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電影一本書 重讀姜文電影系列(3) 《太陽照常升起》

2021-02-21 壹戈說戲

這裡是一部電影一本書,重【讀】姜文電影系列的第三篇。電影是姜文的第三部導演作品《太陽照常升起》,書呢是電影相關的文集《長天過大雲》。這篇文章很長,圖片也多,如果有條件請點擊文末的閱讀原文看視頻,更加直觀!

這部電影是姜文在《鬼子來了》禁播7年之後的作品,官方一刀未剪,正常上映了,但是口碑和票房都很慘,有關方面也鬆了一口氣,以後再也不用緊張姜文電影,反正已經沒人能看懂了。與此同時國外的反映也不太好,絕對沒有前兩部《陽光》和《鬼子》那麼火熱。

但是在國內的專業領域,一些電影、文學大家卻極為稱讚,比如焦雄屏、戴錦華、史鐵生、王朔等等,認為這部電影在藝術層面已達大成。這一系列的現象看起來都非常的矛盾。

姜文也曾丟下一句話,「再也不幹這包餃子餵豬的事情了」。這話當然是罵人,姜文把自己的作品當「餃子」很正常,但是很多人自覺的把自己歸為「豬」的行列,「從此姜文一生黑」,也確實是一個非常魔幻的現象。

《長天過大雲》這本書,收錄了葉彌的原著《天鵝絨》,以及電影創作初期的故事稿和完整的劇本,還有前面提到的幾個電影、文學大家的影評,包括很多劇組成員的心得體會。買這本書的時候我就想,如果電影有什么正解,還有比姜文自己的書更加正確的嗎?結果又打臉了,姜文還是隻字不提他的創作意圖,倒是《讓子彈飛》相關的書籍《騎驢找馬》,裡面有很多採訪談到了《太陽照常升起》,看完基本就明白了,只是有些細節還得「猜」。

這個系列影評原本是欣賞姜文電影的技術,但是技術再好也只能是一張「餃子皮」,所以我們還是不得不先聊一聊電影的思想內涵,大約也只能點到為止。

太過具象的解讀,並不是這部電影的正解,但又不能脫離時代,如果完全不講它的寓意,相信很多人還是一頭霧水。一般情況下我們看電影能感悟多少,取決於自己的知識面和邏輯推理能力,但是看姜文的電影這句話要修正,必須是多看書拓寬知識面,少瞎想避免進入誤區。

怎麼理解《太陽照常升起》這個片名,首先就從姜文在書末的填詞來看。

念奴嬌

姜文

雲飛風起,莫非是,五柳捎來消息?
一代人來,一代人往,太陽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將相,去得全無蹤跡。
青山嫵媚,只殘留幾臺劇。

而我輩狂歌,不要裝乖,不要吹牛逼。
敢駕閒雲,捉野鶴,攜武陵人吹笛。
我戀春光,春光誘我,誘我嘗仙色。
風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

「一代人來,一代人往,太陽照常升起。浪子佳人,侯王將相,去得全無蹤跡。」

這兩句近乎直白的話,沒什麼不好懂。人的一生,國家的興衰,乃至整個人類社會歷史,在宇宙的尺度都是過眼雲煙,什麼叫「長天過大雲」,就是時光飛逝,「昔人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不管人類怎麼折騰,太陽會照常升起。

當然,完全不了解那段歷史的人,這話聽著就會特別的虛無,找不著「北」,必須是先入戲,才能再出戲。

這部電影並不是一個完整的故事,而是由4個獨立的小故事組成,然後有一些小線索串聯起來。為了方便梳理劇情,我們按照4123的時間順序簡述一下故事。

第4個故事

1958年冬天,西部。

兩個年輕的女子,到西部邊境尋找自己的愛人,就是後來的瘋媽和唐妻,她們在一個路口分手。

唐妻走向路的「盡頭」找到了愛人唐雨林,唐叔說出了一句要命的愛情宣言:「你的肚子像天鵝絨」。他們倆在黃沙大漠舉行了瘋狂的婚禮。

而懷孕的瘋媽走了「非盡頭」,穿過邊境,卻沒能找到愛人李不空。通過蘇聯官員的解釋,大致是李不空化名「阿廖沙」和一個蘇聯女子「娜塔莎」在一起時被槍殺,衣服上有三個彈孔為證,留了一堆遺物。

瘋媽在返程的火車裡上廁所,生下孩子掉在了鐵軌上。瘋媽叫停了火車,沿著鐵軌往回跑,在鮮花叢中找回了兒子李東方。這一段拍的最美,瘋媽的瘋病也應該由此開始。


第1個故事

1976年春天,南部。

瘋媽已經把兒子李東方撫養長大。一天,瘋媽夢到一雙黃須子魚鞋,她到鞋店買了雙一模一樣的鞋子,把鞋子掛在樹上去上廁所,鞋子卻不見了。瘋媽的瘋病又犯了,這次瘋得比較厲害。整個這一段故事,基本是以一個瘋子的視角在演繹,各種上樹、刨坑、奔跑、打鬧,房祖名曾經戲說《太陽》是一部「動作片」。如果沒有耐心,估計會在電影開始的這一段就放棄了。

故事1的核心問題是,兒子一直想了解父親是個什麼樣的人,而瘋媽說不清,還燒掉了父親留下的一些信件。

兒子發現了瘋媽用鵝卵石搭建的一個秘密居所,像個墓地,裡面的陳設,都是打碎了又重新粘貼起來的,幾個噴嚏就讓這些東西全垮掉了,這一段最魔幻。

直到有一天,瘋媽突然清醒了,讓已經當上小隊長的兒子去接」下放」來的人。從瘋媽目送兒子離開的眼神,感覺這次真的要出事,果然瘋媽在兒子走後,就魔幻地跳河自殺了。

第2 個故事

1976年夏天,東部。

梁老師在學校食堂自彈自唱很是悠閒,5個大長腿的女生附和著,直到被騷擾電話打斷。開始的這一段拍得極有戲劇性,完全感覺不到那個時代,應有的緊張與壓抑。

梁老師因騷擾電話切到手指,到醫務室處理,被林大夫勾引,這裡要佩服一下陳衝的演技,帶著口罩都擋不住的騷勁,摘下口罩就更要命,可是悶騷的梁老師好像根本不好她這一口。

為什麼要用悶騷這個詞呢,晚上學校放露天電影,就出事了。有女人喊了一聲「抓流氓」,所有人都亢奮了,梁老師莫名其妙就成了被追的那一個,而且還摔斷了腿。

學校官方的「摸屁股」調查完全是一場荒誕劇,只能再欣賞一下林大夫的浪與騷。

唐叔和梁老師在宿舍商議對策,就是搞不清到底是「手摸了屁股」,還是「屁股摸了手」,最後決定坦白從寬。

調查結果卻出人意料,校領導為了維護學校名聲,燒掉了梁老師的認罪書,並聲稱5個流氓都抓到了。

梁老師洗刷清白卻在當晚自殺了。

第3個故事1976年秋天,南部。

唐叔因為梁老師的自殺事件受到牽連,下放到了瘋媽那個村。身為小隊長的兒子去接唐叔和唐嬸,回來的路上就發現,瘋媽跳河自殺了。

唐叔整天帶著梁老師之前送的獵槍,吹著小號,領著一幫孩子在山上打野雞,甚至夜不歸宿。

小隊長依然糾結於自己的父親是個什麼人,而警察李叔和村幹部都支支吾吾說不清。

無聊之餘,小隊長和唐嬸在瘋媽的秘密小屋偷情,被唐叔發現,最要命的是, 一個念叨丈夫的愛情宣言「天鵝絨」,一個念叨父親的化名「阿廖沙」。

唐叔用槍指著小隊長的頭,小隊長卻說不怕死,就是想知道「天鵝絨」是個什麼東西。

然後唐叔到北京找天鵝絨,搖滾大叔崔健給唐叔上了一課,讓唐叔明白,這事不是小隊長的錯,歸根到底是唐叔自己的錯。

這是一個非常刻意的戲劇化情節,從雲南到北京不是件容易的事,到哪裡找塊布不好找,非要到北京?由此電影在方位上補齊了東南西北,時間上湊齊了春夏秋冬。

唐叔回到村裡,本已不打算追究老婆偷情的事,小隊長卻自己作死,拿出一面錦旗,證明唐妻的肚皮根本不像天鵝絨。「嬸可忍,叔不可忍」,唐叔開槍打死了小隊長。

對於這個「顛三倒四」的電影,我們不能用慣常的邏輯來看待,必須放棄固有的思維模式,循著一些蛛絲馬跡才能搞清楚故事的格局。

先研究一下敘事結構也可能對於理解內涵有幫助。有人把姜文和鬼才昆汀類比,大約也就是這部電影的結構極似昆汀的《低俗小說》,姜文受他啟發也是有可能的,因為他們兩人私交甚好。

所謂低俗小說就是路邊報亭賣的一些低俗的雜誌,幾個故事中的人物有重複,但其實在每個故事中扮演的角色並不相同,全都是暴力搶劫、吸毒販毒、性變態、打假拳等等,就是把一些茶餘飯後聊天吐槽的離奇事件給串起來了,每一個單獨的故事本身並沒有多少意義,全部都連接起來就形成了一幅社會的大圖景,這個整體印象才是驚心動魄。

圖片來自百度

《太陽照常升起》是相同的結構,每一個故事的邏輯都不是很完整,幾個故事也沒有必然的內在連接,講的也是一個時代的大圖景。從1958年「大躍進」開始到1976年「四人幫被打倒」,中華大地上東南西北和春夏秋冬的整體印象,就是一個光怪陸離的夢,現代人怎麼也不可能理解的荒誕劇情,在那個年代是確確實實發生過的,「只能說你不懂,不能說你沒看到」,老外就更不可能看懂了。

怎麼去理解這幾個故事呢?下面我們把線索勾連一下,儘量不要入戲太深。

第1個故事結束瘋媽死了,自殺的;

第2個故事結束梁老師死了,自殺的;

第3個故事結束是小隊長死了,自己作死;

第4個故事的結尾是小隊長出生。

所以幾個故事近似一個循環,都是悲劇,一個大型悲劇的循環。

原著《天鵝絨》講了個什麼故事?1967年中國某地農村,一個女人因為兩斤豬肉被偷,瘋了,他的丈夫是個普通的農民,普通到葉彌都沒寫他的名字,他們的兒子李東方娶了大隊長的女兒,據說是有心臟病、哮喘、斜眼,然後李東方就當上了小隊長,瘋媽在兒子去接「下放來的人」那天跳河自殺了。下放來的是印尼華僑唐雨林一家,唐雨林經常出去喝酒打獵,後來小隊長和唐妻搞上了,唐雨林用獵槍打死了小隊長。

《天鵝絨》是一個短篇小說,短得不足以撐起一部電影,所以姜文加入了大量的改編,改完了就和《天鵝絨》的原意就有了很大的差別,這就是傳說中的 「吃原著不吐原著皮」。

原著瘋媽瘋掉的原因是丟了兩斤豬肉,而電影改成了一雙魚鞋。魚在中華古文化中代指性愛,所謂的「魚水之歡」,比如《鬼子來了》裡面馬大山的情人叫「魚兒」,也是這個意思。有些地方把亂搞男女關係叫「搞破鞋」,第2個故事和第4個故事都出現了鞋子和性愛的暗示,黃須子的魚鞋很明確是指性愛。

「豬肉」代表的是物質文明,原著的女人瘋掉是因為貧窮的物質生活,而電影中丟掉的鞋子,代表的是性愛的缺失,可以衍生到家庭的破碎,以及「精神文明」的缺失,因此給小隊長李東方加了個缺失的父親李不空。

李不空是個什麼人其實根本不重要,如果一定要搞清楚也有跡可循,李不空是軍人,從朝鮮戰場回來之後參加英模報告會認識了瘋媽,他後來死在了蘇聯,留了一大堆的信件和幾條各種顏色的辮子等等。

這裡就涉及到一個歷史問題,1958年前後,中國和蘇聯的關係非常緊張,《陽光燦爛的日子》裡面,馬小軍說小時候最大的願望就是中蘇開戰。李不空那些信件被蘇聯官員拆開審查過,「全是些瘋話」沒看出什麼問題才還給瘋媽,瘋媽當然也不可能看懂。

在那麼一個形式嚴峻的年代,一個朝鮮戰場回來的模範軍人,跑到蘇聯去找小情人被打死,是一個很荒謬的事情。能夠解釋得通的只有一種情況,李不空作為特工在中蘇邊境搞情報被打死,但由於國際關係問題,李不空不能算作烈士。

在那個年代,一個烈士家屬和普通百姓的差距是很大的。瘋媽的秘密小屋裡面,她把兒子的照片和李鐵梅的劇照貼在一起,構建一個虛幻的紅色革命家庭,這可能是瘋媽的內心願望。

原著說瘋媽清醒後不知道自己會清醒多長時間,就趕緊洗了個澡,換了身衣服跳河了,有人說:「反正要跳河,還洗什麼澡,多此一舉」。電影瘋媽跳河的那一段更魔幻,見不到人,一套衣服和鞋子規規矩矩的漂浮在河面上,你也可以說:「這拍的什麼玩意,死就死吧,還把衣服弄得這麼神秘」。

注意,電影和原著思想內涵雖然不同了,但在這個事情上是相通的,即便「生不如死」,還是要維護生命的「尊嚴」。這才是第1個故事真正的核心。

然後說一說 「李鐵梅」的形象,在電影裡面出現了很多次。李鐵梅是樣板戲《紅燈記》裡面的人物,樣板戲是怎麼產生的,不知道的百度一下。據統計從1966年到1976年10年間,共產生了14部樣板戲電影和83部故事片,而2017年僅僅一年時間上映的電影就有970部,可以理解一下什麼叫「精神文明」缺失。這隻電影,其它的文學藝術什麼的就不談了,所以理解一下什麼叫「革了文化的命」。

第2個故事和原著完全沒關係,據說是姜文小時候親眼所見的事情改編。這個故事本來是最「直白」的一個,很容易理解,然而現在也成了一個不能說的問題。對於梁老師為什麼自殺,首先要搞清楚人物的背景和所處的環境,才能理解的他的行為。

梁老師和唐雨林都是印尼歸國的華僑,劇本裡面說唐雨林回國還是梁老師鼓動的結果,梁老師自彈自唱的那首歌叫《美麗的梭羅河》也是一首印尼民歌。他們為什麼回來呢?建設祖國。1958年他們在西北沙漠幹什麼呢?找石油,唐叔是學石油的,注意那些帳篷邊上的金屬管道,這些東西在那個砸鍋煉鐵的年代可是稀罕貨。

梁老師曾出現在唐叔的婚禮上,這個婚禮搞得聲勢浩大極為瘋狂。就像 1958年「大躍進」開始,全國人民都像打了雞血一樣的亢奮,「打雞血」是真有其事,不知道的可以百度一下。

但後來他們在幹什麼?在東部某學校工作,但學校一個學生都沒了。為什麼?那個時期學校都停課了,搞運動,1977年全國才恢復高考。

梁老師為什麼自殺,不要試圖在電影裡面去找證據,這是個不能說的,作者也沒打算把這事情給講清楚,梁老師回憶現場時出現的人物和場景都不一樣,被摸的女人回頭都不是同一個人。但整個故事會給人一個感覺,只有梁老師是唯一清醒的一個人,其他的人包括唐叔都顯得有點瘋狂或者荒誕。

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為什麼華僑要回來建設祖國,為什麼後來他們又無所事事整天「吹喇叭」「搞破鞋」?為什麼死了的人可以面帶微笑?而活著的人要下放山林打野雞?

這是姜文一貫的手法,將一些低俗的東西擺在前面,因為那是生活;值得思考的東西埋在後面,因為人必須學會獨立思考。這個故事說的還是 「生不如死」,比如老舍和傅雷,還是說的「精神文明」的缺失。

第3個故事的地點雖然和第1個接上了,但思想內涵更接近第2個故事。小隊長讓唐叔教教那些孩子,唐叔說我怎麼教他們,我學石油的,小隊長說只要他們不瞎跑就行了,於是唐叔就整天帶著他們在上山打野雞,還發現了瘋媽的秘密小屋。唐叔其實心裡一直有事,他就是想不明白為什麼死人可以面帶微笑,而他這個大活人怎麼折騰心裡都彆扭,所以才突然拋下孩子們獨自回家,然後就發現了老婆和小隊長偷情。

我為什麼囉嗦這個細節,注意這就是解開本片謎團的鑰匙,姜文很認真的拍了一些可有可無的細節,還搞得聲勢浩大,其實這裡只有一件事是核心,就是唐叔的心理活動。

唐叔曾經是一個有理想有抱負的熱血青年,他跟著梁老師回到祖國參加建設,只是沒想到後來局勢變了,梁老師只能在學校食堂做飯,而唐叔是鍋爐工,總算也和能源掛上了鉤,整天的無所事事吹喇叭、搞破鞋。

梁老師自殺對於唐叔打擊是很大的,他下放之後更加的瘋狂與放縱,其實就是掩飾內心的痛苦,看懂這一點才能明白整個悲劇的內因。

然後可以推廣開來,第一個故事裡面的瘋媽,也是差不多的手法,鏡頭很認真的拍了一些莫名其妙的細節,包括「樹上的瘋子」,「抱著石頭過河」,氣急敗壞的老師要學生用算盤打出,「提高警惕,保衛祖國」等等,都是瘋狂與荒誕。

鏡頭呈現的是現象,我們必須透過現象看本質,這個現象拍得越美麗,體會到的本質越心痛。

原著唐妻和小隊長偷情的時候,唐妻說:「你唐叔說我的肚子像天鵝絨」,而小隊長說的是「我想做你用的草紙」,電影保留了天鵝絨的說法,而把小隊長的話改成了 「就叫我阿遼沙吧」,注意這句話是李不空留下的信裡面的一句話。

這個有什麼差別呢?原著曾引用1999年英國查爾斯王子和情人的電話:「我恨不得做你的衛生棉條」,這是一句很露骨的情話,小隊長說想做唐妻的草紙,是差不多的意思,說的就是迷戀她的身體,這個格局明顯是不同的,是一個女人的情愛視角,原著的「天鵝絨」就有可能真的是指一塊柔軟的布。

而電影裡面的小隊長的話是冒用「父名」,冒用父名不就是「犯上作亂」麼?後來被唐叔用槍指著頭,他說不怕死,就想知道什麼是天鵝絨,這個「天鵝絨」就可能變成了另外一個東西,比如 1989年捷克斯洛伐克的改變,但這樣解讀就麻煩了,我還是打住吧!

最後小隊長明顯是自己找死,唐雨林只是成全了他,還是「生不如死」。

第4個故事。兩個女人在大漠同行,年輕的唐妻是剛從印尼回國去找唐雨林結婚,一直嘮嘮叨叨很興奮,她的話語就是描述當年的唐雨林,膽大、聰明、性格衝動,曾放棄一切回來建設祖國,他感動這個女人靠的是每天一封肉麻的情信,然後他們舉行了瘋狂的婚禮。

年輕的瘋媽懷著大肚子去奔喪,所以一言不發。後來瘋媽在返程的火車上生下了李東方,掉在了火車軌道上,這個顯然非常的魔幻。

去結婚的以為自己找到了真愛,其實是孤獨寂寞了一輩子,最後還要勾引小青年,害死了小隊長。

去奔喪的決意孤苦一生,將孩子撫養長大,最後卻是瘋瘋癲癲,到底意難平。

一個瘋狂的婚禮,和一個不可思議的降生,既是故事的結局又是故事的開始,這樣就成了一個悲劇的循環。

為什麼一直說透過現象看本質呢,有時候擺在面前的事情,很多人都是視而不見。比如著名的「清明上河圖」,上千年來一直是所謂「太平盛世」的象徵,近現代很多人才發現,裡面危機四伏,實際是一幅警世預言畫。

劇本在第3個故事結束時,唐雨林打死了小隊長之後還有一個鏡頭,沒有出現在成片裡面。

如果成片有這個照片回溯的鏡頭,可能就很容易理解循環故事線,但同時又可能把格局變小,因為太具象了。

所以我們看《太陽照常升起》,就不能關注那些是是而非的表象,那只是作者布下的疑陣。

比如最為常見的幾個所謂的隱喻,媽瘋了、天鵝絨、從蘇聯回來的孩子、白貓黑貓、摸著石頭過河、還有大量的色情與暴力的暗示等等,似乎都可以引申出一個現實的概念,但這些東西只能算是「餃子湯裡的殘渣」。

電影裡面的人物就和《鬼子來了》一樣,都是群像,所有的故事都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無論如何掙扎,活著的人都不可能從他所處的時代逃脫。如果入戲太深會被這個巨大的悲劇吞沒,以超然世外的心氣來俯瞰人間百態,就會發現,這樣的事情歷史上多了去了。

別害怕,太陽照常升起。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無所偏愛,任憑萬物自然生長;聖人無所偏愛,任憑百姓自由發展。

讀《太陽照常升起》的劇本就像讀一首長詩,有著優雅的韻律,像夢一般的迷幻,但這又是個悲劇,一個很美的悲劇。

看這部電影,隨著激情悲壯的進行曲,穿梭在一個詩意的夢境,回顧一段破碎的歷史,於色彩斑斕間超脫,感受作者悲天憫人的胸懷。這就是《太陽照常升起》的整體印象。如果電影有印象派,那麼這個電影就是了。

史鐵生拿《太陽照常升起》和《浮士德》做比較。

焦雄屏說:「在神採飛揚的畫面中,我再次體驗了他的氣勢,這一次他冒著更大的挑戰,探討中國大地和民族魂的底蘊。」

王朔說:「有時感到悲觀,我們曾看到戲曲失勢,看到文學失勢,是不是也將看到電影失勢?但不會影響地球飛轉」。

多麼準確的預言,現如今的很多電影已經不能稱作電影了,別看一年出幾百部,有些還不如樣板戲。

姜文在《騎驢找馬》裡面說,《讓子彈飛》和《太陽照常升起》是同一個故事的兩種講法,你信不信?

相關焦點

  • 影評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是一部由姜文執導,房祖名 / 周韻 / 姜文主演的一部劇情類型的電影,文章吧小編精心整理的一些觀眾的觀後感,希望對大家能有幫助。  《太陽照常升起》觀後感(一):《太陽照常升起》——魔幻敘事中的現實生活       好的電影不是給人答案,而總是給人提出門口題,引人思考。
  • 《讓子彈飛》電影插曲——《太陽照常升起》
    不得不說,這一部曠世之作也讓更多的人重新認識了姜文,尤其是姜文對音樂的熱愛,在電影中就能看出姜文特別鍾愛莫扎特。      《太陽照常升起》這首曲子由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讓創作,而這位音樂大師正是為了姜文在2007年上映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而創作的。
  • 談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
    談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文/騷客vlog太陽照常升起作為一部電影或者一闋音樂的標題,沒什麼詩意,但是足夠讓人感到不安,並且忍不住要一探究竟的是太陽沒照常升起時發生了什麼?我在看了大名鼎鼎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後與多數人一樣無感,不明所以。唯獨對日本作曲家久石讓的配樂有一種無法自拔的迷戀。
  • 從小說到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比如懸疑作品就要用有限的時間去表達出書中的懸疑甚至超過他比如《太陽照常升起》這部作品。我國也有很多文學作品被翻拍比如《霸王別姬》、《白鹿原》這兩部作品前者《霸王別姬》將一部二流文學作品展現出一流的影視作品,而《白鹿原》則是一流的文學作品改編成二流的影視作品。
  • 太陽照常升起,我們被姜文耍了
    文/九弦日 首發於2007.10.8 電影上映後,不外乎被評為年度最佳或最爛,即便不溫不火,也會有很多人津津樂道著票房究竟會和「黃金甲」之類商業大片差距多遠,而「最具話題電影」,如此評價,實在不知褒貶為哪般,《太陽照常升起》就落得了這樣的田地。
  • 《太陽照常升起》
    而在姜文的電影中,《太陽照常升起》是最具有姜文個人特色及主題內涵的。《太陽照常升起》不僅是關於歷史的夢魘,也是歌頌人性的史詩。姜文那貌似晦澀的敘事中,將個體命運與歷史的關係,以及中國特殊時期畸形的政治意識形態進行了揶揄的表達。影片從不同層次不同角度暗藏隱喻,展現了姜文對於時代文化的思考及主體精神的精神探索。
  • 刷10遍也看不懂的姜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更像一部象徵主義作品
    《太陽照常升起》,可能就是這樣的電影。看第一遍,不懂;第二遍,更不懂;第三遍,似乎懂了,又似乎沒懂……無論看多少遍,似乎都看不懂,但又百看不厭。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說,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作家寫作時,應該只給讀者展示作品的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需要讀者自己尋找。
  •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你看懂了嗎?
    因此,不許公映,剝奪五年拍片資格,姜文遭遇了電影生涯的最大挫折。重出江湖時,他放棄了直言不諱,轉而和觀眾,也和審查者玩起了猜謎遊戲。這在《太陽照常升起》中發揮到極致。電影中遍布著難於索解的意象,比如瘋媽世界裡的鳥、樹、可能來自《百年孤獨》的史前巨蛋;比如李不空留下的一桌遺物。它們充滿誘惑又充滿歧義。在如此紛繁多彩的符號面前,不解是正常的。
  • 電影 | Cult Film 11 《太陽照常升起》
  • 《太陽照常升起》比《讓子彈飛》更具有魔性,解讀姜文電影
    《太陽照常升起》2007年上映,一部典型的姜文式的文藝片。姜文近幾年的商業大片《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等等可能大家比較熟悉。這部電影可能聽過的人不多。《太陽照常升起那我們就以這正常順序展開電影 《太陽照常升起》。1976年春 (瘋)鐵軌上遍地小花,配上一雙秀氣的魚頭繡花鞋。影片就這樣沒有頭緒的開始了。
  • 生命的浪漫狂想曲 ——淺析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浪子佳人,侯王將相,去得全無跡。青山嫵媚,只殘留幾臺劇。而今我輩狂歌,不要裝乖,不要吹牛逼。敢駕閒雲,捉野鶴,攜武陵人吹笛。我戀春光,春光誘我,誘我嘗仙色。風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姜文一曲《念奴嬌》道盡了他作為導演對《太陽照常升起》(以下簡稱《太陽》)的全部情愫。它就像一首浪漫的狂想曲,帶領觀眾進入一個瘋狂的幻想世界,去感受愛的純潔與美好,感受欲望打碎在人們面前時的脆弱和不堪。
  • 《太陽照常升起》:姜文最難懂的電影,原來有這麼多隱喻
    昨日武漢風雪交加,今天竟晴空萬裡,一如我剛看完的姜文的這部影片名《太陽照常升起》。此片被公認為姜文最難懂的作品。我曾經好幾次點開過這部片子,但很久都看不進去,只得放棄。電影一共演了四個故事,都跟情慾有關。娶了妻子卻和別的女人偷情的唐叔,被丈夫冷落而出軌小自己一半的村長的唐嬸,一邊和別人偷情一邊又瘋狂愛著另外一個男人的林大夫,強要了女學生卻和好幾個蘇聯女人有染的瘋媽的丈夫,摘掉了流氓帽子證明了清白卻上吊自殺的梁老師……影片中所有人都不正常,或許可視為特殊年代下人性被壓抑至變態?
  • 影評 | 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中人物行事中展現的半虛半實的邏輯感與夢境極為相似,乍一看好像很合理,細想又很是不對勁,好像處於荒謬和真實的邊緣。其場景尤其如此,比比皆是:老唐對小隊長開槍之前,霧氣忽然大漲隔開二人;梁老師的遺體在大堂門口的桌子上陳列,風吹動果蔬壓著的白布;唐和妻子新婚之夜時所有人的狂歡;火車拉起燃燒的帳篷;母親沿鐵道跑向野花越發鮮豔茂盛的光明世界。
  • 觀影《太陽照常升起》★飛虎讀書筆記279
    今天觀看2007年9月上映的老電影《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是姜文執導的第三部電影,由他自編、自導、自演。 《太陽照常升起》借鑑了昆汀的「章節式環狀敘事結構「,影片展現了魔幻現實主義風格,講述了1958年和1976年四段交錯的故事,分別以瘋、戀、槍、夢為主題。
  • 《太陽照常升起》:偽荒誕浪漫主義,尊重了生活的本質
    《太陽照常升起》是一部非常「奇特」的電影,它的奇特在於解讀難度,也是被網友稱為「姜文導演最燒腦的電影」。它是姜文蟄伏七年之後的又一力作,影片講述了四段交錯的故事,分別以瘋、戀、槍、夢為主題。有些評論者從欲望的角度解讀這部電影,也有些評論者從愛的角度解讀。
  • 資訊|《太陽照常升起》剪輯師張一凡:如何用剪輯給予電影二次生命
    《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找到你》《鬼子來了》《尋槍》《瘋狂的賽車》剪輯師張一凡7月29日課程登陸【燈塔學院】【課程介紹】法國新浪潮電影導演戈達爾曾說:剪輯才是電影創作的正式開始在本期胡蘿蔔計劃中,你將了解到藏在故事、演員後面的剪輯指導是怎樣的一個工種,他們是如何與導演、編劇、演員等其他部門配合工作的;你將了解到張一凡老師獨特的「三不」剪輯原則,了解到《太陽照常升起》《一步之遙》《找到你》等電影的幕後故事;你更將了解到一個熱愛電影的幕後大師如何將自己的人生感悟注入到電影當中,運用「剪刀手」串聯起熒幕內外的兩重世界。
  • 《太陽照常升起》:五光十色的愛情萬花筒
    作為一個電影人,尤其作為一部電影靈魂的主創,導演要想傳達出極具個人化的創作理念營造出強大的感染力,必須要以直面人性真實的勇氣來反觀自身。從某種意義上講,電影就是在反覆追溯、詮釋人生的過去特別是青春記憶裡的各種情結。而它總是與異性分不開,根深蒂固於心靈歷史的深處。童年印象,從倫理意義上總是和母親這一形象聯繫在一起。
  • 《邪不壓正》都要上映了 你卻還看不懂《太陽照常升起》
    聽到《邪不壓正》今年會上映的消息後,第一時補看了《太陽照常升起》,我覺得最值得寫的是這部,因為它最難懂,也最有趣。儘管我們說了解歷史和靠智商不夠理解《太陽照常升起》,但他們倆是這部電影的敲門磚。事實上,如果我們認真捋一下就會發現,姜文是個對歷史極度感興趣的導演,他的每一部電影都在講述歷史裡的故事,包括《一步之遙》和《讓子彈飛》,但他對歷史的理解更偏向於荒誕和欲望。前戲鋪了半天,現在進入主題。《太陽照常升起》分為:瘋、戀、槍、夢四個章節,每個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繫,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這四個章節起於1958年,終於1976年。
  • 姜文近年來最好的電影,野心、詩意、獵奇
    有趣的是,若干年之後,有位導演也拍了一部電影叫《太陽照常升起》,兩者並無太多聯繫,可你無法跳脫在這部電影所得到的迷惘和對人性慾望的認知。這樣一來,兩者似乎也對上號了,只不過,姜文這次也成為了一個詩人,寫的是一代人的沉重歷史,也寫的是數不盡的嘆息和悲愴。
  • 男人的心:姜文電影排行榜
    姜文算是四年磨一劍的導演了,從1994年《陽光燦爛的日子》當上導演開始,到2018年《邪不壓正》,24年間一共只拍了6部電影,平均每4年才出一部作品,這速度其實比有磨工著稱的王家衛還要慢的多。王家衛從1988年《旺角卡門》到2013年《一代宗師》,25年間拍了10部電影,平均兩年半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