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不壓正》都要上映了 你卻還看不懂《太陽照常升起》

2021-02-22 電影截圖Top

聽到《邪不壓正》今年會上映的消息後,第一時補看了《太陽照常升起》,我覺得最值得寫的是這部,因為它最難懂,也最有趣。

很多時候,姜文就是赤裸裸地拍出了荷爾蒙,這個荷爾蒙也特麼充滿了隱喻,在半推半就的作用下,該片的魅力發揮到了最大。

幾乎沒有人會懷疑姜文的才華和野心,他有著精英分子的高度和獨立,在炒作滿天飛,資本滿地跑的娛樂圈,姜文從來沒有放低過姿態,也沒有妥協過,他知道自己要什麼,所以拒絕了一切誘惑和解釋。他的責任感體現在題材的選擇上,而不是滿足廉價的主流價值觀,他遵循的一直都是內心的直覺。

儘管我們說了解歷史和靠智商不夠理解《太陽照常升起》,但他們倆是這部電影的敲門磚。事實上,如果我們認真捋一下就會發現,姜文是個對歷史極度感興趣的導演,他的每一部電影都在講述歷史裡的故事,包括《一步之遙》和《讓子彈飛》,但他對歷史的理解更偏向於荒誕和欲望。

前戲鋪了半天,現在進入主題。《太陽照常升起》分為:瘋、戀、槍、夢四個章節,每個相對獨立,又緊密聯繫,充滿了魔幻現實主義的色彩。這四個章節起於1958年,終於1976年。學過歷史的我們知道,這兩個時間點對中國來說代表著非同尋常的意義,1958年「大躍進」「大煉鋼」「人民公社」「吃大鍋飯」被搞起來,但因為這個運動搞死了超過3000萬人非正常死亡,簡單來說這是一個瘋狂的年代,用另一個詞來說就是浪漫。

現在我們直接翻到課本的最後10頁,從1958年開始講起。

電影裡的這一年,兩個女子在西部大漠相遇,一個是去找男票結婚,一個是去找老公養孩子。

找男票結婚的結果很順利,過程很浪漫,婚禮很理想,而找老公養孩子的結果很失望,過程很辛苦,孩子生在鐵軌上。

這裡的浪漫體現在周韻和孔維上是完全不同的,孔維的浪漫是熱戀中的盲目。分開了三年的男友唐雨林突然說「來,跟我結婚,9月10日,我在這等你」,他還說「我會在路的盡頭等你」。路的盡頭在哪裡?路會有盡頭嗎?大概網上最常看到的盡頭就是南美洲的巴塔哥尼亞。那沙漠怎麼會有盡頭呢?姜文做了個完美的示範:

對唐雨林來說,他和女人發生關係這種事情就像開槍。槍是《太陽照常升起》裡面非常重要的隱喻,每個篇章都有,這裡的槍代表著男性的欲望。

而周韻的浪漫則是一個悲劇,她收到的消息是男友已經死了,而且喜歡的並不是她,糟糕的是他喜歡的女人非常多,就連給她的信都是寫給別人的,對他來說,他只是在周韻身上開了一槍,然後就走了,果然槍法很準(孔維的話)。

這樣的落差在婚禮上燃起的布飄過周韻坐的火車時形成了極具視覺衝擊力的對比效果,這一幕非常經典,兩個女人的命運幾分鐘就交代清楚了。但姜文的了不起在於這一幕之後的處理,剪影中火車經過,火車頭冒起的濃煙在日出前的背景中煥發出新生的活力,下一個鏡頭就是牛B的孩子生在鐵軌上,軌道鋪滿了鮮花。所謂魔幻現實主義,在大師的手裡只要一個鏡頭。

回到第一章節的1976年,也就是18年後,周韻帶著孩子李東方住在中國南部的某個村落裡。周韻夢見一雙紅色的繡花鞋,第二天買了回來,但又莫名其妙不見了,於是開始瘋瘋癲癲,不是上樹就是刨坑,搞得李東方很為難,很難堪。

周韻拿出李東方爸爸的信給李東方看,在信裡他爸爸叫阿廖沙,他還知道他爸爸是志願軍,他住的地方是他爸爸的老家。

這一章節也出現了槍,「你爸先是這麼長,然後是這麼長,然後是這麼長,最後是這麼長」;「我爸?」;「你爸的槍」。這裡的槍是什麼意思呢?是職位的升級,軍官越大,配的槍越短,只有在外面打仗的士兵才需要長槍大炮,但到處散發荷爾蒙的姜文還表達了李東方爸爸對周韻的欲望,從長到短換句話說就是從硬到軟,不好意思,高明的姜文就是這麼黃暴,可從世俗的層面來說,權力就是槍,槍就是權力,更沒毛病。

但這個章節有兩個關鍵的細節不能錯過。一個就是李東方說的「可是我從來就沒看過你穿鞋」,一個就是「紅色的繡花鞋」。第一個可以帶出周韻已經知道下放的人估計就是他聲稱死去的男票,她想穿上鞋子去見他。第二個就是希望得到一場正式的婚禮,因為紅色繡花鞋一般只在婚禮上才穿。

理解了這一點,我們看第三個章節才會煥然大悟,為什麼周韻突然就消失了,因為他真的看到了他的男票李不空,不過是帶著他的老婆,同時再回過頭看第一章節的繡花鞋神奇消失也預示著期望的落空。

從邏輯順序上來看,第三章節是《太陽照常升起》的尾聲。首先交代清楚了李不空和唐雨林(真名)是同一個人,現在他和老婆(18年前的孔維)被下放到唐雨林的家鄉,也就是李東方和周韻生活的地方,並且碰巧住在自己家。唐雨林的任務就是接受勞動改造,積攢工分,他的日常生活就是上山打野雞。

槍再次出現,代表著突兀和反抗。

其次,李不空和唐雨林的老婆,也就是繼母發生了關係,而諷刺的是李不空也讓孔維叫他阿廖沙,算是因果循環,自食惡果,老爸和兒子跟同一個女人發生關係。那是1976年,特殊時代導致的舊式信仰和道德已經統統被打倒,他們能信什麼呢?估計連自己都無法信任,那是信任危機,信仰缺失的時代。

最後,我們看第二章節的「戀」。從這個章節我們知道了唐雨林的槍是怎麼來的和為什麼會被下放到鄉下以及他亂搞男女關係,也就是第三章節崔健對他說的「這些年你在外面幹的亂七八糟的事,我在這不算上」。

不過除了理清人物關係之外,這個章節最好看的部分是姜文對1976年男女欲望的處理。主要集中在兩個:一個是唐雨林、陳衝、黃秋生擰床單的場景。

姜文帶來了一雙改大之後的鞋,臺詞裡陳衝問:「你是怎麼把它搞大的?」姜文答:「反正是搞大了唄」,注意下一個鏡頭,切到的是臉盆裡的水,還有黃秋生尷尬的表情。看懂了麼?

沒看懂也沒關係,可以回到第四章節唐雨林對孔維說的話「我能把你的鞋搞大,也能把你的肚子搞大」。

另一個是學校放電影時遇到的摸屁股流氓,黃秋生被誤會先後進來的陳衝和一個女人對他表白實在是有趣露骨又深刻。

「我就一把抱住你,告訴他們我愛他,我就是要你摸我」;

「我是你的人」;

「一聞到你,我就隨時可能暈倒,你的手一摸到我,我就不行了,我就想一下子栽到你的懷裡」。

我們都知道,如果喜歡一個人一定也會迷戀他(她)身上的味道,嚴重的話那種味道會讓你魂不守舍。即使最後你們分開了,在未來的人生中,只要聞到那個味道,記憶就會幫你找回那個專屬的人,這是男女之間通用的法則,如果你沒有,那很遺憾,你可能不是在談戀愛,而是在談生意。

另一個大媽型女生雖然是進來搞笑的,不過她的作用是展示戀愛裡的嫉妒,也就是吃醋。味道的力量用完之後,姜文用了聲音。「大媽」見不到黃秋生,對他的思念變成僅僅聽到他的聲音就可以,即使他說的是「丟你老母」。很荒誕對不對,感情本就沒有道理可言。如果你說你喜歡一個人的身上的味道估計會讓人覺得太直接,但如果換成你喜歡一個人說話的聲音,瞬間就文藝了一點點,而本質上都是性的一種表達方式,就像有人喜歡腳,喜歡胸,喜歡手和喉結一樣一樣的。

但這些欲望不是孤立存在的,在那個備受壓抑的時代,姜文用極端的方式處理平靜下的波濤洶湧,可謂「不著一字盡得風流」

最後的最後,我們回到片名「太陽照常升起」,很多人不知道這片名和內容有什麼關係,不過相信大多數看過電影的觀眾都對最後火車經過的天空印象深刻,那是太陽快要升起的時刻,那個時候,李東方剛剛誕生,日出東方,象徵著新生和希望。周韻喊了好幾次的「阿廖沙,別害怕,火車在上面停下啦,他一笑天就亮啦」也是這個意思,火車代表著時代,他代表著阿廖沙,意思是說:不要害怕,時代不會拋棄你,就算時代拋棄你,我也會在你身邊,你的笑容就是我的全世界。這是一個女人對愛人的表白,更是姜文對時代的讚頌。

現在,回頭看那張胸和槍的海報,真的太切合主題了。

相關焦點

  • 影評 | 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中人物行事中展現的半虛半實的邏輯感與夢境極為相似,乍一看好像很合理,細想又很是不對勁,好像處於荒謬和真實的邊緣。其場景尤其如此,比比皆是:老唐對小隊長開槍之前,霧氣忽然大漲隔開二人;梁老師的遺體在大堂門口的桌子上陳列,風吹動果蔬壓著的白布;唐和妻子新婚之夜時所有人的狂歡;火車拉起燃燒的帳篷;母親沿鐵道跑向野花越發鮮豔茂盛的光明世界。
  • 太陽照常升起,我們被姜文耍了
    文/九弦日 首發於2007.10.8 電影上映後,不外乎被評為年度最佳或最爛,即便不溫不火,也會有很多人津津樂道著票房究竟會和「黃金甲」之類商業大片差距多遠,而「最具話題電影」,如此評價,實在不知褒貶為哪般,《太陽照常升起》就落得了這樣的田地。
  • 從小說到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而這部姜文導演的《太陽照常升起》直接把這部短篇小說改編成了一流的影視作品,如果說陳凱歌將《霸王別姬》最後一幕從澡堂相遇變成了體育館裡排戲虞姬自刎給這部戲畫龍點睛的話,那麼姜文這部對《天鵝絨》大動幹戈的《太陽照常升起》可以說是在中國奇幻電影裡登上榜首。
  • 影評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為什麼題目叫太陽照常升起,我理解是,經歷了生活的苦難,荒誕,折磨,背叛甚至死亡,你仍然能又想去看明天升起的太陽的衝動。首先是一對女子在民間的生活,平凡,因為母親的發瘋,這一切被打亂了,當你去體會每天和和一個瘋人生活在一起,這個瘋人又是你的最親的親人的時候。你就會理解什麼是生活的莫名其妙。
  • 電影 | Cult Film 11 《太陽照常升起》
    導演: 姜文編劇: 過士行 / 姜文 / 述平主演: 房祖名 / 周韻 / 姜文 / 黃秋生 / 陳衝類型: 劇情 / 奇幻製片國家/地區: 中國大陸語言: 漢語普通話 / 溫州話 / 俄語 / 維吾爾語上映日期: 2007-09-21(中國大陸) / 2007-09-03(威尼斯電影節)片長: 116 分鐘
  • 《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姜文作為活躍在影壇的第六代導演,至今其作品仍有著舉足輕重的社會影響力。他的作品擅長以一種集體無意識的方式摻雜著革命的青春記憶進行重構。姜文的每部作品都具有其獨特的個人風格,《陽光燦爛的日子》強烈的個人化色彩將中國特殊時期在規定的政治意識形態內的青春反叛通過少年的成長故事全數概括。
  • 《讓子彈飛》電影插曲——《太陽照常升起》
    《太陽照常升起》這首曲子由日本著名作曲家久石讓創作,而這位音樂大師正是為了姜文在2007年上映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而創作的。久石讓觀看了《太陽照常升起》的樣片後極為震驚,對影片瑰麗的夢幻色彩和浪漫主義精神深為著迷,其音樂團隊投入數月的精力,為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創作了2個小時的電影原聲。姜文聽了之後盛讚「比莫扎特還要好」。
  • 電影《太陽照常升起》你看懂了嗎?
    其實,《太陽照常升起》屬於那種不需要看懂的電影。這部電影中無處不在的跳動的欲望,張揚的生命,並不需要在弄清楚人物行動邏輯的前提下才能體會。就像最後一個故事,山頂上那隻閃耀著盡頭的光芒的大手。你覺得這浪漫無中生有,你覺得這浪漫荒誕不經,但它誠然是浪漫的,這就完了。以下的解讀,分享給和我一樣為這部電影狂喜的人們。
  • 談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
    談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的配樂文/騷客vlog太陽照常升起作為一部電影或者一闋音樂的標題,沒什麼詩意,但是足夠讓人感到不安,並且忍不住要一探究竟的是太陽沒照常升起時發生了什麼?我在看了大名鼎鼎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後與多數人一樣無感,不明所以。唯獨對日本作曲家久石讓的配樂有一種無法自拔的迷戀。
  • Eason:與你常在黃金時代,太陽照常升起
    與你常在黃金時代,太陽照常升起,好似天使的禮物,永遠有相信你的,See u later!很喜歡這次的歌單!!慶幸你有很多老少鹹宜耳熟能詳的歌曲 ,又為很多好聽不火的歌感到惋惜。以前很自私不想讓自己喜歡的東西大眾化,現在很現實,做你的想做的唱你想唱的,一定要再紅二十年、三十年、永永遠遠!聽到《與你常在》起來的時候,看到他的周圍仍舊是那些人的時候,忽然好感動,想起mv裡他們每個人奔赴舞臺的樣子,再看著日出時刻站在一起的他們,就覺得真好啊。好喜歡《黃金時代》打出來的那個畫面,跟人們臉上的口罩映在一起,成為對這一年最特別的註解。
  • 【新片上映】《邪不壓正》,姜文終於盼到你了
    張北海曾說,「小說是我的baby,電影是他的baby,我的baby已經養出來了,現在他怎麼養就看他了。」對於原著的價值,姜文從來都肯定有加,往往一部小說讀完,便已在他的腦海中長成另外一個樣子,繼而從頭來過,再次來過,他說,「最初的動念,往往與文字中的某些片段、某種氣息有關。每一段啟程總要有人作伴兒,沒有伴兒,沒有這個領路人,就沒有後面的徵途。」
  • 觀影《太陽照常升起》★飛虎讀書筆記279
    今天觀看2007年9月上映的老電影《太陽照常升起》,這部電影是姜文執導的第三部電影,由他自編、自導、自演。 《太陽照常升起》借鑑了昆汀的「章節式環狀敘事結構「,影片展現了魔幻現實主義風格,講述了1958年和1976年四段交錯的故事,分別以瘋、戀、槍、夢為主題。
  • 從《邪不壓正》的「肉慾」裡看姜文
    《邪不壓正》豆瓣評分由最初的8.2跌到了7.1分。「不好看。」「看不懂。」一如往常地,姜文的電影看完之後很多觀眾大呼不好看和看不懂,當然,《讓子彈飛》除外。其實比起《太陽照常升起》和《一步之遙》,《邪不壓正》的故事情節實在好懂太多了,貫穿全篇的就是「復仇」,大概因為復仇故事講得不如《讓子彈飛》般酣暢淋漓、大快人心,敘事手法不如《太陽照常升起》般錯綜複雜、晦澀難懂,所以遭到追求故事情節的觀眾嫌棄,遭到追求文藝的觀眾排斥吧。
  • 看完這篇影評,再來罵《邪不壓正》
    對於大部分觀眾而言,第一次走進電影院裡看這位本國導演的作品,其實是2007年的《太陽照常升起》。然而,《太陽照常升起》雖然口碑不錯,但票房慘澹,這是姜文首部按照商業院線運作模式發行上映的電影。影片只有1800萬票房,投資規模卻超過5000萬,可謂慘不忍睹,但姜文在乎嗎?
  • 《太陽照常升起》:偽荒誕浪漫主義,尊重了生活的本質
    2007年9月上映的電影,大約17萬人參與豆瓣評分還高達8.2分。 看完影片,我覺得姜文導演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患上了傑姆遜所說的「精神分裂症」敘述模式。影片敘述時間走向的重構,導致敘述方式需要重解,進而表現事件歷史的斷裂感。在斷裂化和反整體的人物和事件呈現特徵下,它展現新的敘述特色,這就是帶有先鋒性的後現代主義。
  • 太陽照常升起:SUN與波場的秘密
    在昨天下跌的過程中,我看到一個特殊的情況,就是百幣下挫之時有一個幣居然還拉升了一下,我笑了,這幾乎在我的邏輯之內,因為整個TronDeFi,也就是波場生態的秘密就在這個太陽(SUN)裡。圖片來自姜文導演的電影《太陽照常升起》(Sun Also Rises),導演的名字改為了孫宇晨的英文名Justin Sun。因為他也在導演這樣一齣好戲。
  • 生命的浪漫狂想曲 ——淺析電影《太陽照常升起》
    而今我輩狂歌,不要裝乖,不要吹牛逼。敢駕閒雲,捉野鶴,攜武陵人吹笛。我戀春光,春光誘我,誘我嘗仙色。風流如是,管他今夕何夕。」姜文一曲《念奴嬌》道盡了他作為導演對《太陽照常升起》(以下簡稱《太陽》)的全部情愫。它就像一首浪漫的狂想曲,帶領觀眾進入一個瘋狂的幻想世界,去感受愛的純潔與美好,感受欲望打碎在人們面前時的脆弱和不堪。可以說,它是生命最為抽象的表達。
  • 刷10遍也看不懂的姜文電影《太陽照常升起》,更像一部象徵主義作品
    《太陽照常升起》,可能就是這樣的電影。看第一遍,不懂;第二遍,更不懂;第三遍,似乎懂了,又似乎沒懂……無論看多少遍,似乎都看不懂,但又百看不厭。海明威的「冰山理論」說,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巨大冰山,大約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另外的八分之七藏在水底。作家寫作時,應該只給讀者展示作品的八分之一,另外的八分之七,需要讀者自己尋找。
  • 《邪不壓正》:中年姜文的斷奶儀式
    影片各個主角,中國人、日本人、美國人,甚至英國元素都與女主角之一有關,劍橋背景。唯獨法國元素是游離的,與任何一個主角都沒有絲毫關係。為什麼?再往回倒,倒到影片一開始,字幕。「編劇、導演、主演、剪輯 姜文」。姜文的電影不多,從《陽光燦爛的日子》,到《太陽照常升起》,到《邪不壓正》其實講的是同一個故事。
  • 《太陽照常升起》文藝片就真的沒有可看性麼 那可能是沒有看懂
    《太陽照常升起》2007年上映,一部典型的姜文式的文藝片。姜文近幾年的商業大片《讓子彈飛》《一步之遙》《邪不壓正》等等可能大家比較熟悉。這部電影可能聽過的人不多。所有的一切都需要大家在觀影后去討論,去揣摩或許能得到真相。那我們就以這正常順序展開電影 《太陽照常升起》。1976年春 (瘋)鐵軌上遍地小花,配上一雙秀氣的魚頭繡花鞋。影片就這樣沒有頭緒的開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