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檢測中反映肝臟合成貯備功能的項目包括:總蛋白(TP)、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等。
TP 可分為白蛋白和球蛋白兩類,具有維持血管內正常膠體滲透壓和酸鹼度、運輸多種代謝物、調節被運輸物質的生理作用等多種功能,並與機體的免疫功能有著密切的關係。
TP 水平主要反映肝臟合成功能和腎臟病變造成蛋白質丟失的情況。白蛋白(又稱清蛋白,albumin,Alb)是由肝實質細胞合成,在血漿中的半壽期約為 15 ~ 19 天,肝細胞中幾乎沒有儲存。
01 TP 受哪些因素影響?
TP 的生理性波動:如直立體位由於體液分布原因,血液相對濃縮,而長久臥床者血液較直立體位稀。因此長久臥床者血清總蛋白比直立活動時要低。由於肝功能不成熟或衰退,新生兒血清總蛋白可比成人低 5 ~ 8 g/L,60 歲以上的老年人約比成人低 2 g/L。
TP 受某些藥物影響:使用促皮質激素、皮質類固醇、雄激素、生長素、胰島素等可使總蛋白升高;使用抗癲癇藥、吡嗪醯胺、利福平、避孕藥等藥物可使其結果偏低。 下列情況可影響 TP 測定結果:
①使用止血帶加壓時間過長;直立數小時後抽血;標本保存不當。
②長期臥床、大量輸液等可使結果偏低。
③測定結果假性升高:使用低分子右旋糖酐、高脂類血標本。
一般來說,血清總蛋白及白蛋白增高:主要由於血清水分減少,總蛋白濃度增加,而全身總蛋白量並未增加。
那麼,總蛋白和白蛋白的指數,到底該怎麼看呢?
02 TP 和 ALB 如何解讀?
病理性總蛋白及白蛋白降低:
總蛋白 < 60 g/L 或白蛋白 < 25 g/L 稱為低蛋白血症,臨床上常出現嚴重浮腫及胸、腹水。
①肝細胞損害:常見肝臟疾病有亞急性重症肝炎、慢性中度以上持續性肝炎、肝硬化、肝癌等。
②白蛋白減少常伴有 r 球蛋白的增加,白蛋白含量與有功能的肝細胞數量呈正比。如 ALB 持續下降,提示肝細胞壞死進行性加重,預後不良;如治療後 ALB 上升,提示肝細胞再生,治療有效。
③營養不良:攝入不足或消化吸收不良。
④蛋白丟失過多:如腎病症候群、蛋白丟失性腸病、嚴重燒傷、急性大出血等。
⑤消耗增加:結核、甲亢、惡性腫瘤等。
⑥血清水分增加:水鈉瀦留或靜脈補充過多的晶體溶液。
⑦先天性低蛋白血症。
總蛋白及球蛋白增高:
總蛋白 > 80 g/L 或球蛋白 > 35 g/L,稱為高蛋白血症或高球蛋白血症。此時總蛋白的增高主要是球蛋白增高,其中又以 r 球蛋白增高為主,常見原因有:
① 慢性肝臟疾病:慢性肝炎、肝硬化、酒精性肝病等。球蛋白增高程度與肝臟嚴重性相關。
② M 蛋白血症:多發性骨髓瘤、淋巴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③ 自身免疫性疾病:SLE、風溼熱等。
④ 慢性炎症與慢性感染:如結核病、瘧疾、黑熱病、麻風病、慢性血吸蟲病等。
球蛋白降低:
主要是合成減少,見於:
① 生理性減少:小於 3 歲的嬰幼兒;
② 長期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或免疫抑制劑導致的免疫功能被抑制;
③ 先天性低 y 球蛋白血症。
A/G 倒置:
A/G 的比值一般為 1.5 ~ 2.5,如果 < 1,稱為 A/G 倒置(可以是白蛋白降低或球蛋白增高)。見於:嚴重肝功能損傷及 M 蛋白血症,如慢性肝炎、肝硬化、原發性肝癌、多發性骨髓瘤、原發性巨球蛋白血症等。
肝臟是身體中合成 ALB 的唯一器官,臨床發現肝硬化的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 ALB 水平下降,而且均存在球蛋白水平的升高,後者是因為肝硬化導致的血清免疫球蛋白升高所致 [1]。
PA 是完全由肝臟合成的一種蛋白,其半衰期短,僅 1.9 d,當肝臟發生疾病時,血清 PA 濃度會迅速下降,而且它的濃度受臨床治療藥物和方法的影響較小,所以它是反映肝臟合成功能的一個敏感和特異性指標,而且是較 ALB、膽紅素及 r 球蛋白等更敏感和準確的指標。 血清 PA 是反映肝臟損害及儲備功能較理想的指標。
01 哪些疾病影響 PA 值?
研究顯示 [3],各種類型肝病的 PA 都比正常水平低,而且越嚴重的肝病類型其血清 PA 的量越低。重型肝炎患者 PA 越低,病死率越高,且隨著病程進展,血清 PA 值明顯升高者預後好,血清 PA 值無升高或繼續下降者預後差 [4]。
PA 是加快肝細胞合成與分泌的加速運轉蛋白之一,而其主要功能是轉運甲狀腺素與維生素 A,並具備胸腺激素活性,能通過加快淋巴細胞成熟增強人體免疫力。當 PA < 100 mg/L 時應考慮患有肝硬化 [5]。
近年來有大量研究 [6] 表明,膿毒症嚴重程度與 CRP 水平呈正相關,與 PA 水平呈負相關。在膿毒症患者病程中,動態監測 CRP/PA 比值變化,若其水平持續升高,提示患者感染未控制,機體免疫功能差,蛋白質營養不良,預後不佳 [7]。
有研究顯示:血清 PA/總膽紅素比值是肝衰竭患者的獨立預後因素,對肝衰竭患者的預後預測具有較好的臨床判斷價值 [8]。
血清 PA 測定可做為鑑定肝硬化代償期與失代償期的指標 [9]。
02 PA 值如何解讀?
PA 降低見於:
① 營養不良、慢性感染、晚期惡性腫瘤;
② 肝膽系統疾病:肝炎、肝硬化、肝癌、膽汁淤積性黃疸。
PA 增高見於 Hodgkin 病。
參考文獻
[1] 黃躍斌.血清前清蛋白和 C 反應蛋白的檢測在臨床疾病中的應 [J].國際檢驗醫學雜誌,2011,32(14):1598.
[2] 趙聰亞,喬京貴,陳繼龍. 探討血清白蛋白和球蛋白對乙 型肝炎相關肝硬化的診斷價值. 中國實驗診斷學,2015,1(11):1877-1879.
[3] 曾東曉,潘林梅,夏春祥.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檢測的臨床價值分柝 [J].醫學理論與實踐,20lO,23(1 1):1314-1315.
[4] 聶新華,向慧玲,韓濤等. 前白蛋白變化率對肝衰竭預後的預測作用. 山東醫藥,2012,22(44)56-59.
[5] Kanda Y. Pmlibem in the aminto acid sequence of human[J]. J Biol Chem,1974,249(20):6795.
[6] 楊秀清,王昌生,杜春書,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並發感染患者血清 PcT、hs-cRP 和 PA 的水平變化分析 [J]. 中華醫院感染學雜誌,2016,26(13):2945—2947.
[7] 張麗利,于學忠,餘姍姍,趙姣. 血清 C-反應蛋白與前白蛋白比值在膿毒症預後中的價值研究. 中國急救醫學 2017,37(3):198-202.
[8] 趙紫煙,安雪青,史麗,童國相. 血清前白蛋白/總膽紅素比值對肝衰竭患者預後的預測價值. 中國現代醫學雜誌,2017,27(21):75-78.
[9] 虞玲. 肝臟病變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水平變化及意義. 山東醫藥,2011,51(14):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