再看著日出時刻站在一起的他們,就覺得真好啊。好喜歡《黃金時代》打出來的那個畫面,跟人們臉上的口罩映在一起,成為對這一年最特別的註解。
  • 《陽光普照》—太陽不一定照常升起
    本人看電影容易迴避一些大英雄主題的故事,更喜歡聚焦在小人物身上,因為他們在面對生活時,往往能爆發出超乎常人的力量(當然,這裡力量不是說戰鬥力爆發去打怪獸,那太中二了,這力量是一種隱忍、堅毅,甚至超然)。犯罪:它的故事依舊是在東野圭吾的罪案框架內。讀者都知道,作案手段及推理過程只是東野圭吾一本新書的亮點,但其後的作案動機和人性的辯證問題,才是最值得反思的東西。
  • 刷10遍也看不懂的姜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更像一部象徵主義作品
    《太陽照常升起》,可能就是這樣的電影。看第一遍,不懂;第二遍,更不懂;第三遍,似乎懂了,又似乎沒懂……無論看多少遍,似乎都看不懂,但又百看不厭。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說,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作家寫作時,應該只給讀者展示作品的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需要讀者自己尋找。
  • 《太陽照常升起》:五光十色的愛情萬花筒
    作為一個電影人,尤其作為一部電影靈魂的主創,導演要想傳達出極具個人化的創作理念營造出強大的感染力,必須要以直面人性真實的勇氣來反觀自身。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影就是在反覆追溯、詮釋人生的過去特別是青春記憶裡的各種情結。而它總是與異性分不開,根深蒂固於心靈歷史的深處。童年印象,從倫理意義上總是和母親這一形象聯繫在一起。
  • 剪輯,是電影藝術的二次創作
    在2004年的電影《最終剪接》中,羅賓·威廉斯又一次扮演了那種非常「嚴肅」的角色,當他不飾演他那標誌性的滑稽角色時,他總是很擅長虛構故事。在電影的未來世界裡,每二十人中的一個在出生時會被植入某種稱為「生命晶片」的東西,它能通過他或她的眼睛記錄下一生中經歷的每個時刻。
  • 太陽照常升起:SUN與波場的秘密
    在昨天下跌的過程中,我看到一個特殊的情況,就是百幣下挫之時有一個幣居然還拉升了一下,我笑了,這幾乎在我的邏輯之內,因為整個TronDeFi,也就是波場生態的秘密就在這個太陽(SUN)裡。圖片來自姜文導演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Sun Also Rises),導演的名字改為了孫宇晨的英文名Justin Sun。因為他也在導演這樣一齣好戲。
  • 偉大的母親——《太陽照常升起》影評
    電影也是如此,要達成宣傳影響的目的,故事必須精彩、畫面必須美觀流暢、聲音必須悅耳動聽、配樂必須打動靈魂,而且,還要跌宕起伏、製造懸念、合情合理、寓意深刻、深入淺出、回味無窮,最終實現共鳴,讓觀眾的腦袋中留下印記,進而把被刻入的思想當做自己的看法。印記,遠比直白深刻;共鳴,遠比灌輸高明。真正做好這些的電影,乃鳳毛麟角,甚至可遇不可求,《太陽照常升起》就是這樣一部曠世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