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青木 夏雪】若要問當今世界的「超級大國」是哪個國家,美國肯定是人們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答案,絕大多數時候也是唯一答案。若再問哪個國家有望成為「超級大國」,人們往往會提到中國。然而,今年全球暴發新冠肺炎疫情,在這一特殊時期,外界對國家力量的評價「標準」發生了變化:與以往聚焦經濟、軍事等「硬實力」相比,現在人們更加關注醫療衛生、國家治理等方面。在這個背景下,德國的表現受到廣泛關注。在英國管理諮詢公司品牌金融11月底發布的一項報告裡,德國在「全球最強大的國家」排行榜上位居第一,其中,它在西歐國家中數「疫情防控最好的國家」為自己加分不少。而在一個多月前,俄羅斯總統普京曾表示,中國和德國正向超級大國邁進。不過,德國輿論對於「超級大國」的說法持審慎態度,認為這一定位需要結合政治、安全等領域的實力和影響力。但無法否認的是,德國經濟強大,在歐洲內部扮演領導角色,是全世界範圍內實力出眾的國家。只不過,德國將迎來一個轉折期——擔任總理已有15年的默克爾將在明年卸任,這將給德國帶來怎樣的影響?
「歐洲唯一的超級大國」
根據英國公司品牌金融最新發布的《2020年國家品牌》報告,美國和中國在「全球最具價值國家品牌」榜單中位列前兩名,日本和德國緊隨其後。不過在「全球最強大國家」排名中,德國以84.9分位列榜首,第二名至第四名依次是英國(83分)、瑞士(82.9分)和美國(82.8分)。
該報告的調查對象是來自一百多個國家的5.5萬名受訪者。與「全球最具價值國家品牌」排名只關注「硬實力」不同,「全球最強大國家」榜單更注重軟實力,考量因素除了經濟水平外,還有教育、政治管理、國家聲譽及對世界舞臺的影響等。品牌金融表示,長期以來,德國以強大和穩定的經濟著稱,在該公司調查中的大多數領域裡得分都很高,尤其在政治穩定且治理良好方面。「德國仍然是整個歐洲大陸乃至全球穩定的燈塔。」品牌金融CEO戴維·海格表示,隨著歐洲兩極分化加劇,德國以往展現的可靠領導力將繼續發揮作用,帶領歐洲復甦。
一些外國領導人也曾在表態中將德國稱為「世界強國」「超級大國」,比如前文提到的普京。10月下旬,他在瓦爾代國際辯論俱樂部的會議上通過視頻表示,美國的地位已經削弱,英國和法國也是如此,而中國和德國——以政治和經濟實力來看——正向著超級大國邁進。普京當時強調,如果美國不準備與俄羅斯討論全球問題,俄羅斯就準備和其他國家展開討論。匈牙利總理歐爾班6月接受德國《世界報》採訪時也表示,「德國是歐洲唯一的超級大國」。一些媒體則表達了相關期待,《華爾街日報》5月刊文說,當歐洲面對財政危機和地緣政治挑戰時,「德國需要再次成為世界強國」。
若將德國與「超級大國」聯繫在一起,外界首先想到的是它的經濟實力,多年來,德國始終保持著「國強民富」的狀態。德國網分析說,實體經濟是德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引擎,工業在其國內生產總值中佔比22.9%,是G7國家中最高的。該國進出口總額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佔比高達7成,經濟開放程度高。除此以外,德國有超過1000家中小企業是行業龍頭,它們被稱為「隱形冠軍」。
德國《世界報》說,悠久的展會傳統也令德國經濟如虎添翼。德國是舉辦國際展會數量最多的國家之一,每年舉辦的展會數量大約有150個,吸引著逾1000萬人次參加,在招商引資的同時也拉動了旅遊業。另外,德國擁有多個行業中心城市,比如慕尼黑是高科技行業中心,斯圖加特是汽車製造業中心,法蘭克福是金融中心,柏林是初創企業的天堂。各行業以及上下遊產業依託中心城市發展,既避免了「城市病」,又能凝聚優勢、節約資源。德媒還認為,德國「藏富於民」的根本因素要歸功於良好的就業率。對於未來的發展策略,務實的德國人不擅長於提出宏大的總體性目標,但是各行各業都會做出一定規劃,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德國經濟部制定的《工業戰略2030》規劃。
也有跡象表明,德國近年來逐漸有了「大國心態」,比如聯邦國防軍的海外任務日益加重,以及9月初德國政府公布了有關印太政策的指導方針,提出在氣候變化、自由貿易、數位化、法治與人權、文化等領域與區域夥伴國家進行更深入的合作,在安全政策方面與區域夥伴展開合作等。
不以「強國」自居
不過在上海外國語大學研究員姜鋒看來,將德國稱為「超級大國」是言過其實的。他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德國是一個『經濟強國』,但其創新能力目前在國際上並不處於非常拔尖的位置。在安全、軍事等領域,它沒有議程設置的國際影響力,也不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德國也不能算是一個『政治強國』,不然它也不會極力推動歐盟一體化。」
據《環球時報》記者觀察,德國輿論對於有關「超級大國」的稱呼或期待也並沒有表現出太多的欣喜、自得。不少德國人在媒體報導下留言說,這些說法只是對德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作用的肯定,但在經濟、軍事等領域,它尚且無法與美國、中國等平起平坐。
「由於二戰的歷史原因,德國一直很低調。」來自柏林的歐洲政治學者奧利弗·福克斯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即便是歐洲第一大經濟體,德國也不以「強國」自居,更不會說自己是「超級大國」。德國擔心,宣傳自身強大會引起美國關注,令其他歐洲國家不安心,被外界質疑沒有好好反省二戰的暴行。福克斯說,現在德國人懷有「小國情結」,對較小國家更加友好,對大國則相對警惕,2013年出版的《可怕的超級大國:德國為何最終必須長大》就說明了這種狀況。
「德國更像是道德上的超級大國」,《焦點》周刊評論說,在各個國際機構的評選中,德國常常被評為「國際形象最佳的國家」「最強大的國家」,但這些往往是各國民眾打出的「印象分」。
在國際舞臺上,德國履行價值觀外交,支援相對貧窮落後的國家,而在強國中間往往採取中間路線,成為世界政治的平衡器。德國常用道德標準對其他國家指指點點,也包括針對美國及其公民。《焦點》認為,德國也有許多不足的地方,需要更謙虛一些。
默克爾「後繼無人」?
不少分析認為,德國在最近15年能穩步發展,甚至成為一些民眾心中的「超級大國」,與默克爾政府的穩定治理有關,尤其是在危機中,默克爾經常能發揮領導作用。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中,她的民意支持率就不斷上漲。德國電視一臺的「德國趨勢」民調顯示,民眾對默克爾的滿意度(74%)達到自2015年4月以來的新高,甚至有很多德國人希望她能尋求第五個任期。
不過默克爾已經表示,將在2021年卸任,德國輿論近年來也經常聚焦於「尋找默克爾接班人」上。本來,基民盟主席、國防部長卡倫鮑爾已經成為公認的接班人,但基民盟在多州選舉失守、黨內鬧分裂後,卡倫鮑爾今年2月宣布,不會參加明年的總理競選。她本來打算在今夏辭去基民盟主席職務,但由於疫情,競選推遲至明年1月。
目前,基民盟主席的候選人主要有三位:一是法律和金融專家默茨,他深受許多黨內大佬喜愛,但卻是默克爾的政治對手。2002年,就是默克爾迫使他讓出議會黨團主席職位,由她自己出任這一重要職務;二是北威州州長拉舍特,他屬於實實在在的政治家,但缺乏創造力,很難獲得年輕一代青睞;三是現年40歲的衛生部長施潘,他現在的支持率很高,但許多老一輩認為他太年輕。
另外一名熱門總理候選人是基民盟姐妹黨基社盟主席、巴伐利亞州州長澤德。在疫情中,他表現得比其他任何州長都更加堅決和嚴格,人氣大漲,引發「澤德熱」。
明年,基民盟和基社盟將協商推薦一名候選人參加總理競選。不過觀察家認為,目前這些人與默克爾之間尚有巨大差距,《焦點》周刊甚至以「默克爾後繼無人」來形容德國未來的政治狀態,認為該國或將面臨領導力「真空」。
姜鋒表示,在過去15年裡,默克爾是深度塑造德國政治風格與結構的主要推手,她的卸任很有可能帶來不確定性——若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政治中心,德國內部可能出現震蕩,尤其是擺在歐洲面前的還有疫情、經濟復甦、英國脫歐、與美國重塑關係等一系列挑戰。不過現在,德國政壇已經有聲音呼籲各方合作,平穩實現權力交接。
德國學者福克斯對《環球時報》說,默克爾執政很有自己的特色,以穩健、強大的平衡力著稱。在國際事務中,默克爾以大局為重。在危機中,她如同一枚「定海神針」。不過,默克爾的接班人也可以創造自己的特色,給德國政治生態帶來新的氣象,但這需要時間來磨鍊。
福克斯認為,在中美之間,作為歐洲第一大國「需要更有魄力的領導人,帶領歐洲立足世界」。他期待歐盟能在今後10年成為地緣政治中一股強大的力量,「而這需要馬克龍式的領導人,以展現歐盟的自信,讓歐盟更加戰略自主,但同時也要保持默克爾的中立和善於讓步妥協的風格,以團結各個成員國,共同解決問題」。