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5發子彈幹掉美軍215人,這樣的戰例,能拍成電影嗎?

2020-12-27 騰訊網

今天是西方所謂的聖誕節,對於我們關注軍事和戰史的朋友們來說,注意點倒不在于洋節本身,而是往往會想起70年前美軍所謂的聖誕節攻勢。

當時的美國聯軍雖然在第一次戰役中被志願軍擊敗,但依然未能準確判斷志願軍的實力,遂在1950年11月中旬開始全面推進,發動總攻勢。

志願軍故意示弱於敵,在後撤過程中拋棄部分裝備和物品,營造假象。同時還釋放了部分俘虜,刻意傳遞出志願軍準備撤回國內的假信息。

在這種情況下美國聯軍放手北進,並認為:志願軍是「怯戰退走」,估計只有6到7萬人,而且並不是不可侮的力量。美軍判斷在補給困難和嚴寒情況下,中國軍隊已經撤走,即便有少數力量也只是純粹的防禦而已。

在這種情況下,麥克阿瑟對美軍第9軍軍長說:你告訴士兵們,他們打到鴨綠江後就可以回國了。我希望我的話可以兌現,就是他們可以回家過聖誕節。此番言論經過記者們加工後,這次美國聯軍的進攻也被稱為是聖誕節前結束戰爭的總攻勢。

結果我們也都知道,待美軍上鉤後志願軍東西兩線展開全面反擊,一舉殲滅大量美韓軍隊。

美國聯軍不得不直接退回了三八線附近,有媒體稱這是美國陸軍史上的最大敗績。此戰美軍第2師、第7師、陸戰1師皆遭重創,騎兵第1師、第3師、第25師等部亦遭到打擊;韓軍第2軍團被打崩;土耳其旅也被打殘。

所謂的聖誕節攻勢,也成了美軍歷史上著名的笑話。

其實我們在看志願軍組織第二次戰役時的部署會發現,志願軍對於敵我優劣勢的認識是非常清醒的。我們談這一點主要是希望大家看到,志願軍打仗不僅僅只有犧牲和勇氣,更是有智慧的。

有些影視作品刻意在渲染犧牲和悲壯,但卻忽視了志願軍的智慧和高超的指揮藝術,這樣顯然不合適,所展現出來的影視效果就不是很好。

而且志願軍在作戰中的智慧不僅僅體現在大規模戰役的組織上,即便是在連排班級的小規模戰鬥中,也都是如此。如果打仗要是不動腦子,只是蠻幹,那是打不贏的。

我們本篇文章即談一場比較經典的阻擊戰鬥,來讓大家感受下志願軍小部隊是如何開動腦筋,組織戰鬥的。

這場戰鬥的主角是志願軍38軍113師337團1營1連2排,排長郭忠田,全排30多名戰士,另外還加強了1挺重機槍;而他們的任務是要阻擊急於後撤的上千名美軍,而且這些美軍不是輕裝部隊,而是有著大批坦克、重炮、汽車的重裝部隊。

如果按照正常的實力對比來看,那麼這仗沒法打了,實力太懸殊了,但是志願軍就打了,而且還是完勝。

在介紹這場小戰鬥前,我們先大體談一下當時的戰場大局。

郭忠田排所在的志願軍38軍我們都知道,鼎鼎有名的「萬歲軍」嘛,在我國基本上是家喻戶曉了。不過在入朝作戰的第一次戰役,38軍卻因為沒有及時穿插到位而受到了彭總的批評。

所以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時,志願軍38軍上下都憋了一口氣,要重振王牌軍的威風來。第二次戰役打響後,38軍首戰德川,敲掉了韓軍的第7師團。

德川之戰後,38軍受命穿插,其中以113師337團、338團和339團的1個營為主,向三所裡穿插。

大戰之後,部隊的彈藥比較缺乏,因此緊急補充了繳獲的武器彈藥。這些美式裝備還沒被韓國人捂熱乎,就都到了志願軍113師的手中。

除了換裝美式裝備外,113師重點是多帶彈藥,每支步槍備彈達到了120發、每挺輕機槍1200發、每挺重機槍3000發、迫擊炮達到每門60發,基本上配齊了2到3個彈藥基數,比戰士們出國時攜帶的彈藥還多。

由於攜帶了大量彈藥,因此113師的官兵都是負重狀態,基本每名戰士的負重都有四五十斤,甚至是六七十斤。就是在這種負重狀態下,113師一路邊打邊走,在14小時內徒步穿插了72.5公裡,成功卡到了三所裡。

結果部隊剛到,美國人的汽車就開來了,激戰到下午5時,113師將美軍擊退,成功守住了三所裡;而在三所裡的西邊,還有個龍源裡,因此113師又分兵337團連夜抵達龍源裡展開部署。

11月29日早4時,337團前衛3連率先抵達龍源裡地區,並殲滅美軍一部。隨後337團1營主力前出到葛峴嶺阻擊美軍,其中3連陣地在左邊、1連陣地在右邊,1連的3個排陣地由左到右分別是1排、3排和2排。

而這個2排就是我們上文中說過的郭忠田排,該分隊的陣地比較獨立,是葛峴嶺下的一個小山包,距離公路只有50米。

從整個防禦的部署來看,其實是很有意思的,113師主力在三所裡、龍源裡布防,337團主力放在龍源裡,1營主力前出到了葛峴嶺,1營的1連和3連主力分為兩翼,而1連的2排又前出到了葛峴嶺山下的小山包上。

所以防守阻擊作戰不是一大團人都擺在一個山頭上,而是梯次部署,有重點地布防。

有些朋友就想了,這樣部署的話,擺到第一線的班排是不是第一時間就會損失呢?也不是這樣的,尤其是經歷了多次戰鬥的老部隊,他們有自己的辦法。

郭忠田排當時的實力是1個步兵排,30多名戰士,外加1挺加強的重機槍。

113師在德川戰鬥後,通過繳獲充實了自己的武器裝備,使得一個班均配置1挺輕機槍、2支衝鋒鎗,其餘則是美式和日式步槍。重機槍是營屬機炮連的裝備,通常來說在實戰中加強到步兵連,而1連則將加強的重機槍配屬給了在小山包獨立作戰的2排。

2排排長郭忠田是1945年參軍的老兵了,當時24歲。接到命令後,郭忠田排長幹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地形。

這個小山包高約150米,山上都長著一人多高的馬尾松,而且其位置比較特殊,它在一條公路的轉彎處(汽車通過此處時會減速),而且山包面向公路的一側比較陡峭,坦克爬不上來,步兵的話也不容易上來。

這個小山包上還有一塊巨石,巨石的下方有一個小山洞,稍微改造後可充當屯兵洞。

郭忠田是一位比較善於利用地形的老兵,他對戰士們的要求是,無論多麼危急的情況,三樣東西不許丟,一個是武器彈藥,一個是乾糧袋,另外一個則是小鐵鍬。

小山包的地形雖然好,但不改造是不行的,當時戰士們連續奔襲,非常疲勞,可郭忠田依然命令先挖工事。

工事分為三類:

第一種是單兵工事,郭忠田規定每名戰士都要構築射擊掩體,同時在掩體下方要挖一個防炮洞;

第二種是屯兵工事,即將巨石下的山洞進行改造,使得戰士們可以在此防禦炮擊;

第三種是假工事,這個在後面的戰鬥中會發揮很大作用。

工事修完後,1營教導員陳忠孝來檢查陣地,同時進行戰鬥動員。

很多影視作品中都在刻意削弱、模糊政委、教導員、指導員和部隊中黨員的作用,這是不可取的。我軍的實際戰鬥中歷來都是黨員扛大梁,打頭陣,政委和教導員同時也是戰鬥員,他們的作用希望在今後的影視劇中能有應有的體現。

天亮後美軍開來了,其先頭是3輛10輪大卡和1輛吉普車。

郭忠田命令獵戶出身的6班長張忠祥先用機槍打吉普車,吉普車打著後,右翼的5班立即衝擊。同時郭忠田下令4班下去搬彈藥——美軍也有30多個人,但郭忠田顯然沒放在眼裡。

美軍的步兵比較拉胯,遇襲後就跳車往溝裡跑,結果5班上去就是一通手榴彈加掃射,全部將其幹掉;而4班同時也衝到了公路上,將美軍軍車中的彈藥都搬了上來,還弄來了白面、黃油、罐頭。

美軍的尖兵被消滅後,確認了前方有我軍阻擊,於是派出了坦克打頭陣。

郭忠田排沒有反坦克兵器,於是命令戰士易忠利跟連長請示,打算放過先頭的坦克,集中打擊中間的運兵車和彈藥車。連長同意後,2排按計劃準備戰鬥。

於是當美軍的運兵車和彈藥車經過小山包的時候,2排集中輕重機槍向其猛烈射擊,結果將敵軍的彈藥車給打爆了,巨大的轟炸聲響徹葛峴嶺,美軍倒下一大片。

美軍攻擊受阻後即使出了慣用的飛機炸、大炮轟的手段,郭忠田曾命令5班長帶人到葛峴嶺北面的一座山上挖假工事。假工事就是故意暴露,因此不必費多大力氣,美軍的飛機炸過後,還引導炮兵猛轟。

而在美軍傾瀉火力時,郭忠田則命令戰士們用繳獲的美軍鋼盔、白面、黃油找個隱蔽的地方做起了大餅,畢竟吃不上飯,哪有力氣打仗。

美軍的火力比較猛,儘管被假陣地比較迷惑,但是凝固汽油彈和炸彈也會落到2排陣地上。戰士李兆喜在工事旁邊還挖了瞭望孔,以在躲避炮擊的同時時刻觀察美軍的步兵;而且在李兆喜的工事與防炮洞連接處還弄了一道土坎,防止汽油彈濺落進去。

火力準備後,美軍步兵開始展開衝擊。郭忠田將50多名美軍步兵放近到離陣地20多米處,輕重機槍突然開火,全部將其報銷。

美軍終於搞明白志願軍在這裡的陣地後,開始認真組織進攻。特等射手閻鎮章用11發子彈打死了9名美軍,而6班長張忠祥又打中了美軍車輛上的油箱,結果引發的爆炸將美軍的榴彈炮和彈藥給引爆了,造成大批美軍死傷,更讓不少美軍誤認為遭到了我軍重炮攻擊,士氣大挫。

戰至下午,志願軍大部隊趕來,美軍被迫遺棄大量輜重潰逃。

戰後統計,2排殲滅美軍215人,繳獲了6門大炮和載有物資的58輛汽車,而自己卻零傷亡,如果硬要說有什麼損失的話,那就是五班長的耳朵被炮彈震得有點聾。

在這次戰鬥2排僅消耗子彈1305發,手榴彈14枚。從手榴彈的消耗來看,美軍的步兵除了那批抵近過來的被全部殺傷後,就沒有再靠過來。

從這場志願軍零傷亡的戰例來看,顯然是天時地利人和作用下的絕佳結果。在其他的戰鬥中,志願軍未必會有這麼好的地形可佔,也未必恰好擊中了美軍的彈藥車,甚至沒有充足時間去布設假目標。

如松骨峰戰鬥便是如此,335團3連只能是在光禿禿的山包上死守,但在松骨峰戰鬥中志願軍也依然表現出了極高的戰術素養,而不僅僅是犧牲精神。

不過這些志願軍的經典戰例,我們現在在螢屏上很少能看到。有些影視作品似乎總是喜歡去自我創造、自我理解。其實志願軍有極其多真實的戰例,稍微發掘改編,就是很好的劇本。

一些老的戰爭劇為什麼好看?因為很多該展現的東西都得到了體現。而現在的一些新劇表現則比較片面,雖然在拍攝技術上進步了,但影片的內核比起老電影卻要差了不少。

由於各種原因,大多數人不大可能去翻歷史資料,或者是看我們這種文章,他們通過看電影、看電視劇的方式了解得會更多些。所以我們也很希望影視工作者們能將更真實的志願軍形象展現出來,相信這也是所有人的期待。

相關焦點

  • 《正義的子彈》讓導演拍成了屎
    剛剛看完正義的子彈,說實話整部電影畫面粗糙,特效也很垃圾,故事簡介很簡單,但是導演拍的很混亂,整部電影看的辣眼,演員們估計都是素顏上鏡,而且動不動就來個全裸,裸的讓人噁心。看完後不知道這個電影講的什麼。
  • 從菜鳥到槍神,426發子彈斃敵214人,張藝謀新片以他為原型
    根據資料統計,在二戰時期的歐洲正規戰中,每殺死一名敵方士兵,普通戰士需要耗費2.5萬發子彈。在越戰那樣複雜地形中進行的遊擊戰,殺死一名敵軍,需要耗費10萬發子彈。可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的一名狙擊手,幹掉一個目標,平均下來只需要1.5發就夠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這是數字太懸殊了,叫人難以置信!
  • 1個人1.24萬發子彈,9小時幹掉對方一個團,這不是電影
    二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龐大的一場戰爭,60多個國家和地區、超過20億人捲入其中,與此同時二戰也是傷亡人數最多一場戰爭,高達9000多萬人。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上,生與死就在轉瞬之間!戰爭講究的是合作,而不是英雄主義,單人作戰,而且想要殺死一名士兵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情。
  • 一個人幹掉一個團,9小時打光上萬發子彈,戰鬥最後一幕感人落淚
    "一個人幹掉了一個團,九個小時打掉了1.2萬發子彈之後,又使用步槍掃射了400發子彈。"這種神一樣的戰鬥力,如果不是確實有史實記載發生過,我絕對會以為這是電影裡才會出現的事情。
  • 姜文復盤《讓子彈飛》:一旦拍成電影,過去的都是現實
    比如說,把《陽光燦爛的日子》拍成我的自傳,把《鬼子來了》拍成我的自傳,從來沒有過那個想法。但是弄著弄著不知道就成了——或者剪成——一個帶有這種強烈意義的東西。可能這是每個導演身上都會發生的事兒。別人也跟我開過這玩笑,張牧之這事弄著弄著,怎麼有點像拍完《太陽》之後的你啊?你是進鵝城拍一個賀歲片吧?  當然我不會這樣做,我覺得這種事不值得我去影射,去暗示,去拍成電影。
  • 朝鮮戰場上中國神槍的威懾,206發子彈打死203人,美軍不敢露頭
    在此期間,美軍多次挑釁志願軍,中國軍隊決定反擊,中國開始了大規模的冷槍殺敵軍事行動。 據統計,在3個月的行動中,他用沒有光學瞄準具的步槍發射了436發子彈,擊斃了214名敵人。這次擊斃敵人的戰績可以說是全軍第一。緊隨其後的是士兵鄒錫祥,他的記錄是消滅203名敵人。雖然與張桃芳的記錄差距不大,但最令人驚訝的是,他只用了206發子彈,堪稱射擊精度完美的神槍手。
  • 郭忠田排長消滅215個美軍,全排零戰死,秘訣是人手一把小鐵鍬
    無論是武器裝備還是後勤供應,我軍都遠遠不能和美軍相比。我軍沒有坦克,沒有重炮,沒有戰機更沒有軍艦。中國一個師的火力,僅相當於美國的一個營。因此在戰場上,我軍必須以步槍、機槍、手榴彈以及血肉之軀,去對抗美國的飛機、坦克與大炮。我軍之所以能擊潰武裝到牙齒的美國人,之所以能以肉身對抗敵人的重磅炸彈,其實完全是因為我們的士兵擁有世界首屈一指的土木工程能力。
  • 好萊塢電影裡的假象:汽車後躲子彈安全嗎,消音器真能消音嗎?
    ,但是看似「鋼筋鐵骨」的汽車,真能擋住子彈嗎?不久前,美國陸軍特種部隊退役老兵就做了這麼一個實驗:一輛普通汽車到底能不能擋下子彈,如果能,又能擋下什麼口徑的子彈。於是,他們找來了一輛報廢汽車,分別用普通的9mm口徑帕拉貝魯姆手槍彈和5.56mm北約小口徑步槍彈進行試射。結果,單層的汽車車門、前擋風玻璃和後備箱甚至無法抵擋9mm手槍彈。
  • 中國傳奇狙擊手,用沒有鏡的狙擊槍,436發子彈消滅214名美軍
    當兵緣由  我們都知道,戰場形勢瞬息萬變,而一個人的狙擊之術若是練就得出神入化,在適當的時間,由適時的人打出適時的一槍,是足可以改變戰爭格局的。  初試身手  上甘嶺戰役打響之後,張桃芳並沒有像其他戰士一樣上陣衝殺,而是發揮一個狙擊手應有的責任,埋伏在暗處,狙擊著戰場上的敵人,年輕的他雖是初次來到戰場,可是卻並不驚慌,反而像個老手一般沉著冷靜,不用倍鏡,就是用著純粹的機瞄,創下了二百四十發子彈
  • 好萊塢電影裡的假象:汽車後躲子彈安全嗎,消音器真能消音嗎?
    愛看槍戰片的朋友對以下場景一定非常熟悉:一大堆警察躲在汽車後與手持自動武器的主角激情對射;主角駕車遭到攻擊下車用車門當掩體拔槍反擊;面對敵人的強大火力,主角們迅速躲到了一旁的汽車後……這些場景擁有一個相同的核心,那就是用車身作為躲避子彈的掩體,但是看似「鋼筋鐵骨」的汽車,真能擋住子彈嗎?
  • 憑藉1顆子彈幹掉6人!這名狙擊手創造戰場神話,現任女王保鏢
    導語:憑藉1顆子彈幹掉6人!這名狙擊手創造戰場神話,現任女王保鏢眾所周知,子彈對於槍類的武器來說必不可少,子彈的性能也起著很關鍵的作用。子彈的性能分很多種,最主要的是子彈的殺傷力,還有穿甲能力。對於每一個國家來說,都少不了子彈,就算沒有戰爭,在給警察的配備設施中也少不了子彈的身影。那麼,世界有誰最能能夠靈活運用子彈呢?此人1顆子彈就能夠幹掉6人,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原來他就是服役於冷溪衛隊的一個士兵,現在目前還不知道他的姓名,但他確實是創造戰場神話的狙擊手,因為他在不僅在1.3公裡外打死了一名了一名塔利班武裝人員,並且還擔任了英國女王的保鏢。
  • 上甘嶺戰役,他32天426發子彈斃敵214人;張藝謀申請拍電影被同意
    現在也有不少國外農場聘請狙擊手來幫助他們消滅狼害,看著狙擊手主視鏡下的高倍鏡,在這些野狼隨著狙擊手間的暗號而倒下,在拍手稱快的同時也讓人覺得酷死了。現實中的狙擊手能不能做到如此神採奕奕?眾所周知,戰場上所有的士兵都受過專業的訓練,他們非常善於隱藏自己的行蹤,即使被狙擊手真正瞄準了,也會有其他隊友為其打掩護或反擊戰。
  • 真實的黑鷹墜落事件:美軍19人幹掉敵方3千人,為何自稱失敗
    這個故事不少人看過:如果獅子打敗了野狗,對獅子來說不算什麼光榮;但要是獅子被野狗咬了一口,那獅子可就倒黴了,不光流血疼痛不說,還要賠上自己的臉面。可偏偏當年就在非洲索馬利亞,這麼一個許多人也許都不知道是哪裡的地方,發生過這樣一起"獅子"被"野狗"咬得臨陣而走的故事。美洲雄獅VS非洲野狗比爾·柯林頓是誰?
  • 南京大屠殺能拍成青春偶像劇嗎?
    我看了幾眼,忽然想問《雷霆戰將》的編導(以下簡稱雷導們):你們能把「南京大屠殺」也拍成青春偶像劇嗎?能不能呢?我覺得雷導們是有這能力的。先看看《雷霆戰將》的幾個片段:1、髮膠好幾管的「八路軍」。保持這樣的頭型,一名「八路軍」戰士一個月至少要5管髮膠才夠。再看一段史料:抗戰中的八路軍一直被日軍戲稱為「三槍八路」。就是說,八路軍正常建制的部隊,也就是正規軍,一般一次戰鬥,一個戰士只能配三顆子彈。三顆子彈一打完,就要吹衝鋒號,拼刺刀了。明明拼刺刀中國軍隊整體都不佔優勢,但也只能如此了。而一些民兵武裝,三個人配一把槍就算不錯了。
  • 1305張牛津閱讀樹閃卡,1-7階全收錄,英語學習啟蒙必備
    牛津閱讀樹,家喻戶曉,它的普及率幾乎人手一套。它的熱衷度和受歡迎度相信不用我們贅述了,但是很多人都有這樣的困擾:繪本買回來後,讀完了,該如何複習鞏固呢?  這次我們找到了1-7階的牛津樹閃卡,總計1305張,統統掌握,可以應付到初中畢業。
  • 諾曼第登陸,這個德軍士兵一人幹掉美軍一個團,電影都不敢這麼拍
    這個人叫海恩.塞弗羅,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一名德軍的士兵。 戰爭結束後的塞弗羅曾回憶了讓人記憶深刻的一幕,一個美軍的士兵越過了德軍的防線衝上了奧馬哈海灘,塞弗羅看到後
  • 逼著美軍換口徑!俄羅斯防彈衣就是強,5.56mm子彈打不穿
    美國軍方之所以放棄現役的M855系列5.56毫米子彈,是因為美軍在實驗中發現,即便是M855A1子彈也無法在作戰距離內有效地擊穿俄羅斯生產的新一代防彈衣。所以美軍急需一款口徑更大、侵徹力以及殺傷性更強的新型子彈。SS109曾經裝備M-16步槍眾所周知,美軍現在使用的主力槍彈M855系列正是北約NATO槍彈家族中的5.56毫米槍彈。
  • 太平洋戰場上,日軍幹掉一名美軍,需要的代價有多大?
    二戰時期日軍在亞洲戰場就是惡魔般的角色,幾乎沒有多少國家是對手,不管是在武器裝備上還是軍隊整體戰鬥力上的,所以這就使得日軍在侵華戰爭期間,跟我軍的傷亡利弊達到驚人的五比一,也就是說平均犧牲5人才能幹掉一名鬼子 ,實力差距從這裡就可以明顯感受到,因此那個年代先烈們過著極其艱苦的日子。
  • 張藝謀拍抗美援朝電影?中國狙神,442發子彈擊斃214名敵軍
    當有消息稱他的新片,是一部關於抗美援朝題材的電影時,這實在有點讓人振奮。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裡,展覽著一把步槍,這是前蘇聯1944年生產的莫辛·納甘步槍,可連打五發子彈,解放軍習慣稱它為「水連珠」。
  • 用206發子彈幹掉203名敵人,後來「怕」罐頭的貴州人
    他在戰場上,創下206發子彈殺敵203人的戰績,曾受到金日成接見,其所在連隊曾榮立集體一等功。在近期熱播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中,鄒習祥亮相螢屏,並因打死敵軍203名讓聯合國軍咬牙切齒,英勇事跡再度引發人們關注。解甲歸田,鄒習祥回到家鄉遵義務川慄園,深藏功與名,躬耕田間。1993年,英雄溘然長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