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全球穩定燈塔」又當上「歐洲抗疫模範」,德國悄悄邁向了...

2020-12-23 環球網

【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 夏雪】若要問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是哪個國家,美國肯定是人們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答案,絕大多數時候也是唯一答案。若再問哪個國家有望成為「超級大國」,人們往往會提到中國。然而,今年全球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在這一特殊時期,外界對國家力量的評價「標準」發生了變化:與以往聚焦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相比,現在人們更加關注醫療衛生、國家治理等方面。在這個背景下,德國的表現受到廣泛關注。在英國管理諮詢公司品牌金融11月底發布的一項報告裡,德國在「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排行榜上位居第一,其中,它在西歐國家中數「疫情防控最好的國家」為自己加分不少。而在一個多月前,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表示,中國和德國正向超級大國邁進。不過,德國輿論對於「超級大國」的說法持審慎態度,認為這一定位需要結合政治、安全等領域的實力和影響力。但無法否認的是,德國經濟強大,在歐洲內部扮演領導角色,是全世界範圍內實力出眾的國家。只不過,德國將迎來一個轉折期——擔任總理已有15年的默克爾將在明年卸任,這將給德國帶來怎樣的影響?

「歐洲唯一的超級大國」

根據英國公司品牌金融最新發布的《2020年國家品牌》報告,美國和中國在「全球最具價值國家品牌」榜單中位列前兩名,日本和德國緊隨其後。不過在「全球最強大國家」排名中,德國以84.9分位列榜首,第二名至第四名依次是英國(83分)、瑞士(82.9分)和美國(82.8分)。

該報告的調查對象是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5.5萬名受訪者。與「全球最具價值國家品牌」排名只關注「硬實力」不同,「全球最強大國家」榜單更注重軟實力,考量因素除了經濟水平外,還有教育、政治管理、國家聲譽及對世界舞臺的影響等。品牌金融表示,長期以來,德國以強大和穩定的經濟著稱,在該公司調查中的大多數領域裡得分都很高,尤其在政治穩定且治理良好方面。「德國仍然是整個歐洲大陸乃至全球穩定的燈塔。」品牌金融CEO戴維·海格表示,隨著歐洲兩極分化加劇,德國以往展現的可靠領導力將繼續發揮作用,帶領歐洲復甦。

一些外國領導人也曾在表態中將德國稱為「世界強國」「超級大國」,比如前文提到的普京。10月下旬,他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的會議上通過視頻表示,美國的地位已經削弱,英國和法國也是如此,而中國和德國——以政治和經濟實力來看——正向著超級大國邁進。普京當時強調,如果美國不準備與俄羅斯討論全球問題,俄羅斯就準備和其他國家展開討論。匈牙利總理歐爾班6月接受德國《世界報》採訪時也表示,「德國是歐洲唯一的超級大國」。一些媒體則表達了相關期待,《華爾街日報》5月刊文說,當歐洲面對財政危機和地緣政治挑戰時,「德國需要再次成為世界強國」。

若將德國與「超級大國」聯繫在一起,外界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經濟實力,多年來,德國始終保持著「國強民富」的狀態。德國網分析說,實體經濟是德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工業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比22.9%,是G7國家中最高的。該國進出口總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高達7成,經濟開放程度高。除此以外,德國有超過1000家中小企業是行業龍頭,它們被稱為「隱形冠軍」。

德國《世界報》說,悠久的展會傳統也令德國經濟如虎添翼。德國是舉辦國際展會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每年舉辦的展會數量大約有150個,吸引著逾1000萬人次參加,在招商引資的同時也拉動了旅遊業。另外,德國擁有多個行業中心城市,比如慕尼黑是高科技行業中心,斯圖加特是汽車製造業中心,法蘭克福是金融中心,柏林是初創企業的天堂。各行業以及上下遊產業依託中心城市發展,既避免了「城市病」,又能凝聚優勢、節約資源。德媒還認為,德國「藏富於民」的根本因素要歸功於良好的就業率。對於未來的發展策略,務實的德國人不擅長於提出宏大的總體性目標,但是各行各業都會做出一定規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國經濟部制定的《工業戰略2030》規劃。

也有跡象表明,德國近年來逐漸有了「大國心態」,比如聯邦國防軍的海外任務日益加重,以及9月初德國政府公布了有關印太政策的指導方針,提出在氣候變化、自由貿易、數位化、法治與人權、文化等領域與區域夥伴國家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在安全政策方面與區域夥伴展開合作等。

不以「強國」自居

不過在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姜鋒看來,將德國稱為「超級大國」是言過其實的。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德國是一個『經濟強國』,但其創新能力目前在國際上並不處於非常拔尖的位置。在安全、軍事等領域,它沒有議程設置的國際影響力,也不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德國也不能算是一個『政治強國』,不然它也不會極力推動歐盟一體化。」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德國輿論對於有關「超級大國」的稱呼或期待也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欣喜、自得。不少德國人在媒體報導下留言說,這些說法只是對德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的肯定,但在經濟、軍事等領域,它尚且無法與美國、中國等平起平坐。

「由於二戰的歷史原因,德國一直很低調。」來自柏林的歐洲政治學者奧利弗·福克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即便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也不以「強國」自居,更不會說自己是「超級大國」。德國擔心,宣傳自身強大會引起美國關注,令其他歐洲國家不安心,被外界質疑沒有好好反省二戰的暴行。福克斯說,現在德國人懷有「小國情結」,對較小國家更加友好,對大國則相對警惕,2013年出版的《可怕的超級大國:德國為何最終必須長大》就說明了這種狀況。

「德國更像是道德上的超級大國」,《焦點》周刊評論說,在各個國際機構的評選中,德國常常被評為「國際形象最佳的國家」「最強大的國家」,但這些往往是各國民眾打出的「印象分」。

在國際舞臺上,德國履行價值觀外交,支援相對貧窮落後的國家,而在強國中間往往採取中間路線,成為世界政治的平衡器。德國常用道德標準對其他國家指指點點,也包括針對美國及其公民。《焦點》認為,德國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更謙虛一些。

默克爾「後繼無人」?

不少分析認為,德國在最近15年能穩步發展,甚至成為一些民眾心中的「超級大國」,與默克爾政府的穩定治理有關,尤其是在危機中,默克爾經常能發揮領導作用。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她的民意支持率就不斷上漲。德國電視一臺的「德國趨勢」民調顯示,民眾對默克爾的滿意度(74%)達到自2015年4月以來的新高,甚至有很多德國人希望她能尋求第五個任期。

不過默克爾已經表示,將在2021年卸任,德國輿論近年來也經常聚焦於「尋找默克爾接班人」上。本來,基民盟主席、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已經成為公認的接班人,但基民盟在多州選舉失守、黨內鬧分裂後,卡倫鮑爾今年2月宣布,不會參加明年的總理競選。她本來打算在今夏辭去基民盟主席職務,但由於疫情,競選推遲至明年1月。

目前,基民盟主席的候選人主要有三位:一是法律和金融專家默茨,他深受許多黨內大佬喜愛,但卻是默克爾的政治對手。2002年,就是默克爾迫使他讓出議會黨團主席職位,由她自己出任這一重要職務;二是北威州州長拉舍特,他屬於實實在在的政治家,但缺乏創造力,很難獲得年輕一代青睞;三是現年40歲的衛生部長施潘,他現在的支持率很高,但許多老一輩認為他太年輕。

另外一名熱門總理候選人是基民盟姐妹黨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亞州州長澤德。在疫情中,他表現得比其他任何州長都更加堅決和嚴格,人氣大漲,引發「澤德熱」。

明年,基民盟和基社盟將協商推薦一名候選人參加總理競選。不過觀察家認為,目前這些人與默克爾之間尚有巨大差距,《焦點》周刊甚至以「默克爾後繼無人」來形容德國未來的政治狀態,認為該國或將面臨領導力「真空」。

姜鋒表示,在過去15年裡,默克爾是深度塑造德國政治風格與結構的主要推手,她的卸任很有可能帶來不確定性——若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政治中心,德國內部可能出現震蕩,尤其是擺在歐洲面前的還有疫情、經濟復甦、英國脫歐、與美國重塑關係等一系列挑戰。不過現在,德國政壇已經有聲音呼籲各方合作,平穩實現權力交接。

德國學者福克斯對《環球時報》說,默克爾執政很有自己的特色,以穩健、強大的平衡力著稱。在國際事務中,默克爾以大局為重。在危機中,她如同一枚「定海神針」。不過,默克爾的接班人也可以創造自己的特色,給德國政治生態帶來新的氣象,但這需要時間來磨鍊。

福克斯認為,在中美之間,作為歐洲第一大國「需要更有魄力的領導人,帶領歐洲立足世界」。他期待歐盟能在今後10年成為地緣政治中一股強大的力量,「而這需要馬克龍式的領導人,以展現歐盟的自信,讓歐盟更加戰略自主,但同時也要保持默克爾的中立和善於讓步妥協的風格,以團結各個成員國,共同解決問題」。

相關焦點

  • 德國在抗疫和復甦間艱難平衡(環球熱點)
    疫情嚴峻 據默克爾介紹,「硬性封鎖令」的主要內容包括:除了提供日常必需品之外的所有零售商鋪必須關閉;中小學和幼兒園理論上應關閉,但允許提供兒童緊急看護;社交接觸限制照舊,假期期間可適當放寬,允許進行聚會,但不含兒童在內的人數上限為5人,且應為「關係非常近的親友」;跨年夜禁止售賣煙花爆竹,且不允許進行聚會等。
  • 張文宏說德國是抗疫模範生,這聲音值得傾聽
    視頻之中,記者首先開宗明義地表示:在疫情防控上,中國已經取得了巨大勝利,而後在描述中國各個環節疫情防控手段的同時,分析了其中的原理。看過視頻後,不少網友表示,記者的解釋條縷清晰、注重事實、了解深入、理性分析,可以說是國外相關解讀中的一股「清流」。  無獨有偶,近日,據《健康時報》報導,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感染科主任張文宏對德國的疫情防控成果作出較高評價。
  • 抗疫,一場歐洲治理的壓力測試
    抗疫,一場歐洲治理的壓力測試沈敏面對英國「脫歐」、美國「退群」、內部分歧嚴重的多重挑戰,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冠疫情,讓在區域一體化道路上躑躅前進的歐洲迎來考驗其向心力和治理能力的壓力測試。【把舵】幾天前,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的一則視頻在社交媒體熱傳。她在苦口婆心勸說德國民眾尤其是年輕人:死亡病例正在激增,聖誕假期內請自覺遵守防疫規範,減少聚集、保持距離,「不要讓它成為和祖父母度過的最後一個聖誕節!」
  • 「火車頭」德國經濟失速後,又有兩個歐洲國家意外萎縮
    文 | 郭昕妤​在貿易因素影響之下,歐元區經濟11月繼續下行,在「火車頭」德國失速之後,又有兩個歐洲國家經濟意外萎縮。今日下午公布的數據顯示,瑞士和瑞典的三季度經濟增速雙雙環比意外下滑0.2%。此外,瑞士GDP下滑也是受到出口大幅下降和德國經濟萎縮的影響。瑞士是一個出口大國,而貿易緊張局勢對其出口造成巨大壓力。其中,作為瑞士最大的海外市場,德國三季度經濟表現十分疲軟。德國經濟壞消息不斷。本月中發布的數據顯示,受全球貿易摩擦和國內汽車行業產出下降影響,德國經濟三季度環比下跌0.2%,是2015年第一季度以來的首次萎縮。
  • 「火車頭」德國失速後 又有兩個歐洲國家經濟意外萎縮
    在貿易因素影響之下,歐元區經濟11月繼續下行,在「火車頭」德國失速之後,又有兩個歐洲國家經濟意外萎縮。今日下午公布的數據顯示,瑞士和瑞典的三季度經濟增速雙雙環比意外下滑0.2%。此外,瑞士GDP下滑也是受到出口大幅下降和德國經濟萎縮的影響。瑞士是一個出口大國,而貿易緊張局勢對其出口造成巨大壓力。其中,作為瑞士最大的海外市場,德國三季度經濟表現十分疲軟。德國經濟壞消息不斷。本月中發布的數據顯示,受全球貿易摩擦和國內汽車行業產出下降影響,德國經濟三季度環比下跌0.2%,是2015年第一季度以來的首次萎縮。
  • 為什麼德國菜被稱為歐洲的東北菜?
    相比於烤豬肘和香腸,酸菜才是名副其實的「德國國菜」。酸菜在德國人生活中非常重要,平均每人每年要消耗掉10公斤的酸菜。就算在德國國宴菜單裡,也少不了酸菜,默克爾就曾拿酸菜招待歐巴馬。在歐洲,酸菜甚至成為了德國人的代名詞。
  • 臺灣是全球抗疫「模範生」?做做普篩吧
    民進黨當局自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不斷跟隨美國污衊大陸防疫,並動輒自嗨自己的抗疫「好棒棒」。在拿防疫物資交換部分國家或地區的點讚下,身在戲中的蔡英文和陳時中們真的很入戲,居然把臺灣當成了全球抗疫的「模範生」。然而,最近發生的有關臺灣的一系列疫情事實,讓這個自詡的「世界抗疫模範生」現出原形。
  • 抗疫不容樂觀 歐洲繼續「咬緊牙關」
    法國、德國等國12日強調眼下的防疫措施可能延長,呼籲民眾遵守規定。此外,11月12日,擁有4000萬人口的美國人口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亞州成為美國第二個新冠「百萬州」。按照這一統計標準,英國本周早些時候累計死亡病例突破5萬例,排在美國、巴西、印度和墨西哥之後,為全球第五高、歐洲最高。英格蘭國民保健署高級官員史蒂芬·波伊斯說:「感染率明顯在上升,把感染率降下來很重要,是減少死亡病例和醫療系統壓力的關鍵。」12日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英國新冠感染率10月陡增,月末是月初的2倍。
  • 歐洲四大經濟體:德國、英國、法國、義大利,2019年GDP對比
    目前,全球被公認的發達國家共有23個,其中歐洲國家佔了將近一半,達到了16個。歐洲的16個發達國家中,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被稱為歐洲四大經濟體,四大老牌工業經濟強國,他們也是歐盟最重要的成員國。近些年,受全球經濟不景氣的影響,歐洲的經濟發展有所緩慢,在國際上的地位也是不同往日。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在2020年1月底,英國正式與歐盟達成脫歐協議,也給歐盟的未來經濟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那麼,在2019年,歐洲四大經濟體德國、法國、英國、義大利的經濟表現如何呢?
  • 美媒:韓國和德國抗疫得當,是應對新冠肺炎大流行的典範
    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範圍內蔓延,各國民眾的日常生活被疫情擾亂,政府不得不採取各類抗疫措施。美媒稱,在受疫情影響的國家中,德國和韓國被視為有效應對大流行的典範。雖然兩國的應對方法並不相同,但都達到了有效遏制病毒傳播的良好效果。3月27日,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醫護人員為乘客進行檢測。
  • 2020年最後一個月,歐洲最後的榮耀,都葬送在德國的疫情裡
    歐洲哪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無疑是德國,但是最近這個德國被譽為歐洲的國家也一步步走向幻滅。在提到德國這個國家時,腦子裡突然冒出一句:這國家老發達了。的確作為二戰的戰敗國,德國的經濟在戰爭中遭到了徹底的破壞,但是在極短的時間內又迅速復興,成為歐洲最大的經濟體。從這個角度而言,德國可以稱的上是一句奇蹟。常年位居世界前五大經濟體,也使很多人覺得德國這個國家一點缺點都沒有。但事實果真如此嗎?
  • 燈塔科普,古代西方留下了許多美麗壯麗的燈塔,我們國家有嗎?
    大約前,古老的羅馬帝國在西班牙拉科魯尼亞北部建造了黑格爾塔(Torredehércules),這座塔高55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燈塔。此後,歐洲進入長達的中世紀,燈塔的發展宣告結束。西班牙赫格利斯塔公元穆罕默德派人前往華傳教,並在廣州修建了一座高36米的懷聖寺塔,當時,這座塔位於珠江的一側,晚上,懸掛著塔頂燈來引導船隻,所以他也被稱為「光塔」。
  • 同觀·德國|世界需要自主和理性的歐洲:一個中國學者的期待
    今年是中歐外交的「大年」,然而中歐關係的進一步發展不同程度上受到新冠疫情與中美關係日漸緊張的影響。在此背景下,本文作者從一個中國的歐洲和德國觀察者的視角出發,對歐盟和德國提出了自己的期待。7月1日,德國從克羅埃西亞手中接過歐盟輪值主席國的接力棒,直到今年12月31日,德國將在「團結起來,讓歐洲再次強大」的口號下,主導和協調各成員國應對歐盟內政和外交的諸多挑戰。
  • 吃蒜「抗疫」?德國人這次真沒翻車
    有了這個無懈可擊的想法後,德國人也馬上行動了起來。近日,德國的博主@Hey-Tobi也在B站裡發布自己在超市囤食物的視頻,呼籲吃蒜加碼「你們要每天早上吃五瓣蒜。」△德國博主呼籲大家吃蒜,保持距離/ bilibili抗不抗疫的是其次,反正蒜是一定要吃的。
  • 全球抗疫「模範生」的臺灣地區,蔡英文敢做普篩不
    民進黨當局在這次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所吹噓的「抗疫神話」也被事實打臉,可是民進黨當局仍舊一意孤行,臺灣地區標榜自己為全球抗疫「模範生」。這讓網友調侃,不如做做普篩。民進黨當局為了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對臺灣地區疫情進行了「美化」,隨著多起臺灣境外輸出病例,已經原形畢露,民進黨當局已經讓臺灣民眾感到十分失望。
  • 德國漢學家:從中國傳統文化視角看世界抗疫的啟示
    「致良知」:蘊含抗疫的力量薛曉源:人類正在經受一場百年一遇的災難,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迄今全球確診病例超過2559萬人,死亡人數超過85萬。面對疫情,有識之士都在思考當下和未來。施寒微先生飲譽國際漢學界,巴拓識先生是德國第一位撰寫王陽明哲學研究專著的哲學家。我想與作為漢學家和人文學者的你們一起,從中國文化深厚的歷史底蘊去看中國抗疫,並探討後疫情時代。
  • 歐洲頭條丨「民主燈塔」崩塌 美國危機遠未結束
    與此同時,大西洋彼岸的歐洲盟友也紛紛譴責這場暴亂,美國「民主燈塔」形象正變得黯淡無光。英國知名學者馬丁·雅克指出,國會事件反映出美國長期以來的分裂與衰落。美國政治亂象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次危機由來已久,且遠未結束。
  • 全球戰疫:川普稱處境非常艱難 歐洲死亡人數超亞洲
    【來源:中國新聞網】當前,全球已進入戰疫時間。世衛組織最新數據顯示,全球新冠肺炎確診病例逾20萬例,疫情在各地迅速傳播。美股發生本月第四次熔斷,美總統川普自稱「戰時總統」;歐洲24小時內新增確診病例破萬,法新社統計顯示,歐洲新冠肺炎死亡人數已經超過亞洲;而在東南亞和非洲,疫情持續蔓延。
  • ...大臣瑟雷德、法國歐洲和外交部長勒德裡昂、德國外交部長馬斯...
    【外交部:王毅將應邀訪問意、荷、挪、法、德等歐洲五國】外交部發言人趙立堅發布消息,應義大利外交與國際合作部長迪馬約、荷蘭外交大臣布洛克、挪威外交大臣瑟雷德、法國歐洲和外交部長勒德裡昂、德國外交部長馬斯邀請,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王毅將於8月25日至9月1日對義大利、荷蘭、挪威、法國、德國等5國進行正式訪問。
  • 疫論·社會|德國政府抗疫「有限能動力」背後的社會經濟正義
    而在世界衛生組織的每日更新的全球疫情儀錶盤上(下圖),我們可以明顯看出,以中國為代表的東亞國家和泰國越南等東南亞國家,在全民檢驗比例較高的情況下,呈現出一片充滿希望的淺藍。而在本周三,頂著議會大廈外成千上萬高呼著「默克爾走開」的抵制封鎖令抗議者的壓力,德國聯邦議院和參議院還是多數通過了《傳染病防治法》(Infektionsschutzgesetz, IfSG) 的修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