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習祥,上甘嶺戰役中聞名的神槍手。他在戰場上,創下206發子彈殺敵203人的戰績,曾受到金日成接見,其所在連隊曾榮立集體一等功。在近期熱播的電視劇《跨過鴨綠江》中,鄒習祥亮相螢屏,並因打死敵軍203名讓聯合國軍咬牙切齒,英勇事跡再度引發人們關注。
解甲歸田,鄒習祥回到家鄉遵義務川慄園,深藏功與名,躬耕田間。1993年,英雄溘然長逝。1月28日至29日,記者前往英雄故裡,採訪了他的親人及相關文史工作者,還原英雄生前那些激情燃燒的歲月。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泥高鎮慄園村,離縣城40多公裡。寒冬臘月,1000多米高海拔的慄園,草葉枯黃。但在何家磏組一處名為打熊坪的高地,卻松柏蒼翠。
1月28日,42歲的鄒銀強,走了20多分鐘山路,來到打熊坪,穿過石門,跪在一座墳前,焚香化帛,又從煙盒裡小心地取出一支煙在燭上點燃,小心地放在碑前:兩側除了子孫名字、生卒年月、立碑時間外再無其他文字。
誰曾料到,這座普通的墳墓中,長眠的竟是在朝鮮戰場上令聯合國軍聞風喪膽的神槍手鄒習祥。抗美援朝,已過去70年。參與這一重要歷史事件的鄒習祥,辭世已有27年。鄒銀強告訴記者,爺爺鄒習祥1922年農曆四月二十四出生。由於家貧,為了生計,從小就上山打獵。他眼力極好,槍法很準,而且非常有忍耐力,為了捕獲獵物,常常趴在地上數小時不動。漸漸地,鄒習祥的槍法越來越好,成為當地有名的神槍手。成家後,鄒習祥仍經常上山打獵。為了養家,他還幹過木匠。1948年2月,鄒習祥被國民黨抓去當兵,後來參加解放軍,參加過淮海戰役併入了黨。之後,他曾參與解放大西南。抗美援朝時,鄒習祥參加志願軍赴朝作戰。1952年10月14日,鄒習祥參加上甘嶺戰役,任一三五團一營一連班長。就是在這裡,鄒習祥發動戰友開展狙擊敵人行動,嚇得敵人膽戰心驚,連大小便也不敢走出戰壕。《務川縣誌》上如是記載。1954年4月,鄒習祥所在的連隊獲記一等功。
集體一等功證書
「我上小學讀到黃繼光的相關課文時,爺爺就說,他和黃繼光有過接觸。」
上甘嶺,世界軍事史上罕見的殘酷戰役,上萬志願軍戰士犧牲。鄒習祥,是這一戰役的參與者並有幸活下來的見證者。鄒銀強告訴記者,他10來歲時,爺爺經常帶著他山上放牛,閒著無事,會給他和其他孩子講在朝鮮戰場浴血殺敵的歷史:
「有次敵軍反撲過來,我方戰士傷亡慘重,爺爺急中生智,在身上摞了七、八具屍體。但是,狡猾、兇殘的敵軍似乎知道層層屍體下還有活人,於是用刺刀朝著屍體堆一陣亂刺。刀尖離他最近的時候只有兩寸。」
出版於1984年的《務川文史資料》第二輯中,作者呂華以《冷槍射手鄒習祥》為題,記錄了這一慘烈的戰事:遭敵圍困七天七夜的一連,鄒習祥所在陣地已成焦土,戰士們彈盡糧絕,無水可飲,稍溼潤的巖壁也會去舔幾下解渴。開始大家喝尿,後來連尿都幾乎沒有了,僅有的尿也要留給傷員解渴。為尋找補給並搬救兵,鄒習祥匍匐前進,尋找掩體,剛出坑道,就是一陣機槍狂射。好在鄒習祥敏捷矯健,躲過子彈。好不容易到達上級指揮所,他只報出了部隊番號就昏倒在地。鄒習祥再次醒來,得知自己的戰友們全部殉國。此時鄒習祥不禁淚如雨下。49歲的鄒軍,是鄒習祥的另一個孫子。在泥高鎮政府接受採訪時,鄒軍打開一個布袋子,從裡面小心翼翼地取出4本證書,其中兩本為朝鮮文字,上面寫有鄒習祥的名字。
兩本朝鮮文字證書封面文字均為: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軍功獎牌證。據呂華《冷槍射手鄒習祥》記載,鄒習祥創下206發子彈冷槍殺敵203人的最高命中率。後來因殺敵有功,他與戰友們一起受到金日成接見。一人槍殺200餘人,對於敵軍來說,這是奇恥大辱。在根據真實歷史改編的電視劇中,敵人說鄒習祥太狡猾。為了對付鄒習祥,他們甚至用上了大炮。而鄒習祥,依然活躍在戰場上。
《跨過鴨綠江》截屏
或許對於鄒習祥來說,這些大個子美國佬,比自己在家鄉打獵時打的狐狸、兔子更容易命中。「其實父親也是幾番與死神擦肩而過。在印象中,父親臉上、脖子上滿是彈片留下的傷痕,身上很多。父親曾說,有次一顆子彈飛來,打在他手上,正好他戴著表。表被打得粉碎,但也因此降低了子彈的速度,只傷及肌膚,讓他逃過一劫。」「更為兇險的是有一次,一顆子彈擦著脖子右側飛過,所幸子彈只擦破了皮肉,沒有傷及頸動脈。但父親的脖子上,有一道肉瘤,就是當時受傷留下的。」殺敵203人,自己何以一次次幸運躲過子彈?鄒習祥向後輩們講起了原因,那就是巧妙利用地形:他所隱蔽的地方有一塊石頭,石頭上方正好有一個缺口,他以缺口放槍,石頭為他擋住了一粒又一粒子彈,他以這塊特殊的石頭為天然屏障,狙殺了一個又一個敵人。
鄒書容擦拭父親遺像
1956年12月1日上映的電影《上甘嶺》,是抗美援朝電影的經典之作。在八、九十年代,這部電影,也曾在務川多地上映。
幼時,鄒軍也曾和爺爺鄒習祥一同觀看過這部電影。時隔多年,他仍能回憶起電影中的一些片段,但無論如何也想不到,爺爺竟然也出現在電影中。相關報導稱,韓戰結束後,鄒習祥和他的戰友應邀參演《上甘嶺》。據呂華《冷槍射手鄒習祥》所載,戰爭結束後,鄒習祥所在連隊自始至終,參與了電影《上甘嶺》的拍攝工作。「那時我六、七歲的樣子,看完電影回來,爺爺就問我記不記得電影中丟罐子故意發出聲音吸引敵人開槍的戰士。爺爺說,這個戰士就是他演的。」後來他陸續從爺爺的故事中得知,韓戰結束後,爺爺在回國之前,參與拍攝了《上甘嶺》,並在片中演真實的自己。「父親還給我說過另一個情節,就是自己在影片中出場的時間和位置。他說自己在一排4位戰士出場的那個場景中,倒數第二個便是他。」鄒習祥舊宅堂屋神龕上,供著一張老人的遺像。這是一張黑白素描,老人胸前別著多枚勳章,老人臉龐瘦削,但目光炯炯。畫像上沒有任何文字,解甲歸田的英雄,似乎不願過多提及當年的壯舉。
也許,從戰爭年代走過來的功勳卓著的英雄,總不愛顯擺自己。或許也因如此,老人留下來的物件少之又少。老人生前極少與外人說起這段歷史。他的子孫後世,也只能從他的隻言片語中,窺見先輩氣吞山河的英勇壯舉。鄒習祥歸來很長一段時間後,當地政府才知道他是一位了不起的英雄。有關方面曾抬著全豬、流動紅旗來慰問鄒習祥。至此,鄒習祥的事跡,才漸漸為世人知悉。轉業歸來,鄒習祥曾在務川縣濯水區任武裝部長,後因種種原因一度歸鄉。1982年4月,老人離休回到慄園老家。「爺爺離休那年,發了一筆慰問金。他拿出一部分給當時已成家的4個子女每家買了一頭牛,每頭牛的價格是400元,另外還給了在上班的小女兒400元現金。」記者了解到,鄒習祥的6名子女,除最小的女兒鄒書容有正式工作外,其餘5名子女、孫子也大多生活在農村。步入晚年,鄒習祥仍習慣早起。有時,他會到年輕時打獵的山坡上走一走,順帶挖點野菜回來。有時,他起床後會喚醒孫子鄒銀強,幫他生好炭火,然後自己坐在爐邊,吸著旱菸,靜思;有時,他會燉點瘦肉坨,就著包穀燒,與兒子們一起飲酒。親戚來拜年,給他帶罐頭製品,他一看見就搖頭,就會想起自己在上甘嶺時的情景。鄒軍說,在他印象中,爺爺從來不吃罐頭製品。「或許,那段慘烈的過去,爺爺不願再提及。罐頭讓他想起當年戰場上死去的戰友,因為那是大家最喜歡的東西。」鄒書容說,她記得小時候父親有許多的獎章,每年親戚家孩子來拜年,他都會把獎章送給孩子們作紀念。1992年,老人的身體越發糟糕,經檢查,他不幸得了胃癌。1993年,農曆三月初四,老人在一陣陣春雷中,離開了他與戰友們用生命換來的無恙山河,溘然長逝。此時,他已與胃癌抗爭了一年多。鄒銀強清楚記得,爺爺出殯時,天降暴雨,發喪後村民抬著靈柩沒走多遠,雨停住了。次年,後人為老人立了碑,碑文上,隻字未提老人的赫赫戰功。這位英雄,並未沉寂。據悉,務川正打算在鄒習祥老家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緬懷這位英雄。
-END-
更多生活信息
美食旅遊信息
「嗨貴陽」首頁查詢
▲識別二維碼關注▲
留在貴州,就找個熱搜中的貴州溫泉過年? 點擊了解
點擊這裡,直接進入購買頁面
記者 | 黃寶華
編輯 | 很忙
籤發 | 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